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心得体会 > 正文

优质课堂构建与教学质量提升培训心得体会共3篇(“打造品质课堂、提升课堂质量”培训总结)

2022-06-06 11:56:52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优质课堂构建与教学质量提升培训心得体会共3篇(“打造品质课堂、提升课堂质量”培训总结),以供借鉴。

优质课堂构建与教学质量提升培训心得体会共3篇(“打造品质课堂、提升课堂质量”培训总结)

优质课堂构建与教学质量提升培训心得体会共1

  构建道德课堂 提升教学质量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同志在郑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道德课堂,是在郑州市课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任务就是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本着“做一任校长,就要让学校的品位有新的提升”的思想,我担任白寨镇第一初级中学校长之后,把“构建道德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施课题引领,加强构建道德课堂的推动力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也属第一生产力的范畴,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第一生产力”的位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我校全体教师的共识。学校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我校道德课堂的构建步伐,在认真学习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同志《合乎道,至于德》、《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等讲话精神的基础上,我们申报了郑州市科研课题《构建道德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学校部分领导和骨干教师为成员全力推进课题研究,以学校行政手段促课题推进,加大科研力度,权利保障道德课堂的推进与实施。

  二、加大学习力度,提高对道德课堂理念的认识

  我校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时学习了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同志《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的重要讲话;学校教研室以《教情信息》形式全文印发田局长的讲话,并责成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理科(理化生)教研组、社会(政史地体音美)教研组等五个教研组组长李慧娟、陈红丽、张秀珍、田军伟、丁磊,分别组织本组教师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讨论后每位教师又分别写出学习体会和学习反思,并分教研组进行了交流。在学校全体教师例会上,又针对田保华同志的讲话内容进行理论测试,测试成绩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站在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度,我校每一位教师都在深深地思考着一个永恒的命题: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从教师的反思笔记我们感觉到,全体教师对道德课堂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三、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探索道德课堂实质

  1、从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反思道德课堂:哪些行为、理念是不符合道德课堂要求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近年来,尽管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长期以来,由于升学考试的竞争和压力,以及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仍然频繁出现,知识本位、应试本位和分数本位的课堂教学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然盛行,繁重的课业负担仍然充塞着教与学的全过程,“四个满堂”(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和“四个虚假”(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虚假渗透)的课堂“模式”仍然占据着一些地方和学校课改的高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真正体现,充斥着枯燥、乏味、疲惫、厌烦和挫折的感受,而缺少积极、愉悦、兴奋、发现和成功的体验。《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要求很难落实。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很难实现,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指数很难提升。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和育人的立场来审视课堂教学,依照道德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来分析和矫正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现象与问题.立足于学生现实学习和生活需要,着眼于学生后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以“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目标,把课程改革和课堂创新进一步推向深入。

  2、道德课堂应是什么样的课堂?

  道德课堂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悦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

  道德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与“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幸福。

  在道德课堂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必须对以往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新地审视、持续地反思、深入地总结和科学地矫正,真正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让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使课堂洋溢道德的光辉,绽放生命的活力,体现人性的光芒,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打造全新的课堂文化。

  3、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作为构建道德课堂的出发点。 我们学校因成功构建并实施“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于2008年12月被新密市教育体育局评为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工作“合格学校”。我们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我们把它作为构建道德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体验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互动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设计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互疑互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在课堂内掀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认识“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构建道德课堂。 构建道德课堂,我们提倡的是自主创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把时间还给学生”,能够“把方法教给学生”。

  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因为知识是可以教的,但却是教不会的,而必须靠学生自己学会;能力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训练只是形成一种条件反射,真正要培养能力必须靠学生自己持之以恒的锻炼;素质不是拔高的,而是提高的。一个人的素质主要体现于内在的学识与修养,而不是外在的评价。

  1、把时间还给学生 ⑴把什么时间还给学生?

  首先,把学生应该休息的时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每天八小时的睡眠;把周末、假期的时间还给学生。

  其次,把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指把文化课以外的时间还给学生去开展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劳动技能等教育。

  第三,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指在文化课的学习中,不能一味的“满堂灌”,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去练脑、练口、练手。

  ⑵怎样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重点的一点是: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课堂活跃的真正标志是学生进入问题状态的思维活跃。

  ⑶目前,我校把哪些时间还给了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不是说不上课,而是要大力提高课堂效率。节假日不补课、寒暑假不补课等等,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我校学生在三年内至少比别校学生少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学校把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去提高综合素质,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我们的设想学校将来要严禁教师自习讲课,把时间留给学生预习、复习。

  2、把方法教给学生 ⑴ 把什么方法教给学生?

  首先,把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的方法交给学生。只有有序的生活才能更高效的生活。

  其次,把知识迁移,能力互补的方法交给学生。德、智、体、美、劳各育的学习方法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文化课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迁移到体育、美育中去,非智力因素也可以迁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中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特色发展有助于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全面发展也为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把学习反思的方法交给学生。学习反思中最重要的两种方法是归纳和演绎。归纳可以温故知新,而演绎则能举一反三。

  第四,把心理调节的方法交给学生。《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放在工作首位。

  ⑵怎样把思考的方法交给学生?

  把思考的方法交给学生的方式很多,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久而久之学习反思就会变成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现在的学习,也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聪明的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愚蠢的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⑶目前,我校把哪些方法教给了学生?

  “把方法交给学生”是我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指导思想,也是我校构建的“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理念。

  学校强调在课堂中要渗透学科学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周期的规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学生的有效预习、高效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周期总结等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自主交流学习等。学校把方法教给学生,既有个性的方法,也有共性的方法;既有做人的方法,也有做事的方法。

  五、引导教师学会系统反思是构建道德课堂的有力保障。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怎样才能提升教师专业的自主性?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熟的有效方式。

  构建道德课堂,我们倡导教师要有反思能力。善于进行教育反思的教师,其课堂一定是符合道德课堂要求的。

  我们倡导教师实行每日工作“十问”: 一问:上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

  目的性和计划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细致地分析学生,充分地把握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进程,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准确地拟定教学目标并对学生多种可能的反映做出预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前准备越充分,教师在课堂上就越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否则很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僵局。

  二问:课堂上我组织教学的情况怎么样?

  有许多的事例可以说明,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意识不强,组织教学的能力欠佳。因此,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教学贯穿在课堂的始终,而不仅仅是上课时的一个起始环节。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教,还要知道如何整合新颖的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协调教育内外部的期望、如何运用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更要学会自我评价与改进,从不断追问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三问: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了吗?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活动的场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活动是为了引发、引导、指导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建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教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如何让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维、积极配合、自觉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等,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渴望和动机,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问:课堂上我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了吗?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让学生愿意学习、自觉学习、会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尊重学生的学习,就是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同时,学生是否愿意学,教师要把握;学生是否会学,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教师更应该清楚。教师在课堂上要不失时机、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五问: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

  无论怎么评价课堂教学,学生在诸多方面取得成绩和成就、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是最为重要的。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只有知识,还有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钻研精神、合作技能、创新意识等都是同样的重要。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片面的绩效观。通过借助教材的文化力量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理解与沟通、理想与追求、情感与态度诸方面获得良好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

  六问:课堂上我恪尽职守、投入激情了吗?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与延续的场所,课堂充满着责任、充满着希望。青少年学生喜欢的是充满激情的教师,喜欢的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需要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产生对学生诚挚的亲密感情、对教育教学的忠诚和热情。具备这种情感,教师才可能善意地对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才可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工作,才可能对教育教学充满激情,课堂因此充满生机,师生因此充满阳光。

  七问: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一种事先预设,其中主要包括教学目的的确定,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而对学生状况的分析、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顺序和教学问题的安排。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是精心准备的,是有理论基础的,也是有实践依据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学设计是对课堂实施的一个理想蓝图,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课堂上要力争用这一设计来实施。因此,教学的课后反思,必须要对比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中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又是如何应对的;要找出差距,并分析原因,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八问:今天我的“得”与“失”在哪里?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活动是一组没有底片的照片组成的。因此反思应成为教师的工作常规。教育教学是一门具有独特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一个目的性、针对性、具体性以及灵活性都很强的实践活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善于总结,并把总结的经验应用于日后的教育教学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既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拥有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九问:明天我还有哪些工作和任务? 教师的工作繁忙、琐碎、庞杂,而且有压力、有倦怠,不仅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的思想工作、处理班级事务,还要接受学校的统一领导、配合各种行政管理。如果不能及时协调和安排各种任务,那么教师的工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处于忙乱之中,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讲究工作的计划性和有序性,是按时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压力、避免职业倦怠的前提。

  十问:今天我快乐吗?

  教师已经被公认为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通过个人的力量来立竿见影地改变外部环境并不现实,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教师自己心态的调整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有人说:“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你喜爱的职业,那么你就没有一天在工作。那你在干什么?在享受啊!”又有人说:“一个人的幸福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看作最幸福的事情,就会在工作中获得快乐,产生成就感,产生满足感,我们何乐而不为。不会快乐思考的教师很难快乐地工作,不能快乐工作的教师很难享受生活的快乐。

优质课堂构建与教学质量提升培训心得体会共2

  构建课堂教学文化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课题组长:陆伟明 吴志新

  执笔人:吴志新

  主要成员: 李文彬 吴旭 李震琴 张志刚 姚勤

  张莉丽

  吴华平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如何构建课堂教学文化,让教学成为师生的共同生活经历。用文化提升品位,从形式走向内涵发展,这是有价值的研究内容。为此,我们在积累了几年学校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文化”课题研究,以教育情境性、心理安全与自由、自主合作探究、动态生成及师生共同成长为基本原则,强调校本研究文化,提高教师的研究实力。通过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生态、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构建彰显个性的课堂生态、走向竞争合作的课堂生态、筑就适度开放的课堂生态,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一、课题的提出

  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但同时也依托于学校良好的基础和氛围。一所学校应该有其主流文化影响下教师能普遍认同的观念和行为,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许多课程专家指出,课程改革在根本上就是学校文化的变革。新课程的学校文化应是促进人的生命主动展现,主动发展的文化,是以改造人的生活方式为己任的文化。课堂教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正是承载着改变师生行为方式的重任,是建设学校文化的需要。

  在“十五”课题的研究历程中,我们通过研究,欣喜地发现原本沉闷、紧张、拘谨的课堂气氛逐渐被活跃、轻松、灵动的气氛所替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把目光转向更本质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困惑:比如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表象的背后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在引导学生充分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同时,如何科学地重新制定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如何有效地在实践中落实这些制度并能不束缚师生的行动与发展,从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由此,我们觉得,只有从根本上来重新审视学校现有的课堂文化要素,逐步完善与改变学校大环境,进而再对课堂教学展开研究,才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收获一些东西。

  基于以上想法,我们确定新的课题——“构建课堂教学文化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实践研究。我们把课堂的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并与课堂教学组成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同时展开研究。此课题思想力求突出一个“和谐”:主要体现为课堂环境建设的和谐,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学校与师生的和谐发展。《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认为“生态课堂”就是指在课堂环境中,师生之间的和谐共处与发展。因此,课题以“构建生态课堂”的研究作为课题的支撑。设想通过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去重建师生关系,重新认识师生的角色与定位,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和谐统一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2、生态课堂:“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

  我们借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概念,把课堂看成是一生态系统,其要点有三:

  1、课堂中的生态元素指的就是学生与教师;

  2、学生与教师都将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获得发展;

  3、课堂生态元素与课堂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课堂环境是由师生活动来生成的,反过来,课堂活动环境又反作用于师生的发展,对师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研究目标、步骤

  研究目标:

  1、探索课堂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整体建设和谐的课堂文化,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1)、构建富于生命张力的课堂文化。 (2)、构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文化。 (3)、构建智慧灵动的课堂文化 (4)、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文化 (5)、建设思维探究的课堂质疑文化 (6)、建设严谨有序的课堂机制文化。

  2、积极构建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生态课堂。 (1)学生能在课堂中实现自己的认知目标,即该学会的都学会,该会做的都会做;同时在学习中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愿意学、喜欢学,有坚韧的意志支撑自己刻苦努力地学习下去。

  (2)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能具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获得发展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自我成长的愉悦的情感体验。

  (3)能把教学关系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利教师、学生共生共长的教学氛围。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进行文献研究,对课堂上教师的心态及学生的学习心态进行调查分析;撰写研究方案,学习教育理论,为实施研究作好准备。

  (2)实施阶段:()全面启动新课题研究,分学科进行,主要探讨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文化”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注意收集典型案例,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3)总结阶段:()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检测,数据的统计并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结题。

  四、研究内容、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一)探索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但在“关注生命,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我们更在乎学生的学。教学设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提倡平等对话、自主合作、问题探究的学习方式。

  (1)互动对话型的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的研究。强调教与学是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没有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如何创设相应的情境,一种民主的氛围,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让学生爱说、敢说、能说。

  (2)自主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知道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设计,包括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优化学习策略,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方式等等,最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3)问题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的研究。如何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品质。具体可以分成问题的生成,探究的方向,组织探究的形式等几方面。

  (二)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

  1、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的重点

  根据概念界定,我们对生态课堂的研究重点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这一生态元素的发展;(2)教师这一生态元素的发展;(3)学生、教师共生共长的发展关系。

  (1)学生发展的研究

  我们认为,促进学生按自身发展规律发展,需要坚持三点认识:

  ①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需求和发展的潜能。正如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 每一个人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都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各种需求都是天然合理的;学生的本能在本质上都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按照生态看待学生,生态课堂就应当满足学生的需求,唤醒学生的潜能。

  ②学生的发展不是空洞的概念。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情感的培养、品质的改善乃至个性的形成,都是发展的具体内容。

  ③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生态课堂的要求看,学生的发展是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实现的。他们在课堂中不断地实现教学目标,该学会的都学会、该会做的都会做,就是实现发展的一个个环节。因为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不只是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是伴随着认知活动同时发生和发展的。只要他们能够投入专注地学习,那么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品质的改善乃至个性的形成,都将包含在其中。

  (2)教师发展的研究

  教师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我们把它限定在生态课堂之中,教师发展的目标主要是:能够对课堂教学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具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获得发展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够对教学工作充满激情,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即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自我成长的愉悦。

  (3)学生、教师共生共长关系的研究。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从本质上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展是依附于学生的发展的,学生的发展是受制于教师的发展的。我们认识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①整体性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课堂生态表现为课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如:教师在成功“塑造”学生时,学生也反之影响教师,师生间相互认可、谐振共鸣。

  ②协变性

  生态学认为,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引起另一物种及相关物种发生协同变化,这种相互适应、作用的共同进化即协变性。在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各个因子间的协同变化。如:课堂上师生情绪情感交织形成生态性心理场,教师上课激情高,学生也会不经意受感染;面对无精打采的学生,教师的情绪也难免被带入“低谷”。

  ③共生性

  生态学认为,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长期共生;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教师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离开了学生,教师价值就成了无源之水。相反,学生离开了教师,学习上就困难重重,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生态意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正如《学记》中提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④动态平衡性

  “生态学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如:在课堂教学中,在不考虑其他生态因素的影响下,输入学生没有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经过学生的内部“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若教师输入过多的信息到课堂,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必然要求师生调整教与学,以促成动态稳定。 由此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生态元素之间并不是完全的良性的相互关联,这就影响了教师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生共长,是生态课堂研究的重点。

  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关系如图所示

  2、构建生态课堂的基本原则 和谐生态课堂的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双边多向互动;生生之间应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团结互助友爱;师生与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应表现为一方面要坚持和利用教材媒体,另一方面对之又要保持一种批判审视的态度。

  然而,在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后,我们发现作为课堂生态最重要元素之一的学生,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教师经常不揣摩孩子的心理,常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因而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总结并遵循以下的原则:

  (1)教育情境性原则。全国“情境教育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认为,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最富有灵性的智慧火花。课堂教学,要在审美愉悦中,培养创新的土壤,让思维进入最佳的创新心理状态;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

  (2)心理安全与自由原则。全国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教授曾说,生态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就要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自主合作探究原则。生态教育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总之,生态教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灵,放飞囚禁的情愫。

  (4)动态生成原则。动态的生命必须通过动态的生命活动去培养。动态的生命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师生交往活动。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5)师生共同成长的原则。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生活,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更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独立实体,把课堂教学看作是自己生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能积极主动地去从事课堂教学,就能体验到与学生交流的快乐,就能体验到自己成功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快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交往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知识的过程。

  3、构建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策略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生态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知识不是完全由教师“创造”,它仅仅是教师“加工”的,教师也是知识的消费者,但与学生相比,却是信息的加工者和积极建构的指导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消费”信息,而是对知识信息进行在教师加工基础上的再加工,存在重新建构。所以教师不应扮演“真理化身”“文化权威”等角色,而是一个创造者的激发者、学习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高品位生态的营造者、生命活力的调节者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学生反对的事坚决不干。不偏袒学生,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的学生。要向魏书生教师学习,学习他与学生商量的精神,商量就是民主、就是尊重,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民主则象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2)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 ①师生互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困惑和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师生的共同劳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来引领学生,教学相长,抱成一团,滚动发展。课堂中,我们的老师通过平等对话、提问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敞开心扉,自由地做思维体操,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辩的语言,将教学过程变为师生积极主动交往,潜移默化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学习教师的兴趣、爱好、情感、理念等人格魅力。

  ②生生互动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即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生态细胞---学生,应该让他们动起来。课堂中,我们的老师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与学生互动影响着价值观和能力态度,影响学生人格和健康心理成长,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获得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弥补课堂上教师无法满足多层次学生需要的缺憾,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实现同伴间的有效合作。

  (3)构建彰显个性的课堂生态

  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为生态个体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课堂中,我们的教师树立了“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观念,承认并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如: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等,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总之,教师空,学生灵,教师无为,学生有为,教学多些教学空白,不越位和越权,让教育因学生的灵气而精彩。

  (4)筑就适度开放的课堂生态

  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系统才是有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反之,系统只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所以,课堂中,我们的教师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上开放,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从课堂向课前、课后、课外开放,从生活中提取源泉丰富课堂,同时要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带着知识走出课堂,用科学思维方式来观察社会。

  (5)走向竞争合作的课堂生态。

  在我们的实践研究中认识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人学习和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初衷是要改变竞争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的环境,以弥补由于竞争所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鼓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要强调独立思考、积极进行组间竞争,另一方面加强组内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思维灵感,碰撞思想,创造火花,促进反省,建构知识,培养团队意识和能力,让和谐的教育存在于合作化的竞争与竞争化的合作中,实现竞争和合作“比翼双飞”。

  4、生态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我校课题提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经过历时四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摸索、归纳、创生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领受--领悟--提升。

  (1)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我们的老师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精选为儿童所喜爱,容易进入儿童视界的示范知识。学习任务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社会化的准备。教师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2)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在领悟层次上必须把握住一个“度”。

  (3)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专题学习中得到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再提升的,提升的速度和广度常常是令人震惊的。在提升阶段的常规化讨论中,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我们生态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用几节课来完成。

  五、研究结果分析

  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两个方面:生态课堂教学文化基本模式的形成,促进师生的发展与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认为,研究结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探索出了生态课堂实验研究教学模式

  在各学科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禀赋得以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才能得到展示,教材和传媒得到科学、合理、灵活地处置和利用。师生之间的思想能够碰撞和交流,情感能够渲泄和沟通,信息能够交换和共享,经验能够分享和整合。课堂不是令人生厌的地方,而是令人向往的乐土;课堂不是痛苦和受罪,而是欢愉和享受;课堂不是一团死水,沉闷乏味,而是满园春色,生机盎然。每堂课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愉快的生命历程。

  (二)师生素质得到素质得到提升。

  1、教师的行为,尤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行为——言语行为,以及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教师放弃了“言语霸权”,“说教”、“规定”、“指令”色彩的语言由在同一平台上的对话、沟通、组织语言来取代;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充分了体现民主、平等和合作。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取得了一致共识,即: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教育创新相结合,把自己的精神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面对课题研究,我们积极参与。扎实的研究实践,令每一位投身于研究的教师有了全新的体验与深刻的反思。我们努力将自身朴素的“行动研究”转化为理性的篇篇论文。2005年9月至今,我校有40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35篇论文获省级奖。常州市级论文评比中,7人获奖,还有获溧阳市级奖130多篇。在溧阳市2次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同样成绩喜人:

  一、二、三等奖各3人次,在市级各学科评优活动中,有20多人次获等级奖,围绕课题研究开设的市级以上公开课50多节。

  2、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课题研究最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品质等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有6人次获江苏省“金钥匙”竞赛

  一、二、三等奖,16人次获《小学生数学报》溧阳市级奖。在溧阳市作文竞赛中有26人次获奖,英语朗诵比赛中有18人次获奖等等。

  3、学校办学声誉的递增。

  通过课题活动,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干劲足,学生爱校似家,家长对学校也充满了希望,周边百姓对我们学校过去的陈旧观念也正在逐步改变,周边兄弟学校和上级领导给予我们的工作以肯定。??

  六、问题和展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积淀了如下思考:

  1、在具体操作中,虽然我们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总感觉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些学习能力低、参与意识弱的学生的发展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仍是课题研究的不尽如人意之处。

  2、作为生态课堂教学如何评价,我们的评价不是就一节课的优劣作出价值判断,而是把课堂教学当作一个连续的系统,对它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价值判断。而我们的评价才刚刚启动如何以评价促发展,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3、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中,还带有管理层面的强制性行为,今后需不断增强教师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力求“变外在的压力为内在的动力”,逐步使管理机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优质课堂构建与教学质量提升培训心得体会共3

  构建高校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课程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应当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接受一次冲击和洗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一节课40分钟内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下面谈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倡导运用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所以教师就必须理解什么是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地学习,并且主动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途径(Task-based teaching)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用我国教师们总结出来的话,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教师要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根据教材有选择地运用任务型教学理论,会给课堂带来新的内涵,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是学习的内因,具有内在学习潜能。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止过分追求任务的热闹,而忽略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路子,重要的是教师们吸收新的理念,尝试新的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方法。

  二、提高新课导入。

  导入就是引出课题的教学环节。从开始上课到明确教学目标,这个阶段可称之为导入环节。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导入的方式很多,有直入式。讲述式。激发式等,激发式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或者制造悬念,或者设计一个美好的圈套。或者营造一种学习气氛。或者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激发式导入最能体现艺术性,导入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导入的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感到亲切,学生的积极性才容易调动起来。如:

  师:Do you like playing games ?

  生:()

  师:What’syour favouritegame?

  生:﹙Hide—and -seek, catch ,Five—stones﹚ etc师板书:

  师:﹙领读两遍﹚同学们,操场上有学生在做游戏,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究竟在做什么游戏。

  ﹙师板书:What are youdong?﹚

  ﹙二﹚导入要尽量新颖别致。内容要新,形式也要新,有新意才有吸引力。如: 师:如果有外国人朋友问你你家在哪里,从学校到家该怎么走,你知道如何回答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没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小女孩是怎么介绍的。 (师板书:Where do you live ?)

  三、创设开放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

  充分利用实物、图象、简笔画、动作、语言和音乐进行情景教学。如教果类词语时,我带来了各种水果;相互问答颜色词语时,我让学生带来各种彩色笔,以及许多五颜六色的实物。在教运动项目“Swimming ,playing basketball /football/ping-pong, skating, running??”时,则让学生不但做动作,还进行看动作竞猜游戏等。教“Let’s go to the zoo ”时,我在黑板上即兴用简笔画了几棵树,然后随着师生的回答,我把一张张的动物图片贴进了绿树丛中:“What’s that on the Bb? It’s a zoo .Let’s go to the right.”学生兴致勃勃地边浏览“动物园”,边进行新语言的交际练习。之后我让学生头戴头饰,扮演小动物站于教师各个位置:Now our claroom is a ’s go to the zoo.之后再变换形式,让学生戴“五福娃”头饰,也去动物园开开眼界。另一方面是突破时空限制,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环境。如教“Making telephone calls”,“Shopping”“Asking the way”、“Seeing the clothes.”等功能醒目时,借助课桌将教师布置成电话亭,商店柜台,街道建筑物,并用师生自制的教具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从中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情感,话语,再现生活中的不同任务形象,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有意义的语言实践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养、教学设计及教学的艺术性。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教师就喜欢其所教学科。当一位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时,学生就会像“追星族”一样,学习这门课程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让学生觉得学习有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让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真正感到学习有用。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事实上,只有将知识转变为智慧、转变为技能,知识才能有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知识拓展延伸与调整,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训练,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多孔渠道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可得研究证明,儿童学习的语言越是与他们的生活接近,就越容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教材机械的僵死模板,根据实际情况“活化”教材,让学生领悟到英语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内容上,而要把眼光放在整个学生前后学习上,有的单词和句型,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需要用到它,我们就可以早渗透给学生,而有些教材,它只能反映生活的部分情况,实际生活还有别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对教材进行扩展和引申。如新课标英语小学阶段第四册SB Module 7 Unit 2 We’re having a picnic,在给学生授完课文内容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游戏:我是小导演。教师告诉学生们可以选取任何一个节目,有学生自己来当导演,设计一台晚会,并且向全班进行讲解。如“Today is Teachers’ , Nana is singing a song, Huang Hong is singing and dong is saying a poem.”等新语境,是学生意识到本课的思维被激活了,思路被拓展开了。长此以往,学生在不断创新与成功体验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五、作业设计创新性

  现行作业训练形式多统一,少选择,多静态,多活动,多书面,少实际,多室内,少室外,不利于个性的发展,语言技能的提高,因此作业实际要具有创新性,

  1、实际任务型作业。行为注意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学习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联系起来。这也说明了语言的实践性特点,因此与其让学生静做于枯燥的书面作业前,不如让学生动起来。如学习了“I usually play basketball”,后我设计了一个任务型作业,画周末请学生回家后将周末在家的日常活动和本周所做的事情,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将英语句子标注在图的旁边,如“I usually play I’m running in the park.”在此时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将图画展示出来,并用英语大声说出来。又如学了爱好“Do you like?”后,我也设计这样一个任务型作业:采访你的同学,朋友,老师、亲人,他们的爱好是什么,再完成表格,这种操作型的练习更利于学生对新语言的输入与记忆。(2)设计自主型的作业。把学生从统一的指令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自己做主,安排练习形式。如学了“We’re turning around.”(方位词)这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回去自己做一做与本课相关的事,只要你喜欢,什么都行。结果第二天,有的同学交来一张自己春游的线路图,有的还在图象下面写上几句英语句子。虽然形式和原来差不多,可那是学生自己选择和设计的。这种安排可以是他们强

  烈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会充满激情地去创造,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无限风光。

  自我完善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榜样,带动学生。

  备课是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前,先吃透教材,掌握每个Module乃至课与课之间的关联与渗透,带着任务去教学。若第一次讲授教材,最好在上课前将所讲内容过一遍,包括中间过渡词的应用,这样,就会发现课堂流畅很多,学生的思路和兴趣也很清晰及高涨。授课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孩子的心理特征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注定是失败的。要善于应用肢体语言及夸张的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欲望。当然,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将师生溶为一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此外,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老师一定要具备调控整个课堂秩序的能力,做到有张有弛,能动能静。

  2.及时复习巩固。

  小学生的特点,学东西快,但同时遗忘的速度也惊人。反复的复习巩固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一节课我基本都有听写,听写的内容从单词到词组再到常用句型。单词采取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先黑体再过渡到蓝体,也可按每课的顺序循环来听等。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反复复习记忆,减少回生现象。每次听写不过关者,我都会监督跟进,直到他们改会为止,重新听写。

  3.课堂中开展各种竞赛。

  课堂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如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课堂中表现好的同学,该组就可得一分,以此类推。期末时评出优胜组,有小礼物。每个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都不同,所以教师要敢于接受学生差异,实行个性化教学,及善于利用学生互助的特点来解决此难题。

  4.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易到难,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杜绝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的现象。作业的布置也分必做和选做题。

  5善于归纳总结。

  新教材的词汇量大,而且较散。所以学会归纳总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our school 模块,可让学生把所有学过的有关学校中的建筑物归纳进行“家听”,再如学到fruit-vegetables时,归纳所有水果及蔬菜进行“家听”等。这样,单词记忆比较容易,而且更系统,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6.背诵。课文的重要篇章及重点的句型一定要学生背。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求不同,基础好的同学可背诵整篇课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可选择重点段落及句型。不仅任务要布置下去,一定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科代表有一本背诵登记本,那位同学背了什么都有详细的记录,以此来督促他们完成背诵任务。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去研究教材,就会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素质

  也得到提高,尤其在听、说、读、演、唱等语言实践能力方面。当然,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并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