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工作总结 > 正文

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工作总结共5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2022-08-03 01:36:04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工作总结共5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工作总结共5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工作总结共1

  第一单元 寻根问祖

  上课时间:9月3日

  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 〖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 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

―――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

  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

  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

  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

  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

  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

  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

  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 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

  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 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

  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

  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 〖家庭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和中国。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 历史。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 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唐朝盛世

  4月18日—4月22日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唐太宗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 家庭作业

  阅读有关唐太宗的历史记载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安城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唐朝的强盛。

2.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通婚的历史史实,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进一步感受唐朝在民族友好交流中所体现出的强盛。

3.初步理解交流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4.提高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2.教师了解学生以前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的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所了解的有关唐朝的知识,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教师引导:“有谁见过北京古城的照片或者图画?北京古城内的布局有何特点?北京古城是明清时期修建的,但你知道吗,它是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城修建的。”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长安城结构图,并提问学生:“它与你知道的北京城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宫城和皇城各是什么地方?西市、东市各是什么地方?从中你看到长安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唐人街’,那里是海外中国人集中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由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地位非常高,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人”,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也说明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很频繁的。) 3.探究与思考。“你能通过教科书第40~41页所出示的资料,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吗?”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说明当时的唐朝都与哪些国家有来往;引导学生从图片和图表中寻找答案。例如,留着大胡子的阿拉伯使者、铜镜上的地中海风格的花纹、琵琶上的波斯风格图案、有胡服(少数民族服装)特点的唐装,以及“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一览表”等都是学生探究的资料。教师可出示世界政区图,引导学生查找与唐交往的各国的位置,并让学生在这些位置上做出标记(可用颜色鲜艳的红纸),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唐朝在当时世界中的显赫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广泛的交往给双方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4.阅读与思考。教师可通过示意图和“不怕艰辛的文化使者”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教师提问学生:“读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你怎样评价鉴真?”教师应注意从鉴真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传播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所做的贡献等方面加以引导。

5.自由讨论:“关于文成公主,你们又知道多少呢?文成公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唐朝不仅对外交流频繁,而且也注重与各少数民族进行友好往来和交流,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6.教师小结。通过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繁荣的情况,强调交流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方面,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历史资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 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就教科书出示的内容,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了解学生此前学过的或了解的有关内容,如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等知识。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教师引导:“前几节课,我们分别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了解了唐朝的强盛,那么,唐朝的文化是怎样的呢?教科书第43~44页向我们展示了唐朝文化发展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人物、艺术、书法、诗歌等,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也可以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进行选择,并准备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视,并适当地进行启发。教师应提醒学生写出提纲。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需要在课后补充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应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或者由教师指定。(1)欣赏敦煌壁画。(2)欣赏颜真卿书法。(3)探究筒车:作为一种农业灌溉器械,它是怎样发挥灌溉作用的?教师可适当地补充资料,例如,用水力来推动,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它能够把水提高到33米高的地面进行灌溉。如果将两部筒车相接,就可以把水提高到66米。这在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而且它的结构又如此简单,对许多地高水低地区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个筒车的动力,既可以是人力或畜力,在具备较高流速与较大水量的地区也可以是水力。(4)赛诗会:学生可以做简单的道具、服饰,仿唐人吟诗。既可以小组先排演,然后向全班做表演;也可以个人参赛,比一比谁背的诗多;还可以通过配画的形式来展现。请学生自己定评比条件、评比规则。(5)阅读陆羽写的《茶经》,讨论饮茶的习惯和历史。(6)阅读“大度的娄师德”一文,并提问学生:“你欣赏娄师德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对于唐朝在文化上多方面的灿烂成就做简要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完成“唐朝小百科”。

  课后反思:通过与学生一同学习这一课,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知识储备很重要,功夫下在平时,多看、多记、还要将这些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这是关键。

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工作总结共2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膈

  羅时光流逝,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现将工作做如下小结。

  薄一、以身作则,紧抓纪律

  羁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2)班《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能围绕教学目标,树立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思想教育观,努力探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耐心地整顿所上班级的纪律,以致保质、保量、保时地完成每一节的教学任务,回顾具体的教学过程,总感到学生的纪律整顿是最头疼的事情,而纪律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必须紧抓不放。“正人先正己”。一个学期来,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如:要求学生做好两分钟预备铃,要求学生预习新课的内容,准备与该课有关的材料。自己必须提前熟悉地备课,收集,处理好有关的信息资料;要求学生制作的物体,自己必须事先精制好样品;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及时完成作业,自己必须按时检查兑现,给予适当地评价;要求学生字写工整,自己板书不潦草、不马虎。这样教师的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起了楷模表率的作用,班级的纪律良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羇二、资源整合,精心备课

  肅《品德与社会》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实践社会,它综合了小学生的道德水准与社会知识技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收集处理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材料,潜心探讨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运用语文科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读,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内化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数学学科的计算方法,算一算黄河比长江短多少千米?地形海拔高度比,人口和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导学生画图、拼图与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运用历史学科,主要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这样各门学科知识、方法的渗透,优化了本学科的教学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思维空间,使学生深刻领会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蚁三、关心学生,促进发展

  葿一个学期来,本人善于做好培优较差的思想工作。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求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内进行演讲展示;对于后进生,表现不好的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学习困难的,如朗读问答方面,就利用全体读、分组读、分行读、个别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学生迎头赶上;对于拼图、制作有困难的学生需及时热心指导帮助;并适时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下课常问一些学生的学习、生活、玩乐的情况,贴近关心他们,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已顺利完成,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当然,对孩子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册书就可以完全解决的,但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掘,却可以使孩子对本学科保持着一种喜欢的兴趣,相信这兴趣可以让孩子慢慢懂得,品社学科真的影响了自己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工作总结共3

  山东版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计划

一、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方便面的来历 1、粒粒皆辛苦

2、走进食品加工厂 3、珍惜劳动果实

  第二单元、天涯若比邻 1、便捷的通信

2、多彩的现代传媒 3、走进网络时代

  第三单元、科技改变生活 1、身边的科技

2、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3、锋利的双刃剑 二、学生情况简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

1.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这个主题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或从小到大或从现实生活到未来生活,或从家乡到祖国、到世界,以开放的视角,

2.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道德体验是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的,是自身的真实感不是生硬的灌输和说教,是内化为生命的素质,不是外在的要求。开放性的活动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展开的,从而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发现问题到逐渐深入地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的个性化、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之目的。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并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

3.重视从活动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互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教科书设计由浅及深、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活动内容,在这些活动内容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分享与互动,使其在互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在相互分享气氛中,学会尊重与关怀。

4.注重方法的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基础教育课改革重在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以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体验性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强交流与合作。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体现的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5.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本省有着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这里是儒家的发祥地,诞生过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名山大川,幽谷老的文化,有享誉世界的现代工业产品,有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化,有革命老区和现代化的城市。教科书还引入了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多侧面、多视角把握社会现象。

  总之在教学中,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提高未来素质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身经历。通过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等探究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五、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较多地参与,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访问、体验、探究、讨论、感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 六、主要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呈现具体的、生活化和情景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和可待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权利、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知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因此在教学中突出趣味性、重视综合性、强调探究性、重视开放性、追求实践性、体现地方性、关注学生成性的原则,教师主要做好向导,其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学生思考、感悟、表现自我提供机会和空间。

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工作总结共4

  小学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品社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五年级的教学总结如下:

1、广阔的教学阵地。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活动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年级下册品社教学工作总结共5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半年的引导,感觉孩子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习习惯也有好转,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特别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知道生活和学习中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2、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第二单元

1、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从对古代文化的探究与古今的对比中,知道历史是如何记账下来的,如何去了解历史。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其过去和未来。

3、了解和探索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三单元

1、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

2、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借助文化遗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历史与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古迹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意识。

  第四单元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

2、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3、知道人们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对这种探索精神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及为此做出贡献的愿望。

4、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习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六、课时安排:3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