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称象教学设计共4篇 曹操称象教学设计

2022-06-05 08:48:24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称象教学设计共4篇 曹操称象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称象教学设计共4篇 曹操称象教学设计

称象教学设计共1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是怎样的呢?

  生:象有大耳朵、长鼻子,体形很大,也非常重。(展示大象的图片)

  2、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 生:可以称一称。

  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称象》。(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谁称的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本课易读错的字较多。在检查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如①曹:平舌音,读cáo;

  ②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 ③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2)出示生字及声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造句,巩固字义。

  (1)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出示田字格,演示两个生字的笔顺,其它的让学生演示,教师指正。 (2)重点指导:

  “点、照”二字的四点底。“象、像”二字,指导下面的弯钩,要写正。“再”字要下横长,后三笔是:竖、横、横。并注意“在”与“再”二字的不同。

  (3)学生自己练写。师检查,并单个指导。 (4)交流记忆方法:

  “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注意区分右半部分。

  “曹”和要注意笔画笔顺:曹:共11画,下半部分是“曰”字。

  “柱、秤、杆、倒”可利用熟字识记字形。 (5)组词语

  再(再见) 象(大象) 像(好像)

  做(做事) 点(点头) 照(按照)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说一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简介曹冲、曹操。

  2、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1700多年。

  (3)人家送给曹操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讲读第2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回答,指名读、齐读写象的句子,再看图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结合学生回答官员们议论的句子,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指名朗读写官员议论的句子,读出问话的语气。

  3、说一说通过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大象的来历,以及大象很重。

  四、随堂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2、选词填空。

  头 条 根 杆 棵 块 艘 把

  一( )秤 一( )肉 一( )船 一( )象 一( )树 一( )针 一( )钱 一( )刀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第

  3、

  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21 称象 时间:古时候

  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事情:看大象 身子:像一堵墙 象:又高又大 有多重? 腿:像四根柱子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1课 《称象》(板书课题),注意“称”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 称象。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

  1、2自然段段,今天我们学习第

  3、

  4、5自然段。

  一、学生朗读全文

  二、讲读第3自然段。

  学习了课文的第

  1、2自然段后,谁来说说人家送曹操一头怎样的象?

  师:是啊!这头大象真大,曹操非常想知道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官员们想出了那些称象的办法?曹操是怎么反映的?

  1、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方法一: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早一杆大秤。(不好:没人提得起这杆秤。) 方法二: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不好:大象会死,很可惜。) 板书: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称 宰象 直摇头

  3、读最后一句话,理解“直摇头”的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4、再读一读,体会曹操的态度。

  三、讲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

  2、开火车一人读一句。思:曹冲说的五句话里,哪几句是写他说的称象的过程?

  3、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划出),齐读2——4句

  4、师:曹冲的5句话,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曹冲说的第1句:告诉我们他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二层就是第

  2、

  3、4句:告诉我们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 第三层是曹冲说的第5句话:告诉我们曹冲的办法产生的结果。

  5、曹冲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他说就行了,为什么要站出来说?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体会“才7岁”,说明曹冲的年龄很小。

  6、重点学习第二层。

  (1) 默读,思: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引读: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2)画出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交流——齐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观看电脑演示。

  (4) 出示四个小问题,想一想曹冲当时:

  ①为什么把大象赶上船后,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②为什么要到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再称船上的石头? ③为什么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④为什么要往船上放石头,而不放别的?

  (5)讨论:曹冲说的以船代秤的方法比官员们说的方法哪个好?为什么?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杀大象。) (6)由此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孩子?(聪明,爱动脑筋)

  (7)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曹冲称象中的问题,让我们把曹冲说的方法再读一读。读的时候要读出曹冲聪明、爱动脑筋,把有志不在年高的志气读出来。

  四、讲读第5自然段

  1、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哪个词告诉我们?(果然) “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3、讨论: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想一想。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

  (1)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五、扩展学习

  1、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请你大胆地说一说。

  2、动脑筋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

  3、回答后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随堂练习

  1、用下面的词语练习造句。

  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有的……也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直”,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想法非常不同意。) (2)曹操的儿子7岁。

  曹操的儿子才7岁。(“才”,说明曹冲刚刚7岁,强调年纪很小。) (3)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到底”,说明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

  3、按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 )赶象上岸 ( )称石重量 ( )船舷画线 ( )赶象上船 ( )船上装石

  七、板书设计 板书: 11 称象 曹操

  官员们:造大秤 宰象 直摇头 曹冲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点头微笑

称象教学设计共2

  《称象》教学设计

  崇文教育集团崇文校区 武丽霞

  学习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复习所学生字,达到巩固的目的。

  2、会写“象、像、照”等三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4、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复习所学生字,达到巩固的目的。

  2、会写“象、像、点、照”等三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词

  引导学生区别倒与到,反义词强化巩固沉

  2、填空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曹操的儿子(

  )动脑筋想办法(

  )的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区别称与秤

  ① 出示称:引导学生用称组词:称苹果、称白糖。那么用什么来称东西呢?

  ② 图片介绍秤。

  ③ 从音、形、义引导学生区分。

  ④ 选择练习:妈妈拿来一杆(秤)来(称)苹果。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区分称与秤,降低学生的认

  1 知错误,强化巩固生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进行语言、写字训练 过渡:今天老师把这头大象带到了教室

  1、出示大象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并划出描写大象的句子。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墙、柱子图片辅助理解大象特点。 ② 语言训练:

  A:大象又(高)又(大) 西瓜又( )又( ) ( )又( )又( ) B: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③ 强调象和像

  a 引导观察这两个字的相同和异同点,并进行组词练习 b 课件出示,并引导观察占格 c 师范写,生书空 d 生描红、临写 e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第一到第三学段,每节语文课要安排10分钟的随堂练习写字时间,而且要使学生增加练字意识。为了将这一要求落实到位,我将两个字安排到一句话中,这样学生既可以很直观地在比较中了解它们不同的意思,便于以后正确运用,也在比较和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它们的结构及占格。再给予充分的时间练写,达到掌握的目的。

  ④ 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官员们有何有何反应: 出示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a 引导理解一边??一边??所描述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 b 他们会议论些什么?结合语境理解议论 c 说话练习: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设计意图】一年级课文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我们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运用由浅入深的引导方法,增加

  2 学生的语言积累,并让他们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写话,从而提高他们说话写话的兴趣。

  三、粗学第三自然段,了解曹冲办法的可行性

  1、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大家都想想出了什么办法?你认为那种办法可行,为什么?

  2、引导交流

  砍树造大秤

  费力 不环保 宰象割块称

  不保护动物 用船称象

  有创造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能很快找到这三种办法并比较和辨别它们的可行性。因此,这一部分选择以了解为目的的教学要求。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理解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过渡:那么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

  1、出示学习要求:

  a、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b、用直线勾出曹冲想出的办法。 c、思考:曹冲称象分为几步完成? d、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

  2、组织讨论,交流

  ① 出示句子,分句指名朗读。

  ② 引导读,边读边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 归纳过程:赶、画—赶、装—称,总结分四步走。 ④ 课件演示

  ⑤ 齐读四句话,读中理解称象过程。

  ⑥ 引导复述: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这样,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设计意图】本段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先进行学法提示读—划—想—说,再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思维有效地进行碰撞。低段阅读不宜抠得太深,应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进一步识字、学词。因此,我始终抓住“读”

  3 这一根本,让学生在读中巩固字词,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曹操听了曹冲的办法满意吗?

  1、齐读第五自然段,抓住句子描写了解结果。

  2、课件出示: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① 理解“照”的意思 ② 指导写字“点、照”。

  【设计意图】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多做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以致用。此外,点和照有相同的偏旁,所以对比指导易于学生掌握。

  六、总结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学习了课文后,曹冲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认为他身上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七、拓展延伸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是好,可就是士兵们搬着石头跑上跑下,累得满头大汗,才得出了大象的重量。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八、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们愿意把曹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吗?

  九、板书

  21

  称

  象 先: 赶

  画

   又高又大

   再: 赶

  装

  身子像一堵墙 然后: 称石头

  腿像四根柱子 最后:石头=大象

  爱动脑筋 善于观察 富于联想

  4

称象教学设计共3

  《称象》教学设计

  南关小学

   唐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利用猜谜语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谁能读一读。(四根柱子挡在前,两个长牙尖又硬,左右蒲扇前后摇,一根细绳在后摆。) 同学们很聪明,马上就猜出了答案,那你是怎么猜到的?回忆盲人摸象大象还有哪些特点?大象有蒲扇那么大的耳朵、一堵墙一样的身子,大象这么大,你们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7课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自读课文,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句子。

  3、读词语(开火车、找学生读)。

  三、小组讨论

  1、先自己找出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

  2、再在你的小组内说一说。

  3、最后,小组成员分配好任务,准备展示。 学生展示(观看PPT步骤):

  第一步: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第三步:最后,再称船上的石头,看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听了同学说的步骤,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称象时先用船载象;

  再 用船载石头;

  最后,称石头的重量。

  在这句子里那些字能表达先后顺序呢?(板书)

  曹冲称象时有方法和步骤,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也是讲究方法和步骤,比如说:

  种树时,先刨坑,再种树苗,最后

  。

  起床时,先穿衣服,再

   ,最后

   。 放学回家,先

  ,再

   ,最后

   。

  四、拓展

  1、课下思考,还有其他方法称象吗?

  2、找一找关于曹冲小时候的故事读一读。

称象教学设计共4

  《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现象,巧妙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1、请同学们听一遍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要称大象?都有谁在想办法称大象?

  2、讨论为什么要称大象。(略)

  3、讨论都有谁在想办法称象?(官员们和曹冲)

  官员们和曹冲的办法谁的更好,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三、详读第三段,为学习下一段打好基础

  1、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大象?是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段。

  2、先分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

  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备课系统”中的动画设计来演示,生动地展示这两种方法的弊端。

  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从哪可看出来?

  比较: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指名读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句中加上“直”以后,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语气和语意更重了。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

  3、分角色读第三段,再次体会。

  四、精读第四段,突破全文的重难点

  1、可见这办法不行,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在哪一段找到的?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2、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提出来。

  3、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一个一个来分析。

  在第一句中,有同学们提出“把大象赶上岸后,为什么要‘沿着水面’画一条线呢?”什么是“沿着水面”呀?“沿着”就是靠着水面、挨着水面、贴着水面,既不高也不低,画一条线,这就叫“沿着水面”画一条线。

  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秤星,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

  在看第二句,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止”是什么意思?止是指“停”的意思。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不能再装石头了呢?再装会怎么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

  出示字片比较:

  船上装石头,船身超过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怎么样了?(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

  船上装石头,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又怎么样?(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

  因此,只有当船上装石头,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

  第三句,称石头的重量。

  第四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4、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试着总结一下每一句的重点内容: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

  称出石重

  加出石重 就是象重

  五、学习第五段

  略。

  六、总结全文

  1、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种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善于注意观察事物,注重生活的积累。但最重要的是他能从错误意见中吸取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很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这不切实际中却包含着一个“切实际”的因素,就是需要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大象重量的“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诞无几,谁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但是它也有不荒谬的地方,就是怎么能把一个完整的大象分开呢,怎么能把它“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取了这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先设法找到了一个既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船”(船相当于秤盘,水相当于“大力士”,船舷上的线相当于秤星、刻度);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化整为零”,从而准确地计算出大象的重量。

  2、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是好,可就是士兵们搬着石头跑上跑下,累得满头大汗,才得出了大象的重量。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提示:什么办法最不费劲,只发布命令就能完成?

  可以用“人”来代替“石头”:让士兵们一个一个地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再让士兵下船,然后称称每士兵的重量,最后把他们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又切实可行的办法!

  七、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们愿意把曹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吗?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对曹冲的“喜爱”写在日记本上。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