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3篇(新型农村建房材料)

2022-10-08 16:51:24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3篇(新型农村建房材料),供大家品鉴。

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3篇(新型农村建房材料)

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1

  鼎新镇新农村建设综述材料

  鼎新镇位于金塔县东北部,黑河下游,距金塔县城72公里,与中国东风航天城、空军基地相毗邻,航天城铁路、酒航公路穿境而过,素有酒泉“北大门”之称,是金塔县第二绿洲——鼎新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流通中心,并先后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全省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全镇辖11个行政村,1个街委会,58个村民小组,镇属、驻镇单位45个。全镇共有3975户,人。总面积24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集镇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现已建成面积2平方公里。

  近年来,鼎新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统缆全局,按照市委提出的“两抓整推”、“一特四化”要求和县委、县政府重点抓能源,统筹抓民生,整体推动“一园四基地”建设战略部署,突出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和城镇化三大重点,夯实改革、发展、稳定三项基础,强化项目建设、基础建设、改善民生三个关键,推动了全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抓调整,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典型培育、示范带动、政策扶持和科技助推等多项措施,在种植业上抓设施、主攻高效田,养殖业上扩规模、主攻专业户,突出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产业、特色林果、设施养殖等现代农业,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和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全镇万元田达到200亩、五千元田达到3343亩、双千元田达到亩,先后搭建日光温室58座,建起友好、进化、东明日光温室示范区3个,种植优质鲜食葡萄664亩,发展香梨、枸杞、红枣特色林果300亩,建起高标准养殖示范小区8个,引进小尾寒羊基础母羊2850只,种公羊221只,并建成了上元村鼎源葡萄专业合作社和进化村敬军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新兴产业、规模养殖、改良品种,建立健全专业协会,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开辟农民增收新路,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多轮驱动加快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发展抓项目的各项部署,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重点,着力增强集中精力抓项目的意识,不断拓宽项目建设领域,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使项目建设成为带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火车头”。近年来,先后投资亿元,建成银鑫棉业、溢香油脂、玉伟棉纺、鑫成矿业多金属矿选项目、鼎顺建材厂、航鑫建材厂、鼎新预制厂、农贸市场、永新摩托建材家具商贸城等多个企业项目,发展个体工商户462户。2009年,二、三产业经济总收入达到亿元,年均增长2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34万元,招商引资2150万元。同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争取力度,通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先后向上争取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水库库区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移民项目、中小学校新扩建项目及中心敬老院等多个项目,形成了企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力量,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超前规划、因地制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思路,以镇区总体规划为主线,突出改革、建设两大重点,狠抓新型集镇建设,完善硬件设施,改善集镇服务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使小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先后投入建设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小城镇建设项目65个,重点完成了城区4万平方米的人行道铺筑,环卫设施添置,街道绿化,城区公里的油路铺筑,公里上下水架设, 67盏路灯架设,酒航路过鼎新段道路拓宽改造,建成镇区“三纵五横”道路新框架;新建县二中综合教学楼、宿舍楼及操场、中心卫生院综合楼及医护人员宿舍楼、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及餐厅、芨芨小学教学楼;完成国土资源所新建、工商所改建和镇政府锅炉管网改造;建成上宅下店式小康住宅86套,建成2处集贸市场,形成了商贸一条街,鼎新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流、信息流、商贸流集散地雏形初步形成。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把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搭建平台、积蓄后劲。在大力组织实施千米工程、绿色通道、治沙造林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同时,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先后衬砌渠道166公里,完成低压管灌万亩,棉花膜下滴灌850亩,安装地口闸万个,完成10个村人饮解困工程,架设智能水表657个,完成5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黑河的河坝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条件不断改善,铺筑镇村道路75公里,基本实现

  了镇村道路柏油化;先后建成了市级小康住宅示范点7个,206户,县级小康住宅示范642户,完成旧宅改造7个村12个组510户,配套架设路灯10个组106盏;新能源建设推广普及,完成沼气建设495户,太阳能架设户数达到1789户;建成农家书屋5个,完成了10个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农网改造全面完成,通讯网络覆盖全镇,数字电视户户通,全镇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力促社会各项事业新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三个文明同步推进。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顺利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巩固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镇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群众生育观念进一步转变。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了新的保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快依法治镇进程,“五五”普法顺利开展。社会保障、扶贫救济和残疾人政策继续得到落实,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同时,财政税收、土地环保、统计经管、公安司法、工商物价、金融保险、广播电视、邮政电信、电力交通和气象服务等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2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双垱村位于荆州区马山镇东南部,版图面积8460亩,耕地面积3770亩,全村1340口人,现有两委班子成员五人,党员56人,党代表工作室11人,其中区代表一名。新的两委班子成立以来,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村庄”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真抓实干,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真切地改变了村民印象中的村官形象,得到村民的拥护和上级首肯。

  一、打铁需要自身硬,班子建设是关键

  村官是最基层的管理者,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是把党的农村政策兑现给老百姓最直接的执行者,执行得怎么样,取决于村官的为官理念和工作作风!所以班子建设是关键。

  新的两委班子成立后,大力抓班子建设。

  1、转变工作作风,每周一开班子例会,汇报、交流上周工作情况,汇聚没有解决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案、办法;安排本周工作任务;政治学习;交心谈心,统一思想认识。

  2、分片走访,到村民家里、田间地头去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尽量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带回村委会商议想法解决。不能坐在家里当村官。

  3、每天村委会8点至17点30安排一名班子成员值班,负责接待村民来访等相关事宜。

  4、每周五轮流组织部分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集中学习和交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村党代表活动室按期开展活动,全体代表和党员全员按时参加,与会人员学习、交流,听取区党代表的工作述职,进行民主评议,并在会后对贫困党员进行慰问。

  通过不懈努力,班子团结了,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干群关系近了。

  二、关心群众冷暖,为村民办实事是根本

  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仅要有法子,还要有票子。村党支部一班人读懂政策、用对政策、用足政策,一方面利用国家扶持的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多渠道争取和筹集资金,积极兴办各项社会事业,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成效凸现。

(一)、实现四通

  1、路通。去年以来,本村的所有主路全部硬化、所有支路一部分硬化,一部分铺上了碎石,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2、渠 通。去年以来,硬化、修缮和疏通排水渠一万多米,解决了村民排灌难的问题。

  3、水通。到目前为止,本村已经全面完成水改,管道已经进入每家农户,长江水进农户,饮水难的问题解决了。

  4、信息通。村级办公实现网络化,并建立信息网络平台,配备了专职网络员,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低保户、贫困户、特困户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行之有效,公开化、透明化、正规化。

(二)、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村民看病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三)、为了改变村容村貌,力争农村集镇化,本村加强了村级文明建设。

  1、路渠两旁绿化、美化。去年以来,共植风景树8000多棵。

  2、各个居民小组门前路边安置垃圾桶,方便村民垃圾处理,并安排专人管理绿化和环卫工作,确保村民居住环境净化。

  3、新建文体和休闲娱乐场所,先后配置篮球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读报栏、图书室,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4、村级要道口,分别安装了监控,加强安全防范,增加村民安全感。

  5、本村成立有治安巡逻队,不留死角地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治安巡逻,不仅对村民的财产有效地进行了保护,而且对垃圾、秸秆的禁烧进行了有效的监管。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四)、建立便民服务大厅,为村民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干部转变了作风,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事,老百姓笑意挂在脸上,感激珍藏内心,干群关系融洽了。村级两委班子成员甚感欣慰,他们说:我们的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三、抓住机遇,发展有蓝图

  十八大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农村建设必将加快步伐,我们将努力抓住机遇,力争把双垱村建设成文明、和谐、小康村。我们的基本规划是“因村制宜、突出特色”。

  一、合理布局居民居住区。

  农村集镇化。把现有分散的村民居住点集中,成集镇化形式,便于管理,且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二、科学布局种养殖区

  按照本村的地形条件,布局种植区和养殖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根据目前打工外出人员增多,农村劳力大幅度减少的现状,我村拟采用土地流转大户种植方式。既可以使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打工创收,又可以让村内耕地得到有效使用,科学种植,实现双赢。在大好的政策下,有群众的支持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的工作目标一定会实现。

村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3

  靠发展凝心聚力 共同致富建强村

  大高庄村位于秦皇岛市东北方向,102国道新旧线之间,属于城市近郊村。有耕地893亩,人均收入4880元,全村263户,765口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9人。自“强村工程”建设活动实施以来,村党支部按照“强村工程”的创建标准,结合村里的实际,自己动手、真抓实干,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一个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优雅的“城市化”新农村正在形成。

  一、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指挥部”

  几年前,大高庄曾是一个远近有名的穷村、乱村,并于2001年被海港区列为倒排5%后进支部。村子穷,村班子散,群众的心寒了。

  2001年11月,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上任后,组建了新的两委班子。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新一届“两委”班子决定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

  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新班子上任后,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机、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依托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党员干部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带领群众致富。

  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取信于民。村委会办公室以前经常“铁将军”把门,他们拿下“铁将军”,改为村干部8小时上班工作制,这样一来群众遇到事情或难题,能够随时找村干部解决。变“一言堂”为“透明”工作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从此,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且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

“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使大高庄村甩掉了“落后”帽子。2002年底,大高庄村党支部荣获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且各项经济指标跨进全镇前三名。

  二、抓调整,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大高庄893亩耕地上种植的多是玉米、大豆,产值低、收入少。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分析临近城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业结构,并把怎么调、调什么的决定权交给群众自己掌握,村干部把精力放在服务上。2001年12月,村支部带领群众赴山东省寿光等地参观、学技术、启思路。同时,村里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电线拉进地头,在缺水的地块开挖了一座多立方米的蓄水池,为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好准备工作。转年开春,全村共建起50多亩温室大棚,许多村民搞起了绿色蔬菜种植,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单一的种植结构。~年被区政府评为蔬菜种植先进村。

  为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在经过多次市场考察后,村干部号召村民种植“中华寿桃”,走特色种植业之路。村干部把从外地学习来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并与群众一起总结栽培、管理经验,提高了寿桃的质量和产量。该桃个大肉甜,晚秋时上市,市场价每公斤可达五元。目前,全村果品种植面积达500亩,每亩年收入近两千元,经济效益可观。

  为了拓宽致富门路,村干部号召群众发展养殖业,开始群众怕有风险,不敢养,持观望态度。于是,村干部带头办起了养猪场、蛋鸡养殖场,并注册了全区第一家农产品品牌“秦皇高庄”鸡蛋。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纷纷养殖猪、鸡、羊来增加收入。~年,村两委响应镇政府的号召,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养牛业,肉牛养殖和奶牛养殖在全村百姓中逐渐兴起。经过一年的发展,现在规模大的奶牛养殖户每户养牛十余头,年产奶收入可达两万。~年村两委谋划在村外闲置地兴建养殖小区,做强做大牛经济。

  在富民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年,102国道新线铺就,为大高庄村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102国道新线与大高庄村之间进行整体规划,广泛招商引资,吸引了中油沥青厂、吉百利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百权商贸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落户于此,年工业总产值可达2500万,并为村里安置40余人就业,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为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年底村集体收入达30余万元,比~年增加近十倍。

  三、抓活动,增设施,精神生活上档次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由于没有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大高庄部分群众在农闲时节常常聚在一起玩麻将。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村干部头脑中逐渐形成——建一个高标准的文化广场。这一想法虽得到了党员会及村民代表会的支持,但农村建广场毕竟是件新鲜事,这对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百姓来说,多多少少有些不理解。随着工程的推进,百姓风言四起,村干部顶着压力继续施工。2002年6月5日,占地2500平方米的广场竣工时,群众欢呼雀跃,老老少少走了出来,唱歌、跳舞、扭大秧歌,齐声称赞建广场好。广场建好了,群众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秧歌队、篮球队、夕阳红艺术队等文艺团体相继成立,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年,大高庄村荣获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市级文体工作先进单位、市级“乡村青年文化节”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村干部于2001年筹资10万余元为村里上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面达100%。2002年协调网通公司为村里接通了光缆,村里现有电话240户,占总户数91%,方便了群众与外界联系。村干部还组织群众先后去北京、上海、青岛、大连等地游览,了解外面的世界。大高庄人日子过的滋滋润润。

  改变村里落后的生活环境。“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摸黑走夜路。”这是大高庄村貌的真实写照。村干部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组织村民修筑村内坑洼不平的道路。当修路资金不足时,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群众慷慨解囊,263户累计捐款万元。同时,群众自己动手建家园,有人出人,有车出车,拉土铺路,修筑了万平方米水泥道路,实现了村内水泥路面户户通。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