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3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

2022-10-28 09:34:20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3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供大家赏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3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1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留守儿童”,随着1985年的“打工潮”的兴起而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在这二十多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仅增大了,而且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心理状况、教育状况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多年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无力,使得这些教育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教育对策

  何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岁以及以下的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就从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心理特点、教育问题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有关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问题

  在正常状态下,家庭成员以“面对面”为条件展开活动,孩子是家庭生活的一份子。家中有了孩子便有了地,有了爸爸便有了天,有了妈妈便有了万物。但是,留守儿童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

⑴ 生活质量不能保障。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父辈进行代理监护的,这些老年人一般最为关注的是孩子的吃饱穿暖问题,而并不懂得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的食物营养往往达不到孩子身体生长的需要,并且在农忙时,老人们又忙于农活,不能够让孩子按时吃饭,更不利于孩子的身体生长;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⑵ 所受待遇不公平。由于一些代理监护人的思想文化的素质较差,对留守儿童的待遇有不公平现象,这突出表现在那些代理监护人为亲戚家庭中的情况。代理监护人往往根据孩子父母寄款的多少来决定孩子的生活,或者有些代理监护人偏心于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

  下孩子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位被寄养在叔叔家的女孩,在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苦楚:堂弟经常拿了我的学习用品乱丢,问他又不承认,他还大哭大闹,他的哭声招来了叔叔婶婶,婶婶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我向弟弟道歉,我死也不肯,叔叔就打我。这样的偏心对孩子的影响会是很大的,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吗?

⑶ 留守儿童劳动强度大。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在农忙季节,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家长下地干农活,家中的事情就只有留守孩子做了,孩子的劳动量也就相应的增大,使得孩子过早的承担一些与年龄不相符的高强度劳动,孩子在身心上受到不晓得压力。

  2、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创伤严重

⑴ 亲情的缺失使得孩子情感上出现创伤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不到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且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多体现在物质的关爱上,致使他们亲情的缺失极为严重。一些老师在和孩子交流中发现,有许多孩子就不愿意提到他们的父母,他们认为他们没有父母,就算是他们的父母过节回家了,对它们也采取冷漠的态度。亲情的缺失是的孩子出现情感上的冷漠,以及对物质的片面追求。

⑵ 交友易入误区由于留守儿童亲情情感上的创伤,他们在情感上的交流倾向于自己的朋友,而他们对朋友的认识就是和自己有同样经历与感受、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伙伴,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有一定的经济自由度,他们聚在一起,容易受一些低俗文化的影响,而且一些孩子在不良少年的带领下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06年5月报道,十四岁花季少女小张,出生在安徽霍邱县,2000年随叔叔来到乐清,就在当地的外来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经常逃学的小张通过一名同学的哥哥,在一家迪吧认识了兵子、贵子两名男子。就这样,这两名男子借口常常带小张出去玩,结果小张被引诱失身,之后被迫到乐清柳市、温州火车站附近的旅馆卖淫。交友不慎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3、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地区相应缺乏文化娱乐活动,而一些闲散人员就只有打麻将来消磨光阴,在这一环境中留守儿童容易受赌博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习惯;再者,农村观念陈旧,迷信、家法思想依然盛行,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儿童在这一环

  境中受到这些陈旧观念的熏陶是极其不利于孩子思想发展的;再者,农村文化较为缺乏,网吧、游戏厅及娱乐场所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在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令人担忧。《安徽教育报》在2007年7月对农村教育的走访中发现,道路两旁时而看到打麻将的人群,而且许多孩子就在他们不远处玩耍,有许多家长甚至给孩子麻将牌玩,教孩子玩,许多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赌博。农村的“黑网吧”时而可见,而且没有牌照,对未成年儿童毫不限制,这些网吧“黑,脏,乱”,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学儿童,他们在那里疯狂的玩着游戏,沉迷其中。

  二、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家庭的主宰,是孩子的主心骨。一般来说,父母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使他们尽可能健康成长,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给予子女难以替代的亲情与真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重要的。但是,现实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因素以及文化生活单一的制约,留守儿童往往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其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中青网2006年7月7日报道《情感缺失,“留守孩子”凸显心理孤寂》:尽管“留守女孩”服毒自尽是个非常极端的事例,但生活中留守孩子凸显的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对六个村的调查发现,初中及一下的在校生1180人中,父母外出务工的868人,占74%。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有363人,占31%.问卷调查显示,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5%的留守孩子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还有30%的留守孩子直言恨自己的父母。留守孩子的心理问题特别需要关注,这些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影响着孩子的健康。

  三、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教育领域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主要部分: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不力:一方面,那些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由于祖父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不能予以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中,留在家里的一方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二是教育态度消极: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父母文化素质一般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农民心中存在一种原始的观念:“只要子女身体好,健康成长,照样可以打工挣钱。”三是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读书学习的认识不够,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也是漠不关心,顺其自然,这样的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

  家庭教育的不合理,表现在: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而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了儿童的不良人格因素,具体表现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从学校教育来看,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一是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对留守儿童有偏见,大多数教师认为:父母在外的留守子女教育起来更困难。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老师用有色眼镜来看待留守儿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二是家校联系的主动性不够。很多教师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很少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对孩子的状况不明确,教育难度大。

  学校教育的缺位,使学校教育的功效也大打折扣,小一点的孩子,学校可能还管得了,读五六年纪,学校往往就管不了了。而留守儿童一旦脱离学校的约束,流于社会,一些“肮脏”地带就成了他们的栖身之所,对他们的成长极坏。

  四、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在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彻底改变农村的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就

  四个方面简单的探讨。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离不开政府的协调与投入。政府在改革重要完善机制,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

  2、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有效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有利资源,共同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全社会要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治安环境,对农村网吧、游戏厅和娱乐场所进行严密监督。

  3、重点关注家庭教育。家庭依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点,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4、更加关注学校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学校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创办不仅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便利的住宿条件,也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奠定了基础,寄宿制学校还能够是留守儿童在同学和老师的互帮互助中感受“大家庭”的幸福与温暖。

  学校在日常活动中,做好各项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首先,学校要明确职责,建立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搭建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的运行平台;其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转变对留守儿童的看法,多与之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多渗透亲情、情感教育,开展多项活动来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问题;再者,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加强道德的教育,采用感恩行动、榜样教育进行德育教学;最后,搭建心理健康平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的存在是必然的。留守儿童现状与教育问题,不仅涉及上千万的儿童,还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教育问题上不仅要重视速度,更要重视质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期中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既包含着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新问题,也包含着既有教育

  体系本身的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我国义务教育的问题,而且牵涉到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社会、个人都必须发挥各方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方式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努力探索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新的途径,不要再让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痛。

  参考文献:

【1】周林 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3】潘璐 叶静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6卷第2期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 肖媛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人口和出行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广大农民摆脱贫穷、增加收人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它产业转移,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然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趋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 又叫“空巢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l4岁以下儿童[①]。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流动,通常把仍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从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这种新组合的变异家庭,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亲情关爱、言传身教、健全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而“留守儿童”的成长恰恰存在着这一缺失,所以在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接受习染的最早环境。家长应当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任责任人;家庭应当成为孩子品德修养与学习智慧的培训基地。尤其是对于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异于一般儿童的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其家庭教育现状并深入提出解决措施,在当前来看有极其重要而长远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它的成功需要父母和孩子间的长期沟通。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隔代监护弱化了家庭教育

  父母外出打工后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责任就落在祖辈或其他亲戚身上。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能比较科学地为孩子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同时,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论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戚,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只顾及到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培育,结果使家庭教育挂一漏万。

(三)家庭教育的诸多不合理

  其一,祖辈对孩子的溺爱。祖辈往往觉得孩子离开父母十分可怜,于是便溺爱孩子,疏于严加管教。其二,留守儿童错误观念极易养成。孩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也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些,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要,孩子便会好好学习,成材成人。可惜的是,这样非但不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反而会助长孩子“重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观念。

  其三,孩子的全面发展受阻。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未能做到以孩子为本,而是以家长为中心,以命令主义为主,甚至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孩子的成长,未能注意到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让我们产生了忧虑,残缺的家庭教育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而系统地了解这些问题又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教育问题

  由于年龄较小,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监护人的监护。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

  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挣钱,甚至比“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挣钱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凑书无用论”,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二)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大多受到人身的侵害。二是自已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

(三)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温暖和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由于长期的家庭缺失,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缺乏同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替代不了父母正常情况下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尤其是在失败、孤寂的时候,他们不愿意与带管人交流,而采取与同龄人交流等方式。久而久之,在其心理上的成长留下了后遗症,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自卑、不和群和不善于与人交流、敏感、仇视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和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同时父母外出打工的儿童个性心理发展偏离“常态”的比例较对照组高。

(四)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人歧途。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社会规范教育的缺乏,无法给予留守子女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于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留守儿童,自我行为得不到控制,加上与社会不良人员的接触.厌学、逃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家长要高度重视和不断改进对孩子的教育

  资料显示,留守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日常教养,祖辈作为留守家庭的支撑者和家庭教育的代行者,往往把对孙辈的教育仅看作他们繁杂事务中一个小小的部分,甚至当作可有可无的、无可奈何的负担或排遣孤独的小伙伴、玩偶。应该帮助这些祖辈从观念到行为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教养上。而不是放在起早摸黑的农活儿上:既要满足孙辈合理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又要严格管教他们的不良思

  想和言行,切忌溺爱、纵容。尤其是处于非“常态”位置的父母更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要讲究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加强与孩子的电话、书信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态,尽多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抚慰与思想上的引导。

(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革新家庭生育观和教育观。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应通过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在经济上逐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增强自我养老保障能力,从而促使其改变落后的生育观、教育观以及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

  其次,稳定家庭教育队伍。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党支部书记吴木根说:“建设新农村,资金也许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没有人才,甚至连像样的劳动力都没有。现在年轻人都进城了,村里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许多村子甚至都变成了?空心村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农村发展战略调整,标志着由漠视农村向建设农村转变、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互动转变。新农村建设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应当为农民提供更多在乡村施展才

  华的机会,使农民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家长也会因此而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教育孩子,这就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力量——父母,使大量“留守儿童”将不再留守。

  第三,改造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颜氏家训》中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道出了环境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使农村基层组织有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来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促进农村民风、乡风的升华,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社会各界积极履行职责,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第一,政府、妇联和村组要加强对留守家庭的人力物力帮助和人文关怀。从外部环境提供帮助与关怀,减轻留守家庭老人和儿童的压力。

  第二,学校要及时向留守家庭传达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以及老师的建议和家教知识。教师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

  第三,政府应采取一些专项的、直接性的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要为农民工儿童进城就近入学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免除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使多数留守孩子能够成为进城学习儿童:不能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所在的乡镇、村组、妇联要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重视起来,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织镇、村的教育资源,发动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志愿者担当代理家长,关心留守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尽力做到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四)政府积极扮演重要角色

  1.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取消借读费

  许多父母都愿意把子女带出到打工点就读,但由于借读费太高,多数只能望而却步。从查阅的资料来看,儿童愿意跟随父母就读。我国《教育法》第1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改革户籍学籍制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

  影响留守儿童跟读的主要因素还有户籍、学籍制度。由于不是当地户口,一方面当地学校不接收,另一方面即使接收,费用也很昂贵。这就成为制约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又一大障碍。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益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比如:父母和子女在一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思念误会和问题,家长能够更好地督促孩子学习,孩子能够更好地看到学习的未来。

  3.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

  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安全、心理、教育等问题。通过调查寄宿制学校深受师生欢迎,可以解决家庭教育的不足。当然,学生居住在学校,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寄宿制虽然是一种解决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但是,要建寄宿制学校,首要的是资金。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形式,它具有更强烈的纯公共产品的性质,应主要由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受益人不仅仅是个人,也不限于地方,而是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及全体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具有更鲜明的国家公共产品的性质。尤其是从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短缺状况及义务教育的财政困境来看,加大中央政府的投入具有紧迫性。通过加大中央的投入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公平性。总之,鉴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根本,当务之急是要倡导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取消借读费;改革户籍学籍制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加上其它措施的齐头并进,综合处理,深信留守儿童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马小颖

(子岸乡中心校***)

  摘要: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对策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同时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全国妇联近日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体规模扩大。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据介绍,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占全国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二、实地调查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

  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三、对策与建议

  1、家庭方面

①家长要加强自身教育,提高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建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了解家庭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注意到孩子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常住人口发生变化,亲子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管理失效。因此,我们建议,要开展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学习、交流、咨询、娱乐等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并教给临时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让他们意识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2、学校方面

①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室,并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这个课程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可以解决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建议上级部门专门给老师进行专业心理培训或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如何很好地引导孩子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②加强学校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把一些留守儿童的视线从学校外面的游戏厅、网吧等不良场所转移到学校中来。另外,学校还应该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社会及政府方面

①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距。之所以有大批农民工进入大城市打工,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岗位,留守儿童数量就会减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使人民素质有所提高,又影响着留守儿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②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唤起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媒体的宣传,会使这个问题更受关注,全社会同心协力去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时,也使那些家长提高思想觉悟,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是很多的,一不小心,他们就会走上歧途。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④继续推进城市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孩子随父母外出打工任然存在上学难问题,城市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外出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城市中,继续扩大民工子弟学校的数量与规模,使进程的孩子不至于找不到学校就读。此外,城市教育的更好发展必然会促使更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带到身边。使孩子不缺乏父母的关爱。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 考 文 献

[1]董晓雅.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J].记者观察.2008(8):11-13

[2]商江.眺望中国教育——商江教育论文汇集[M].2007.吉林大学出版社

[3]胡双成等.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落的几点表现[J].中国教师.2007(3):36-39

[4]中国统计年鉴(2008)[C].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