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农村领头雁创新机制促致富先进事迹范文模版2篇(农村青年致富领头雁事迹)

2022-11-05 20:58:52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农村领头雁创新机制促致富先进事迹范文模版2篇(农村青年致富领头雁事迹),供大家参考。

农村领头雁创新机制促致富先进事迹范文模版2篇(农村青年致富领头雁事迹)

农村领头雁创新机制促致富先进事迹范文模版1

  致富路上领头雁

——记党员致富带头人谭玉刚

  谭玉刚现年43岁,1993年高中毕业,2003年10月入党,2006年12月被任命为福阳村总支副书记,两委成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能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创业,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普通党员的闪光风采,嬴得全村群众的信赖,2010年被评为蓉花山镇优秀共产党员。

  福阳村位于蓉花山镇西北部,全村共1470多户,4579人,有可耕地面积亩,林地6600亩。过去,由于这里地处偏僻,村情较差,不仅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发展经济意识也不强,经济收入较低。

  谭玉刚是一名思想解放,头脑灵活的新型农民,他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从下学后他就开始他的创业之路,赶集卖服装、跑出租车、雪糕批发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些买卖越来越没有了优势。2007年春天他又干起了蘑菇种植,并带动周边的10户农民一起致富,农民年可增加收入3万余元,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并多次进行宣传报道。由于村上的工作十分繁忙,作为副书记的他只能放弃了这一个用工特别多的致富项目,一心地铺在了工作上。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市、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战略部署的实施,谭玉刚迷失在大海中的帆船见到了灯塔一般,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何不承包建大棚,种植蔬菜制种呢?在他苦口婆心的说服下,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和赞成。2012年他租了本屯的一块20多亩的耕地,自筹资金50万元,建起了18个蔬菜大棚,主要是制西红柿、辣椒、黄瓜等蔬菜的种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谭玉刚在无悔追求,无私奉献中,用不怕苦,不怕难的坚韧不拔毅力,在蔬菜制种的实践中,归纳总结种植经验,不仅成为当地靠种植业致富的典型,还成为群众人人争学效仿的榜样。仅去年一年,他家仅靠蔬菜制种就获纯利近10万余元。

  富起来的他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村里人都富了,才是他最大的心愿。随着他的蔬菜大棚的效益越来越明显,众多乡邻前来讨教技术,有意从事蔬菜种植行业,不管是谁,谭玉刚都毫无保留地传授,邻居任延福身体不好,患有腰肩盘突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不能外出打工,只能靠种地养活家里人,生活十分困难,谭玉刚看在心里,主动找到他,动员他做大棚制种,针对他对资金、技术和销路的困惑,谭玉刚主动用自己名义给他贷款4万余元,并且在技术上对他进行跟踪指导,还帮助他联系销路,在他的帮助下任延福建起了4个大棚,当年就收入2万多元。现已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蔬菜制种大棚80多亩,他还在生产中不断地为其他蔬菜种植专业户提供市场信息、新品种、种苗和技术服务。

  同时,他接纳了周边10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季节性工作,每年可以增加他们经济收入8000余元。本村妇女曲振春,丈夫患有腰肩盘突出,不能外出打工,孩子在沈阳读大学、婆婆常年患病、至今未婚的大伯哥也在一起生活,家里生活的重担压在她一个人的身上,生活十分困难,谭玉刚就让她到他的大棚进行打工,年可收入一万多元,缓解其经济困难。

  展望未来,谭玉刚又在规划新的致富项目,养貂业、苗莆行业等,在他的带动下必将使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中共蓉花山镇委员会 二〇一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农村领头雁创新机制促致富先进事迹范文模版2

  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说,近几年来,省里把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加强“三农”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监督约束等方面,建立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拓宽来源选好“领头雁”

  那一世小说网  “如果我当选,将竭尽所能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搞好社会建设,为全村人民服务。”25岁的**当过兵、务过工、经过商,在2008年村党组织换届中,经过党员、群众推荐和党员大会选举,当选为**县中关村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省通过选、派、引、聘等办法,不断拓宽村干部来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选优配强“领头雁”。从2002年起,**在全省村党组织换届中全面推行了“两推一选”的做法,并开展了直选试点。2008年,在全省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2260个村开展了“两推直选”试点工作,占村总数的14%,进一步提高了选用公信度。换届后,全省村干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有致富技能的书记、主任占干部总数的%。

  为解决部分后进村和薄弱村“带头人”难选的问题,从2001年7月起,**省分三批从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农村任职,每批任期3年。省财政为每名选派干部配备4万元~10万元的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为每名干部提供5000元的办公经费。8年来,选派干部任职村共发展党员万多名,物色和培养村干部3万多名,招商引资和争取帮扶资金12亿多元,修建村级道路万多公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为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从2004年起,**省开展了“双向带动”活动,即引导外出务工有成的流动党员把家乡劳动力带出去务工经商,把外出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创业发展。歙县杞梓里镇茶川村流动党员吴路果曾在苏州务工多年,在去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发挥在外务工的优势,先后创办了歙县和众皮业有限公司、**市安兴皮夹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先后选聘16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制定政策激励措施,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村干事创业。2007年9月,杜喜才作为选聘生被安排在仙源镇水东村担任主任助理兼文书。半年后,他凭借着踏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2008年3月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经过“两推一选”,高票当选为水东村党支部书记。

  村级组织有了领头人,就有了主心骨,也带动了村级经济发展。记者在芜湖市三山区采访时了解到,村干部在选准村集体发展项目上下功夫,生态养兔、生态养鸡,龙潭港水产养殖,峨溪湖莲藕种植等现代高效农业项目纷纷落户。

  教育加培训提升致富本领

**市**区**乡长潭村的谢银俊,在参加村干部学历教育后,运用所学知识创办了高山土鸡专业合作社,主动担任群众致富的“谋士”,无偿向农户传授养殖和免疫技术,千方百计找市场、跑销路,扶持周边12家农户走向了致富路,每年帮助养殖户销售土鸡4万羽,而且价格还高于市场平均价。在200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如今,在**广大农村,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的成效正逐渐显现。

  为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激发活力、拓宽思路、促进创业、培养不走的“永久牌”大学生“村官”,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村干部中开展了大专学历教育,每年选拔4000名左右的优秀村干部和后备村干部参加。全省统一明确了学员选拔管理、课程设置、学校选择和学费来源办法。为此,省财政每年安排村干部学历教育经费1000万元,市、县财政安排配套资金2000万元,学员个人承担的学费不超过20%。目前,全省在校学员已达万名,平均每村1名。据**省委组织部介绍,在村干部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型和技能型;在教学方法上,突出感受型,将教师讲解、现代远程教育、实践观摩、创业指导和学员现身说法结合起来;在追求效果上,把提高素质、拓展思想、激发活力与促进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培训和创业。

  从2003年起,**省每年利用春节前后2至3个月时间,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主题教育,每次活动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确定一个主题。按照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全面培训的要求,重点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一次集中培训。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入农户、听意见、办实事,开展服务群众承诺。仅2009年主题教育中,省、市、县共举办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培训班156期,培训人次。通过培训,使村干部提高了素质,激发了活力,提高了本领,人道天堂 极道星辰 狂兽真仙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夏云阶

  在安乡县安德乡,说起和丰村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刘云,都赞个不停,大伙称他是“发家致富的领路人”、“退役军人的好榜样”。

  1965年,刘云出生在安德乡和丰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由于环境因素,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品格。1982年12月,刘云参了军,在部队的培养下,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11月,他退伍回到了家乡。

“要治穷,就要吃苦,吃苦中苦,苦中有乐。”这是刘云的苦乐观。上世纪八十年代,刘云的家乡正处在穷则思变的改革浪潮中,妻子无职业,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读书的孩子,如何才能使家早日富起来,他苦思冥想。少年的磨难,部队的锻炼,培育了他敢于吃苦,不畏万难,一往无前的军人性格。于是,他和妻子每天起早摸黑,养起了猪,喂起了鹅,饲养起牛蛙,寻找一条依托本土资源脱贫致富的路子。然而这些生计,除了勉强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外,所剩无几。

  1988年,在安德乡修防会的扶植下,刘云承包了外洲1000多亩荒山。他在荒山上种植油菜、麦子和芦苇。这年雨水来得早,下得猛,1000余亩油菜颗粒无收,投入的十几万元都打了水漂。他没有在无情的灾难面前妥协,第二年继续种植,家境很快有了起色。有了一定积蓄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承包更多的荒地,植树造林,作长远投资。他的想法得到了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2002年,在妻子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又承包了3000亩荒地,并聘请了10名劳力,开始植树造林。每天,他和农民工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开荒种树。刘云的吃苦耐劳精神成就了他的事业,如今,走进刘云的林地,只见郁郁葱葱,绿树成荫,一片绿色的海洋。

“自己富了,不能忘记支持过我的乡亲,不能忘记养育我的这片土地。”这是刘云的心声。2007年,他和其他4个股东多次上四川考察榨菜加工项目,想法成熟后,一起建成了安德乡芦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与乡里签订5000亩榨菜种植基地,产值达1000万元,还解决乡、村60名农民的长期就业。

  刘云的事迹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大家的尊重,2008年,他们的公司被常德市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本人被全国“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