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3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2022-10-15 11:26:55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3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3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1

  林业和草原局以林草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引导培育林下种植、养殖、山野菜采集加工、生态旅游、林果药间作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林业产业向立体复合型多元化发展,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富裕林农的相互促进。现将我旗林业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林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多模式发展,多品类共存。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草、林菜、林菌、林药、家禽养殖等模式。全旗沙果树万亩、万株,其中,百亩以上沙果树种植示范地块40块、面积万亩,种植沙果树37万余株;我旗林区山野菜资源丰富,有柳蒿芽、蕨菜、黄花菜、木耳、蘑菇、猴头、榛子等,种类多、产量大,常年产量蕨菜约为1000吨、木耳50吨、蘑菇80吨、柳蒿芽1000吨。二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依托天然林地资源,鼓励林区职工发展野猪、野鸡、鹿等特种养殖。三是大力发展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全力推进牧人寨生态休闲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亿元,建成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漂流码头、高空滑索、森林温泉、水上乐园、蒙古部落、生态采摘等休闲娱乐项目。启动图博勒峰风景区项目。项目前期规划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招商。项目投入运营后,可与仙人洞旅游度假山庄联合推出“俯瞰兴安岭、探秘仙人洞”精品旅游线路。

(二)全力推进,特色产业。

柞蚕产业是十大富民产业之一。现有宜蚕柞林面积60万亩,已开发利用近47万亩。蚕种场2个、繁种点1个,种茧贮藏窖2处,蚕种场制种室及保种库平方米,制种蚕场2万亩,每年可提供优质蚕种(丰达1号、珍珠1号)15公斤,完全可以满足我旗蚕种需求。目前,全旗养蚕专业示范村12个,蚕业生产专业合作社34个。柞蚕放养4016把,商品茧产量750万公斤,产值亿元。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查统计,我旗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柞蚕生产基地、柞蚕良种繁育基地和最大的蚕茧集散地,柞蚕单产和蚕农收入居全国之首。

(三)创新机制,企业参与。

为更好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提升林下经济技术水平,我旗大力倡导并鼓励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企业参与林产品开发,依托其企业优势,打造本地特色品牌。2015年4月,呼伦贝尔蒙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我旗,该企业设计年加工黑木耳3600吨、年产黑木耳多糖饮料30万吨、小包装干品木耳500吨、小包装湿品木耳100吨、木耳粉及功能食品2500吨。2019年8月,内蒙古鸿一格商贸有限公司与呼伦贝尔阿荣小镇电子商务实行战略合作,将通过阿荣小镇电商平台下单采购汲耳饮料,该公司将围绕木耳、榛子等优质农畜林产品开展线上下单采购,将极大地促进我旗林产业的发展。

(四)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一是实行下沉式技术指导。依托旗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局、“土专家”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50人,组建技术服务队,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先后组建沙果种植、中草药种植、柞蚕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0多个,形成合力,从而推进林农组团致富。二是创新式金融支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以林权抵押,旗农经站担保,林业部门登记、评估定价的贷款方式,助推林业经济发展。同时探索扩大森林保险覆盖范围,进行了榛子林和经济林产量保险试点,进一步为林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足。

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林下经济发展宣传引导不够,分类指导有待加强;林农对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林产业效益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发展林下经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导致主动发展意识不强。

(二)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我旗林产业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均衡,林产业多以原料销售为主,缺乏精深加工利用的企业,缺乏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市场,产业链条不长、附加值不高,导致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三)产业支持政策不够。

国家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多是引导性、方向性的,缺乏具体的支撑和鼓励措施。加之我旗财力所限,目前对参与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持不够,影响林农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向广大群众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和优势,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二)科学布局,提高效益。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将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努力探索和推广切合实际、适宜地区发展的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实施分类指导,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三)加大扶持,示范带动。

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和协调林权抵押贷款,拓宽发展林下经济的融资渠道,带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和规模效益,向“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实现林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发展一体化。

(四)加强培训,引进技术。

聘请专家就当前林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关键技术进行现场授课,积极大胆引进推广适宜我旗的林间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进行现场指导、答疑解难。通过各项培训指导,更好的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五)市场营销,做好服务。

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情,并为群众提供详细的市场行情、产品的方向、市场的导向等,构建专业化的营销网络。同时发展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程度,使我旗林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2

  乡镇葡萄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一个重要的棉花种植基地,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由于农产品市场不稳定等各种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增收、农民致富。因此改变传统的增收方式,发展高效、高产产业以发展经济迫在眉睫。近几年来,东坝镇大力发展葡萄等多种优势主导产业,以改变多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各级高度重视,多方面政策扶持,搅活农民思想,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真正做到了利为民所谋。

  东坝镇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土壤肥沃,光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大,交通条件便利,利用这一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现已建成以东坝镇大厨房村、渠东村等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并成立葡萄产业协会注册了自己的葡萄品牌,在各县市水果市场和消费者心中有很大的影响,在区内外、市内外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受到了多数农户的欢迎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但是,从横向比较看,我镇葡萄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品种单一,质量效益还有待提高。如何克服困难,扶持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着这个课题,对我镇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小见大,形成了金塔县葡萄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几年来东坝镇种植了800多亩葡萄,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把葡萄产业做大、做细、做深,我们要扩大葡萄的种植规模。

  一、当前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东坝镇四年前开始试种植葡萄,刚开始推广时举步维艰,农民还不能接受这种产业,思想还比较僵化。通过多方面做工作,最终主要建成了以大厨房村、渠东村、小河口村为试点的葡萄基地。按

  照“一年栽植、二年挂果、三年见效”的总体规划,种植葡萄面积 亩。葡萄种植总面积多亩,目前产果葡萄面积多亩。主要有里扎马特、食府罗莎、红地球等二、三个品种,年产量多吨。2010年大厨房葡萄经过三年的成长,得到了喜人的产量。大厨房村葡萄每亩平均收益为1万—万元,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同时为了更好的储藏葡萄,镇村两级积极筹集资金,建成了恒温冷库,解决了葡萄储存的燃眉之急。大厨房村的葡萄效益明显提高后,带动辐射影响本村和周边村农民的注意,极大地调动了我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我镇葡萄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根据今年的发展形势,预计我镇2012年新增葡萄面积在1000亩以上。

  二、当前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1、品种结构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几乎全部都是中熟品种,缺少早熟、晚熟品种。采摘期比较集中,周期短(只有50天左右),不利于拉开葡萄上市时间差,葡萄价格难以提高。在葡萄成熟期,大量葡萄集中上市,金塔的市场容量有限,葡萄销售压力大,贮藏、运输等技术跟不上,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2、技术开发滞后,在优质苗木供应上没有优势。与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村在葡萄新品种开发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无法提供优质苗木进行品种更新,现在基本还是多年前从外地引进的品种。而葡萄种植先进地区在葡萄品种上的战略是使用一批,淘汰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

  3、种植规模受限,管理方式落后。全村的多亩挂果葡萄种植面积在巨大的市场容量面前微不足道。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无法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4、品牌知名度还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大厨房”葡萄品牌虽然在我县,我市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影响力还只能是区

  域性的。离走出去还有很大的差距。金塔本地葡萄市场也是“七国争雄”,狼烟四起。在外地大品牌优质葡萄面前,“大厨房”葡萄还是个小个子。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产业档次、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三、今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制定科学规划。必须制定葡萄产业5年以上的发展规划,现已发展各类优质葡萄400多亩(挂果葡萄200多亩),争取明年达到1000亩。努力打造以大厨房村为圆心,辐射周边的几千亩生态葡萄示范基地。

  2、政策技术扶持。对连片发展达到一定亩数以上的,进行政策资金补助。培养具有实用技术的土专家。加大选种育种工作力度,按照一定比例,引进早熟、中熟、晚熟种苗,解决葡萄同期成熟,集中上市,影响效益的问题。从当前看,可能用种苗的选择解决保鲜问题比建设冷库解决保鲜问题更有可行性。协调农技推广站技术人员在葡萄栽植全程进行跟踪服务,解决农户在生产中的遇到困难。每年组织几次葡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技术。

  3、发挥葡萄协会组织作用。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真正让葡萄协会成为葡萄种植户之家,成为农民种植葡萄的永久牌老师,成为党委、政府管理该产业发展的助手。

  4、加强基地和品牌建设。加快农民产销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走产、供、销一条龙之路。努力提高我镇葡萄的知名度。通过促进葡萄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实行农资统一进货,降低生产成本,组建专业市场,建造葡萄冷藏保鲜库,提高葡萄附加值,增加专业合作社社员收入。充分发挥葡萄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强化其信息沟通、技术交流、行业监管、对外宣传的功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要确

  保合作社规范化运作,不断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葡萄产业经济效益。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周边地区建立起长期广泛的业务关系,使我镇的葡萄种植基地成为他们的供应地,开创强强联合、互利互惠的新局面。下一步,在品牌建设上,一是要扩影响,二是要上台阶,二者以扩影响为先。在基地建设上,在巩固目前鲜食葡萄种植规模的基础上,主要是利用种植葡萄的比较效益,让农民看到、感受到种葡萄和种粮食的差别,引导农民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在镇这个层面上,也应该加大对葡萄种植效益的宣传,鼓励周边农民改种葡萄,在种植面积上有个大的飞跃。

  如何让这一特色产业转化成真正的创收产业,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广大种植户的努力,不断提升和创新将是东坝镇葡萄产业必须破解的课题。相信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和配合下,在东坝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1.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基地规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葡萄产业发展,把设施葡萄基地任务、进度、质量纳入县区目标责任,年终进行绩效考核。在市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近4年来筹措经费300多万元,整合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农业综合开发、黑河流域节水工程等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对自筹资金发展设施葡萄集中连片30亩以上新建的标准大棚,每棚补助5000元。同时积极争取治沙贴息贷款,对建棚农户每座棚贷款2万元,连续贴息3年, 2009年,市上为种植户争取治沙贴息贷款5000多万元,贴息167万元,2010年已申请贴息贷款万元。各县(区)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补助扶持政策,对新建标准大棚每座补助5000?元,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2.狠抓技术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发展设施葡萄产业栽培技术是支撑,2007年开始,市、县(区)成立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小组,下设市场营销等四个工作小组。依托“全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深入推进“112”林农科技培训工作,推行“良种良法到田、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和“定人、定责、定棚、一定三年不变”的科技培训新机制。从全市抽调115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技术服务工

  作。仅2010年,全市开展设施葡萄培训206场(次),培训各级科技服务人员、现场指导和种植户达8748多人(次),有力地推动了设施葡萄产业的发展。同时,聘请甘肃农业大学常永义教授为常年技术顾问,经常深入现场为科技服务人员、乡村干部、种植农户答疑解惑,解决技术难题。在进行科技服务的同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制定了《张掖市设施红地球葡萄果实质量分级》等5项地方标准,已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并于2009年12月发布为甘肃省地方标准。特别是总结的“2+4+3葡萄病害预防技术”、“冷热空气交换强迫休眠技术”、“三个三分之一的土壤配制技术”、“843”葡萄品质提升新技术,受到了全国葡萄行业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3.建立营销网络,搞好销售工作。为搞好“金张掖红提葡萄”营销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市葡萄协会有关人员、种植大户到永登、天祝考察销售价格及采摘分级包装等情况,市县林业部门通过多方面的市场调查,制定金张掖红提营销工作方案。组织营销人员赴敦煌、榆中学习营销经验,与南方客商广泛联系,掌握了相关信息,结合我市葡萄产品质量,合理确定了金张掖红提的销售引导价格。组织人员赴兰州、银川、内蒙、成都、武汉等省市考察市场销售情况,并邀请上海、广州、重庆、青岛、宁波等外地客商来张掖考察洽谈,整理国内外客商信息300多条,建立了金张掖红提营销信息网络。2009年,组建成立了张掖市葡萄协会及各县(区)葡萄分会,在设施葡萄发展的重点乡镇及村社建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各级营销组织作用发挥比较明显,培育了一批设施葡萄经纪人和营销流通队伍。

  4.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效应。2009年“金张掖红提”获有机认证、中华名果称号,以这两块“金字”招牌,拓展市场潜力,促进产业规模发展。一是筹资32万元,在兰州中心广场、火车站、国道入口处高速路口设立三块大型宣传广告牌;开通了张掖设施葡萄网站,编印了张掖设施葡萄动态,制作了编印了介绍金张掖红提葡萄的各类宣传册质资料,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金张掖红提”品牌的影响力。二是开通“金张掖红提”葡萄网站,及时登载和发布信息,让国内外客商了解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制作“金张掖红提”专题宣传片,宣传介绍“金张掖红提”礼品包装,让广大消费者更进一步了解“金张掖红提”品牌,提升品牌效应。三是参加各类会议推介。2009年和2010年邀请国内葡萄界权威及泰国、台湾、上海等地客商两次到我市参加了张掖设施葡萄会议,为张掖设施葡萄走向全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近两年先后派出120多人参加了三届全国葡萄会议及敦煌葡萄节、中国国际果蔬、加工技术及物流展览会、厦门第八届海峡两岸农产品贸

  易会、南宁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通过积极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大幅提高了张掖设施葡萄的知名度。四是为全面推行设施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张掖市延后栽培葡萄星级评选标准(暂行)》,下发了《关于开展延后栽培葡萄星级评选活动的通知》(张政办发〔2011〕244号),在全市葡萄种植户中形成了赶、学比、超的浓厚氛围。

  我市设施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设施葡萄基地建设前期一次性投入大,一座70米长的标准大棚,土建结构的需投入资金5万元,砖混结构需投入资金8万元。而我市发展设施葡萄最适宜区在海拔1800?2500米的沿山贫困乡村,农民自身积累有限,一次性投入困难,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资金制约。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为提高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群众盼望配套完善滴灌、电动卷帘机等设施,但基地建设中水、电等基础设施不能及时配套,制约了设施葡萄产业发展。三是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全市14个基层专业合作社没有办公场所或办公设施,有办公场所的,又没有电脑、网线等办公设备,对产业发展的信息不够了解,技术资料及相关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和了解掌握,制约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3

  大理州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掌握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州农业局[2007]128号文件的要求,按照《大理州重点畜牧产业调研方案》,分别赴弥渡、祥云、宾川、鹤庆等生猪重点县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听取畜牧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6家加工企业,4个县良种猪场,18户规模养殖户,26户农户进行调研,基本掌

  握了生猪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生猪存栏和出栏。全州2006年末生猪存栏万头,其中能繁母猪万头,肥猪出栏万头,猪肉产量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和%。2007年一季度全州生猪存栏万头,其中能繁母猪万头,出栏肉猪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减%,增%。据鹤庆县分析2007年第一季度末生猪存栏万元,其中能繁母猪万元,出栏肉猪万头,同比分别减%、增%和增%,生猪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据20户农户调查生猪存栏590头,同比减少%(06年同期722头),出栏240头,同比减少%(06年同期690头),其中6户还未出栏,1户不养猪。

  2规模化养殖:全州饲养肉猪10—50头的有户,同比减少%,主要是20头以下的减少;100—500头的340户,1000头以上的9户;饲养母猪5头以上的3750户,同比减%,20头以上357户,同比减%,50头以上107户,200头以5户,500头以上1户。据18户(30—50头)规模养殖户调查,存栏1114头,同比增%(06年同期1233头),出栏602头,同比减少%(06年同期617头),其中1户未出栏。鹤庆新登村委会规模养殖户(出栏30—100)273户,年出栏肥猪头,户均出栏46头;规模户饲养的种公猪以约克和杜洛克为主,母猪以二元杂为主,商品猪以三元杂为主;改造圈舍,安装饮水器,98%以上的养殖户圈舍均是卫生圈。祥云云南驿镇旧站李建雄户自繁自养,在2006年上半年猪价低迷时新建一幢猪舍,淘汰劣杂母猪,从县扩繁场引进70头二元杂母猪(LY)和杜洛克种公猪,组织三元杂交生产,进入2007年开始生产,母猪产活仔10—12头,育成9头以上;出栏肉猪100多头,出售肥猪价1月份—,3月份—,5月份额—。说明此户抗风险能力强,抓住市场机

  遇,跟上养猪潮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科技措施推广情况

(1)生猪改良:2006年大理州生猪改良站点310个,其中国营(集体)44个,可利用良种公猪3126头,其中杜洛克1368头,长白猪693头,大约克1033头,其它32头;猪种改良万窝,其中人工授精

  万窝,母猪年均产胎,据12个县市头繁殖母猪的调查,总受胎率%,情期受胎率%,胎均产仔头,产活仔头,胎均育成头,断奶日龄44天,断奶窝重千克,双月窝重千克。2007年一季度全州猪改良万窝,其中人工授精万窝,同比增%,减%。

  目前,良种公猪率达90%左右,约长、长约和约克等母猪的良种率70%左右。

(2)良种生产:州内大理、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共饲养种猪823头,其中公猪143头,母猪506头,后备公猪47头,后备母猪127头;2006年引种公猪64头,种母猪110头。饲养品种杜洛克106头(18公、88母),长白猪43头(14公、30母),大约克268头(49公、219母),PIC猪70头(12公、58母)。繁殖母猪年产2胎,总受胎率%。2006年提供种公猪366头,种母猪132

  2头。2007年一季度弥渡、祥云、宾川、鹤庆良种猪扩繁场提供种公猪97头,种母猪525头。

(3)饲料推广。我州现有配合饲料厂27家,年生产配合万吨,其中猪配合饲料万吨,占52%,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州生猪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奠定了基础,我州养猪业配合饲料推广面已达85%。全州不完全统计经营饲料单位或个体户有1000多户,主要经营正大、神龙、新希望等50多个品牌饲料,年销售配合饲料3万多吨,浓缩料5000多吨,添加剂600多吨。规模养猪场和适度规模养猪专业

  户(年出栏50头以上)配合饲料养猪普及率达100%,散养户普及率达65%左右。

(4)配套技术推广普及情况

  综合配套科技的推广、普及工作经实施商品猪生产示范县建设以后得到了迅猛发展,以推广云南省养猪“八改”技术,“三高”母猪生产技术规程,“仔猪培育”技术标准为主的综合配套技术,得到了全面深入推广应用,在以后的畜牧扶贫、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建设、生猪专业村建设等工作中,这些成熟实用的综合配套科技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提高和普及。科学养猪综合配套科技普及面达到90%以上,普及率达到70%以上,运用率达到50%以上。近几年以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为主的配套科技推广,在重点乡镇得到较快提升和普及。通过基地建设,示范村建设,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使广大养猪户的养殖

  综合素质得到广泛提高,养殖队伍不断壮大,为生猪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5)加工情况

  猪肉食品的加工主要以火腿、卷蹄为代表的传统食品加工,年加工量在7000多吨。目前,传统猪肉食品加工已形成千家万户参与,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发展格局。除火腿、卷蹄外还有腊肉、里脊、吹肝、猪肝酢、、香肠、腊肉、卷肚等等系列产品,据4个县不完全统计年加工量在4000多吨左右。如鹤庆县草海镇太坪村委员会已发展成为本县猪肉食品加工营销专业村。该村从事猪肉食品加工营销户达110户,年加工火腿2000吨,腊肉、香肠、里脊、吹肝、猪肝酢等1500吨,主要销往大理、保山、德宏、怒江、楚雄、版纳、攀枝花、内江、中甸、德钦等,基本占据了整个滇西、滇西南各地市场,年外销量约占全县社会加工总量的90%左右。弥渡加工企业—弥筋卷蹄厂和曹氏卷蹄厂,两个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为200吨以上,但实际年加工量仅为120多吨,年实现销售额360多万元,年创税近30万元。生产加工的产品少部分供应本县,其余外销,对促进全县生猪养殖具有一定带动作用。但全州猪肉食品加工处于粗级产品加工类型,虽然有切片真空包装、灌装、瓶装等系列产品,但缺品牌、缺大而强龙头企业,缺精深加工技术等。目前,粗级产品加工毛利火腿2元/kg左右。

(6)效益情况

  生猪价格经历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的低迷,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生猪价格缓慢回升。目前,仔猪均价为14元/公斤,优质三元杂仔猪15—16元/公斤;肥猪均价为元/公斤,优质三元杂肉猪—元/公斤(生产者和贩运者)。同比增180%、增100%、增%、%。生猪养殖效益为100元/头,运销效益为仔猪10元/头,肥猪50元/头。母猪养殖年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通过对新登生猪交易市场的调研,所交易肉猪均价处于全省中上水平,与周边县相比市场价格高元左右,流通型龙头企业作用明显,实现了养殖户、中介人员和企业三赢的良好态势。生猪价格上涨原因: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影响。2006年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低迷,5月生猪价格跌入最低谷,为5.5元/公斤,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下半年价格逐步回升,生产开始恢复,由于繁殖饲养周期约需一年多时间,目前的生猪价格仍处于运行周期的上升期,这次价格波动是去年以来周期波动的反映。二是养殖成本增加。去年底开始,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持续攀升,到今年5月份已达到每公斤1.6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7%左右。据调查,出栏一头肥猪,仅饲料成本就比去年同期增加40—50元。三是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猪肉消费呈增长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4月,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同比增长

%。

(7)、流通情况

  州政府安排了近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交易市场建设,选择交通便利的生猪主产区,通过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资,建立了15个生猪及畜禽专业交易市场,促进了生猪及其产品的流通。全州12个县(市)扶持发展了肥猪运销专业户865户,仔猪运销户896户,依靠运销户把生猪生产者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外销仔猪60多万头,肉猪80多万头。据4个县不完成统计有县、乡交易市场30多个,较大为鹤庆新登(20多万头)和弥渡弥城(15万头)交易市场,在交易市场年上市交易量肥猪60多万头,仔猪50多万头。并形成一批肥猪收购点、中介服务群团组织近30多个,肥猪、仔猪贩运户80多户。年组织外销商品肥猪近50多万头,商品仔猪近23万头。如宾川金牛镇的国家兴、李文、李祥;力角的李忠心、卢再斌;宾居的周家正、周瑜亮等收购点年组织外销广东、昆明、下关、西藏、攀枝花等省地商品肥猪近14万头,商品仔猪近9万头。鹤庆县新登生猪交易市场从1998年创建至今,在各级党委政府、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05年列为农业部定点生猪交易市场。市场规模为占地25亩,建有周转圈舍1000m,业务用房1400多

  2m,配套服务设施齐备,检疫服务到位,交通便利。交易市场本着以诚为本,精心服务,竭力开拓鹤庆商品猪的外部市场,多年来,与省内的丽江、迪庆、兰坪、福贡,四川的德荣、乡城、稻城、巴塘等县,西藏的昌都、林芝地区,广东的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斗门市,湖南的蓝田,广西桂林,海南的部份县市客商建立了稳定的肉猪营销合作关系,同时也吸引了丽江、永胜、剑川、保山等地的商品肉猪进入该市场集散营销,形成了猪源广、销路畅、交易量大的商品肉猪流通渠道。目前,常年在市场驻扎的当地营销队伍480多人,省内外营销商123户240人。2006年该市场交易肉猪万头,交易额达亿元以上,企业实现利润万元。

  二、产业发展主要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1、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州委、州政府对生猪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出台《关于加快大理州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大理州2006年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的意见》,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扶持发展养猪专业村;鼓励引进良种猪等,对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和养猪专业村给予政策扶持。同时明确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利用本集体的非耕地、荒山荒地、林地或废弃土地建设养殖

  场、养殖小区,要视作农业用地享受有关费用减免的优惠政策。

  2、加大科技示范和技术储备。在州农业局和州科技局的支持下,大理州畜牧兽医站组织实施了“瘦肉型杂交猪生产试验示范”、“洋三元杂交猪生产试验示范”、“生猪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摸清5个扩繁场引进种猪的生产性能和生产商品猪的品质;外三元杂交猪生产性能和猪肉品质;生猪标准化生产技术等一批试验示范项目,确立了以外三元杂交生产,PIC配套系瘦肉猪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猪品种间杂交优势,突出生长快(700—900g)、瘦肉率高(63%以上)、饲料报酬率高(1:以下)的特征,对PIC、DLY猪各3个样品按《无公害食品——猪肉》标准进行监测,结果为符合规定,达到无公害猪肉的要求。通过项目实施为大理州生猪产业发展作了技术储备。

  3、积极引进良种。在“关于大理州2006年农业产业化扶持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大理州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对引进良种猪给予政策扶持,每引进一头种公猪补助800元,种母猪补助300元。2006年全州12个县市计划安排引进种猪1300头,其中种公猪300头,种母猪1000头,引进的品种为杜洛克、长白、约克和二元杂母猪。2006年实际引进种猪1846头,其中种公猪353头(杜洛克137、长白

  35、约克181头),种母猪1493头,其中纯种200头(杜洛克

  15、长白

  21、约克181头),二元杂母猪1293头。引种补助达54万元。据不完成统计5年来共引进种公猪1500多头,种母猪2万多头,二元杂母猪占70%。2007年计划扶持引种猪1800头(种公猪300头,种母猪1500头),目前正在组织实施。通过引

  进良种,更新良种公、母猪,实现由传统饲养向现代化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改善养殖基础条件。针对养殖户圈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难以符合猪的生活习性和卫生防疫的需求,针对实际情况,通过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和入户指导,很多养殖户意识到养殖环境的改造对生猪安全生产十分重要,同时对自己现有的圈舍及时进行改造,2006年在专业村建设完成改圈㎡,安装饮水器5958套。据不完全统计在5年内12个县市92个乡镇405个村改圈农户户,间,㎡。通过圈舍改造,安装自动饮水器,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使养殖环境符合猪的生活习惯和卫生防疫需要,减少养猪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为生猪生产的健康、安全养殖奠定了基础。

  5、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为使广大养殖户掌握更多的科学养猪实用技术,从猪的品种选择,杂交组合,建立良好的饲养环境,种公猪、种母猪、商品猪的饲养管理、仔猪培育、饲料的合理调制、养猪环境的消毒、疫病防治等方面进行培训和辅导,使广大养殖户提高了科学养猪的技能和安全养殖的意识。2006年仅在专

  业村组织科学养猪实用技术培训58期,受训人次5410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性投入不足,生猪产业发展支持和保护制度不健全。目前,政府对生猪产业化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的贡献严重不协调,具体反应在:一是市场周期波动调控措施缺乏,生猪生产的大幅振荡波动现象较为突出;二是科技支撑服务社会化投入不足,2生猪生产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对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持不足,尚未建立起促进生

  猪业稳定发展的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养殖户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很难得到保障。

  2、缺乏生猪生产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生猪产业信息、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各生猪交

  易运销、中介服务组织各自为阵,缺乏优势,难以做强做大和拓展外部市场。

  3、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猪肉产品仍然以白条肉为主,缺少分割肉、冷却肉等市场需求大的高附加值加工产品。而且,由于滥用抗生素、添加剂等,使猪肉产品的质量难于保证,在外地市场很难同国内知名品牌形成竞争。目前州内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猪肉深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延伸的产业群和产业链。因此对养猪业的带动作用还没

  有完全发挥出来,影响了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展。

  4、良繁体系建设滞后,品种改良的任务艰巨。现有的种猪场养殖规模小,设备老化,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良种猪供种能力明显不足,群众养殖杂劣公猪多,导致了出栏肉猪中优质瘦肉型猪所占的比重不高。为推

  动生猪产业良种化进程,各级各部门应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5、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生猪产业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大群体阶段,区域化、规模化养猪发展缓慢,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也不利于产业化的形成,规模养殖的效益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6、现代化养猪生产服务体系薄弱。通过长期的努力,全州建立良种繁育体系、饲料生产推广体系、兽医防疫体系,建立和规范生猪流通和加工等工作,使养猪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整个服务体系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不适应养猪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当前,突出的一是良种的供求矛盾突出;二是市场、加工流通体系薄弱,致使推进养猪现代化的工作受到制约;三是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滞后,乡镇发展不平衡,给深入普及科学养猪带来难度;四是动物防疫体系还很脆弱,生猪产业容易受疾病风险的冲

  击。

  三、产业发展的前景定位

  今后我州生猪产业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和产业化的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培植优势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动物防疫、产品加工等四个重点,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养殖模式,走适度规模养殖之路;加大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工作,提升我州生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大理州生猪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过3—5年的努力,把我州生猪产业发展成为省内优质肉猪生产基地、滇西地区外销优质仔猪基地、猪肉系列加工产品外销基地,提升我州养猪生产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到2010年,全州生猪存栏260万头,出栏肥猪380万头,出栏率达140%,猪肉产量万吨,产值40亿元,实现税收亿元的计划目标,使我州生猪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骨干产业,为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四、发展措施和建议

  1、加大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政策扶持

  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给予补贴,实施财政性补助,稳定生猪生产。良种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基础,要重点对生产环节优质种源生产给予扶持,以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经过多年来对生猪生产波动的分析,影响生猪出栏最重要的因素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其次是仔猪价格,这两个因素决定当年肉猪出栏量的大小,母猪群的减少必定带来仔猪价格的上涨,因此保护母猪的稳定是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以稳定市场肉猪的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殖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建议在生产的低谷期一是对鉴定合格饲养5头以上或规模养殖场的优质母猪群(二元母猪和纯种母猪)给予200元/头补助,以稳定生猪发展基础;二是对年出栏肉猪在百头猪场给予1000元补助、出栏千头猪场给予1万元补助、出栏万头猪场给

  予3万元补助来保障市场肥猪的供给。每年安排100万元对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关键技术问题如商品猪优

  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生猪生产技术水平。

  2、提高生猪生产者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

  进一步鼓励规模化生猪生产和加快分散饲养为集中饲养的小区建设,促进生猪产业的提质增效。发展规模化养猪与养殖小区建设是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以规模养殖和小区为载体,着力推动生猪产业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合作经济组织及养殖户联结起来提高生猪产业的发展水平。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规模养殖场(户)签订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基地+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建议对投资建设大型猪场出栏5000头的给予10万元的扶持鼓励;在3—5年内继续对投资20万元以上新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年存栏在1000头以上,出栏在2000头以上给予万元扶持补助;对投资35万元以上,存栏在2000头以上,出栏在4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场给予5万元补助的扶持政策。新建并具有饲养存栏200头以上的设

  施,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每户给予一次补助1万元。

  3、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专业交易市场,开避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对生猪交易流通做出贡献的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平台,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信息采集和监测,强化市场风险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建议对重点生猪交易市场能够建立信息平台,发布生猪供求信息的给予5万元的补助。每成立一个养殖协会,带动50户以上的农户进行生猪养

  殖,年出栏在2000头以上,给予5万元的扶持补助。

  4、加强对良种猪扩繁场扶持力度。优良猪种是大幅度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和猪肉品质以及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养猪业发展的基础资源。优良种猪的使用可以促进养猪业生产几乎所有环节的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水平;缺乏优良猪种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养猪业产业化发展。良种猪场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良种猪纯繁、培育、推广工作,为生猪良种化进程作出巨大贡献。为充分发挥各县种猪场的核心扩繁作用,建议5年内每年政府对州内5个种猪场每个给予20万元的扶持,一方面对猪场的设施进行更新完善;另一方面要引进种猪,更新血缘,提高种猪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这样既扶持了县种猪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农户的更换良种的成本。同时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登记、鉴定

  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把好种源关,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

  5、继续扶持引进优良品种。以三元杂交为主要生产模式,适度发展国内优良配套系。建议继续对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每头种公猪补助800元,种母猪补助300元补助扶持政策不变,通过3—5年的引导示范,加上市场的拉动,使全州的良种水平上一个台阶,优质二元杂母猪的比例达60%以上,真

  正形成以优质三元杂交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模式。

  6、建立健全县、乡两级良繁网络,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加大优良种猪的推广力度,利用动物繁殖技术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猪的人工授精技术已成为种猪改良的重要手段。并在传统的养猪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时至今日,人工授精技术仍然是养猪生产领域推广最广、普及率最高的猪繁殖技术。建议每年要安排70多万资金,分批分年对县、乡镇70多个改良站(点)设备、设施要进

  行更新完善;提高猪人工授精改良站(点)的辐射能力和品种改良的质量和覆盖面。

  7、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猪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推广程序化防疫技术和科学化保健计划,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鉴于高致病性蓝耳病在全国部份生猪主产区流行,死亡率高,危害极大,而预防疫苗价格偏高,建议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菌病、喘气病疫苗注射补助和防治技术攻关。

  8、改革投融资体制。做强做大生猪产业,必须切实增加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将财政资金、扶贫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重点投入到生猪产业化建设。同时,改革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生猪

  产业化领域,加快重点龙头企业和生产示范场(户)的发展。

  9、推行土地流转。为发展规模经济,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向企业集中,向大户、能人集中,促进和推

  进规模化生产经营。

  10、各级政府加大对生猪流通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外、省外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投资建场、建基地。特别是要对屠宰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依托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龙头企业,加快规模养殖步伐,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努力扩大生猪外销,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逐步解决生猪产业没有形成延伸的产业群和产业链的问题。解决群众生猪养殖的后顾

  之忧,提高生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