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3篇

2022-11-06 14:02:50综合范文
  • 相关推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3篇,供大家参阅。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3篇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1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院系:商学院

  班级:11东会计7班

  姓名:邹颖洁

  学号:

  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也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的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他走向刑场时高唱着《国际歌》,在绿草坪上盘膝而坐,视死如归,凛然从容,牺牲时年仅36岁。由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至今在中华大地上激扬回荡,他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身在常州,必然要去了解下瞿秋白,我与好友结伴游瞿秋白纪念馆也是为了追寻那一段记忆。作为常州城市名人的代表,瞿秋白对于常州这座城市,就如同毛泽东之于湘潭,如同周恩来之于淮安。作为党历史上早期的领导人,毫无疑问瞿是这个城市的骄傲。现如今,我身为一名常州的大学生更应深刻地去理解这个人物对于常州历史、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瞿秋白生于常州,故居和纪念馆是由瞿秋白的祖上旧居改建而成,东西两个院子。西院原是一间祠堂,现新建为瞿秋白同志纪念馆,门楼下的金字横匾系邓小平同志书写。纪念馆前的小广场, 玉石铺地,桂树、梅花枝叶盛茂,空间清静雅致。曾有一条小河流淌于祠堂前,命名为觅渡河,紧靠东院故居的小学就叫作觅渡桥小学。馆门两侧墙壁各装饰一方厚重而精美的铜雕,右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列宁,左边铜雕的主画面是瞿秋白与鲁迅。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期间,三次见过列宁,聆听列宁的演说,亲身感受到苏维埃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使他坚定信仰,义无反顾地走向民族解放的坎坷而伟大之路,也走向了自我人生的悲壮而辉煌之路。鲁迅与瞿秋白是肝胆相照的好友和同志,鲁迅以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赠条幅于瞿秋白,表达了相互间的心仪神往。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米,重吨的秋白铜像,这座铜像是由全国18个省(市)和香港、日本人民捐款铸造的,整座铜像,再现了秋白同志早年俊秀的风采和挺拔的风骨。我定睛注视着瞿秋白烈士的高大铜像,他迎面而立,身穿西服,带着眼镜、手握书卷,栩栩如生。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瞿秋白的一生就是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秋白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冯昕介绍,二十年代的中国,处于空前的革命高潮中,它向人们展现了一副异常雄伟壮观的历史画卷。

  瞿秋白在中共党史上留下6个“第一”:

  一、他是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

  二、他是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第一人。

  三、他是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他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1923年,瞿秋白作《赤潮歌》,热情地歌颂了工农革命。

  五、他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1925年6月4日,瞿秋白在上海创办了《热血日报》。他是主办人,也是主要撰稿人。

  六、他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

  我映像中最深刻的部分就是在纪念馆内,有把瞿秋白的爱情单列成一个部分。这令人想起了前不久窦骁和董洁主演的《秋之白华》电影。影片讲述了瞿秋白这位“常州三杰”之一的超凡爱情故事和对革命人生意义的追求,在我看来,影片还是非常感人的。而那枚刻有“赠我生命的伴侣”的金别针也在馆内珍藏。“这是秋白送给杨之华的结婚纪念物。”瞿秋白共经历了2次爱情。第一个爱人王剑虹是一位聪慧的时代女性。1923年两人相爱结合遗憾的是,结婚仅7个月,王剑虹就因患肺结核而去世。第二位爱人杨之华是秋白在上海大学任教时认识的,当时杨之华是有婚约的,但感情生活并不快乐,志向的不同使杨之华与丈夫越走越远,1924年11月,瞿秋白与杨之华及其前夫谈了一晚上之后,第二天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三则启示:

  一、杨之华和前夫沈剑龙离婚的启示;

  二、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的启示;

  三、瞿秋白和沈剑龙结为好友的启示。该启示连登了三天。结婚纪念物金别针上刻着的“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是瞿秋白亲自篆刻的。瞿秋白,在他生前,有很多人不认识他,也有很多人反对他,但是,他那为国家做贡献,积极的参加马克思主义宣传及“五四”运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更多的人去学习的。

  尽管如今的这个纪念馆确实修复地比较新,可是我无法找见曾经在这个纪念馆中拥有过的对伟人的敬仰,也无法唤起因这个人物而对中国红色革命的那种自豪感。其实我们内心里都清楚,不应该让自己丢失对先驱的那份崇敬之情,可究竟是我们忘却了这个人物,还是忘却了我们应该拥有的纪念?瞿秋白纪念馆,这个耳熟能详的纪念馆,它重新唤起了我们,唤起了我们对瞿老,对那段记忆的纪念与崇敬。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2

  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日,阳光明媚,柳絮纷飞,是个令人深思的时节。我和班上其他同学坐在公交车上,前往一个我心驰神往并且充满敬意的圣地。我望着窗外,街道边的梧桐树也缄默不语,似乎在完成一个使命,指引我们走向光明,走向一个伟人的世界。

  就这样,带着满脑的激动与想象,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它只是瞿秋白的故居,一点也不宏伟也不壮丽,就是简单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风格,以朱红色的木雕和木柱为主,简洁,明亮,但似乎更具有吸引力,昭示着瞿秋白的简朴与真实。进入大堂便看见瞿秋白的一具铜像,虽说瞿秋白患有肺病,是一个瘦弱的文人,但是他的铜像却高大威武,让人产生无比崇敬之情,我想虽然秋白体弱多病,但他那宽博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让他倍具气质与魅力。通向后面是一面白墙后面镌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体现了他对亡妻剑虹的赞赏与怀念。从后墙绕过去便是秋白家的祠堂,他的父亲瞿世玮与母亲金璇的灵位都放在那里。再向左拐,是一个小小的院落,里面有两棵树,因为没有长什么叶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树,我想也许是枣树吧,因为突然想起鲁迅的《秋夜》,他家的后院中就载了两棵枣树,像两位勇士直刺黑暗的天空,而秋白的骨子里不正是有这样的精神吗?往后穿过便是秋白弟弟妹妹的卧室,一张挂着白幔的木床,一个木箱,几张黑白照片,仅此而已。旁边是秋白的书房,敞着小窗,与我们现在装修舒适的,宽敞明亮的书房是不堪一比的。看着阳光泻在发灰发白的书桌上,我似乎看见秋白与张太雷讨论复习功课,细细斟酌商谈时政的情景;看见微黄微暖的油灯下瞿秋白写文章清瘦的背影;看见他在房中来回踱步为社会操心的身影;听见深巷中传来的一阵阵咳嗽··· 穿过过道便是他母亲的卧室,我对这位女性抱着崇敬但又怜悯的心情,因为她的知书达理,聪明娴书与善良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瞿秋白,对秋白的性格和品质的塑造起了很大教育作用;而她却因为家道中落而服毒自杀,这对秋白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面看到的便是厨房,炤台,蒸笼······还有许多我说不出的东西,只是一位女同学对一个镶着铜镜的柜子比较感兴趣,因为那里可以照出她的倩影。瞿秋白家的所见所闻就由此先告一段落了,从一个小拱门穿过便是纪念馆。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个长长的镶在墙上的字碑,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我自然也看不懂,只觉得刚刚长出新叶的枝条依偎着,修饰着这清俊奇秀的字是很有韵味的。面向纪念馆的大厅,左边是瞿秋白与列宁的浮雕,他们俩气宇轩昂,在蓝天下阔步,充满对前途光明的憧憬,充满对革命的激情,体现了瞿秋白作为一名革命家的风度与情怀,也正刻出了当时瞿秋白在翻译俄文,传播俄国无产阶级理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边是瞿秋白与鲁迅的浮雕,将瞿秋白与鲁迅放在一起不仅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瞿秋白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与其做出的贡献,只是他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它用于研究各种文学的时间与精力。进入馆内,“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几个大金字展现在眼前,这是瞿秋白一生的写照和宣言,有这样为大家服务的情怀,还怎么会怕不会伟大,还怎么不会被别人瞻仰铭记,这一句简单的话平常人怎么可能会说出,即便说出也只是矫揉造作,虚张声势罢了。墙后我们又看到了瞿秋白的一具铜像,不过似乎更加高大,更加风度翩翩了。馆内挂满了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照片,零零散散的它们似乎在我眼前连贯了起来。一切都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有关,一切都与这个伟人有关,他的故事就像一个传奇吸引着我们,然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融入他的生活。他是个孝子,他这样怀念他的母亲:《哭母》“亲到平时不算亲,蓝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寒,落在灵前爱子身。”他是一个好丈夫,两次恋爱,他对妻子都是关怀体贴,虽然特殊的身份使他们的处境总是处于危险地带,但他给予的精神上莫大的安慰给了剑虹与之华生活并为革命奋斗的勇气。他是一个文才兼备的人,他与茅盾合称为文坛双璧,写了《新静》《向导》《前锋》《人道》等一系列进步文章,对了解剖析当时的革命形态,启蒙青少年思想起了引向光明的作用。他是翻译巨匠,担任马林的助手和翻译,将著名的俄罗斯文学引入中国,促进了俄国与中国的交流。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虽然在他的散文《多余的话》中他说他对于担任共产党职务是力不从心,极其不愿意的,他把自己进入党中工作是一种“历史的误会”,也将自己称为“脆弱的二元人物”,然而他对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与牺牲是不可否认的,他自己可以谦虚的带过,而我们自己却不能忘却······

  在参观过程中,正好看到瞿秋白被行刑的那一段:他悠然的走着,抽着烟,全然不顾后面有拿着刺枪的士兵,巷口旁他突然伫立,只因看见一位头发斑白的乞者,然后他唱起了国际歌。在生死关头他关心的不是他的生死,而依旧是中国的命运,中国人的命运。他曾说:我要改变环境,去发展个性,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分引导中国社会新生的责任,将来的生命,生命里的将来,使我不得不忍耐现在的隐痛,含泪暂别我的旧社会。

  参观结束后,脑海中浮现他的种种,与他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又是多么的平庸,是那个动荡的年代创造了瞿秋白这样的伟人,而那那时的中国也需要想瞿秋白那样的赤子。回去看了《秋之白华》这部电影,虽然电影主题是秋白与之华的爱情,但并不是肤浅的感情片,更是描述了瞿秋白夫妇为革命作出的努力和付出的汗水。面对蒋介石的“招安”,他的回答是“头可断,志不可改”“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面对生存,面对财富,更是对一个人的考验,而瞿秋白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影片中:瞿秋白穿着之华亲做的衣服,走向死亡。却走向一片花海融入大自然中,他安静地倒下了,伴着鸟儿的飞翔,融化了他的血肉,融入了中国的土地里。然而这么多年来,他不是一直都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全都献给了中国了吗?

  我希望我能够更多地了解瞿秋白,礼赞他是一辈子都值得做的事。一个人的背后总有他的不平凡。虽然我只是社会中的小小的一份子,但却要保持自己心中的忠诚与热情,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3

  观瞿秋白纪念馆有感

  坐落于城市中心,周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你身着黑白色简朴的衣裳,始终保持那份肃穆与宁静,阳光倾洒在你的身上,更为你添了一份庄重。你不言语,静静的向世人诉说一位伟人的故事。

  上个世纪,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世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外国列强的瓜分狂潮,救亡图存,爱国运动此起彼伏,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侵略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新中国成立??那是一个混乱的世纪,同样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世纪,每个人怀着自己的理想,怀着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光芒,有的人名垂千古、万年长青,有的人臭名昭著、遗臭万年。瞿秋白就属于第一种。他的一生短暂而富有魅力,他二十二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六岁当选中央委员,二十八岁开始全面主持党中央的工作。他曾见过列宁,帮助孙中山改组过中国国民党。他曾参加过我党的三大、四大、五大和六大,三大的党纲就是由秋白起草和翻译的,他一生有五百多万字的著作和译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瞿秋白同志故居”这个牌匾是茅盾同志亲笔书写的,茅盾和瞿秋白是好朋友,茅盾的名著《子夜》就是由茅盾写好一章,秋白修改一章这样完成的。由此可见秋白的才华,秋白是把苏俄作品带入中国的第一人,他每夜可译一万多字而不加修改,鲁迅先生曾称赞他是著者与译者并世无两。鲁迅和秋白也是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差了18岁,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秋白曾将自己十七岁时所做的一首诗《雪意》送给鲁迅,鲁迅则回赠他清末诗人何瓦琴的名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将球白视作一生的知己。秋白在上海期间曾遭到国民党的围捕,他曾多次到鲁迅家中避难,受到了鲁迅夫妇至诚的帮助。无论是鲁迅还是茅盾,他们也都是伟大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此可见瞿秋白的人格魅力。在上海期间他还认识了夏衍、田汉、聂耳等人,在他的影响下,夏衍还在电影界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朋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善于结交好的朋友,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与恶人为伍,沾染恶习,危害社会。

  一进入故居,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上个世纪前期人们的生活环境。穿过故居,就来到了瞿秋白纪念馆,馆名“瞿秋白同志纪念馆”是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馆门两侧各有一方铜雕,主画面分别是瞿秋白与列宁,瞿秋白与鲁迅,表现的是革命家瞿秋白和文学家瞿秋白。还未进展览大厅,就可见屏风上一句“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这是《瞿秋白文集》中的一句,也是秋白为我们奋斗一生的宗旨。一座高达米的秋白铜像矗立在大厅之中,展现了秋白挺拔的风骨和傲岸的风姿。

  少年觅渡,虽然瞿家是个大家族,但瞿秋白家中并不富裕,他们家在瞿家人的冷眼下搬进瞿氏宗祠,靠借债典当度日,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闺秀的秋白母亲金旋还是将他送入了一所西式小学读书,在小学,聪明好学的秋白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后来又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回家,在表姐夫的介绍下到无锡杨氏小学做了名小小的教员,可秋白那点微薄的薪水维持不了一大家子的人的生活,家中的物品也典当卖尽,无人在愿接济,在这样的情况下,秋白的母亲服毒自杀。看到这,我不得不正视这名女子,她让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她为了她的家庭,为了她的孩子能生活更好,为了家中能少一份压力,毅然赴死。我又不由得想到了我的母亲,她对我的付出,她那频频掺杂银丝的黑发,她那逐渐粗糙的双手??开学已经3个多月了,由于家比较远,我还没回过一次,虽然嘴上不说,可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地方,我的亲人,思念着我永远无以回报的母亲。

  母亲死后,秋白随堂兄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他经常聆听陈独秀、胡适等学者的课,由于北京大学的学费很贵,他交不起,就考取了外交部设立的不需要交学费的俄文专修管学习,在那,他不仅学习俄文,还自学了法文和英文。秋白的学习精神令人钦佩,在当代,大部分人都享受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可是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不好好珍惜自己的机会,虚度光阴,早早的就辍学回家,或者在学校里挨时间。相比于过去,我们如今的学习条件是多么的先进,可部分人就是不愿意学习,片面去追求物质世界。等到一切已成定局,白了少年头,回首往昔,空余悲切。也许我们做不到秋白那般对知识的渴望,但我们至少要尽到我们的努力,让自己在以后的时光中不会后悔曾经。

  1935年,秋白被捕,得知秋白被捕的消息后蒋介石十分高兴,派了大量官员

  来劝降,秋白坚决不从,他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就如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毁我的历史”。劝降不成,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了一道命令“就地枪决”。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凉亭前为秋白设了人生最后一道筵席,喝完酒后,秋白一手夹着烟,一边用俄文高唱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当走到罗汉龄下这片草地时,他回过身来说“此地甚好”,于是盘膝而坐,饮弹洒血,英勇就义,时年只有36岁。秋白是多才多艺的,《国际歌》就是由他弹着琴,完整的翻译到中国来的。纪念馆中的秋白的图片,都是年轻美好的。36岁,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一个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革命事业上都在大放异彩的人,就这样闭上了眼睛。面对死亡,他是从容的,他似乎早早的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没有任何的哭闹抱怨,有的只是那份从容淡定以及对革命的信念、对光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秋白这样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生活在繁荣的当下,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要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付出,我们即将走进社会,我们要利用在上学的时间里好好充实自己,在以后也做一个对社会、祖国有用的人。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