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高二语文人教版精编教案采集3篇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

2022-11-25 03:52:00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高二语文人教版精编教案采集3篇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阅。

高二语文人教版精编教案采集3篇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精编教案采集1

《锦瑟》

  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课,既容易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知识体系。名句是经过时间的洗涤,被历代人所激赏的前人的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由熟悉的名句导入,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品味,也可唤起学生积累新知识的渴望,可谓一举多得。

  李商隐的许多诗句已被广泛使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二、简介作者,奠定鉴赏必备条件

“言为心声”,诗文总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刻上作者个人遭遇的印迹。了解诗人简况,是鉴赏诗歌的必要准备。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十七岁就以才华受人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入朝做官。不幸卷入朋党之争,政治上始终遭到排挤,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结婚不到十二年,爱妻便去世。就在那短暂的十二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团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却终身潦倒,得不到实现的机会,因此心情抑郁苦闷,四十五岁卒于郑州。存诗约六百余首。由于时代混乱、个人失意,诗中往往流露出浓浓的感伤情绪。李商隐的诗不仅在唐代诗坛、而且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颇有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性极高的无题诗,基调凄凉伤感,音调和谐婉转,遣词用字严谨,对仗工致,用华丽的词藻构成生动优美的形象,传达出深刻真挚的感情,耐人寻味,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锦瑟》取诗首二字为题,就属此类。

  三、读读背背,初步感悟诗歌大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阅读尤其这样,反复诵读可帮助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思索诗歌意旨,体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可以说,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有所领悟。

  鉴赏中,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结合教材注释、手边资料,在读读背背中进行初步鉴赏(语言、节奏、韵律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鉴赏诗歌也须“有的放矢”,不可毫无目标,漫无边际,要在学生自读前(或阅读中)明确提出:1.领悟诗歌情感基调;2.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中意境;3.找出并思考诗中的四个典故、五个比喻的用意。

  四、涵泳探讨,美读鉴赏诗歌

  李商隐的诗,即使好学深思之人读起来也觉吃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意境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重含蓄,《锦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解读方式的可能,如锦瑟说、爱国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等,耐人寻味,正是诗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鉴赏,可就诗论诗,不必寻求统一的答案,只需结合晚唐时代背景、诗人经历,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用自己的语音去再现诗中意境,把玩诗歌清丽语言即可。

  1.把握全诗情感基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由此我们可以把握住这首诗是抚今追昔,书写困扰诗人多年的“惘然”之“情”。朗读时宜放慢语速,以低沉语调再现哀怨、怅惘、迷离。

  2.“未成曲调先有情”,首联即情感触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啊,你没来由的有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追忆曾经的年华。诗人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正是被“情”困扰多时,此时把“锦瑟”作为情感的触发点,寄寓自己的情思。此联既是起兴,又是用比,行文十分巧妙。吟诵时,一定要先酝酿情感,才能读出哀怨的语调、深深的迷惘和无限感触,才不会是空穴来音。

  3.陷入沉思,发出无限感慨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过的以往和美好的愿望,有如“庄生梦蝶”一样清晰,令人留恋,使人沉迷,让人惆怅。即使它不能实现,但“我”心依旧,假如死去也要像“望帝”化作杜鹃啼叫不止。此二句诗语言虽简洁,却蕴意无穷,巧妙用典,令人深思。读时应以痴迷、陶醉、无限眷恋、无限执著的语气来再现,语速、声音由厚重、舒缓到激昂、悲切。

  4.以清晰语音,再现美丽、朦胧、凄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高悬,青青的广漠大海,鲛人泣泪成珠,清冷月光、晶莹珠光、明亮泪光交织一片,让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蓝田日光秀丽,阳光温暖,白玉生烟,玉埋地下却精气升腾。“沧海遗珠”“蓝田美玉”,虽然珍贵,却被人遗忘,令人悲伤、惋惜,但其终究是珠宝美玉,又令人庆幸、欣慰。读时应读出苍茫之感,毫无依托,无限爱怜,无限悲伤之情。

  5.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情哪里是追忆往事时才有,只是当时就已令自己迷惘。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然,实在不堪回首。行文浑然一体,情感愈加浓郁。朗读时宜表现出欲罢还休,荡气回肠,有如空谷回音,余韵无穷。

  五、课外延伸

  1.寻找诗人足迹

《锦瑟》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可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诗人生平,品读诗人其他作品,寻找相关资料,自己打造解读的金钥匙。

  2.与诗人对话

“学以致用”,把死知识变为活水之源,不容忽视。对文学作品,我们应采取“拿来主义”,建议学生写写鉴赏文章,是为“与诗人对话”。

高二语文人教版精编教案采集2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了解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鉴赏激发学生对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并由此激起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如何理解王熙凤的言外之意,如何理解写贾宝玉的两首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整体会意读书法、发现式阅读训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大约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有一部巨著横空出世,尽管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的,尽管价钱昂贵,仍掀起了抢购狂潮。这就是旷世奇作《红楼梦》。有人说:“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平时,我们总是隔着大观院高高的围墙,倾听着里面的欢声笑语,倾听着她们的哭泣呜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林黛玉,走进大观院,去一睹庐山真面目。

  二、出示目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掌握这样一些内容(出示教学目标 见上)

  三、课文鉴赏:

(一)整体会意阅读课文。提问:你觉得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你是从什么内容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请结合前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分析思考。(学生自读,做好圈点勾划,然后自由讨论)

  要求学生用:“我认为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因为从什么内容中,可看出什么。”的句式来回答。

(二)亮点探究:刚才,大家的回答有可取之处,但不够全面细致。现在,我们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一一作一详细而全面的鉴赏。

(1)、鉴赏王熙凤的性格

  思考:1、王熙凤的出场有怎样的特点?从林黛玉的纳罕中可看出什么来?

  2、从王熙凤的肖像中,你能看到什么?

  3、贾母怎样戏谑王熙凤的?说明什么?

  4、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5、王熙凤为林黛玉流了眼泪,该如何看待?

  讨论明确:

  1、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见其放诞无礼,地位特殊。(注意与因老祖宗在场,人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作对比提示)

  2.通过写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从其头饰、裙饰等看出其极其华丽,连林黛玉都觉惊诧不已,以此炫耀其在贾府的特殊身份、显赫地位,又可从中看出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满足的追求,还可看出她的贪婪与俗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可看出其美丽与狡黠。貌似可喜,实则可畏。

  3、老祖宗戏称其为“凤辣子”,一可看出王熙凤的心直口快;二可看出王熙凤深受老祖宗的喜爱。

  4、语言描写极其传神,边讨论边明确。“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可见其邀宠取幸的本领,“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不仅贾母听了高兴,连刑、王二位夫人也高兴,还不得罪迎春姐妹,可见其八面玲珑;“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说着还:“用帕拭泪”,但后面“忙转悲为喜”,却揭示出她出色的表演,只有一个目的,取悦贾母。而后一连串的问话,更是为了体现她的能干,体现她在贾府的独特权力。

  5、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朗读、表演。6、思维提升:王熙凤形象总结

  黛玉纳罕 反衬其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令人生畏(笑里藏刀)

  浓墨重彩的肖像描写

  令人生厌(虚荣心强)

  心直口快

  凤 辣 子

  深受贾母喜爱

  对黛玉的语言及行动:邀宠取幸、善于逢迎、八面玲珑、权谋机变

(2)鉴赏林黛玉的性格

  1、思考:①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众人眼中的黛玉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眼中的黛玉

  以上内容属于什么描写?说明黛玉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讨论明确:肖像描写;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聪慧灵秀、脱俗飘逸2、亮点探究:课文第79页第四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是黛玉性格的说明,这点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吗?

  讨论明确:

①、开篇,林黛玉的心就提了起来,“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心理描写)②、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语言描写)

③、在王夫人房中(心理描写、行动描写)④、黛玉在回答贾母和宝玉问念何书时的不同回答(语言描写)

  3、思维拓展: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讨论明确:对林黛玉语言、行动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4、思维提升:林黛玉形象总结讨论明确:三多: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言行多心

(3)鉴赏贾宝玉的性格

  1、能力迁移:

  结合课本及刚刚所学知识,讨论下列问题:①、黛玉在未见宝玉时,黛玉母和王夫人是如何评价他的?

②、以上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是什么描写?

③、宝黛相见时,二人在对对方的认识上态度有何不同?

④、黛玉亲眼看到的宝玉又是什么样的,这又是什么描写?

⑤、宝玉“摔玉” 这个情节是什么描写,说明宝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⑥、《西江月》二词又是如何评价宝玉的呢?讨论明确:

  黛玉母眼中的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眼中的宝玉——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写 法——侧面描写二人认识上的不同——黛玉—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心理描写)宝玉— 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语言描写)

  黛玉看到的宝玉——英俊少年(肖像描写)宝玉“摔玉” ——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具有叛逆色彩(语言、行动描写)2、思维拓展:鉴赏《西江月》二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学生齐读,然后老师提示、学生讨论后明确:

  课文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3、思维提升:贾宝玉形象总结黛玉亲眼看到的宝玉——英俊少年(肖像描写)《西江月》二词——叛逆性格

  宝玉“摔玉”——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平等,有叛逆性(行动、语言描写)四、学生自由阅读品味。

  五、作业

  1、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品读四大古典名著,鉴赏人物形象。

  2、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 :①、写一个人;②、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

②我的爷爷(或奶奶)

③我的网友(或笔友)

高二语文人教版精编教案采集3

《老人与海》

【创意说明】

  通过诵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活动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老人的顽强与睿智。

  2、欣赏与鲨鱼搏斗的场面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3、在阅读中“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

  鲨鱼这种凶猛的动物,在人们都是“嗜血成性”的水下魔王,人们谈“鲨”色变。可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一位老人与几十条鲨鱼作战。是什么促使老人与之战斗?是精神!是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文学最的“硬汉”形象之一。老人所说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便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多少脚步声来,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

  聆听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

  1 谈谈自己对海明威的印象或感受: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无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岛屿》(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交流、记录

  2 了解《老人与海》的故事梗概:

  渔民桑提阿果老了,运气也糟透了。84天以来,他天天出海,却又天天空船而归,连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标志着老打败仗的旗子”。他的老伴死了,以前跟他打鱼的小孩曼诺林也在父母的强迫下,到其他船帮忙去了。但曼诺林很尊重老人,每见老头回来,总要走下岸去,帮他收拾钓丝、鱼钩、鱼叉什么的。

  老人的陋屋空空如也,老人与小孩说着晚上的饭菜(其实并不存在),谈着喜爱的棒球队,将对话日复一日继续下去。曼诺林照顾着老人,为他买来便餐,准备好明日用的鱼饵。老人睡了,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老梦见狂风巨浪、大鱼、搏斗之类的事,而是梦见异域他乡和沙滩上的顽皮可爱的狮子。

  这是老人没打到鱼以来的第85天出海了。天气晴朗,海面平静。他向远海划去,决心冲破霉运,捕一条大鱼。他一面划船,一面与大海、鱼、海鸟交谈,自孩子曼诺林离开他以后,他便养成了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他感到钓竿动了。他觉得在下面100寻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吃着钩尖上的沙丁鱼。他拉拉钓丝,知道鱼很大。鱼很聪明,上钩后并不惊惶失措猛拉猛扯,它只是拉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缓缓游去。整个白天在奇怪的旅行中度过了。老人拉着钓丝的肩酸痛异常。此时,他多渴望孩子仍旧留在他身边,那就能搭一把手了。同时,他对鱼也产生了奇怪的感情,他欣赏鱼的勇气和聪明。夜里,老人很疲乏,他希望自己能睡上一会儿。第二天,老人除了深深的疲惫外,左手又开始抽筋,而且痛得厉害。他终于看见了浮出海面的鱼,它比小船还长,非常漂亮。午后,抽筋停止了,老人吃了点生鱼,为即将到来的抗衡积蓄能量。夜里,老人的手在鱼的又拉又跳中,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这是较量即将结束的迹象。鱼露出水面,老人努力将它拽近些,再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使出全身力气,将鱼叉干净利落地扎进鱼腰。大鱼很快在挣扎中死去,老人将它捆在船边,开始返航。可是,老人的麻烦并未结束。死鱼的血招来了鲨鱼。它们循着航线游来,大口大口地咬掉鱼肉。老人成功地杀死了一条鲨鱼,但鲨鱼下沉时也带走了鱼叉,不得已,老人只好凑合着用刀子、棍子、船舵与鲨鱼们搏斗。当半夜小船驶进港时,昼夜的搏斗已使老人筋疲力竭了。那条大鱼也已残缺不全,它的美丽和它那贵重的鱼肉都已不复存在。

  老人悲哀而寂寞地放下桅杆,收拾起损坏了渔具,神情恍惚、踉踉跄跄地走回自己的陋屋。他已疲惫不堪,趴着身子便沉沉睡去。

  孩子曼诺林先是为老人的遭遇哭泣,然后给他送来热咖啡,他表示无论父母怎么反对,他也要跟老头儿一起打鱼。

  大鱼只剩下一根粗大的鱼骨,被扔在垃圾堆里。茅棚里,喝过咖啡的老头儿又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孩子曼诺林陪在他的身边。阅读、理解

  朗读·感知

  1有感情诵读节选文段。

  诵读

  2 找出文中搏斗场面的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勾画、讨论、交流

  3 《老人与海》描述了一个发生在茫茫大海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人们认为它确实是一部好书,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好书,因为它给予人们太多太多的人生启示。那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

  示例一:老人筋疲力尽地回到岸上,什么都没有得到,相反,连渔网、鱼叉都没有了。是的,他的确输了,可是同时他也赢了,因为精神是世上无法战胜的!即便一无所获,仍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这不正是《老人与海》想要给人们的启示吗?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精神,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不可战胜的人!

  示例二:人生谁能没有失败?就像人学走路,也得有过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人才能学会走路。失败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有人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那么作为一位强者,就不应该面对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示例三:做人应该这样,不要一副贪生怕死的样子,要对自己有信心。即便我们遇到重重困难,也绝不应该让它们给_,应该勇敢地去消灭它。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心。信心好比是汽车的马达,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本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取的。

  讨论、交流

  诵读·品味

  1 《老人与海》有博大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请你浏览选取的三个片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有感情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理由。 诵读、交流

  2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老人与海》的故事说说你对“失败”的认识。

  这是老人的内心独白,也是一个强者直面人生的宣言。老人战胜了大海,捕获了大鱼,杀死了鲨鱼,虽然最后只剩下了一副鱼骨架,从一个渔夫的角度,从人的与自然的角度看,他似乎是一个失败者,白干了一场;但是,从精神上看,他是一位胜利者,因为他的意志仍旧是那样顽强,根本就没有被打垮。 思索、交流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桑地亚哥老人是海明威塑造的一条“硬汉”形象,他的人生信条就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坚定的信念,敢于挑战生活、战胜自我的强者。你能列举这样的典型事例吗?

  1、巴蜀汉子金家贵走马上任47医院院长不到一年,医院面貌便令人刮目相看。医院向社会招聘药师、技师和合同制护士。消息一出,打招呼的、递条子的、送票子的、求情说情的络绎不绝,把金家贵层层围住。经过深思熟虑,金家贵写了一份招聘方案,主张实行招聘条件、程序、结果“三公开”,成立招聘评审委员会,对应招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考核。为了不给搞不正之风的人留空子,他还提出“公布招聘结果不过夜”的办法。结果,招聘一结束,金家贵得罪了一批人。一些事先给金家贵打过招呼的领导和亲友,气得骂他“死脑筋”,说他不给自己留后路。金家贵却坦然地说:“我给自己留后路,谁给医院找出路呀?”

  2、一名在美国的中国女留学生,饱受了房东在肉体、精神上非人的折磨,为替自己讨回公道,她在十年内上告了无数次,最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打赢了这场官司。我记得在最后,这名女留学生只要求房东诚恳地对她说一句:“对不起”,她当着所有法官的面将那张给予她赔偿的支票撕得粉碎。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10的努力,要为寻求正义!

  3、一名美国战士,在被枪决之前,向众人竖起了两个手指,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代表单词victory的字头“V”,那是美国人民表示胜利的方式,他以此来表示自己无法用声音来传达的那句“正义战胜一切”,刽子手见状,残酷地砍下了他的手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这名美国战士又举起了自己的双臂——那是一个巨大的“V”字,仿佛不断地向空中延伸、延伸、再延伸……这是怎样的震撼力啊! 交流发言

  赏读·抒怀

《老人与海》可以说是一部寓言色彩很浓的小说,书中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寓义丰富而深刻。阅读它可以领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懂得如何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请写一篇读后感,记下自己读书的收获。

  课后动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