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6篇(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举措)

2022-10-13 08:13:00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6篇(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举措),以供参考。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6篇(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举措)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介绍了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作 者:许桂兰 XU Gui-lan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环境经济系,山西太原,030006?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9(12)?分类号:X820.3?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法律制度 ?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2

[摘要]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财务信息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企业财务信息与财务报告的失真程度较高,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本文意在对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参考联通公司的成功经验指出相关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控制的模糊认识与疏于执行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控制企业可以实现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会计信息更加趋于真实,是保证生产经营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但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并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条条罗列起来的文件和制度,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残缺不全,即便制定了制度也是重于形式,疏于执行,以为将制度制定出来内部宣传即可了,不过问内部控制执行的情况,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中遇到问题时不按照内部控制的规定处理,以灵活性为由牺牲掉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性,由于对内部控制的不重视和对制定的不严格执行导致经营管理不善,企业资产流失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更加严重。

  2、内部控制制度设置不科学

  尽管我国很多企业根据相关文件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控制的本身质量不高,缺乏科学合理性,表现在:首先是内部控制组织不健全,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制定制度让大家遵守,控制制度的完成就代表内部控制工作的结束,一些内部控制工作需要的执行单位、约束机制、反馈机制等都没有建立或者不健全,这样只能是把内部控制作为摆设;二是内部控制失衡,较多的企业内部控制重视事后控制,都是等问题出现了再找补救的方案然后制定控制制度,这种事后弥补的方式显然是有失科学性,企业也应同样关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及时将问题解决,避免造成更大损失;三是关注实物资产的控制,如资金、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而忽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控制。

  3、内部控制制度的后续工作不完善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内控责任的划分、内控结果的量化与考核等方面有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由于责任的不明晰,导致企业员工贯彻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不高,相关责任人的检查与监督也流于形式,对内部控制问题的判断往往以偏概全、缺乏全面和完整性。内控执行的结果如果没有一个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来督促的话,内部控制的执行将丧失掉其活力,内控责任人将失去积极参与的动力,各个部门与部门之间也将因为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而出现不相协调的一面。

  4、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及时的更新完善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随时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而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功效可能会因此而消弱,因此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是针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而制定设计的,对突发事件可能失去控制力。企业在时刻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应及时的调整经营策略,保持生产和竞争能力。

  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措施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组织结构设置等各个方面,任何企业都存在于一定的内部控制环境当中,它不仅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还决定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自觉性。以联通公司为例,联通公司将公司各项业务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制定了《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这一制度使企业员工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情况,同时也促进各级员工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增强内控的自觉性。

  2、完善组织结构控制

  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企业在确定组织结构时应遵循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原则。组织结构的规划控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不相容职位的分离,一般情况下某项经济活动的每一步骤由不同的人执行就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的效果,如执行经济活动的要与审核经济活动的岗位要分离、保管财产的职位要与记录的职位相分离。以中国联通为例,中国联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参照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制定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暂行规定》,对不相容的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做出具体规定,对关键岗位采用强制轮休或定期轮换等。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会计控制系统,会计内部控制是内控制度的核心部分,企业应按照适应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完善自身的内部会计控制。联通公司制定了《中国联通财务与信息披露关键控制》,对会计事项的处理、风险的控制与披露做了详细规定,以防范与控制财务报告风险。

  3、加强监督与评审控制

  监督与评审控制指的是企业高级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状况进行的再监督与评审。目的在于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有效实施,而实行的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或设计上的漏洞并做出适当调整,能对实施内部控制的相关责任人的完成情况做出公平的评估,并给予合理的奖惩以保持其工作的积极性。联通公司的内控评审工作较为出色,分别从公司层面控制、信息系统控制、业务流程控制三个方面展开内控评审,改进了内控的薄弱环节。

  4、注重对人的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好坏,内控制度能不能起作用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人,即执行者的素质,包括各级负责人和企业员工。再好再完善的内控制度,也可能会因为某个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达标、判断失误、意志不坚定而失去其应有的效用,因此要想达到既定的内控目标就必须加强对人的控制,要加强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尤其是对业务水平较低的人员应注重其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人为的技术失误和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付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xx.5.

[2]刘军.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xx.12.

[3]张俊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J].会计研究,20xx.5.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3

  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行政系统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依靠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它具有管理、服务和协调三大功能:在管理上,处理好企业日常事务,确保企业顺利运行的同时全盘考虑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为高层决策提供参考;在服务上,为企业各个部门的运转提供后勤服务;在协调上,实现纵横两个方向的沟通,即实现企业不同层级部门之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协调。企业行政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企业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我国的企业行政管理。微观经济学论文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4

  摘要:20 世纪后半叶,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发展局面。如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确保经济的增长不会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之上,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可持续发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在批判和继承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了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有助于解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问题,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会计,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环境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愈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管理得以产生和发展。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会计也随之产生并发展起来。环境问题在提出伊始,会计人员就给予了极大地关注,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会计的研究也不断深化。环境会计在我国推行已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一、环境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环境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

  1.具备良好的企业内部基础。调查表明随着国际和国内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在我国,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主管已经有了较强的环保观念和环保意识, 认为有必要建立环境会计,环境会计的建立获得了企业内部管理层的认同和支持。

  2.具备足够的组织机构基础。调查表明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环保意识较强,环保生产做得也比较好。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企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规范;另一方面是我国对上市公司在环保生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已经拥有相当数量已经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 在组织机构上拥有良好的基础,我国推行环境会计因此才有了现实的可能。

  3.具备良好的外部政策性基础。从对“企业环境支出和收入”及“披露环境信息的原因和使用者”两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 政府在推动企业环保生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的有效推动和合理监督是我国推行环境会计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进行环保生产。

(二)环境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

  1.实施环境会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环境破坏和污染已经十分严重, 这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尽管政府已考虑到了利用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式来对企业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要想建立起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以及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有会计方面的核算和信息披露都异常困难,这就使得政府有关部门无法通过相关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准确获知企业的环境治理与破坏情况,从而不能制定正确的环保宏观政策与微观对策,环境污染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得不到有效控制。长此下去,我国将很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环境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当下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我国企业应在相关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环保理念,以环保理念重塑企业整体的业务流程,运用环境会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保持竞争优势。

  3.实施环境会计是强化环保意识的需要。环境会计不同于传统的会计模式,它主张将整个社会生产情况和相应的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信息中去,要对环境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环境资源收益等作相应的会计记录,这势必会对企业的总体效益产生影响。这就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样就可以避免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因此,环境会计的推行可以有效提高各企业的环保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

  二、环境会计在我国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直到上世纪80 年代末才从国外引入环境会计理论。90 年代才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情况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已颁布的企业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多,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条例、环境标准在内的环境法律体系,但企业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仍然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政策支持,客观上造成了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滞后,再加上企业环保责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在环境会计发展方面相当缓慢。

(二)环境保护观念和意识薄弱。

  1.地方政府官员片面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政绩是指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成绩,是评价执政领导能力的主要指标。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以此来衡量政绩,而忽视了环境污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危害。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将环境污染抛于脑后,这必然会对环境会计核算在我国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

  2.企业经营者利润最大化的绩效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经营者追求高收入低成本,从而获得高利润。因此,企业必然会忽略环境成本来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必然也会阻碍环境会计在我国的推行。

  3.普通民众事不关己的环境保护观。多年来,虽然我国环保部门一直在进行环保宣传,但环境污染事件依然还是接连不断地发生,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仍然认为环境问题离我们很遥远,对环境保护漠不关心,这必然会阻碍环境会计在我国的推行。

(三) 缺少环境会计专业人才。

  环境会计是一门由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学科,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运用到多门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如果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那么应用起来会出现很多问题。但目前我国仍然按照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会计人员,会计学科里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环境会计专业,因此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对会计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好,不存在真正的环境会计专业人才。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的对策。

  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且破坏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我国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管理, 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要求企业推行环境会计、鼓励企业自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一)健全会计法律法规。

  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加强执行。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应在现有环境和会计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实施细则,使企业明确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促使企业贯彻实施企业环境会计。例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中,修改并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容、性质以及计量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将会有效地防止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短期行为;环境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准则进行设计,使环境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这些都将使环境会计具有更强的执行力,使其得到稳步的发展。另外,还应加强执法,加大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不仅要在民事上加以约束,而且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1.对政府官员加强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教育。科学的政绩观就是既要看政绩给眼前带来的变化,又要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 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其实质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 对社会和历史负责。另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识并贯彻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既要从观念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更要在实践中支持环境会计的全面实施。

  2.对企业的管理者加强社会责任观教育。社会责任观是以社会为着眼点,认为经济利润和社会利益两方面都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企业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润而忽视或逃避社会责任。政府应多从政策法规、指导方针上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3.对普通民众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建立健全环境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以专栏、专题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典型和经验,做到有声势、有效果、有影响。

(三)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它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它不仅要求运用者要具备环境会计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与其交叉的相关学科知识。而就目前我国大多数财会人员的素质而言,仅仅具备传统会计的相关专业素质,无法满足环境会计的素质需要,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要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 从而使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能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修改或扩展环境会计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

(四)遵循长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一方面,在我国,传统会计理念的根深蒂固必将对顺利实行环境会计形成一种挑战,对大多数会计人员来说,认同环境会计,并将此作为企业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并非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另一方面,在环境会计中除了要对一般的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外, 还需要对一些绿色指标进行反映,这是环境会计所特有的复杂性,这就需要环境会计的不断发展完善。因此,真正实行环境会计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坚持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使我国的环境会计不断规范,日臻完善。

(五)提高社会的监督能力和金融机构的促进作用。

  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正确评价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给予企业发展环境会计的动力。可以通过设立中国式的生态金融、绿色消费者运动、制定绿色采购法等方式来形成优先从环境友好型企业购买产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光绪。.浅论环境会计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必要性[J].商场现代化,第4 期。

[2]刘爱东、王慧。.试论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J].上海会计,第1 期,18-19.

[3]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 .会计研究,第4 期,87-92.

[4]李心合、汪艳、陈波。.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 . 会计研究, 第1 期。

[5]肖淑芳、米海燕。2004. 企业环境保护和环境会计的调查问卷分析-兼论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绿色中国,第22 期,45-48.

[6] 黄美兰。2009. 环境会计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第20 期,181-182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5

  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决策管理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制度缺失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从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来看,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的企业危机时有发生。然而,在风险面前,企业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从传统的复核、牵制等财务管理手段发展到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中心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系统、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抗风险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分析中小企业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能有效执行的现象比较普遍,突出存在以下问题:

(一) 组织架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受规模条件限制,组织简单,人员配置上,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分工不明确。另外,部门及岗位设置缺乏有效的牵制性,不能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造成工作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部门间缺少有效的协调和牵制,管理脱节,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 管理层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过于重视企业的业绩和利润,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在做决策时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和盲目性,认为个人对生产经营状况的直接观察和判断已足够,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造成了企业重发展、轻控制的局面,而这往往使得企业缺乏风险应对及控制机制,管理出现漏洞,企业站在风口浪尖,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就容易陷入困境。

(三)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总体上仍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片面、零散,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行之有效的体系;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通常侧重事中和事后控制,对生产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较少,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往往在爆发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补救,管理的滞后不仅使得企业损失既成事实,管理控制成本也相应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无法贯彻执行。

(四) 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监督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设立审计监督部门,或者虽然设立了审计监督部门,却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独立性的缺失,使企业的审计监督职能严重弱化,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亦不能对生产经营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有效性。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 一) 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

  中小企业应当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构建组织架构,注重管理层级、部门职能的科学划分,使得各部门的工作既协作又相互牵制,避免权力重叠和权力真空。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保证责任明确、授权适当,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二) 管理层提高内控认识,更新管理理念

  内部控制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各级管理层强化风险意识,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落实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规范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将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 三) 设置科学的内部控制程序,持续完善内控体系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把握关键环节控制点,建立和持续完善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是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既要渗透到各项业务和具体操作流程,又要覆盖到各个部门和人员,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控制,不留管理漏洞。

  二是内控流程的设计要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事前控制通过观察分析、收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事中控制着眼于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检查、监督,及时纠正偏差,以保证每项活动按照规定程序和目标进行。事后控制强调分析执行情况和结果,找出问题和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拟定纠正和防止再出现问题的措施。设置科学的内控程序,持续完善内控体系,把各项控制落到实处,才能有效防控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保证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 四) 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内部审计监督的控制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建设,设置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赋予审计监督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全面监督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切实抓好整改,坚持年度审计和不定期专项审计相结合,保证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 五) 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全面预算是企业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在现代企业中,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提高企业防控风险的能力,还能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全面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企业所有活动的价值体现,更是一种高效的内控管理方式,能使企业目标具体化,并能强化内部控制。

  全面预算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中小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预算管理为龙头,强化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推行有关管理、监督、制衡的制度和方法,对于企业的平稳运营起到积极作用,成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效工具和法宝。

  通过企业各层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全面预算与内部控制的有效结合,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管理架构,以此保障企业充分应用掌握的各项资源,促进精益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各有特点,存在的问题也复杂多样,因此,在建立完善内控体系时,不能生搬硬套,应当结合各企业的行业、规模、内外环境等情况,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设计出适合企业自身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持续创新、完善。优秀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运行效率和抗风险力,增加企业效益,从而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经营、稳定发展、脱颖而出。财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6

  浅析我国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税收管理作为我国税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各级税务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征管水平提高,确保完成国家财政收入任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税收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甚对税收建设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实施。改革税收管理,提高其合理、科学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税收;税收管理;税收秩序

  一、目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以d写论文来,我国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递增。除了经济增长、加强征管等因素外,维系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为和支持政府行为的税收“超常措施”。为了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继续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粮”、“无税空转”等现象日益公开化、普遍化。任务高压下的税收征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刚性的任务标准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看似力度很大,实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其二,大面积的超常征收,人为改变了正常情况下的税收数量和规模,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的数字依据。

(二)一些税种先天不足,税收对经济调节乏力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通过征收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使一些税种的设置初衷大打折扣。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烟酒。由于大量的欠税和税收流失,该税种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与政策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对烟酒税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扶持政策,完全偏离了限制消费和生产的初衷,税收调节严重乏力。

(三)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1.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我国的税收差额大体在30% -40%.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数额巨大,触目惊心。2.财务核算成果人为控制,经营指标虚假。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3.某些企业腐朽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负责人的腐朽,屡禁不止,局部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和顽症。尽管企业腐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的执法状况欠佳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朽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严格执法。1.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以多种具体操作上的理由拒绝暂停支付和扣缴税款。金融部门为防范风险,实行贷款抵押,企业资产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给银行,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企业财产,有时没有标的物。2.法人案件处理难。一般说来,对纳税人个人的税务违章案件比较容易处理,而对法人涉税案件的处理往往会遇到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和社会的压力。企业的税收问题被查实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护,税务机关一般也要作出让步。第6期何朝阳:浅析我国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9 ? 一些地方企业普遍困难,税务机关在案件处理上,不得不考虑社会稳定和税源延续问题,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3.涉税违法案件处罚难。税收执法专业性较强,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证,一些涉税违法案件查处迟缓,久拖不决,处罚不及时、定案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法制原因———税收立法滞后于改革进程1.大部分税种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而是以条例形式发布,法规层次低,而且具体条款频繁修改,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一些正在执行的条款不能作为认定纳税人犯罪的依据,客观上存在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上的双重标准。2.税收程序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3.没有建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脱节。

(三)内部机制原因———税收征管机制落后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重叠交叉,成本过高,效能低下。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重新组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频繁变动,各行业的相互交融,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隶属关系呈现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税收征管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范围无法划清。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合并、撤销、精简、改变职能,原有的行业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属机构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税务直属分局和区局并存,给税收成本的控制、机构精简、管理效能的提高带来一定负效应,也给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带来诸多不便;征收分局与稽查分局在任务承担与职能行使上相脱离;交叉管理,税负不公,争抢税源,漏征漏管严重。

  三、对策分析

(一)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提高其合理性、科学性1.实事求是,增强税收计划管理的科学性。税收计划的.制定,除了参考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收入外,更应从经济税源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市场变化,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积极可靠和留有余地的原则,以“发展变化”的总观点来预测分析经济税源,使税收计划尽量与实际税源相吻合。为确保计划制定和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者结构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和参数依据,为科学编制税收计划奠定基础;二要在具体编制计划过程中,采取因素测算法与抽样调查法进行综合验证,合理科学地确定每一因素,避免简单推算,提高计划准确度;三要开发设计出税收计划信息管理软件,建立纵向可与各级税务部门联系的征管数据库,横向可与各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互相交流的反映市场动态的数据库,并科学地将这些信息分类、解释、分析、转换成编制、分配税收计划的正确依据。2.完善会计改革,保证计划执行的准确性。现行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虽以申报应征数作为核算起点,建立了基层征收机关分户分税种明细账,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在基层会计实践中,除入库数额外,其他数据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影响了税收计划利用会计资料来计算税收增减因素、测算税收负担和税收增减幅度、预测税源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税收会计改革,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在计会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税源和税收收入以及欠税情况。3.注重调查研究,增强计划分析的针对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制定税收计划的同志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反映征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经济税源结构和变化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提高预测税收收入的能力。在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中,要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分析主观原因,做到有情况、有数据、有比较、有办法、有预测,抓住重点。还要实行税收计划分析与税收统计分析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信息资料的作用。4.实行综合评价,增强计划考核的合理性。当计划与实际税源有较大的差距时,不能以计划冲击税法。对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考评,不能把计划完成情况好坏作为唯一标准,要强调依法治税,加大对执法情况监督考评的份量,以促进税收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建立一个法治、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1.税收工作的基础就是征管,它既是组织税收收入、反映征纳关系、传递宏观调控意图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内部秩序的基石。内部秩序只是对税收工作结果的一种状态展现,能否达到其既定目标,关键还是要通过税收征管体系来实现。内部秩序与征管体系的关系满足“黑箱理论”的原理,内部秩序最终体现为一种“输出”,至于这种“输出”是井然有序还是杂乱无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征管体系这个“输入”变量。可以说,内部秩序的全貌就体现在税收征管体系上。2.法治。良好内部秩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行为边界清晰规范,这种行为边界延伸到税收征管体系,则集中体现为一种法治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税收征管中强化法治权威,弱化人治权威。3.高效。良好内部秩序也体现为一种动态上的有序,它要求行为人之间必须始终处于一种和谐、顺畅的互动关系中,其基本特征就是税收行政行为要富有效率,效率是公共行政的生命线。长期以来,税务部门对税收管理尤其是征收管理重视得很不够,还存在重收入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只要收入任务完成了,管理水平高低、征管质量好坏无所谓。目前,依靠政策、依靠经济增长拉动来组织税收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弱,而依靠管理、依靠提高内部效率来确保收入增长的要求将变得越来越强烈。

(三)全面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为根本、起决定性作用的。税务人员是税收征管的主体,是税收征管效率的力量源泉。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税收内部秩序,税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核心变量。税收内部秩序的运作主要有赖于税务人员来进行,税务人员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秩序的最终效果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7

  我国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阐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分析了内控制度存在的'四点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循与不循、究与不究以法人代表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今后需要在制定基本内控制度的细化,分类引导、重点督查、严格处罚以及营造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改进.

作 者:苏爱萍 ?作者单位:安阳市公路管理局,河南,安阳,455000?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5(3)?分类号:F2?关键词:内控制度 ??会计控制 ??财务 ?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8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g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东西部比为1.43:1,扩大为1.57:1。人均GDP,20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9

  我国投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投资制度尚不完备,因此市场很难完全有效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相关理论导入,先对中国投资制度的.历史与现状作了一个小结,接着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我国投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几点看法.

作 者:江晶晶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刊 名:当代经济?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CONOMICS?年,卷(期):?“”(8)?分类号:F8?关键词:?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0

  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内控组织虚设或根本没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相应阐述了应予采取的对策,即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的意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等.

作 者:连艳玲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xx “”(3) 分类号:F272.9 关键词: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1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绿色食品概述 (一)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在特定的技术标准下生长和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其标准涵盖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和相关标准,构成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严格全程控制标准体系.

作 者:朱维军 陈月英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刊 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2

  所谓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董事会、总经理阶层、业主和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经营者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权责分配体系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决定了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管理层愿不愿意建立适当的控制,能不能遵守已建的控制,对控制制度执行效果所持的态度和处理行为。如管理者对这些都持积极的态度,该企业内部控制肯定是较完善的。反之,不是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企业文化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如果企业有一种适用于本企业实际情况、健康向上尤其是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能够借助价值观念等软环境使自己的员工得到自律和他律,从而矫正其价值和目标,规范其行为,解决员工个体的价值、目标、行为与组织的价值、目标之间的矛盾,并使它们相一致;能够借助尊重人,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工作氛围来激励员工,使其产生心甘情愿地为本企业献身的内在动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订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弥补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始终处于有效状态。

  3.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如果企业有高素质的执行者(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就能够塑造好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在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况且内部控制制度因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不可能过于详细,有了高素质的执行者就可以弥补控制制度的粗略,使暂时不健全、不合理的控制制度仍然能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

  反之,如果执行者及相关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运行情况,不清楚自己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制订得再科学、再完善,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此可见,控制环境构成一个组织的氛围,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其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实施的效果。

  二、我国企业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般来说,公司治理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高层次,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将为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规范关键要看董事会能否充分发挥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如人意,公司章程大多照抄《公司法》,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指导意义。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套班子一套人马”,责、权、利的划分形同虚设。另外,在现有公司中,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方针是由总经理拟订,董事会只负责审批,与国外公司的做法恰好相反。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公司的现有运行机制,决定内部控制制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2.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经营者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作用,素质不同,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在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基本上已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而在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还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外部机制。

  从公司内部看,经营者享有的权利大于承担的责任,激励机制欠缺,管理者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造成了管理层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再者,企业员工素质低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单一的知识已经不能胜任关键岗位的工作了。比如,财会部门是内部控制的中心,财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企业的经营管理,还要通晓一般的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但从我国现状来看,财会人员的素质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原因之一。

  3.缺乏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具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柄双刃剑,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同时也可能将企业推入困境。

  例如,1997年初,郑州亚细亚集团新任董事长对集团进行调查时,发现郑亚集团机构根本无人主持运作,长期没人召集会议,自上而下的管理者对集团的性质、状况、资产分布情况一问三不知。管理者忙于私事;有的甚至利用职务之便,把家属送出国,随时做好离开的准备。这样逐渐地形成了一种消极的企业文化,那些只沾点郑亚小光的人不以贪图小利为耻也就见怪不怪了。这种不健康的风气阻碍着企业的发展,阻碍着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作用。这虽是一个特殊案例,但这种现象在我国还颇具普遍性。

  三、加强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发挥其固有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功能,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一是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是公司的经营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这样就根据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形成一个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适合于公司发展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二是要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经理层的经营绩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要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经理人员市场,建立起相配套的经理约束机制。只有建立起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经理人员既享有充分的经营管理权,又能使其尽职尽责地履行对委托人的义务,才能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三是要严格制订考核和实行奖惩制度。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较好的,应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甚至造成重大损失的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2.强调“人”的作用,提高人的品行和素质。COSO报告特别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人的良好品行和素质对贯彻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我国一方面需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理人才市场,促成一个具有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作用的外部机制,给管理者以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以便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要加强经营者的品行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管理者品行档案也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首先,要严把用人关,选择德、能、才兼备的人员进入公司。其次,通过大力宣传企业的方针政策和目标,培养员工忠实、勤奋的品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责任感,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最后,要有计划地进行在职人员的后续教育。除业务培训外,也不能忽视教育员工自觉遵守和执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目的是让员工在精通业务的同时,形成一个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检自律为主要手段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

  3.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但企业文化作为“亚文化”的范畴,作为内部控制环境之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状况,不可千篇 一律。

  根据目前实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重视道德规范建设。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目标明确、思想积极向上时,内部控制会更有效。在我国法制还不很健全的环境下,强调自身的修养,重视道德规范的建设,可以成为企业文化的起点。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内部控制中强调沟通与交流,可以减少各控制主体与受控制对象之间的摩擦,并能更有力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力争达到“无为而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每一个成员都进行自我控制和实行自我管理,自发地按照规范和目标行事。当每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守规,每一个成员都达到分目标时,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就自然达到了。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3

  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由于我国危险废物的管理起步较晚,在法律法规、处理技术和处置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对危险废物的.危害认识不足,集中处理率低,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简单贮存或直接排放状态,还有部分危险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给环境安全造成了巨大隐患.本文提出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增强管理可操作性;加强持证管理监督及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鼓励企业清洁生产等建议加强工业危险废物的管理.

作 者:张萍 杜伟 ?作者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学校,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4)?分类号:X3?关键词:危险废物 ??环境管理 ??工业 ?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4

【摘要】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企业本身发展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运用新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大财务管理力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经济管理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及加入wto的要求,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二)投资能力弱,随意性大

  投资是企业财务管理和理财的重要手段,在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企业大,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总想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盲目性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日常管理不严,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周转周期长。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几倍,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不高,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是影响中小企业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或出于认识原因,或出于奔忙,在核算事务中,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5

  1全盘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在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机关作风”、“机关习气”较重的企业行政管理干部,他们完全不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全盘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繁文缛节、按部就班;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文牍主义、官样文章;公文旅行、笔墨官司;纸上谈兵、咬文嚼字;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脱离实际、不讲实效。这样一种行政管理,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既浪费人力,又浪费钱物;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僵化死板,不近人情。这同样造成极大浪费,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影响企业效益。

  2权力集中缺乏制约;

  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官本位”现象普遍,一些企业往往都是行政首长(经理或厂长)说了算,其它人员只有“唯命是从”的份,家长制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使企业整个系统严重缺乏活力和效率。

  3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的企业行政组织机构在设置比例上指挥、执行机构过于庞大,而监督、反馈、信息等机构力量普遍薄弱。往往反馈不全不畅,信息失真;监督软弱无力,讲功不讲过,行政指挥机构难以搜集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以致执行不得力,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4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首先,企业缺乏严密的行政管理体系。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行政事务为重要方向,存在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很少有企业建立适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行政管理体系,导致各个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缺少创新点,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严重滞后。在当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根本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帮助,企业行政管理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企业发展速度减慢。

  二怎对出现的问题解决对策:

  1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在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这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甘当幕后英雄。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像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特别是不能把自身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

  2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管理系统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必须保证其管理措施有畅通的行政实施渠道,再次还要建立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职代会、工会的民主监督职能,保证其管理措施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防止其滥用职权牟取私利。

  3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

  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组织机构和行政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组织机构是实现行政命令、指示等畅通并迅速贯彻的重要保证。行政管理最忌机构庞杂、人浮于事、渠道间沟通不畅等,从而造成信息滞后和效率低下等弊端。因此,合理设计与选择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管理科学化是密不可分的。

  4健全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首先,完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企业应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并由相关的部门进行行政监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完善保障体系,强调企业行政管理措施的执行力,逐步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其次,健全企业行政管理的领导体制。企业行政管理的科学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咨询机构为补充,建立有相应的行政监督部门。不断实现三者的有效结合,能够不断健全行政管理领导体制,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不断有效企业行政管理模式。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激烈,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须不断优化,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强化企业行政管理职能,确保企业行政管理措施能够落实。

  三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这将有助于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同时,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共16

  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和完善

近几年来,法院的调解结案率不高,为了提高调解结案的比例,我院在每年的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中还专门规定了民事案件调解结案应达到的比例,但年终总结时往往未达到年初下达的指标。究其原因,主要是民事调解制度在法律规定上过于原则,实践中难以把握尺度。由于这一根本的原因未解决,法官不愿做深入的调解工作,调解成为审判程序中一带而过的走形式,当事人对调解制度亦持怀疑态度,不愿接受调解。如何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平息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行调解制度的某些规定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法律依据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在《民事诉讼法》第八章中,其中最重要的规定即为第八十五条、第八十八条、第八十九条,这三条综合起来,内容有三: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2、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3、制作调解书应当写明案件的事实。

  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与完善

  第一,民诉法第八十五条、第八十九条存在的问题。我国民诉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笔者认为,该条款规定调解也应事实清楚,分清是非,显然过于苛刻,实践中难以操作,且存在不合理之处。事实清楚和分清是非责任,是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判决时应遵循的原则,而不应作为调解结案的必备条件。有些案件在法院开庭审理之前,案件事实尚未查清、是非责任尚未分清,双方当事人就达成了和解协议,这是当事人对自己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进行的处分。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就是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对自身权利的处分,如果当事人并不要求法院查清事实,分清责任,人民法院利用职权执意而为,显然没有什么意义。还有可能在法院认定各方当事人的责任时,造成部分当事人不满,使已经和解的当事人因认为法院认定其责任过重或过轻而反悔。被认定责任重的一方,会对法院的责任认定不服,相反被认定责任轻的一方,则认为自己还应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放弃调解,以便从判决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使得调解最终不成功。在此种情况下,人民法院依照第八十五条进行的调解,不仅没有促进调解,相反是妨碍调解,既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又增加了法官的工作量,不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此条规定,应当予以修改。与此相对应的,我国民诉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在制作调解书时,应写明案件事实这一项,也应修改或删除。

  第二,民诉法第八十八条存在的问题。民诉法第八十八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该条款强调调解必须自愿,这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一致的。但调解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对这一条款中的合法、违法的`涵义实践中尚存在争议,在立法上应给予明确的规定,以避免实践中对已生效的调解被认为违法而提起再审。笔者认为,在法律上明确调解的合法性原则应注意两点:一是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性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二是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在对调解协议的内容进行审查时,只要不违反以上两点,即应认定调解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

  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急需立法完善

  在个案的调解中,一些案件事实较为复杂,案件难度大,对争议的事实各有各的理由,对这样的案件,法官通过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促使他们心平气和地协商,当事人也能达成调解或部分调解。之所以能将纷繁复杂的案件进行调解,往往双方当事人都做了一定的让步和努力,尤其权利人主动放弃一些权利,而义务人在履行能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同意在一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义务。调解虽达成,但权利人往往还是担心调解生效后义务人不自动履行,最终又要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同判决一样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而当时为了促成调解,放弃了一些应得的权利,就是为了获得义务人的自动履行,结果又达不到目的,权利人往往会有被欺骗的感觉,从而失去对调解的信任。现行法律未规定义务人不按调解协议自动履行时,应进行相应的违约处罚,以弥补权利人的损失。鉴于此,有些精明的当事人要求在法官的主持下,在签收调解书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