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大全]3篇(浅谈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2022-11-04 18:44:02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大全]3篇(浅谈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供大家参考。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大全]3篇(浅谈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大全]1

  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吉安县敖城中学

  王义成

“历史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的实现预期的历史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由此可见,历史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怎样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均能有所收获。笔者以自己执教的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课的实践为例,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于历史有效教学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钻研课标,用活教材

  狭义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以及配套的读物、影像资料等等。每个教师对于教材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根据教材来安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根据教材进行学习及完成教学评价。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对原有的教学大纲的改革和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钻研课标已成为教师的日常性工作。实现历史有效教学,既要钻研课标,又要用活教材。

  依据历史有效教学的涵义,钻研课标,首先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设计。个人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虽说和目前的中考几乎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却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在《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基础知识目标:郑氏政权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康熙帝评定三藩叛乱;粉碎噶尔丹的分裂阴谋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清朝册封**和**,设置驻藏大臣;清朝前期的疆域。

  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清朝前期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培养综合史事的能力;描绘《清朝前期疆域图》,标出清朝疆域四至,培养学生绘制历史地图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肯定康熙帝、乾隆帝在维护祖国统一斗争中所作的贡献,批判噶尔丹的分裂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行径,引导同学们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二是立足课标确定教学的难度,也就是因材施教,把握教学的深度,解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这也就涉及教材的使用问题。老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忌讳“死抱”教材,而是要“用活”教材。“用活”教材就是教师的基本功了,“用活教材”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编甚至是增删。如在本课中,基础知识的传授,我重点讲解考标要求;补充“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清朝前期巩固边疆的措施;在小结中,注意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巧妙设计教学,精心组织教学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今说过:“提供一种既另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教案准备得再完美,如果没有得到完美的实施,学生没有收获,也只是纸上谈兵。

  1.巧用导语设计,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探索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运用各种导入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华美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复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影视导入法、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法、悬念导入等等。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清朝前期边疆地区的巩固》时,我从当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截取了几段和教材有关的片段:“施琅进军台湾”、“康熙亲征噶尔丹”、“平定三藩”,制成PPT,在韩磊雄浑的《向天再借五百年》歌声中一一展示,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有的还一边跟着哼唱起来,更多的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上课伊始被老师牢牢的抓住,就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2.恰当设计和运用提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令人欣喜的是课堂的提问艺术早已被老师们所重视。巧妙的设计和运用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概括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在教授本课第一目“设置台湾府”时,如果设计的问题为:“清政府哪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有何意义?”学生从教材上可以一目了然找到答案,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但是热闹一阵,过后思考会觉得其实没有什么收获,老师是为提问而问,学生为提问而答,喧嚣过后更多的是空虚。

  我设计的问题是:“清政府哪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有何意义?为什么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一是难易搭配,前面较为容易的两问交给班上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最后一问涉及到七年级上册及本册前几课的学习内容,让班上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满足了他们“跳起来摘苹果”求知需求。通过这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的设计,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要求,同时激发全体学生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本道题的答案,思维得到开发,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祖国统一和爱国主义教育。

  3.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历史挂图、幻灯、录音、录像、影片、投影、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应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人们获知的认识,大都来自感性认识,特别是初中学生,还处在成长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脆弱,更容易对直观的东西感兴趣。这就决定直观教学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处理教材中的历史插图时,不可不讲,也不可全讲,主要在于如何处理,有机的和教材知识结合,为教材知识点讲授服务。如在本课中:

  一是由历史插图概括出历史知识:讲授第一目“台湾府的设置时”,通过清人绘制《台湾风俗图》,让学生观察图上农耕及手工业劳作的场景,得出台湾府的设置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及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是从历史插图中发掘历史信息。指导学生观察《乾隆帝》肖像,特别是其服饰,帮助学生理解八旗制度。

  三是通过历史插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动手能力。教授《清朝前期的疆域》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描一描《清时期全图》,标出清朝疆域的四至。

  当然在使用历史插图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所取舍,切忌喧宾夺主。

  有效的历史教学,必须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让学生不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有效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分数不再是学生的命根,新课改下历史课程要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即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在《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课中,课堂上有思考题、讨论题、检测题、动手操作题等等。我注意观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及时评价。讨论题中肯定同学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培养他们养成团队合作精神;当同学用他们那慷慨激昂的声音抨击“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径时,我为他们拍手称快;而当大多数同学能流畅完成检测题时,我伸出了称赞的大拇指,同时不忘指正个别同学的错误??

  有效历史教学的评级机制应是全面的、科学的。在历史教学中,师生共同进步,得到发展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准也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教学有效,是教学的至高追求,是每位老师的理想!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努力,认真研究课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累积。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博采众长,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特色,才能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大全]2

  初 中 历 史 有 效 教 学 初 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有效教学逐渐走进教师的视野,并成为广大教师所不断追求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所谓有效教学是在有 限的课堂教学时 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历史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许多学生觉得历史教学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强,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找准病症,对症下药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作一概述。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以往的教学中,历史教师按照提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只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听与记,参与教学的程度不高,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呆板沉闷 处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只会感受到历史教学的枯燥与单调,只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怠慢的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要想进行有效教学首先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身心愉悦之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紧张与对立的关系中,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畏惧,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惧于教师的威严,在教学中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情绪,学生往往是循规蹈矩,严格地执行着教师的命令,使得教学围枯燥沉闷,缺乏活力。要想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就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的统一体,使学生与教师站在平等的学习地位上来共同参与学习,使教师单方面的教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统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组织与指导工作。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差,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相机诱导,教师要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师与学生成

  为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只有切实改变这种“高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敢于吐露真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改变以往知识简单地由教师传向学生的接收过程,才能实现师生的良性交流,促进知识的多向互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在学生求知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疑问是激发生兴趣的原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推器,是智慧的窗口,思维的开端。初中生有着较 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 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无法运用自己的知 识来顺利地解决问题时,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 奇心,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一探究竟,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与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如在学习第 10课《秦王扫六合》时,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对秦始皇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来评论秦始皇的功过 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结合 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对秦始皇都有 自己独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阅读教材,这样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为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更具实效性,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有时很难将一些历史重要的知识点讲清讲透,使得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单调的讲解、枯燥的分析,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疲于教学,学生苦于学习。改革教学

  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契机。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传递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 尤其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与初中生的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往往很难深入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横跨古今,再现真实的历史情境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化解教学重难点,穿越时空,将学生带人历史画卷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多媒体强大的教学优势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历史教学视频。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优美的历史画卷,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学习第l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立体化、动态化。并从网上收集图片及相关的视频经过精心的组合与加工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与文字以动态的效果表现出来,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进而积极地阅读文本,认真思考,以获取更多相关的教学信息,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以上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先进的教学观念来统领我们的教学,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实践、不懈的改革,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张军强 2013/1/14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大全]3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寻找最佳方案,从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参与、合理使用历史材料、调动情感力量到把握教材,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要用心思考,才能出现功倍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方法;实践探究

  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体现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思想。教师要“还学于生”,使教学课堂回归学生本体。因此,要想焕发课堂生命力,就得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手,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执教者都应实践探究的课题。

  一、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目前不少学生觉得历史课比较闷,不喜欢学历史。其实“历史”原本是有生命、是很生动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他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是学好的前提;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象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一样,生动睿智,善于设问,用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在教学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人”在历史之中真切“跃动”着的生命;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很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历史教学要利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

  三、科学合理使用历史材料

  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彩图、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与课文结合,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秋瑾》;有的描摹器物的形态,如《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上海的美国军队》。这些直观的画面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对历史材料的使用,要仔细斟酌、恰当选用,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材料得到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从而把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这一内容,我采取的方式是先向学生展示了三段相关的材料:其一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前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其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地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从中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机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从而,学生对教材中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的阐述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得出新颖的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历史教学要运用语言与情感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才能。为此教学过程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促使深入研究。在讲课的开头、重难点、街接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文讲解中加强历史知识的连接,对各个时期历史进行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另外,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讲解历史问题时关键是要把分析问题的思路理出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如分析事件爆发原因时,要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矛盾。经济上的矛盾必然会反映到政治上,这样就要分析当时的阶级关系。事件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就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社会形势的发展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变化,还需要有领导人的努力。即分析事件原因的一般方法是:分析社会经济矛盾、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形势的发展和领导人的活动,有时候还要指出事件爆发的导火线。运用这种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太平天国发生的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努力,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思维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践证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对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要受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的深度影响,教学成果之间只能借鉴、互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踏上教学研究之路只有始点,没有终点,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永远是我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