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读后感 > 正文

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

2022-06-18 14:37:00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活着读后感12篇(《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1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拿到这本书,我的内心是欣喜的,毕竟这本书足足让我等了一月有余。之前没有了解过这本书,也不知道是散文、小说,还是什么,买它只是因为听说过它,知道它是余华写的,它是让我在疫情期间消磨时间的一本书。所以,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读完之后,让我长叹口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紧凑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因为福贵的吃喝嫖赌败坏家业,气死了老爹,老母随之病死、儿子因救县长夫人抽血而死、女儿难产而死、妻子也随之而去、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最后唯一的外孙竟在那个饥饿的噎死了。真不知道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完的,本来所有的事情因他而起,他如果不吃喝嫖赌,结局是不是又不一样。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用不满老茧、粗擦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和内心的伤痛,却还得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大概就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看完之后我在想,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悲惨的人和事儿吗?

  福贵到最后只剩下人生存的唯一理由——活着。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活着的,只是再想起这本书时,也许刚好在疫情期间,每天能看到很多生死别离的新闻,内心有了些许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而活着,就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这是对生命最后的敬畏,也是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秉性——活着。我读《活着》。

活着读后感2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每天看着太阳,感叹道:我还活着,真好。活着如此美好

  我欣赏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乐。我看过余华作家写的《活着》,讲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贵晚年对生命平静和自然的态度。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你走出困难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挫折并不可怕。

  当你帮助他人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帮助他人是多么快乐。

  当你功成名就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成功是多么骄傲。

  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本来年轻时就患了绝症的他,冲破了一切困难,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受到世人的赞美。是什么使他成功的呢?是乐观地看待生活,体验生活。

  当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干;当新生儿发出响亮的哭喊。当病人已经康复。当鱼儿在水中快乐地嬉戏,当鸟儿在枝头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就会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这一切都预于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远伴随着我们。

  郭沫若曾说过:“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就让我们过得快乐,活的美好吧。

活着读后感3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抓了当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活着读后感4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题记

  活着?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荣华富贵,还是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可活着就只能如此吗?当我看完《活着》这本书后,人为什么而活就会浮现在我的面前!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典型,旧社会败家子。用福贵父亲的话来说,我是他的孽子。当福贵嗜赌成性后,慢慢的他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赌博上。到后来,本来锦衣玉食的福贵少爷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一家老小从宽大的房子里住进了简陋的茅屋里,也因此,父亲去世了。母亲生命倒下,家珍拿出仅有的两块银元,让福贵去城里找郎中治病。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每天饿着肚子过日子。

  到后来全国解放福贵可以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女儿凤霞因大病变聋哑。但他没有在幻想荣华富贵,反而只想平凡的过日子。

  可是上天似乎总与福贵开玩笑,家人朋友相继离她而去,难道这就是报应吗?

  到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了,但他却坚持活着。余华说过,活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他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责任,忍受现实幸福或苦难!

  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有人唉声叹气,但是也有人努力前行,虽然那些努力前行的人话不多,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都在努力着。所以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猜我更加真切意识到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美好每一天!

活着读后感5

  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有的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还有一种人活着不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为了什么。他们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而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正如《阳光的快乐生活》中所唱的那样:糊里糊涂地活着也挺乐呵!虽然他们并不乐呵,但他们的生活态度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打开《活着》这本书,耳边悠扬地响起美国民歌《老黑奴》,听着听着,仿佛那位饱经风霜的老黑奴不经意间走进了我的视线:枯瘦的骨架外面搭着一件滥衫掉色的破布,散乱的头发被风吹的更加散乱,黝黑的面颊上爬满了岁月的皱纹。不由的,我对老人生出一种怜悯之心。他向我挪动着,躯体弯得像一个拉紧的弓,似乎在拼命的直起身,想往远方看,然而始终没有抬起头来,但还是让我看到了他的腮部在动,好像在诉说着一个生命的不幸。

  他一生经历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是不是已经麻木了呢?人生的苦难已经超越了他所能承受的范围,但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勇敢地与生命抗争。

  每当我无所事事,寂寞缠身之时,我都会思考,人到底为什么要活着呢?这时,老黑奴的形象跃然于我脑海,他仿佛问我:"今天你过的怎样?其实我每一天都过得比这还累。"

  我醍醐灌顶般顿悟,当生命不断超越它的极限时,就会自然的表现一种超然,一种高尚。这种高尚又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

  我尽情的享受着这一刻的超然,老人渐渐远去,然而始终没有走出我的视线……

活着读后感6

  它叫活着,可每一页都是逝去。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产。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在福贵为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是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却才刚开始上演。极端的情节略有一味荒诞,但小说本身就不是为了描述现实,而是在现实与想象中找到交集,从而来反映生活。有人说,福贵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反应了一种当时大环境下大多数人的麻木,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靠时间去稀释那些痛苦的记忆;还有人说,福贵饱受命运打击还活着,那是因为他的家、他的亲人,他们需要他,当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他也要为怀念他坎坷的一生而活着。福贵在一次次离别中承受,没有太多的愤怒,表达出的是对命运的接纳,感受它、体味它、消化它吗,这就是生活。许多读者将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映衬在福贵的经历前时,会多些许释然,正如他们终于会明白,无论现在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时间遗忘,作为正在经历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给时间一个机会。

  说到《活着》,就联想到了电影《一九四二》,虽然故事背景不同,创作初衷不同,但两部作品的情怀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中人物对“活着”的渴望不单单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在绝境中懂得放大原本微弱的希望。老东家闷死了自己家的根儿,福贵的孙子因为吃豆子而撑死,以为这些会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的稻草,但他们找到了新的寄托,给了命运新的机会。

活着读后感7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终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悲剧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赖,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

活着读后感8

  余华的《活着》,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朴实,真挚。

  主人公福贵这不寻常的一生,作者余华用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人世间最最凄惨的事情他都接连遇上了。从他败家,爹娘死后,再到失去儿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儿,失去女婿,失去外孙。好在到最后,还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作者在描写余华的亲人去世的方式的时候,让我顿时觉得心中一沉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为县长的老婆因怀孕大出血,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度而死亡的片,所谓的医者仁心,竟然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活生生的将一个孩子抽血抽到嘴唇发青直到最后没了心跳,让我甚至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

  每当福贵的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时候,打击去不断的接踵而来,但是,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当代人也常常说,活着才是硬道理!就像余华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财富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却渐渐的迷失了,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而活,可是,当拥有了这些之后,他们还能为什么而活呢?

  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包含这一种对生命的负责。

活着读后感9

  优越总是诱人无端放纵。福贵出身的优越让他自诩高人一等,亦因此他身体里流动是罔顾礼法的血液,这种血液怂恿他与众不同地脱俗放肆——他用脏字向父亲宣泄自己一直的“容忍”,用宽厚手掌“报答”家珍赌场旁的告诫,用浪荡游行向老丈人耀武扬威……一切都是青春放荡不羁的桀骜与家世与众不同的混合物。

  “一个人若是沾上了嫖,也就会迷上赌。”福贵不知道,他的一生正是由此转变,天翻地覆地转变。莽撞血液总是冲昏了头脑——血气方刚的他妄图收复父辈输掉的失地、光耀祖辈看重的门楣。但他不知道心比天高,终是命比纸薄。赌场上的尽情挥霍,让他输得彻头彻尾。他担着那磨破他细肩的满是铜钱的竹筐附送了本属于自己的家业,他哭了,我想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真实的眼泪。随后,固守着那一口村口大缸的父亲喟着无尽的叹息永久地离去,等不到他的报答。

  “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羊,再把羊养大了,羊就变成牛了。”福贵守着父亲的遗言在租来的五亩田里无尽耕耘。

  变数总是扑朔。进城请大夫医治母亲的那次的闹事催促他踏上了千里行军。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一去蹉跎三年。捡回一条命的他辗转归来,家仍在,只是生母已饱含遗憾闭目,时间终是让他与她无缘,他们错过了彼此的最后一面。此外,怪异的高烧也让乖巧的凤霞留下了一生聋哑的残缺。

活着读后感10

  “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人为何活着?——《活着》读后感。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丧失女的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的人,读后感《人为何活着?——《活着》读后感》。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 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读后感11

  不论现实变成了什么样子,不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也只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们不应该让现实决定我们怎么活着,而是应该自己决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活着,就要面对选择,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才不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悲剧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面对的发现,原来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静,冷漠,无形间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这种单纯痛苦所摆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痛到麻木的时候,才能看清现实,在简单单纯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余华深沉的讲述着生命的悲剧,

  对于悲剧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欢看悲剧,喜欢被这种悲剧所打动,无非是想寻求自我安慰。

活着读后感12

  初读余华的《活着》,感慨颇深。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福贵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忍受现实带给他的各种苦难和逆境。最后,连唯一的亲人苦根也因意外撑死而离他而去时,他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家人了。福贵的一生很悲惨,家道衰落,失去亲人,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难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没有气馁,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们证明的生命到底有多么坚韧。更为可贵的是,尽管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他活着也并不仅仅是为了消耗难熬的日子,还有希望、热爱和慰藉。

  活着这件事向来不易,家族的'衰败和亲人的离去让福贵难以释怀却也无力回击,但他在面对苦难时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对于命运接二连三的捉弄,他没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独自适应。这让我想起那些和福贵一样经受过苦难却热爱生活的人,作家史铁生便是之一,失去了双腿后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艰难的。可他最后却拿起了一支笔,用羸弱的笔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实的样子。这群人只是看似在逆来顺受卑微地活着,实际上并没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发,让“活着”更有意义。

  这本小说也将我拉进了对现实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让“活着”成为了每一个人平凡到极致的追求。或许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工作的烦闷,爱情的失意,家庭的琐事,无休止的“难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尝试重新接纳生活并努力去改变现状!

  毕竟人只活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