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安康市共进乡卫生院院长张家斌先进事迹3篇

2022-10-12 17:54:18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安康市共进乡卫生院院长张家斌先进事迹3篇,以供参考。

安康市共进乡卫生院院长张家斌先进事迹3篇

安康市共进乡卫生院院长张家斌先进事迹1

  用爱心点亮生命之光 ——**区**乡卫生院院长##先进事迹

  每一位从医者都知道,医生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求从业者要有高超的技术和工作责任感,更要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颗真诚的爱心。**乡卫生院院长##从医17年以来,始终这样要求自己,用一腔热情和爱心谱写着一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爱心之路。

  爱心融入工作,将挽

  救每位患者的生命做为医生永不背弃的誓言

##同志在农村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表情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2年,她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乡卫生院,走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从此她就下决心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乡这片热土,为广大农民的健康奉献自己的青春。由于她的勤奋好学,工作后不久便熟练掌握了妇产科临床操作技能,并以热情周道的服务,很快成为农民患者心目中十分信赖的好大夫。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技水平,她争取机会到上级医院深造学习,26岁就成为卫生院业务骨干。她常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务工作者,半点马虎不得”。2001年8月,##同志的父亲病危,老父临终前含泪握住她的手希望她能在病床前守候一晚,可当晚卫生院恰好又来了位难产孕妇,情况十分危急,患者点名要求她信任的侯大夫来帮她助产,为了患者对卫生院的信任,为了医生那不背弃的誓言,她含泪辞别病榻中父亲,冒着雨、流着泪在泥泞中赶了二十几里夜路,记不得摔了多少跤,终于及时赶回了卫生院,经过近五个小时的全力抢救,孕妇逐渐脱离了生命危险,婴儿平安降生。看着幸福的产妇和熟睡中的婴儿,做为医生,##感到了满足,而做为女儿,却多了对父亲永远无法弥补的愧疚。

  爱心回馈社会,卫生院的发展壮大是对患者和职工最大的爱

##同志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1999年她被任命为卫生院副院长,2001年1月担任院长。当时,由于**乡卫生院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都很差,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她千方百计,甚至变卖了自家的住房,多方筹措资金近10万元,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修缮病房、手术室,购置麻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急需的医疗设备,并购买了微型救护车,初步拉升了卫生院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医院管理和医技提高上,##同志坚持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目标管理,并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积极与多家二甲、三甲医院签定技术合作协议,遇到重大手术,邀请合作医院的专家来主刀手术,通过“借脑”发展,使卫生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现在**乡卫生院已成为**区服务能力最强的乡卫生院,是唐山市首个农村爱婴医院,开创了建院以来历史最好业绩。拥有1897平米的二层门诊病房综合楼、病床55张,更新b超机、300ma大型x光机、全自动心电图机、高频电刀等医疗设备10多台件,透视、检验、b超、心电图等医技检查全开展,开设内、外、妇、儿、中医等12个科室,可开展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切除术、胃穿孔修补术等,年业务收入近300万元。随着该院日益发展壮大,##同志又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重症患者免费接送、手术患者免费就餐、贫困患者在新农合报销前先行减免等,用爱心回馈广大农民的支持与信任。“”汶川大地震,看着苦难中的四川同胞,如同所有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一样,##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向上级领导请缨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为充分表达对灾区的人民的真挚爱心,##同志积极组织全院向灾区捐款捐物,并带头缴款200元,之后将自己的二等功奖金600元全部捐给地震灾区,在区委组织部组织的为地震灾区缴纳特殊党费活动中,##同志又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

  爱院如家,视患者、职工及职工家属为自己的亲人

  在卫生院改革初期,##同志舍小家顾大家,吃住在卫生院,在她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 “抗非”战役最艰苦的60多日夜里,##同志一直坚守在斗争的第一线,在因劳累过度引发急性扁桃腺炎过度肥大,不得不立即进行了扁桃体切除后4小时,滴水未进的她又回到了斗争的前线。有人曾不理解的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命的干,##同志明确地告诉他们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危急时刻,共产党员必须冲在前,干在先”。

  做为院长,她始终坚持严于律已,热心为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人,对待患者、职工及家属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当有孤寡老人来卫生院看病住院时,她都主动进行照料,清洗衣物,送上可口的饭菜、营养品,按政策尽量减免医药费,老人出院时,她常亲自开车送老人们回家,帮着劈柴、担水、生火,把老人们安置好后才离开。前水峪村年近六旬的孙某患有子宫肌瘤,但因夫妻二人都体弱多病,不能正常劳动,家境贫寒,三年多一直没敢到医院做手术。2008年5月,##同志从该村村长处听说这一

  情况后,主动找到他们,给孙某做免费检查,并拿出1000元替他们交上了住院押金,5月26日,孙某顺利切除了重达公斤的巨大子宫肌瘤。术后,孙某于6月初致信《唐山晚报》,表达对卫生院的感激之情,同时逢人便说:“感谢党培养的好干部,感谢侯院长,是卫生院救了我的命,救了我们全家。”

##的心中还经常牵挂着退休职工和职工遗

  属,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关爱。逢年过节或一有时间##都会到家中或打电话向退休职工、职工遗属进行慰问,为他们免费体检,遇到身体不适的,自己出钱购买理疗器给他们送去,这些退休职工、职工遗属也将##当做自己的知心人、好闺女,有个身体不适就会给她打电话,对此##从不厌烦,每每都是细心安慰。2006年8月,已故老院长遗属姚大妈,深夜突然旧病复发,##得知后,连夜赶到老人家中,治疗看护老人,直到老人病情无大碍才放心离开。

  多年来,##同志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她多次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奖励,2002-2008年连续七年荣获个人二等功,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授予“抗非先锋战士”、“巾帼建功竞赛岗位明星”“巾帼十佳”、“全区十大杰出青年”等光荣称号。唐山劳动日报、唐山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乡卫生院的先进事迹给予了报道。

安康市共进乡卫生院院长张家斌先进事迹2

  他虽没有显耀的地位和权力,但深受群众敬重;他虽没有豪言壮语,但成为乡、村两级干部学习的榜样;他虽家境贫寒,但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

  他,就是**,**市**乡敬老院院长,**乡**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争当党的忠诚卫士

**同志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党员干部,在他的身上有着农民的朴实和共产党人的执着,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始终坚定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工作再忙,他也不忘向党员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授实用技术。以前作为村党支部带头人,他深知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把好人选关是关键。为此,他坚持把符合“三个基本条件”(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带头致富能力,愿意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热心公益事业,群众口碑好)和“七类人”(即实用技术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农民经纪人、个体私营大户、回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团员青年)中的致富能手作为培养重点。在培养中坚持教育与定期考察相结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不断为党组织培养合格党员。正是有着这样一种坚持学习的精神和善于掌握信息的敏锐性,使他在工作中总能与党组织保持高度的一致,并结合实际进行不断的开拓与创新,面对困难也能及时应对,使问题迎刃而解。

  甘为五保户的勤务担当

  自担任**乡敬老院院长一职以来,**同志就把这一岗位看作是神圣的,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甘当五保老人的好儿子。**乡敬老院在院五保户对象共56人,这些对象中有生活不能自理的、有精神不正常的、有肢体残疾的。为更好开展工作,**就同敬老院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对每个对象都制定了完善的服务安排。让每个入院的对象都能感到家的温暖。记得XX年腊月25日晚上10点,当时外面天空正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在查房时发现院里一位76岁老人突发心绞痛,生命垂危,他二话不说,脱下棉衣包住老人,一口气将其送到2里外的乡卫生院抢救,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1点半,老人才脱离危险。而他这时才感到自己浑身发冷,原来自己上身仅穿一件内衣,脚上的鞋子、袜子连同半条裤腿全部湿透,走路都能听到水响。他就是这样一个忘我的人,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既然乡党委、乡政府将他们交给我们,我们就要负好责,当好勤务兵,要让所有对象都能感受到比在家更温暖、更快乐”。

  争做干部的好表率

  作为敬老院的主管领导,**同志掌握着不少财物的权利,但他始终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不论在工作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御各种诱惑,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即使在个人独处时,也能 “自重、自励、自省、自警”。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三不原则”即: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他用实际行动,维护了自己廉洁务实的形象,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迈誓言,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当地群众办实事,不计个人得失,诚诚恳恳,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三个代表”,诠释着“共产党员”这个闪亮的名字。他是**乡共产党员中的佼佼者,是一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秀党员。

安康市共进乡卫生院院长张家斌先进事迹3

  胡贤林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山区33年,全心全意为山区群众服务,赢得了山区群众的信赖和爱戴,展现了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高尚的医德和崇高的职业精神。

  胡贤林医德高尚,体现为他把救死扶伤的天职看得高于一切。33年来,他把病情当作命令,甘当“全天候”医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千方百计方便大山里群众就医。他视病人如亲人,时时为病人着想,处处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不让病人多受一份罪、多花一分钱。33年来,他走遍了全乡28个自然村,叫得出六千多号人的名字。他把对病人的爱,融入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一举一动都是情。

  胡贤林医德高尚,体现在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山区群众健康有保障。胡贤林说,“与大山里治病救人的头等大事比,自家的事都是小事。”为此,他一心扑在双峰卫生院这个“大家”的建设上,一次次放弃了离开山区的机会,为了在大山里建设好让乡亲们放心的生命守护站,他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病人以生命相托,这不仅需要高明的医术,更需要高尚的医德和甘于牺牲的精神。胡贤林扎根山区33年,以对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在山民心目中树立了大山一样伟岸的形象,山民们只要看到他,“眼睛亮了,病也好了一半。”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这些年,与医疗设施越来越先进不相称的是,一些地方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作为医护人员更是责无旁贷。胡贤林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只要恪守职业道德,弘扬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就一定有助于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海拔六百米的天台山脉连绵不绝,横亘宁海、新昌和天台。素有宁海“小西藏”之称的双峰乡就坐落在这群山环抱的三地交界处。那里,有一个山民们熟悉的身影时常在崎岖的山路间穿行。33年来,他忠实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天职,用脚丈量着大山深处的每一寸土地;他一次次放弃了下山行医的机遇,一直坚守在大山里,为山区的父老乡亲建起了“生命守护站”;他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乡亲们广为传诵的好口碑……

  他就是共产党员、宁海黄坛镇双峰卫生院院长胡贤林。已经83岁的当地村民何行龙,这样评价胡贤林:“这么好的医生,难得。”1974年1月,何行龙大吐血,被送到卫生院。听说新来的病人有肺结核病史,当时在卫生院仅有的两间病房住院的病人谁也不肯与他同住一处,胆小的干脆吵着要回家。可何行龙的病情需要一日数次观察诊断,对症下药,理应住在医院里,而且最好安排单间。这时新婚才三天的胡贤林作出了一个令同事们感到意外的决定,让老何住进他安在医院宿舍里的新房,自己和妻子搬到附近的丈母娘家去住。

  让病人住婚房,多不吉利,万一是传染病咋办?有人好心相劝。胡贤林反劝道,我是医生,治病救人最要紧;确诊是传染病再转院也不迟。后来,经确诊老何得的是肺结核后遗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就这样,老何在胡贤林的新房里整整躺了一个月。在胡贤林的精心治疗下,老何终于康复出院。

  此后,老何一有病就找他,而胡贤林也从不嫌麻烦,每次都给予亲人般的照料。去年,老何出现原因不明的便血。他又找上胡贤林,要他帮着联系山外的大医院去看病。胡贤林不但很快通过在杭州工作的小女儿帮他联系上了浙一医院,还利用休假时间陪他到杭州看病。上个月,老何又高烧不退,来到卫生院一查,白细胞高达单位,比正常人高出7000单位。这对一个冠心病、肺气肿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最好是到大医院去诊治,可这次何行龙执意不肯去。无奈之下,胡贤林只得每隔几天,就给老何抽血化验,调整用药;晚饭后,他带上出诊箱送医送药到床头。经过9天的精心治疗,老何的病情终于得到明显的缓解。33年来,类似这样的麻烦事,胡贤林不知揽过多少次。有时不仅要出大力,还要垫上自己的钱。

  榧坑村的胡永安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时常复发。气急时他脸色铁青,最犯愁的是每次挂针、吸氧的医疗费,五六天下来就要六七百元。这对丧失劳动力的他来说是很难承受的。这时,胡医生总是说“先看病,有钱了再来还”。10多年来,几十元的欠费胡贤林悄悄垫上;多的就记在卫生院的账上,待村民有钱时还上。账上的欠款从每年的数千元越滚越大,直到上万元。XX年前,这笔欠账直接从卫生院业务结余中核销。此后,由乡财政核销。胡贤林没有统计过10多年来自己垫了多少医药费,但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村民记得,每当要还他垫的钱时总被他婉拒。卫生院的平均处方26元。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廉价药是双峰卫生院的当家药。为了让村民省药费,胡贤林动足了脑筋:山乡多发尿结石,急诊时打针消炎,待控制病情后,就教病人上山采车前草、金钱草和紫金沙三味草药煎服调养;上呼吸道感染时,教村民拿梨头、枇杷叶和鱼腥草煎服。

“病情就是命令。”干过部队卫生员的胡贤林,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解颇有几分军人色彩。然而,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他时常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88年一个大雪封山夜,长丘村一急性腹痛病人俞东贵托人打来电话,要他出诊。胡贤林钻出热乎乎的被窝,背起药箱,拿着手电,一头扎进寒风刺骨的茫茫风雪夜。大雪齐膝,北风呼啸,他艰难前行。北风越吹越紧,刮得睁不开眼,喘不过气,他最后只好背朝着目标倒走。为了赶这足足公里长的山路,他不知摔倒过多少次,而窄窄的山道边就是悬崖!

“一个雪人叩开我家门,外衣是积雪,眉毛挂着冰凌,只有头顶冒着热气。是胡医生,他真的大雪天赶来救命了。”回忆起往事,老俞至今还激动不已。

  1998年9月的一个凌晨,王家染村来电请他赶快去抢救一名喝农药自杀的妇女。胡贤林收拾好急救药物,一头挑着生理盐水,一头担着灌肠用具,揣上两个隔夜的冷麦糕就出发。50出头的胡贤林挑着10多公斤重的担子一路小跑,2个多小时赶了15公里山路。只见病人躺在地上口吐白沫,上气不接下气,皮肤、口唇青紫,全身抽搐,瞳孔也缩得只有针尖那样细。胡贤林马上采取洗胃、催吐、灌肠等措施。他不顾病人一身污秽,一直守在边上细心观察,调整用药。经过一天一夜的精心治疗,终于将中毒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连夜送产后大出血病人到城关的大医院;抢救农药中毒的村民三天三夜没合眼;为赶时间出诊,吃饭常常烫破喉咙;下乡巡诊顾不上术后不能下地的妻子,让她就此落下低血糖的病根……胡贤林的感人事迹,同事和乡亲们说了一件又一件。

  村民们说,“看到胡医生,我们眼睛亮了,病也好了一半。”

  胡贤林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自勉牌匾,上书“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山区父老乡亲服务”。33年来,他接诊病人30多万人次,挽救了近百个山民的生命。一心扑在“大家”上

  黄泥墙、烂泥地的矮楼,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这“老三件”是双峰卫生院建院初期的全部家当。村民做个血化验、拍个x光片,还得赶到15公里外的城关医院。担任双峰卫生院院长后,为了让大山里的卫生院真正成为乡亲们放心的“生命守护站”,胡贤林可谓是费尽了心血、绞尽了脑汁。

  老胡一直很清贫。前些年总算在城关买了套房子,五万多元房款还得分期付清。“凭你的技术,几年就好发财。”有人鼓动他到城关开诊所。更有同行说,若老胡开诊所,他愿去打下手。有人甚至出高薪想挖他走。宁海县卫生局副局长葛文华说,他在局里18年,五任局长都关心地问过他要不要调到山外,老胡都婉拒了。去年底,胡贤林已接近退休年龄,城关一家骨伤科医院院长托人说情、电话催促无效后,特地上山来“预订”胡贤林,要他退休后去那里干,工资待遇好商量!老胡却打定了主意,在大山里发挥一个医生的余热。冬去春来。院子里,老胡翻建双峰卫生院时栽下的一棵桂花树、一棵柏树在山风中挺立,枝繁叶茂。它们的根已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融入大山。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