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9篇 现代文阅读文段

2022-10-09 12:19:00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9篇 现代文阅读文段,供大家参考。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9篇 现代文阅读文段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1

①放学后,女儿没有地方可去,又担心我接不着她,便跑到我必经的路口去会我。

②天气有些阴冷,下着小雨,女儿光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等着我的出现。我看到她时,她已由一只活泼的小鸟变成了落汤鸡。

③本想责怪她为什么不躲到一边避避雨,但看到她那个样子,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毕竟只有七岁,我能想得出那一刻她内心的焦急,一是担心我接不着她,二是怕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档住视线,望不着我。现在又有几人能执着地站在一场雨中,一动不动地等他要等的人?何况女儿看到我的时候,不仅没有埋怨这恼人的雨,反而喜出望外地扑向我,一个劲地喊着:“妈妈,我终于看到你了!”女儿这个样子,使我想到自己多年未淋过一场雨,甚至也多年没有见过一个人被雨淋到淋漓尽致的情景了。

④雨,曾经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⑤儿时的雨,来不及想象,来不及躲避,说来就来了。放学时,我们经常护抱着书包拼命往家赶,夹着嘻嘻哈哈的追闹声,全然没觉得一场雨会给人的心情带来忧愁。回到家,母亲一个劲地拉长她的衣角在我头上擦了又擦,既不怨天也不责怪我们,眼里只有自责与心疼,因为那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一把像样的伞。当母亲触摸到我的脑袋时,我顿感心里暖暖的,恨不得很多淋几次这样的雨。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⑥暴雨已经结束了,在地里干活的父母已被雨交个透视。库管卷得老高,雨中的父亲一边往家跑,一边“哦哈嘿,哦哈嘿”很有节奏地喊着。那个时候,他们也都还是年轻,年轻得使我们记不起那些年月里生活有多艰难,只记得他们每次从雨中赶回来时,陡然间家里溢满了温馨。一家人都在,哥哥姐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管玩耍,因为有父母在呢!母亲会闲下来,低着头安心纳她的鞋底或缝缝补补;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⑦还有些雨,不大不小,反正知道它要来了,左邻右舍都手忙脚乱地一起来帮忙。谁家晒在外面的稻谷麦粒,谁家的棉被衣物,那时一定要赶在雨前抢收完毕的。一阵紧张的忙乱之后,大雨就来了。粮食、衣物丁点儿也未被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那一刻,有简单、满足、胜利、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

⑧乡村的一场及时雨后,会有泥土、绿叶散发出清新的味道。能看到天边拱出美丽的彩虹,能听到欢快的鸟儿一阵清亮的歌唱。干涸已久的田渠、沟壑、池塘顿时灌满了琼浆。乡村人最愿意看到的是种子突然冒出了牙尖尖儿。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⑨那个时候的雨好像会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牵连在一起的。

⑩时过多年,我在慢慢老去,对雨的感受愈发地迟钝了,甚至时常根本不愿意看到一场雨的到来。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提前添衣带伞,仿佛雨来的时候,是它独自的行为,与我的情感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⑾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像七岁的女儿一样站在大街上去淋一场属于自己心中的雨?

(选自《散文百家》第2期,徐金秋作,有删改)

  1.本文⑤—⑧段作者回忆了儿时下雨的`四个美好片段。根据你的理解,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填写相应的小标题。(2分)

⑤母亲怜爱之美 →⑥ ? ? →⑦ ? ? →⑧乡野生机之美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4分)

(1)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2)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4.根据你的理解,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2分)⑥家庭温馨之美 ⑦邻居互助之美

  2.(4分)

(1)(2分)“奢侈”通过强调“撒娇”的难得,写出了作者淋雨后得打母亲疼爱的激动心情,表达了作者美好童年和深沉母爱的无比眷恋。

(2)(2分)“鲜活”化静为动,写出了雨后秧苗重获生机的盎然景象,表达了乡间“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

  3.(3分)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村子”的“舞蹈”,侧面反映出父亲二胡笛子声音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4.(3分)

  示例:雨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通过描写雨前和回忆中几个下雨的片段,写出了亲情的温馨,邻居的友善,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童年的向往,对亲人故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2

  现代文阅读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所谓中庸,实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 ? ? ? ? ? ? ? ? ? ?( ? ?)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 ? ? ? ? ? ? ? ? ( ?)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参考答案:

  1.A(A.对“和”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2.D(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本质区别”的说法不正确,从文中的表述看,应是“晏婴以……本质区别”;B.孔子提出的两个结论性的观点不带有明确的目的关系;C.章太炎认为,两者在危害程度上是不同的。)

  3.B(原文是说“‘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3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阅读练习

  1、在选文里,哪些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我”先前听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后来小珍珠鸟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否将最后一段中的“流泻”改为“流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文中点明主旨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信赖”指什么?创造的“美好的境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1题,称小珍珠鸟为“小家伙”;俯下头来喝茶;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摸它细腻的绒毛;趴在我肩头睡着了。

  第2题,作者与珍珠鸟建立了信赖的关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使世界多一抹温暖的色彩。

  第3题,“流泻”,指液体、光线、内心的感情迅速地流出。而“流写”是生造词语,勉强解释为:内心的感情流出写下。结合语境,“流泻”比“流写”好。

  第4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第5题,信赖,指“小家伙”和“我”的亲近、信任、依恋。美好的境界,指人与动物间互相依恋的情意,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时的创作灵感。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4

  一、课内阅读。

  联系课文,写一写:同学们,我们学习课文,不仅要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善于从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的知识和方法,使我们读与写的能力同步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一试身手吧?

  1.《秦兵马俑》一文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写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是写_____________。这;这两方面内容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部分,把这样写的好处写下来。

(1)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尝试着完成下面的题目:

  威尼斯

  威尼斯位于亚得里亚海北部的拉古纳湖中,是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托大区的首府,有十万居民。

  威尼斯素有“水都”之称,河、桥、船,构成了威尼斯的三大特色。

  威尼斯全市约有150多条大小不同的弯弯曲曲的河道,两岸是各式各样的建筑,河道宽窄不一。大运河最宽,约100米;而最窄的河道,两岸居民可开窗握手。

  威尼斯全城有桥梁400余座。它们各具风姿,格调极其不同。其中,有建于1592年的大理石独拱桥——理阿托大桥。该桥建在运河上,桥上还开设了许多店铺。文艺复兴时修建的叹息桥别具特色,全桥由桥屋覆盖。而在涨潮时,水涌入圣马克广场,这时,这里又会出现许多临时的木板桥。

  威尼斯的船( )实际上是当地唯一的`交通工具( )这里的船也是各种各样的( )集体乘坐的( )个人使用的( )出租的( )游览的( )应有尽有( )

  威尼斯的奇丽风光,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1.将短文分段,用“‖”在文中表示。(4分)

  2.写出第二段段落大意。(4分)

  3.给文章的第五节加上标点符号。(4分)

  4.读完全文你认为以下哪种讲法是对的,请打“√”。(3分)

  这篇短文主要是写(景)、(状物)、(叙事)的。

  三、信息拓展。

  兵马俑的发现与发掘

  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西杨村。西杨村南,原是一片柿林,这里墓冢累累,乱事堆积。1974年3月,该村村民杨志发、杨培彦等十几位在这不长庄稼的柿林之上开始了抗旱打井的工程。当他们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烧红土块;3米深时,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4-5米深时,发现了砖铺地面、铜镞、铜弩机,以及8个残破的陶俑。这次,他们停下了工程,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第一位进入现场的文物考古专家赵康民一方面收集散失的文物,一方面作初步的清理。这时,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到家乡临潼探亲,他将秦始皇菱发现大型陶俑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内参上作了报道。中央领导李先念同志看到报道材料,立即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赏,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随即派有关专家来现场视察。1974年7月19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随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他们在965平方米的试掘方内清理出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 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大批青铜兵器、车马器。通过试掘和钻探,一号兵马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内含陶俑、陶马约6000件。1975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展览大厅。 在展览大厅基建工程进行时,1976年4月23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接着,同年3月11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目前,3座兵马俑坑已全部对外开放,在二号兵马俑坑参观时,您还可以看到考古工作者现场发掘的情况。

  四、综合能力。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陵园规模宏大,陪葬品众多,像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于1979年10月开馆。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你知道中国的世界遗产还有那些吗?查找一下资料,介绍给大家。

  五、读读写写。

  这两篇课文所介绍的是我们中国和埃及这两大文明古国中的两处珍贵历史遗产,同学们读完之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下面就请你回忆一下,想一想你在读这两篇课文的时候都想到了什么?请你把他写下来,写成一段连贯的话。

  参考答案:

  1.第一段(第1、2节),第二段(3、4、5节),第三段(第6节)

  2.威尼斯全市有150多条大小河道,400多座桥梁,各种各样的船。

  3.,。:,,,,。

  4.状物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5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精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试题。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①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②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没有留心。

  1.我不爱放风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两个“他”的含义是:

①指_____________

②指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第二段内容写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第一段中分别从肖像、神态、动作三方面描写小兄弟的词语。(每一条至少写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划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这些文字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2.①风筝 ②小兄弟

  3.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小兄弟

  起因:多日不很看见他了

  经过:发现他在小屋里做风筝

  结果:“我”给他折断、踏扁了。

  4.肖像:瘦得不堪(多病);神态:呆看(出神);动作:跳跃(惊呼)

  5.语句: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6

《梦溪笔谈》片段阅读答案

  王文正①太尉局量②宽厚,未尝见其怒。饮食有不精洁者,但不食而已。家人欲试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啖⑤饭而已。问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一日又墨其饭,公视之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其子弟诉于公曰:庖肉为饔人④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公曰:汝辈人料肉⑤几何?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⑥。公曰:尽一斤可得饱乎?曰:尽一斤固当饱。曰:此后人料一斤半可也。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尝宅门坏,主者彻⑦屋新之,暂于廊庑下启一门以出入。公至侧门,门低,据鞍俯伏而过,都不问。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有控马卒,岁满辞公,公问:汝控马几时?曰:五年矣。公曰:吾不省有汝。既去,复呼回,曰:汝乃某人乎?于是厚赠之。乃是逐日控马,但见背,未尝视其面;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王文正:王旦。宋真宗时,曾任宰相。②局量:器量、度量。③啖:吃。④饔(yōnɡ)人:厨人。⑤料肉:定量供应的肉料。⑥廋(sōu):隐藏。⑦彻:通撤。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3分)

(1)但不食而已( ) (2)一日又墨其饭( ) (3)岁满辞公( )

【小题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门 毕 复 行 正 门 亦 不 问

【小题3】下列语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少埃墨投羹中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其子弟诉于公曰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C.其半为饔人所廋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D.主者彻屋新之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2)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小题5】文中的王太尉具有 的品性。(1分)

  答案

【小题1】(3分)(1)吃 (2)名词作动词,弄黑、弄脏 (3)辞别、拜别(每个1分)

【小题2】(2分)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每处1分)

【小题3】D

【小题4】(4分)(1)他不愿意揭发别人的过失(1分)都像这种情况(1分)。(2)因为(兵卒)离去时,(王文正)又看到了他的后背(1分),(这)才省悟过来(1分)。(每句2分)

【小题5】(1分)宽厚(局量宽厚)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食是吃的意思 (2)墨是名词作动词,弄黑、弄脏。(3)辞是告辞、辞别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门毕是状语,表示时间,应该有停顿,复行正门是一个动作,应该和后面的有停顿。

【小题3】试题分析: A.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B.两个于都是对、向的意思。C. 两个其都是代词它的意思。D.主者彻屋新之的之是代词。怅恨久之的之是音节助词。

【小题4】试题分析:(1)其指他,发人是揭发人,过是过失。(2)因是因为,去是离开,方是才,省是省悟。要把省略的主语王文正补充上去。

【小题5】试题分析:文章第一句王文正太尉局量宽厚,未尝见其怒即是对王文正品性的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涉及到的.考点有实词的解释、文言文断句能力、一词多义的辨析、文言语句翻译、人物形象的概括。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对于一词多义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7

  关于现代文阅读答案

(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6)“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防一下楼”的主人。

  1、概括文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是抓住闻一多的什么特点来介绍闻一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自然段是紧承上文哪一句话记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的词语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用了什么样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此文段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写闻一多在学术方面,实干苦干,硕果累累。(意思对即可)

  2、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意思对即可)

  3、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意思对即可)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意思对即可)

  5、表现了闻一多在学术研究上的刻苦勤奋。(意思对即可)

  6、比喻。突出了纸上的字写得密,写得整齐,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在学术上下的功夫之深。(意思对即可)

  7、言之成理即可。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8

  这段描绘了春雨图,这副画着力表现了什么特征答:雨的密(像牛牦),细(像细丝),亮(像花针),雨势小(薄烟) 这段文字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是直接描写.(树叶子)、(小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夫)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1.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是细,但也有不同点,请说说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答:花针指雨很闪而轻盈,细丝指密细而连绵,牛毛指多.2.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答:树与草是有区别的,绿的程度也不一样.3.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答:写出了雨的闪烁,轻盈,细密,连绵.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答:用了拟人,表达出春雨当中安静,和平的气象.

现代文阅读片段及答案9

  雨中片段 阅读答案

①放学后,女儿没有地方可去,又担心我接不着她,便跑到我必经的路口去会我。

②天气有些阴冷,下着小雨,女儿光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等着我的出现。我看到她时,她已由一只活泼的小鸟变成了落汤鸡。

③ 本想责怪她为什么不躲到一边避避雨,但看到她那个样子,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毕竟只有七岁,我能想得出那一刻她内心的焦急,一是担心我接不着她,二是怕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档住视线,望不着我。现在又有几人能执着地站在一场雨中,一动不动地等他要等的人?何况女儿看到我的时候,不仅没有埋怨这恼人的雨,反而喜出望外地扑向我,一个劲地喊着:“妈妈,我终于看到你了!”女儿这个样子,使我想到自己多年未淋过一场雨,甚至也多年没有见过一个人被雨淋到淋漓尽致的情景了。

④雨,曾经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⑤儿时的雨,来不及想象,来不及躲避,说来就来了。放学时,我们经常护抱着书包拼命往家赶,夹着嘻嘻哈哈的追闹声,全然没觉得一场雨会给人的心情带来忧愁。回到家,母亲一个劲地拉长她的衣角在我头上擦了又擦,既不怨天也不责怪我们,眼里只有自责与心疼,因为那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一把像样的伞。当母亲触摸到我的脑袋时,我顿感心里暖暖的,恨不得很多淋几次这样的雨。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⑥暴雨已经结束了,在地里干活的父母已被雨交个透视。库管卷得老高,雨中的父亲一边往家跑,一边“哦哈嘿,哦哈嘿”很有节奏地喊着。那个时候,他们也都还是年轻,年轻得使我们记不起那些年月里生活有多艰难,只记得他们每次从雨中赶回来时,陡然间家里溢满了温馨。一家人都在,哥哥姐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管玩耍,因为有父母在呢!母亲会闲下来,低着头安心纳她的鞋底或缝缝补补;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⑦ 还有些雨,不大不小,反正知道它要来了,左邻右舍都手忙脚乱地一起来帮忙。谁家晒在外面的稻谷麦粒,谁家的棉被衣物,那时一定要赶在雨前抢收完毕的。一阵紧张的忙乱之后,大雨就来了。粮食、衣物丁点儿也未被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那一刻,有简单、满足、胜利、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

⑧乡村的一场及时雨后,会有泥土、绿叶散发出清新的味道。能看到天边拱出美丽的彩虹,能听到欢快的鸟儿一阵清亮的歌唱。干涸已久的`田渠、沟壑、池塘顿时灌满了琼浆。乡村人最愿意看到的是种子突然冒出了牙尖尖儿。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⑨那个时候的雨好像会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牵连在一起的。

⑩时过多年,我在慢慢老去,对雨的感受愈发地迟钝了,甚至时常根本不愿意看到一场雨的到来。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提前添衣带伞,仿佛雨来的时候,是它独自的行为,与我的情感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⑾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像七岁的女儿一样站在大街上去淋一场属于自己心中的雨?

(选自《散文百家》第2期,徐金秋作,有删改)

  1.本文⑤—⑧段作者回忆了儿时下雨的四个美好片段。根据你的理解,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填写相应的小标题。(2分)

⑤母亲怜爱之美 →⑥ →⑦ →⑧乡野生机之美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4分)

(1)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2)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 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3.结合语境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地,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4.根据你的理解,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2分)⑥家庭温馨之美⑦邻居互助之美

  2.(4分)

(1)(2分)“奢侈”通过强调“撒娇”的难得,写出了作者淋雨后得打母亲疼爱的激动心情,表达了作者美好童年和深沉母爱的无比眷恋。

(2)(2分)“鲜活”化静为动,写出了雨后秧苗重获生机的盎然景象,表达了乡间“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

  3.(3分)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村子”的“舞蹈 ”,侧面反映出父亲二胡笛子声音的优美,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4.(3分)

  示例:雨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通过描写雨前和回忆中几个 下雨的片段,写出了亲情的温馨,邻居的友善,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童年的向往,对亲人故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