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读后感 > 正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学习感悟3篇(傅雷家书读后感想)

2022-10-21 18:33:00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学习感悟3篇(傅雷家书读后感想),供大家参阅。

傅雷家书读后感学习感悟3篇(傅雷家书读后感想)

傅雷家书读后感学习感悟1

  母爱很伟大,的确,怀胎十月,悉心照料,是世间绝无仅有而一心一意为你好的爱意;父爱很渺小,不如母爱般显而易见,却悄无声息,一点一滴渗入你的生活里。《傅雷家书》更多的是父亲傅雷对两位儿子润物无声的爱。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给儿子傅聪写的一封家书提到傅聪在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一是到别人家里,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在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裤袋里......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其实这段话放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我,对于很多人来说,真的很啰嗦,真的会让人极其不耐烦。因为反反复复都是这几件“小事”,父母还要不停地讲,不断地讲,我们自然会感到烦闷和无可奈何。

  无论从衣着,习惯,还是礼貌礼仪方面,在我们看来,这真的是普通不过的“小事”但父亲傅雷却观察得格外仔细,儿子傅聪的每个动作,每个习惯,每个表情总记得那么一清二楚,是父爱啊!若不是这一悄无声息的父爱,又有什么更好的理由解释傅雷对傅聪一句句深情而富有内涵的叮咛呢?

  读过杨绛女士关于傅雷的文章,我们会知道,傅雷对儿时的傅聪无比严厉,极其严格。这样一个原生家庭中,傅聪真的很惨。在父亲傅雷的严厉教育下,傅聪刻苦练习钢琴,一日复一日的练习。不难发现,当傅聪长大,出国深造之时,傅雷对长大后的傅聪与儿时的傅聪的态度,语气有着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傅雷其实是想为傅聪的未来铺下一条更顺畅的路,当傅雷长大了,出国深造以后,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帮助傅聪走向所谓的成功。望子成龙的想法如此迫切,傅雷对傅聪的严厉可以说是“毫无父子之情”的,但这也是一种父爱,一种悄无声息的另类的父爱,一种以独具个性的方式使傅聪走向成功的父爱。

  我不喜欢这一种父爱,如果把傅雷对待傅聪这一种别致的父爱放到今时今日,绝不可能成功。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接受这一种“魔鬼式”教育,因为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需与时俱进,一成不变,固执己见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但是,《傅雷家书》告诉我的,更是父爱无声。在现实生活中,我和父亲相处有些尴尬。几次的大吵大闹,不如我和母亲几乎每两三天“互怼”易和好。回想起来,我竟从不曾说过“我错了”“我不应该”之类的话,但父亲总是默默地收拾我落下的淘气与顽皮。他工作忙,一周几次的加班值班,对我的爱更多的在于一句句“钱还够花吗?”“不够记得跟我说”。我知道,父亲并不是只顾工作,不顾家庭,不顾妻子儿女,而是因为除了这个家,还有很多个家需要守护,要为人民服务,为这个城市的美好与安宁做更好的保障。父爱真的无声,无声到你难以察觉,却一点一滴渗入心里。

  母爱似海,父爱如山。母爱轰轰烈烈,而父爱,悄无声息,却如巍峨高山。

傅雷家书读后感学习感悟2

《傅雷家书》?一定是傅雷写的信吧。那这些信是写给哪个家人呢?他会在信上写些什么呢?……我带着一连串的问题,翻开书来寻找答案。

  阅读《傅雷家书》后,我从书本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而傅雷夫妇写这些信的目的想要表达的无非就是为人父母的自己对儿女的关怀。书信从1954年傅聪远赴波兰留学开始直到1966年6月份傅雷夫妇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后才结束。十二年间,傅雷夫妇总共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写了一百多封信,他们用实际行动向现代人们展现了该如何去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

  作者傅雷的教育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他的教育方式不同于现代式家长,他对儿子的疼爱是理性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孩子,理解孩子。可有的家长因为对孩子过分的宠爱,甚至形成溺爱,往往会导致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而到最后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父母到底应该怎样正确爱孩子,而不形成溺爱呢?《傅雷家书》为你解答。首先,要尊重孩子,不要擅自替孩子做决定。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前提,一个人如果连尊重他人这件小事都做不好,那只能证明他的人生是失败的,是毫无意义的。其次,要为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要让孩子误入歧途。年少轻狂的孩子总会犯错,这时就需要一位指路人为他们指引光明,照亮黑暗。父母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明灯,每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一定是第一个不顾一切去帮你解决难题的那个人。别再说父母不关心你了,他们只是在用你不知道的方式默默保护着你罢了。最后,要多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成长的旅途一定是艰难的,所以孩子也一定想过放弃,但只要你适当的给予他们鼓励,他们便有了强大的动力。它就好像一场游戏,敌人总是一波又一波的朝你走来,只有不断把武器扔向敌人,消灭他们,才有机会通过关卡。

  小时候,我们总是在父母宽厚的羽翼下成长,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小时候,孩子也会长大,父母也会变老,这都是人世间不可改变的定律。如果你不能从柔弱的小苗成长为苍天大树,那你迟早会被狂风暴雨吹倒,从此自生自灭,就算是父母有心帮你,那也只能是有气无力。可你忍心看到年迈的父母为你操碎了心,到老也还要为你收拾烂摊子,不能安享晚年吗?如果不忍心,那么请做好一棵强壮的大树,保护好枝条稀疏的老树吧。

  小苗,请茁壮成长,保护一直为你遮风挡雨的老树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学习感悟3

  傅雷育有两子,次子傅敏献身教育,是我国特级英语教师;长子傅聪投身艺术,是国际著名的钢琴家。《傅雷家书》收录的是1954至1966年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186封家书,在这期间,傅聪先是离家赴波兰参加国际比赛,后在波兰和英国学习深造。在这些洋洋洒洒的书信中,傅雷与儿子话家常、谈理想、论艺术、讲做人,是对儿子的教育和期望,同时也体现了傅雷本人纯洁、质朴、刚正、律己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一名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金庸先生曾说过,“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个评价可谓中肯贴切。

  傅雷疼爱儿子,并且毫不吝啬地表达他的爱

  跟所有父母一样,傅雷夫妇对孩子的爱深沉浓厚。“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时时刻刻关心着傅聪的冷暖安危、喜怒哀乐,常常因为得不到孩子的消息而牵肠挂肚。他在信中写到,“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三天之后,又写信说,“等了多久,终于等着了你的信。你忙,我们自然想象得到,也自然原谅你写信写得迟。只担心一件事,怕你吃东西不正常,不努力,营养不够。希望你为了我们,‘努力加餐饭’!”对于儿子的爱,傅雷表达的直白而热烈,“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热烈,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真切的慈爱和深情。

  傅雷把儿子当作地位平等的朋友,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傅雷对儿子关心教育,但并不像旧家长那样,高高在上的教训指责,而是把儿子当成朋友,平等对话,用心交流,将教育蕴于沟通交流之中。傅聪在波兰留学期间,曾回国一段时间,与父亲推心置腹、彻夜长谈。傅雷在信中写到这段日子时十分感慨,“你那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我高兴的是我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傅雷在儿子小的时候,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常为了傅聪不认真练琴严厉责罚。反思起这些事情,傅雷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愧疚,“昨晚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跟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傅雷教育儿子加强人格修养,注重精神修炼

  傅雷谈到教育,第一条基本观念就是“把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识和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在他看来,“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当在伦理与道德方面”,“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公德、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

  在给傅聪的信中,他要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人性,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过大贡献”。“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这也正是傅雷本人高尚人格的写照。

  在儿子紧张准备比赛时,他并没有给儿子增加精神压力、劝儿子加紧训练。相反,他却要儿子做一番思想准备。“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怎么才能放松呢?他说,“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在儿子傅聪遭遇挫折与孤独,向父母倾诉后,傅雷写信宽慰道:“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苦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同时,傅雷告诉儿子怎样才能战胜挫折,他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傅雷心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教育儿子时刻不忘祖国

  傅雷苦心孤诣地培养儿子,希望儿子在艺术上有所造诣,既是为了让儿子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更是为了让儿子能够为国争光,报效祖国。儿子少年成名,傅雷教导他,“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在儿子演出取得成功时,傅雷的喜悦,在于“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他要儿子平日来信多谈谈音乐问题,尽量地把国外的思潮告诉他。因为他要帮助国内那些“苦于没有材料”的学子,他对傅聪说,“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即使傅雷被打成右派,与儿子通信联络中断了十个月,傅雷没有怨恨不满,在恢复通信后,傅雷写道:“孩子,十个月来我的心绪你该想象得到,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傅雷的家书始终将爱国情操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艺术造诣和骨肉亲情。他多次提到“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心心念念的是“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候,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

  傅雷心底无暇,刚正不阿,用生命捍卫尊严和正义

  傅雷就是这样一名精研学问、追求卓越的学者,一个纯真质朴、光明磊落的君子,他给傅聪的信中写到,“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傅雷为人性格刚直,对学问和艺术追求完美、几近苛责,指出别人错误时往往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因此显得特立独行,不合世俗。杨绛评论他说,“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因此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不幸的是,这样一个醉心学问、没有心计、与世无争的学者,却被红卫兵抄了家,夫妻两人被批斗四夜三天,受尽殴打和凌辱。1966年9月2日的夜里,他和妻子写下一份遗书,选择了以死明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傅雷家书》的开篇,印出了这份遗书。毛笔写就的三页纸,字迹工整、遒劲有力,就像他的为人,严谨、单纯、自律,遗书最后,签名下方,还端端正正的盖上了他的印章,就像完成一部翻译文稿一样,从容优雅,一丝不苟。遗书是写给妻兄的,没有任何不满或怨怼,只是很平静地交代后事:留下55.25元现款支付九月份房租;亲戚寄存在家的物件被抄后应付的赔偿;留下现钞53.30元,作为他们夫妇的火葬费;六百元存单留给保姆,作为她过渡时期生活费,因为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不愿她无故受累……

  2013年,傅雷夫妇的骨灰合葬于上海浦东的一处陵园,儿子傅聪和傅敏请人在墓碑上刻下了这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的原话,傅雷还说过:“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瑕、清新,而且还指爱。”

  傅雷写给儿子的信,抬头都亲昵地写着“孩子”,或者“亲爱的孩子”,让人感到被关怀的温暖,被激励的力量。读着家书的字字句句,我脑子里浮现出无印良品的歌曲《就叫我孩子》。“只有你会叫我孩子,用你深情的方式,这样的称呼,只能你知我知,可以尽情感觉,不必费心解释……”,“就叫我孩子,孩子真心何必太多言词,这是我最想要的名字,只有你懂我,赤子的心,从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