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机器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篇 工业机器人教学大纲

2022-10-31 20:29:35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机器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篇 工业机器人教学大纲,供大家品鉴。

《机器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篇 工业机器人教学大纲

《机器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

《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中的地位

《审计学原理》是广播电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审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之后。

2、课程的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因考虑到该课程为财会专业和审计专业共用,为避免与审计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重复,故本课程教学中重在讲授基本原理,对审计实务则基本不涉及。

3、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计划课内学时72,4学分。(注册视听生财会专业课内学时54,3学分)

4、教学媒体的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基本教材、学习指导书、电视录像。其中,基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学习指导书除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方法性的指导外,还配备一定量的习题,以强化学生对审计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电视录像主要是讲述该课程的重点、难点、思路和方法及运用,而不是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全面的讲授。

  二、大纲本文

  第一章 总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定义,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的对象和目的,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工作任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一、审计的涵义

  审计的定义 审计关系人 审计的基本特征现代审计

  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 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第二节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审计产生的原因 不同组织形态审计的产生社会主义时期的审计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审计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审计的重要发展 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一、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及其发展 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二、审计目的

  国家审计的目的 民间审计的目的 内部审计的目的 第四节 审计的职能、作用与任务

  一、审计的职能

  经济监督 经济评价 经济鉴证

  二、审计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的作用包括制约性和促进性作用。

  三、审计任务

  基本任务 具体任务

  第二章 审计的分类与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掌握审计方法的涵义,熟练掌握审计的技术方法,了解审计方法的意义及选用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的分类

  审计分类的标准很多。参照国际审计分类的惯例,结合我国经济类型和审计监督的特点,我国的审计分类有基本分类和其他分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按审计主体分类,按审计内容和目的分类,按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分类。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按审计范围分类,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按审计动机分类,按审计是否通知被审单位分类。

  第二节 审计的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

  审计方法的涵义 研究审计方法的目的审计方法的选用要求。

  二、审计的技术方法

  审计的技术方法,一般由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两大类组成。

1、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顺序检查法有顺查法和逆查法 范围检查法有详查法和抽查法资料检查法有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和分析法。

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这类方法包括盘存法、调节法、观察法和鉴定法。

  第三章 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和西方民间审计组织概况,掌握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素质要求、职业道德以及法律责任。了解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职责权限以及西方国家审计机关的概况,了解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职责、审计权限以及国外内部审计机构的概况,了解西方民间审计人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审计机关

  一、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

  中央国家审计机关 地方国家审计机关

  二、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

  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 国家审计机关的具体职责国家审计机关职责的特殊规定

  三、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

  根据国家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有10项权限。

  四、西方国家审计机关

  西方国家审计机关的类型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第二节 民间审计组织

  一、民间审计组织

  民间审计的业务范围 民间审计组织的权限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性质和职责 会员 机构设置

  第三节 内部审计机构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范围 内部审计机构领导与管理关系。

  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

  内部审计有要求报送资料权,审核检查权,参加会议权,调查取证权,临时制止权,临时措施权,建议意见权,建议反映权。

  四、内部审计机构管理

  五、国外内部审计机构概况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机构 国际内部审计组织

  第四节 审计人员

  一、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

  二、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三、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四、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西方民间审计人员

  第四章 审计准则和审计依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练独立审计准则,掌握国家审计准则,掌握审计依据的涵义、种类、特点及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了解审计准则的意义、基本内容及国际审计准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准则的意义和内容

  一、审计准则的意义

  审计准则的涵义审计准则的作用

  二、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

  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政府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实务准则。

  三、国际审计准则

  国际审计准则的概述 国际审计准则的构成 国际审计准则的内容

  第二节 我国审计准则

  一、国家审计准则

  颁布人 背景 必要性 依据 适用范围 内容

  二、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准则颁布与实施 独立审计准则的体系与内容

  第三节 审计依据

  一、审计依据的涵义

  二、审计依据的种类

  三、审计依据的特点

  四、运用审计依据的原则

  第五章 审计程序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只要求学生作一般了解,但第二节中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关内容要熟练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程序的概念

  一、审计程序的涵义

  二、审计程序的作用

  第二节 审计准备阶段

  一、明确审计任务,确定审计重点

  二、编制审计计划

  第三节 审计实施阶段

  一、进驻被审计单位

  二、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

  三、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实质性测试

  四、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工作底稿 第四节 审计终结阶段

  一、整理、评价审计证据

  二、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三、正确处理期后事项

  四、关注或有负债

  五、撰写审计报告

  六、审计行政应诉

  七、后续审计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综合及审计证据的应用,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了解审计证据的涵义、特点及分类,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种类及其填制和审核。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证据的涵义与分类

  一、审计证据的涵义

  二、审计证据的特点

  相关性、重要性、客观性与可靠性和足够性。

  三、审计证据的分类 按证据形式、相关程度和来源渠道分类。

  第二节 审计证据的形成过程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

  收集审计证据的基本要求、收集方法

  二、审计证据的鉴定

  鉴定证据的作用 鉴定证据的内容 鉴定证据的方法

  三、审计证据的综合

  审计证据综合的作用 证据综合的方法

  四、审计证据的应用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和种类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与作用

  审计工作底稿的涵义 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种类

  审计工作底稿按形式、职能、类别分类。

  第四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结构和内容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规划要求

  第五节 审计工作底稿的填制与审核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填制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

  第七章 内部控制的评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初评及符合性测试、总评。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及其作用,掌握内部控制的要素和种类,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及其审计步骤。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描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和作用

  控制与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控制环境 风险评估 控制活动 信息交流 监督

  三、内部控制的种类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四、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五、内部控制评审步骤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调查与描述

  一、内部控制的调查

  调查方法 内部控制的内容

  二、内部控制描述

  文字描述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

  第三节 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

  一、内部控制的初评

  内部控制初评的概述 内部控制初评的内容

  二、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的目的、内容 符合性测试的方法

  三、内部控制的总评

  依赖程度评价 内部控制总评的要点

  第八章 审计抽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样本的设计与选取,熟练掌握评价抽样结果的步骤,分析样本误差以及总体误差的推断。掌握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发现抽样等属性抽样方法,掌握单位平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等变量抽样方法。了解审计抽样的定义和种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抽样的涵义及种类

  一、审计抽样的涵义

  二、审计抽样的种类

  审计抽样的种类很多,通常按抽样决策的依据不同,可以将审计抽样划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按审计抽样所涉及的具体范围不同,可以将审计抽样划分为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

  第二节 样本的设计与选取

  一、样本的设计

  二、样本的选取

  第三节 属性抽样

  一、固定样本量抽样

  二、停-走抽样

  三、发现抽样

  第四节 变量抽样

  一、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

  二、差额估计抽样与比率估计抽样

  第五节抽样结果的评价

  一、评价抽样结果的步骤

  二、分析样本误差

  三、推断总体误差

  四、重估抽样风险

  五、形成审计结论

  第九章 审计报告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审计报告的涵义、种类及作用,掌握国家审计报告及民间审计报告的内容与种类,掌握审计报告的编制步骤,了解管理建议书的有关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涵义、种类与作用

  一、审计报告的涵义

  二、审计报告的种类

1、按撰写主体分为国家审计报告、民间审计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

2、按报告内容分为财政财务审计报告、财经法纪审计报告和经济效益审计报告;

3、按审计报告的详略程度分为简式审计报告和详式审计报告。

  三、审计报告的作用

  第二节 审计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一、国家审计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二、民间审计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第三节 审计报告的编制步骤

  一、审计报告的一般编制步骤

  二、审计报告的审定

  第四节 管理建议书

  一、管理建议书的意义

  二、管理建议书的结构和内容

  第十章 电算化系统审计

  本章暂不作教学要求。

  第一节 电算化系统概论

  一、电算化系统基本概念

  二、电算化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电算化系统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二、电算化系统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三、电算化系统审计的概念

  四、电算化系统审计的意义

  第三节 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其评审

  一、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三、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

  第四节 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

  一、绕过计算机审计法

  二、通过计算机审计法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

《机器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理解的内容,基本上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材说明

  1、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政治学原理》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它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由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两书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本课程根据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具体内容,配有22—36学时电视录像课。每学时50分钟。音像教材主要讲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并适当拓宽教材的内容。

  3、CAI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编写制作CAI课件。该课件的制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结合一般考核形式及要求编排了大量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第二个阶段,以文字教材和可视光盘为基础,制作集课程内容、背景材料、测试题为一体的完全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学时分配

  讲次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教学内容

  导 论:政治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课内学时 录像学时 IP课件 8 6 8 8 6 8 6 6 4 2 4 4 3 4 3 3 4 2 4 4 3 4 3 3 第十讲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6 8 72 4 36 4 36 第十一讲 第十章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学时总数

  第三部分 教学大纲

  导 论:政治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掌握政治的含义、西方诸种政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 政治与政治观

  政治的含义

  中国传统政治观

  西方诸种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二节 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政治研究的途径

  政治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学发展进程;理解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政治研究在中国

  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现状

  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

  权力和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

  第三节 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

  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家的组织机构;理解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掌握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第一节 国家及政府的概念界定

“国家”的不同含意

“政府”概念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 国家的组织形式

  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

  国家的组织机构

  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

  国家的类型

  第三节 政府的构成及形式

  政府的构成 政府的职能

  政府形式及政府制度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地位、政党的历史演变;理解社团组织的类型、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掌握政党的定义及类型、政党制度。

  第一节 政党与社团的政治定位

  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

  政党与社团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政党及政党制度

  政党的历史演变

  政党的定义及类型

  政党的基本功能

  政党政治及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第三节 社团及其作用

  社团组织的类型

  政治性社团的作用方式

  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政治合法性的意义、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治理模式的变化、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掌握政治秩序的含义、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治理的概念。

  第一节 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

  政治秩序的含义

  良好社会的标志和条件

  第二节 政治合法性:良好政治秩序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政治合法性危机与政治革命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第三节 治理与“善治”

  对“治理”概念的阐释

  治理模式的变化:Government向Governance的转变

  社会“善治”的标志和条件

  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理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选举与选举制度、政治监督的意义;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一节 政治参与及其方式

  政治参与的含义

  政治参与的特征及类型

  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选举与选举制度

  选举的意义

  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

  第三节 政治监督的意义和途径

  政治监督的意义

  政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文化的构成与类型;理解政治文化的作用;掌握政治文化的含义、意识形态的含义、主要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构成及其作用

  文化与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 政治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含义

  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治发展的方式、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理解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掌握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的方式

  政治发展的模式和类型

  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后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

  第二节 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稳定

  现代化过程中不稳定的原因

  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

  第三节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

  政治文明的含义

  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

  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发展

  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的动力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第十章 民主与民主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主的限度、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理解民主的价值、民主化的三次浪潮;掌握民主的含义、民主观念的变革、现代民主理论模式、民主化的含义。

  第一节 民主及其观念的演变

  民主的含义

  民主观念的变革

  现代民主理论模式

  第二节 民主的价值及其限度

  民主的价值

  民主的限度

  民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民主化及其条件

  民主化的含义

  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民主和平转变的一般条件

《机器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3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1 采取实验的方法。

  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这必须以建立概念、形成整体思路为基础。而且在上课时会适当提出一些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作业:鉴于本课程理论性强,是各专业课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与先行主要课联系紧密,因此作业量较大。根据情况适当增设课堂辅导及作业评述。

  课后自学:鉴于学时数限制,同时为了培养锻炼学生自学能力,部分课程内容提出自学的要求和指导,布置同学自学。比如:课堂上讲解调频系统的发送和接收模型,带宽和信噪比的分析方法,课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调相系统的特性。

  实验:单列实验课,可根据实验环境条件设置主要设计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详见《通信系统原理实验课》教学大纲。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南利平著

《通信系统简明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参考书:

  樊昌信等著《通信原理》第五版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年1月

  张辉 曹丽娜著

《通信原理学习指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7.课程计分

  该课程满分100分,其中理论课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验占30%。

  8.其它

  此大纲随学生程度不同要求重点略有不同,并不断完善中。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一般模型、分类、性能指标;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信和通信系统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第三节 通信发展史 第三节 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 信息的传输速率和差错率

  第二章 预备知识(14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信号和系统的分类;掌握确定信号和随机信号的分析方法;掌握信息的定义与度量;信息速率与信道容量;掌握香农公式并了解其意义。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号与系统的分类 第二节 确定信号的分析

  现代通信系统周期信号的傅氏级数表示和非周期信号的傅氏积分; 几个简单且常用 的傅氏变换对及其互易性;信号与系统特征-卷积相关-维钠-辛钦定理。第三节 随机信号的分析

  二维随机变量统计特征; 广义平稳特征、自相关函数与功率普特点; 高斯型白 噪声统计特征;理想白噪声机限带高斯白噪声特征;窄带高斯白噪声主要统计特征。

  第四节 信道与噪声

  信道的定义和模型;信道中的高斯白噪声。第五节 信息及其度量

  消息所含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的定义及定性描述。

  第三章

  模拟线性调制(2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线性调制定义和常规调幅(AM)、双边带调制(DSB)、单边带调制(SSB)、残留边带调制(VSB)的基本概念及系统模型;了解线性调制和解调的一般模型及该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双边带调幅

  常规调幅,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

  第二节 单边带调制

  利用滤波法和相移法形成单边带信号的方法,单边带信号的解调方法。

  第三节 残留边带调制

  残留边带的产生及解调原理。

  第四节 线性调制和解调的一般模型 第五节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第四章模拟角调制(2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角度调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调频波、调相波基本概念,调频波、调相波频谱,带宽和功率计算),了解调角波的调制和解调方法,了解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情况,了解频分复用原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角调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窄带角调制

  窄带调频,窄带调相。

  第三节 宽带调频

  单频信号的宽带调频、双频及多频信号调频及周期信号的调频,任意限带信号调制时的频带宽度。

  第四节 宽带调相

  第五节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直接调频法和倍频法产生调频信号,相干和非相干方法进行解调。

  第六节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相干解调抗噪声性能,非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第七节 频分复用

  第五章

  模拟信号的波形编码(1

  4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取样定理,掌握量化方法及量化噪声的分析,掌握脉冲编码调制原理及语音PCM系统基带特点,了解增量调制、差分脉码调制(DPCM)和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的基本概念,并了解这几种调制的原理,了解时分复用原理PCM基群的帧结构。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脉冲编码调制(PCM)

  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抽样定理,均匀量化,非均匀量化和线性PCM编码,对数量化及其折线近似,A律PCM编码原理?第二节 差分脉码调制(DPCM)第三节 增量调制?简单增量调制和自适应增量调制。第四节 时分复用(TDM)

???三种复用方式,时分复用原理,PCM基群的帧结构。

  差分脉码调制(DPCM)和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

  第六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1

  2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基带数字信号的码型、波形及功率谱特征,掌握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及无码间干扰传输的条件即奈氏第一准则,掌握 基带传输系统的误码特性;了解奈氏第二准则与部分响应系统及信道均衡原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二元码、三元码、多元码的概念及转换规则。

  第二节 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

  从随机过程功率谱的原始定义出发分析数字基带信号的频域特性。

  第三节 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波形

  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条件,奈氏第一准则,无码间串扰的传输波形,升余弦滚降特性。

  第四节 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第一类部分响应波形,部分响应系统的一般形式。第五节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差错率

  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差错率,多元码的差错率。第六节 扰码和解扰

  m序列的产生和性质,扰码和解扰原理,m序列在误码测试中的应用。第七节 眼图 第八节 均衡

  时域均衡原理,均衡器构成。

  第七章 数字信号的调制传输(6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幅移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基本概念及这几种二进制数字调制的抗噪声性能;了解多进制数字调制的概念;了解最佳接收的概念。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二进制数字调制

  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或BPSK), 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

  第二节 二进制数字调制的抗噪声性能

  2ASK、2FSK、2PSK、2DP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及其比较。

  第三节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

  相关接收,匹配滤波器,最佳非相干接收以及最佳系统性能比较。

  第四节 多进制数字调制

  mASK、MPSK、MFSK以及MQAM、MSK等调制方式。

  第八章

  差错控制编码(6

  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差错控制编码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几种简单编码的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掌握线性分组码、循环码的编码方法、纠错原理等;了解差错控制编码对系统性能的改善。

?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概念

  差错控制方式及编码分类,介绍几种简单的检错码,检错和纠错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线性分组码

  线性分组码的编码方法、特点及检纠错原理。

  第三节 循环码

  循环码的特点及表达,编码及译码。

  第四节 差错控制编码对系统性能的改善

(三)教研室:合肥学院电子系电子信息教研室

  执笔人:段惠敏 系主任审核签名: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