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作文日记 > > 作文大全 > 正文

书香伴我行作文800字记叙文(书香伴我行作文8篇500字)

2023-04-26 15:45:09作文大全
  • 相关推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书香伴我行作文8篇,希望能够为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一

每年年夜饭中,我最爱吃的菜,莫过于奶奶做的鱼糕了。每次回老家过年,留下的最深印象都是这一个词“热闹”。餐桌上所有人都在抢着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而桌子中心那盘菜总是下去的最快的。奶奶做的鱼糕一直是最抢手的。

鱼糕是老家的特色菜,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菜。它是荆沙地区的传统佳肴,在当地不管谁家请客摆席,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奶奶做鱼糕已做了几十年,最拿手的绝活就是它。

买到新鲜的鱼后,先宰杀洗净,然后手工取净鱼肉,去皮和鱼刺。这一系列动作在奶奶娴熟的手法下十分得干净利落,像是哪位大厨的杰作。接着,奶奶把备好的猪肥膘肉块和鱼肉块一起剁成茸,又往碗里打几个鸡蛋,把蛋清沥出来后用筷子打散,倒进鱼茸里按照一个方向搅拌使它口感更加劲道。其间再加入姜末、葱白末、淀粉、精盐、味精和胡椒粉,搅拌至鱼茸粘稠上劲,成糊状。奶奶说过,这几步是做成鱼糕最重要的步骤。下面蒸锅要出场啦,将锅底垫上保鲜膜或者湿纱布后,倒入鱼茸糊,只见奶奶仔仔细细地用刀抹平鱼茸糊的每个角落,才放心的盖上了盖。旺火蒸至30后,揭开笼盖,用干净纱布搌干鱼糕表面的水分,再将打散的蛋黄液均匀抹开在鱼糕表面,盖上笼盖,继续大火蒸五分钟后取出。鱼糕出锅后,需要放凉,这时候就可以吃啦,终于大功告成!

配着饭和菜,一盘鱼糕火速下肚。那鱼糕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奶奶看我吃得享受,忍不住笑吟吟地问我:“好吃吗?”“好吃!”“那我以后多做给你吃。”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业繁重了不少,回老家看奶奶的机会也少了。可我却忘不了奶奶亲手做的鱼糕。每次出去吃饭看到菜单上有鱼糕时总会小开心一下,尝了之后又暗暗想:这味道不正宗!跟奶奶做的味道不一样!

今年过年回家时,奶奶迎我进门,我突然觉得奶奶好像突然变老了。之前每年都掌管厨房大事的奶奶如今也变成了打下手的,虽然她在干着自己最喜欢的事——做饭,却也感觉有一瞬恍惚。我慢慢走到奶奶身边,轻轻地问:“奶奶,我想吃您做的鱼糕了,您能再做给我吃吗?”“好!”奶奶的回答坚定有力。走进厨房,奶奶又回到了她的天地,充满着活力。

熟悉的摆设、熟悉的动作、熟悉的人……还有,熟悉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奶奶慈祥地看着我,对我说:“赶紧尝尝。”语气中含着一丝期待。我拿起筷子轻咬了一口鱼糕,啊……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种感觉。“好吃吗?”奶奶在我身旁轻轻地问。“好吃!”我嘴里含着鱼糕,满脸幸福。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二

味觉,是骗不过记忆的,可记忆中,舌尖上的家不只是熟悉的味道,更是无法效仿的亲情的温暖。我吃过许许多多精美的蛋糕,可妈妈做的,是最美味的。

刚从同学的生日会上回来,我向妈妈描述着气球、饮料和念念不忘各类美食。“她妈妈做的蛋糕可好吃啦!奶油特别甜!上面还有……”“这我也会,等你生日我给你做。”妈妈打断了我的话。我兴奋的点点头,心里却没当真,随即忘掉了。

一天又一天,我的生日终于来了。刚睡醒,我就闻到了烤蛋糕的味道。我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一咕噜翻下床,跑到烤箱旁边。妈妈笑着把我推出厨房,顺势把我按在餐桌旁的椅子上“马上就好了!”妈妈宠溺的摸摸我的头,“生日快乐!”

随着不远处“叮”的一声响,妈妈从厨房端出了蛋糕。“怎么样,快尝尝?”我的目光移动到蛋糕上,没有看到金黄色的蛋糕胚,更别说雪白的奶油了,只见黑压压的一片,像竹炭一样的颜色,夹缝中生存着面粉的白色。我眉头紧皱,一脸嫌弃的看向妈妈,“这是什么东西?”妈妈本来明亮的眼光闪过几分慌忙和无措,“给你的蛋糕啊。”“我才不要吃这种东西!”我坚定的说道。妈妈端起蛋糕,神情黯然的转过身,低着头,“那……妈妈再去给你做一个。”

正在打算抱怨的时候,抬头望向悬挂着的钟表,现在才是早上七点,我突然觉得理亏,“那妈妈几点就起来做蛋糕了……”这个问题划过脑海,都说“儿的生日,娘的难日。”今天付诸感恩行动的,本应是我啊……我急忙跑到厨房,“妈妈,我们一起做蛋糕吧!”妈妈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赶忙挽起袖子,和妈妈一起和面。太阳渐渐升起来了,我转头看向妈妈。微弱的阳光勾勒出妈妈好看的侧脸,仿佛与儿时的记忆重叠,儿时的场景一点点重现,模糊,清晰,再模糊。妈妈也没什么变化,还是一样的不服输,还是一样的……爱我。只是眼边和手上,多了细碎的皱纹。妈妈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妈妈,今天的她,更像是一个委屈的小孩子。

第二个蛋糕端上桌,边缘还是糊的,也依旧没有雪白的奶油。妈妈皱了皱眉,“不然……我再去做一个吧。”“不用了妈妈!我们一起吃吧!”妈妈如释重负般的点了点头,坐在了我的边上。

没有金黄的蛋糕,也没有雪白的奶油,没有红红的樱桃,也没有甜甜的巧克力酱。可我却吃到了世间最美味的蛋糕,一份饱含十四年含辛茹苦,却初心未改的蛋糕。这个蛋糕胜过所有我见过的蛋糕,也胜过所有我听到过的关心。

我塞进嘴里满满一大口,终于品尝出了其中的味道。虽然妈妈未曾开口,可蛋糕却毫无保留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我。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三

“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肥草美赛江南”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的家乡巴彦淖尔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巴彦淖尔位于黄河几字形的位置上,母亲河灌溉着肥沃的土地,而土地则捧出丰富的物产回馈家乡人,勤劳质朴的巴彦淖尔人利用家乡的特产和对美食的爱好,做成了许多特色美食。

猪肉烩酸菜。每逢年下,农闲下来的人们就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杀猪节了,我们这里俗称“杀猪事宴”。因为家家户户都杀猪,轮着请吃杀猪菜,喝酒,就像一个小型的事宴。每逢到了这个时候,是城里人最羡慕的时候,谁家有农村的亲戚,就成群结队的开着车赶着去吃杀猪菜。杀猪菜是用猪的槽头肉和腌制了一冬天的酸白菜经过两三个小时精心炖制而成的。猪槽头就是猪脖子上的肉,刚褪干净的猪肉,切成两三寸厚、一指长的块放在锅里来回翻炒,为的是把里边的油脂通过高温逼出来,炒至金黄时加入葱、姜、蒜等调料烹炒,然后加水放入酸菜,用木头等硬柴火熬。两三个小时之后,揭锅一看,那颜色金黄诱人,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夹一口放嘴里,酸菜的酸香味和猪肉的入口即溶刺激着你的味蕾,顿时让你食欲大增,酒足饭饱后再用滚烫的开水泡一碗酸菜喝,那味道就甭提有多爽口了!还有一样美食不得不提,那就是面精。

陕西人就凉皮,也有就酿皮的。但陕西的味道比起我们这的那里差远了。走到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面精的小铺,走进去,调一碗,闻着那味就让你直咽口水。稍稍发黄的面皮,配以像蜂巢一样到处是窟窿眼的面精块,然后用醋和酱调制的汤,加上用胡油炝炒的葱花油和辣椒油,配以黄瓜、香菜、芹菜和腌制的咸菜调还有几味调料,拌匀了,辣椒油的红润,醋的微酸很好的混合在一起,炎热的夏天来一碗,真可谓是消暑的极品美食!

面精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先把面活好,再用冷水去把面里的营养洗出来,让后放到开水锅里用特制的粉楦子去蒸,洗完面精剩下的部分就是面精块了,那可真是面的精华啊!不过因为当地人都爱吃面精,所以现在人们都改用机器去蒸,省去了许多人工,也加快了速度。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妈妈掉的面精,因为纯正,充满了母爱的味道!

还有许多特色美食,铁锅焖面、烤羊肉串、铁锅烩菜……勤劳朴实的巴彦淖尔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着自己对美食的理解,传承者巴彦淖尔的文明!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四

小时候的我爱幻想,总觉得奶奶是天上下凡的食神,是我舌尖上的家。

——题记

记忆中,奶奶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总穿着一件大红的棉袄,头上的青丝中藏着几根银发。她的手像大多数老人的手一样,布满了沟壑,青筋鼓起,交错纵横。但就是这双平凡的手,却打造出绕梁三日香气不散的美味。奶奶最拿手的绝活就是拉面。在她灵巧的双手下,那滞笨沉重的面团很快地就变成了一根苗条的面条。只见奶奶将那面条对折,拉长,再对折,拉长……等到面条到一定细,一定长时,就将拉面下锅。接着她用筷子在水中搅动,使面均匀地受热。最后,在加了一次凉水又煮开后,就把面条盛出,撒上早准备好的小料,浇上醋,再用面条汤一冲,那一碗面条就大功告成了。

热气腾腾的面,细看上去,没什么特别,色彩不够诱人,有的只是雪白的面条和星星点点深色的小料。可面条送入口中的那一瞬,面的香味就溢满齿间,醇厚浓郁,那面条可真是爽滑劲道。面条已下肚,却还是齿颊留香,轻轻抿一口汤,那汤也是美味,小料若多些,就太沉重,少些就有些轻薄,就像深寺里悟道的禅师一样,不求豪华贵重,只讲圆虚宁净,重心平稳。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碗面条火速下肚。奶奶在一旁见我吃得欢,笑吟吟地说:“好吃吗?”“好吃。”我从嘴边挤出两个字来,又投入到享受中。童年,似乎也在那弥漫的香气中化开了。

后来长大了,学业重,回家看奶奶的机会也少了。但我忘不了那碗拉面,忘不了舌尖上的家。每每经过拉面馆,我都要小试一碗,可那拉面总没有奶奶做得好吃,似乎少了什么味道。

今年回家时,奶奶迎我进门。我突然发觉奶奶老了。她不再像以前一样忙东忙西,而是总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她的背已不再直挺,眼中的那份光彩也暗去了。我不禁百感交集,轻轻地问道:“奶奶,您能再给做一碗拉面吗?”听了这句话,奶奶眼中闪过火花,背似乎也挺直了一点。“好!”奶奶的回答坚定有力。随后缓缓地走进厨房,我也一步跟了上去。

和面,烧水,拉面,下锅,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熟悉。在氤氲的水汽中,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那个小男孩,在奶奶身旁蹦来蹦去……

"吃吧。”一声慈祥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面已下好了。我拿起筷子轻咬了一口面条。是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我童年天天期盼的味道,我魂牵梦绕的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我一口一口地吃着。奶奶轻轻地问:“好吃吗?”我抬起头,看着奶奶那充满着宠溺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好吃!”我想我终于明白了奶奶拉面的秘诀——爱。奶奶的每一碗面条都凝聚着她对我的爱。同样,我之所以牢记着这碗面,也是因为爱,因为我对奶奶的爱。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五

刚刚煮好的饺子冒着蒸腾的白烟,白烟就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舌尖与家紧紧相连。

舌尖上的家,很是普通平凡,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宽敞的地方,却有一间大厨房,那里承载者我们家的舌尖与温暖。

母亲虽不是“星级大厨”,却有几样拿手菜,饺子便是家人的最爱,也是母亲最拿手的一道。

周末早上吃过早餐后,母亲便提议包饺子。“饺子好呀,有菜有肉有面,多营养!”母亲总是这样说。看我们大家同意了,母亲立刻安排起来:“你和你爸去买东西,我在家和面。”我欣喜地答应了,和父亲很快地买好了菜和肉。

母亲正在和面,那双仿佛富有魔力的手“塑造”着面团,面团在母亲的手中被揉捏,压扁,一遍又一遍。面团终于成形了,母亲将面团放入盆中盖上,“面要醒一醒才好吃!”

我与父亲摘茴香,父亲摘得又快又好。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经过我们的选择,茴香绿油油的,没有了泥土和黄叶。

这时,一股诱人的香味飘来,我冲进厨房,原来是妈妈在调肉馅,我说:“好想吃呀!”母亲说:“等等,这都是生的,还没有包呢,你就想吃!”肉馅经过母亲加的“秘制佐料”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肉馅呈鲜红色,闪着些许油光。

母亲又将切好的茴香倒进锅中,叫来父亲:“你爸搅馅可牛了,搅得特别匀。”果然,经过父亲的加工,那饺子馅绿中镶红,格外均匀。

开始包饺子了!母亲将大面团切成几块小面团备用。这时候的面团比刚才蓬松许多。母亲将小面团做成粗细均匀约有五个手指那么圆的细长条,用刀切成小块。“该我了!”我冲上去,将面块按扁,我从小就爱做这件事!母亲笑着提醒我:“别忘了撒点面粉上去!”

我试着擀皮,将面饼拍在案板上,用擀面杖直接一推,又将面块转个方向,再一推,擀了半天,面皮既不均匀也不圆。母亲笑了:“看我的!”

只见母亲将面饼放在擀面杖底下,左手转动面饼,右手推动擀面杖,不一会儿,一个圆滚滚的面皮就出来了。“我怎么学不会?”“多练练就好了,无他,唯手熟尔!”一家人就在欢笑声中包着饺子,体会着独属于我们的幸福。

饺子煮好了,我急忙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塞进嘴里。虽然有点烫,但那美味仍触动了我的舌尖,触动了我心中的温暖。

这就是家,舌尖上的家,快乐的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六

家是母亲亲手包的猪肉饺子,家是父亲挥汗擀成的驴蹄子面,家是爷爷辛苦制成的凉皮、南瓜粥,有爱的地方便有家。

在湖面结冰的季节,母亲总会为我们包一顿饺子,因为我很爱吃肉,所以通常是肉馅的,父亲先会在冰箱里拿出一块印着冰花的猪肉,晾在案上。这时,母亲便接过爷爷磨得锋利的菜刀,细细地切着芹菜和莲藕,取出备好的葱花和蒜与猪肉绞在一起,再点上两滴香油,擀面成皮,包饺下锅,只见一只只白色的天鹅伸长了脖子,极力地长开了翅膀,从锅沿向下滑落,飞进湖底。活蹦乱跳的妹妹总会偷偷趁着母亲不注意,偷上那么一两块饺子皮,然后撒腿就跑,弄得满手满脸都是面粉,真成了一只大花猫。大家看见了总会哈哈地笑。那笑声与夹入嘴中的鲜嫩交汇在一起,刺激着我的味蕾,填得心房满满的,这就是家的味道。

在春寒料峭,寒梅展颜的季节,一盆香嫩油辣的驴蹄子面光看着就是一种享受。蒸腾的雾气挡不住我和妹妹发绿的眼睛,一根根面条纹理分明,四四方方,被父亲扯得好长,捞起一筷子,“吸溜吸溜”地引入嘴中,刚入口,不说面的滑溜,就这面的弹劲绝对是村里响当当的一绝。父亲这时总会微笑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眼角的皱纹也更深了“慢点吃,又没人抢,这一顿可不好消化呢,哎呀,做这饭把我累的呀,像打了仗的。”爷爷总是摸摸孙女的头,在母亲转身为妹妹擦脸时,偷偷地给我夹上几块肉,妹妹一下子会像弹簧一样蹦地三尺高,嗔道“爷爷!”大家狂笑了起来,当家人们便聊着度过了温馨的午日时光。

而在艳阳高照,光芒刺眼的季节,爷爷会特意为上学的孙子孙女亲自下厨蒸上几张凉皮,再熬上南瓜稀饭,步步煎熬的夏便被抹油的凉皮驱赶走了,那一天,一定是最热闹的一天,姑妈伯伯们总会如期而至,并大加赞扬一下。我知道是为什么,爷爷的腿总是不好,每当吃凉皮,我燥热的心便会沉静下来,股股的暖流涌入我的心房。

入口,是汗水的味道,是爱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这便是我的家,舌尖上的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七

人们总说家的味道是世界上最美的味道,一顿山珍海味也抵不过那萦绕在舌尖上的家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北京,姥姥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有一种味道牵引着我迫不及待的来到姥姥家,那就是驴打滚的味道。

熟悉的电话声响起,是姥姥!我接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姥姥的声音:“呦是我的宝贝孙女儿呀!今年还想不想吃驴打滚啊?”我激动的说着“想,想吃!”姥姥那边也笑呵呵的说:“好,给你做!”

终于等到了大年初一,我开开心心的来到了姥姥家。门开了,姥姥一看是我,脸上的笑容立马绽开了,拉着我就往屋里走。我看到姥姥正在做着驴打滚,出于好奇,我也打算尝试一番。我学着姥姥的样子,在案板上撒上黄豆粉,再从盘中揪出一小块糯米面,擀成方形的饼。一边擀糯米面就裹上了一层金黄色的黄豆粉。接着抓一把红糖放在案板上碾碎。“别着急啊,慢慢弄,红糖碾的越碎,做出来才越好吃。”姥姥叮嘱道。不一会儿比沙子还细的红糖就碾好了。能做到这步,我感觉自己可厉害了,于是便用期望的眼神看着姥姥,姥姥哈哈笑着“不错不错,我们大孙女可棒了!”接着把碾好的红糖用手捧到饼上,卷成一个卷儿。可是不知怎的这饼怎么也卷不上。我便焦急的看向姥姥“姥姥我这个”姥姥走到我的身后,用她的手握住我的手,“你看,你得握住两边,然后”突然,我鼻头一酸,干涩的眼睛瞬间红润了。只看到姥姥那很瘦、深黄色的没有像我一样的红润的手上布满了褶皱,手背上的青筋和骨头都随着手的每一个动作一凸一凹的。随着卷饼动作的进行,被姥姥握在手心里的手,还感受到了那微小却又频繁的抖动,那是姥姥的手。当我回过神时,饼已经卷好了,我吸了吸鼻子,笑着对姥姥说:“我学会了,您等着我给您做一个。”

没过一会儿,随着姥姥的几下刀起刀落,香喷喷的驴打滚就做好了。我拿起一大块放进嘴里,甜甜的红糖不仅冲击着我的味蕾,还冲击着我热烈的心。

食物和人一样来来去去,但唯有姥姥做的驴打滚,每当我想起时,舌尖都会泛甜,因为这是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作文 篇八

人们常说,家的味道,是最美的味道。萦绕在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永不停息的冲击着我的味蕾,我仿佛时刻都能从口中尝出令我魂牵梦绕的过去,在记忆之海中有无穷无尽的记忆的碎片,而我脑海中那舌尖上的家,依然完整。

我的故乡,是江南的一座小镇,就是这还没有被城市的喧嚣污染的小镇,有着令我无法忘怀的味道。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按时从北京赶到故乡,节日的热闹似乎并不会对江南小镇所独有的淡雅造成一点影响。我踏着有一些滑腻的青石板路,走入小巷,从那一扇扇门中找出属于我奶奶的那一扇门。往往,我刚踏到巷口,就会嗅到从巷子深处传来的一阵阵炸肉丸子的香味。要说我奶奶炸的肉丸子,在镇子里都是有一定名气的。炸的半熟的肉丸,储存在冰箱里能保存很久。炸了吃,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做汤吃,白如玉,醇如浆,鲜香四溢。

我每次走进家门,都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奶奶一边炸着锅里的丸子,一边调制着下一批丸子的馅料。奶奶丸子的配方乃是绝密,经过多年的改良早就在“世界丸坛”之上独树一帜。馅料由上好的精肉,香葱,糯米等调和而成,奶奶还会往馅料中加入山药,奶奶说,山药是做丸子理想的佐料,集清爽香脆与浓厚醇香于一体,无疑为丸子添加了独特的风味。

每次,奶奶都会先为我炸几个又大又圆的丸子解我的馋,这也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美食。咬上一口炽热的丸子,舌尖最先碰到松脆的外壳,仿佛触到了节日火热的气息,然后醇厚的味道仿佛雪崩一样涌了出来,在我口中不受控制地四处流淌,不时又会惊喜地尝到清爽的山药,好像使早春的山风提前来到了这个小屋之中。终于可以犒劳一下已有些寡淡的舌尖。

每年的年夜饭,丸子都不会缺席。餐桌上的美味正在一一酝酿,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围坐在餐桌前都会感到无比的满足。膘和丸子做成的杂烩汤在江南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大乱炖在东北的地位,奶奶做的肉丸子那无与伦比的兼容性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全能的美味。尝一口在汤中煮过的丸子,发现一锅汤的精华仿佛都渗到了丸子里,它不会刺激你的味蕾,而是如柔柔的小溪一般滋养着你的舌尖,仿佛暖流淌过全身。

过完年,准备收拾行李回北京时,奶奶总会慷慨的拿出一大包丸子让我们带回去慢慢吃——那是奶奶的大部分存货。我们也从不拒绝,似乎,这样能使我和远在江南的家乡更近一点。

现在,食物和人走的一样快,不同的口味不停地敲打着我们的味觉,可我一直坚守着心中那最纯正最美好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味道似乎永不消散,仿佛时刻将我,奶奶和故乡连在一起,就算在天涯海角,都有生活在守望着。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