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饮酒教学设计共6篇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2022-06-05 16:13:14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饮酒教学设计共6篇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饮酒教学设计共6篇 《饮酒》优秀教学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共1

  《饮酒》教学设计

  新疆和静县第一中学

  马学霞

  【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习,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饮酒》被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设想】

  学习诗歌,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方法: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因此,教学中以朗读作为基础,以品析欣赏作为难点,通过写、说作为语言积累的途径和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形成的导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说明: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

  1、老师范读

  2、自读课文

  3、指名朗读

  4、品味诵读

  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5、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6、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老师范读、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

  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

  2、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3、老师检测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成果。

  五、品诗情

  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

  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2、再读诗歌

  七、绘美景

  发挥想象、联想,描绘诗中的优美风光。请学生写一写诗中描绘的美景。

  八、诵美文

  1、听“古诗新唱”老师播放由《饮酒》改编的歌曲

  2、背诵 【说明:在背诵中深刻体会诗歌情景理的交融的特点。】

  九、心灵对话

  联系之前背过的《归园田居》 作者看倦了官场的黑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归自然,正如他所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归隐的意愿得以实现,此诗中哪句表现出来? 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思想精神?

  十、当堂检测

  1、诗中表现作者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

  2、描

  绘

  山

  林

  傍

  晚

  美

  景

  的

  句

  子是

  3、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而又难以言表的句子

  4、问君何能尔?

  一、课后作业

  1、查阅相关资料,搜集《饮酒》的其它诗篇,再次体会作者隐者的心境。

  2、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并就其中一首,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作者的情感,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饮酒教学设计共2

  蚌埠四中语文组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蚌埠四中 王蕊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由于对现实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写情志。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当然,写这类诗的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听闻美味,总不如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品尝陶渊明《饮酒》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所写,但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饮酒》组诗 共20 首,本诗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对照译文聆听诵读,注意字音及诗句的诵读节奏。 (2)学生个读,师生做适时点评。

  (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2.诗文探究、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1

  蚌埠四中语文组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2)心远地自偏”中“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

  1、2两句是什么关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总结

  1、2句: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而作者却是个例外。

  (4)“采菊东篱下”一句中有两个典型意象“菊”“东篱”,大家能通过回忆相关诗句来体味其中韵味吗?

  明确:“东篱”:种菊花的地方,常用于田园诗中来表达诗人的志趣。 “菊”:①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傲霜斗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②伤感的象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在李清照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

  ③斗士的象征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因见菊花在秋天独放的景象,想到要改变它的处境,让它在春天与桃花一齐开放,抒发了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的思想感情。

  ④花之隐者也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5)“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景物描写: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援引《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深意: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7)总结3/4两句: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 2

  蚌埠四中语文组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纯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明确:“此”应该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这其中有人生的真义,想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四、交流探讨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积极意义: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他的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

  消极意义: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五、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只是专心地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于是否落在他人之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饮酒教学设计共3

  饮 酒

  大同县示范中学 弋梅

  【教学目标】

  1、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入手,知人论世,领悟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反复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读出诗中的意味,把握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全诗;

  5、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 重点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 朗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猜他是谁(多媒体展示有关陶渊明的个人资料,让学生猜猜所说内容指的是哪个人,并让学生补充介绍。当学生说到三大爱好-----读书、饮酒、著文章时,顺势引到《饮酒》的教学。并听出要求----请同学和上课本学习诗歌。)

  二、猜诗语,品诗意,绘诗境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选词填空(小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 (喧 闹)

  问君何能尔?心( )地自偏。 (远 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 )南山; (见,看,望)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言。 (无 忘) 【结庐】构筑房舍。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这样。【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辨】辨识。

  2、师生讨论后明确

  (1)选“喧”是因为诗歌讲究押韵;

  (2)“远”是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而“静”字只能表现内心的平静。

  (3)“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我”来赏景,“我”在境外。 (4)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不能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来感受,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忘言”并非“无言”,我已领悟其中真意,又何必去用语言表达,一切尽在不言中。

  3、绘诗境,请想象一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丽景色,并把它描绘出来。

  三、读诗情

  1、请学生反复连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用“我从 句中读出诗人的 感情”说话。

  2、请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3、提问: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诗歌。

  五、评诗人 ,结合你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以及你对陶渊明的了解,评述一下陶渊明。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

  1、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2、默写全诗

  八、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心灵安逸厌恶官场闲适自得领悟真谛

饮酒教学设计共4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

  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采菊”一般的动作,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与结庐人境超脱尘世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画了一个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又刻画一个采菊的形象,人与自然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七、小结拓展

  陶渊明弃官归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与黑暗的官场决裂,选择适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也要辩证地看待他的归隐,要洁身自好,并不一定要归隐田园,与世俗决裂,而应该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八、布置作业

  背会并抄写《饮酒》

  板书设计: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教学设计共5

  七年级语文讲学稿 课题:《饮酒》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七年级备课组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诗歌,真正体会到诗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 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学习过程:

  一、个人预习

  1.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2.作者简介:

  3.给诗歌划分节奏: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理解诗意

  (1)师指导诵读方法。 (2)配乐朗诵。

  (3)齐读,体会诗意。

  (二)品析——把握意蕴

  句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如何理解 1 “心远”?

  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哪些词用的好?试加以赏析。

  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真意”?

  (三)欣赏——再现意境

  作者借助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将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四)感悟——思考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悟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你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三、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1.朗读诗歌,看哪位同学读得好。 2.小组交流内容。

  四、巩固练习 1.用原诗填空。

  1.问君何能尔?

  2.诗中表现作者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 3.描绘山林傍晚美景的句子 4.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而又难以言表的句子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2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3.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五.拓展阅读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进一步体会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反思:

  3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朝阳市第二十四中 冷秀芬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品味诗歌,真正体会到诗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 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猜猜我说的是谁?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有这样一位诗人,始终向往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有这样一位隐士,他远离官场,返璞归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题

  《饮酒》是一组诗,共20首,课文选的是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酒后即兴而作,这些诗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自号“五柳先生”,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4 3.划分节奏: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新授

  (一)诵读——理解诗意 (1)师指导诵读方法。 (2)生配乐朗诵。 (3)齐读,体会诗意。

  (二)品析——把握意蕴 合作探究:

  句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如何理解“心远”?

  车马:古代的士大夫要乘坐高头大马,这里指世俗社会。“车马喧”指世俗间的纷扰。

  心远:指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心灵与世俗隔绝,就和住在偏僻的地方一样。

  这四句诗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哪些词用的好?试加以赏析。 作者凭借心灵的超越,开辟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天地里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东篱采菊,偶见庐山,这是多么自由自在自得自足的精神境界。那么闯入眼帘的南山什么样?山气佳,飞鸟还,如此优美、宁静、惬意。

  这里的“悠然”一词用得好,写出了作者被美景所陶醉,怡然自得的心境。

  “见”字用的妙,有人问改成“望”字可以吗?“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用“望”字,就缺乏“悠然”的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这几句诗不是单纯的写景,景中含有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另外,这几句诗也蕴含着一定的哲理,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作者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 5 这里是事中有景,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是事、情、景、理自然的融为一体,可谓是意蕴深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真意”?

  作者追求的是一个“真”字,“真”就是自然,符合自然的就是真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真。“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指诗人厌弃官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作者已体会了它的意,就没必要用语言来述说了 ,还是让读者慢慢去品味吧。一切尽在不言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

  (三)欣赏——再现意境

  作者借助一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通俗说就是作者表达情感要借助的具体事物。

  本诗中的意象有:菊、南山、日夕、飞鸟

  菊,是隐逸之花,象征着诗人远离官场、陶醉自然的归隐之趣。

  南山、日夕、飞鸟等辅助意象,表现沉浸在自然中,心灵得以自由解放的悠闲之情。 四.总结

  本诗借酒为题,描绘了农村自然的恬静风光,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阐明人要返璞归真的哲理。

  整首诗融叙事、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在叙事、说理中融情,在景中寓情.体现出陶诗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

  (四)感悟——思考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悟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你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五.巩固练习

  (一)用原诗填空。

  1.问君何能尔?

  2.诗中表现作者闲适恬淡心境的句子 3.描绘山林傍晚美景的句子 4.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而又难以言表的句子

  (二)选择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6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六.拓展阅读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进一步体会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附:板书设计: 饮 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菊山气鸟---------热爱自然、悠闲自得

  真意忘言---------人生真谛、返璞归真

  叙事 写景 抒情 说理

   7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附: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饮酒教学设计共6

  《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

  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

  而无/车马/喧。

  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

  山气/日夕/佳,

  心远/地/自偏。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第一层

  (((1—4)

  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

  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3:“花之君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2、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

  学生活动

  联系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增加学生的一些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