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发展城乡公交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3篇(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2022-10-05 12:26:59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发展城乡公交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3篇(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供大家参阅。

发展城乡公交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3篇(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发展城乡公交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1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城乡交通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XX市交通管理部门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XX地区的现实情况,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几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几个解决措施,其中重点突出在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方面。

  关键词 城乡交通一体化 交通需求 统筹规划 交通分区 公共交通 道路交通

  一、前言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它包括城乡产业布局、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也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同时还包括城乡政策措施的一体化。其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乡交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官”、“主动脉”、“推进器”和“发动机”,城乡交通一体化程度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二、现状分析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统计,截止到2010年初,我国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多半,标志着城乡一体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同时,由此造成的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产生的城市中各种压力会日益增加,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发展战略的同时,又要摒弃单一的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发展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由此势必会造成城乡人员的大量流动。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增大的人口数量对城乡公交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城市内公交体系的发展,而是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两者更好的融合与沟通,是一个区域更快、更好、更强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城市与农村对交通的需求力度逐步增大

  在城乡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原有的区域、局部交通规划与建设体系,公共交通网络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因此,要打破原有的单一交通体系模式,发展多元化、多区域、辐射型的交通出行体系,充分考虑到城市与农村结合的特性,通过交通模式的改变带动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转型,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居民外出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向往,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需求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三、面临的问题

综合交通枢纽和通道建设力度不够,衔接依然薄弱

  目前重要的运输通道资源利用缺乏统一协调,重要通道运输保障不足,交通走廊能力仍显紧张,尤其是干线公路与周边区相通的运输通道建设力度不够,引起部分干线公路客、货流量高,导致其通行能力紧张;另一方面,在实际规划中,往往是根据已经形成的线路和客货流基础及趋势倾向,先规划通道,后确定枢纽或给枢纽定位,很少从运输枢纽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枢纽之间连接关系的层面对运输通道规划提出要求和论证,造成通道衔接薄弱以及通道布局规划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以及密度的不足

  随着城乡共同发展,早期规划的交通路网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加之存在结构性缺陷,道路使用功能不明确,支路系统利用不足。交通性干道两侧进行高密度的居住和商业性开发,直接影响了道路功能的发挥。同时次干路通行能力受各种情况干扰,效率低下,未能达到疏散局部交通的效果,使主干路在承担长距离交通出行的同时还要为局部地区性交通服务,增加了主干路的交通压力。支路系统由于系统性不强、通过条件差、非法占道现象严重等因素导致利用率不高,没有在交通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城乡结合部道路网密度不高,道路功能级配不合理,无法兼顾城内外道路交通的畅通性和易达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交通的要求,无法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公交线路相对较少。

城乡交通一体化缺乏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及机制体制支撑

  到目前为止,在交通行业还较少有城乡交通一体化的专著和理论方面的文章,缺少对城乡交通一体化内涵和外延、机理和机制、经验与教训、对策与政策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因此尚存思想认识模糊不清,思路不明,行动缩手缩脚等问题,在满足城乡居民的实际交通需求上成效不明显。

  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理顺,但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远不只有这些,至少还应包括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的上下对接与延伸。而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未完全建立或真正形成之前,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瓶颈和加大工作力度。

  四、应对措施

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

  要推进和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明显的先行、先导、推动和带动作用。而从各地交通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都编制有诸如综合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各专业、各专题、各专项交通规划,但能从城乡交通一体化高度、视野和层面进行的规划却很少,也未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范本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工作。因此,在统筹工作时,高度重视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工作,城乡交通路线、站场、车辆、班线资源以及营运组织方式等要素的重新改造、整合和优化是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涉及到城乡交通一体化科学规划深层次的问题,是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头”。只有“龙头舞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才能“化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是一个新的交通方式综合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最大不同是,无城乡边界性、无城乡分割性、无明显城乡差别性,在交通路线、站场、车辆、营运组织管理上呈现出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城乡交通无缝对接性、设施布局的整体性、乘车环境的一致性,城乡居民共享一样的方便便捷、一样的安全舒适、一样的经济实惠。在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上,要尽早制定和出台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应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交通等各部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的修订和完善,妥善解决交通设施布局在技术规范和标准上的空缺、不统一、运用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城乡交通对接处、结合部、转换点、延伸段等应尽可能同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一致、统一,为城乡交通一体化提供可靠的、有效的技术支撑,落实到实处可以按下面思路进行推进。(1)发展差异化的交通分区

  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综合系统应是有差别化系统,城镇不同区域对交通设施发展有不同的要求,为贯彻区域差别化的交通设施供应与管理理念,在市域范围内划分交通分区,对于不同分区制定不同的交通发展目标,引导城镇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交通分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是结合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两种主要方式在不同区域内的发展划定交通分区,同时还需结合以下因素:一是城镇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状况;二是部分区域的交通设施约束;三是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及公交走廊布局;四是城镇枢纽布局;五是城镇功能分区及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六是市域一些特殊区域,如景区、环境保护地区等。

(2)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

  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公交服务分区和片区一级枢纽为基础组织公交网络,形成市域范围内一体化的城乡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增强公交的吸引力,发挥公共交通的引导作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不同层次的公共交通线路串联公交枢纽和覆盖公交服务分区,市域内公交系统构建以公共交通服务分区为支撑,以公交枢纽为核心,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主干线、接驳线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在市域范围内划分若干公交服务分区,城镇之间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公交方式,在公交服务分区内以公交枢纽为核心,组织公交干线和支线线路。

(3)建设城乡一体、功能清晰的道路交通网络

  改变以往以城市道路和区域公路作为划分道路的方法,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交通网络要求对于不同等级道路有明确的功能划分,将区域公路、城市道路纳入到一个系统内统一规划,承担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和型式。 完善建立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克服不切实际、不具条件盲且推进。在条件不具备和条件不成熟时,应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合理分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应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管理。从目前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应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工作协调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的问题。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地解决措施。当然,城乡交通一体化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其内涵远不止本文研究这么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深入分析城乡交通一体化技术方法、思路、主要问题等,做好城乡统筹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课题。参考文献

[1] 岳东阳.城乡交通一体化初探[J].交通科技,2009.[2] 刘敏.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交通需求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丁路平.城乡交通一体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史兰兴.谈农村客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发展城乡公交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2

  2003年,郑州市开通了郑州至新郑的城乡班车线路,因与公交线路重复,为争客源,城乡客车一周内两次围堵公交公司大门。2005年,山西吕梁市开通农村客运车辆,解决了沿线34个行政村农民的出行问题,因与城市公交发生线路冲突,被市城建局扣留班车5部,致使该公司车辆全部停运,引发行政诉讼。

  如此多的矛盾和冲突,源于城乡分割的运输管理体制。城市公共交通和城乡公路客运的经营模式和行业管理政策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公共交通由建设部门管理,享受特许经营权,组织化程度高,集约化经营,充分享受城市资源;城乡客运由交通部门管理,市场开放,多家经营,车辆实行单车承包、租赁经营,税费重,客运企业弱小、客运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

  这种城乡分隔的客运管理体制,导致城市公交车出不了城、农村客车进不了城,造成了经营者的不平等竞争,长途客车和城市公交为抢客源、抢路线,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阻碍城乡交通的融合,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工程,笔者认为,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统一管理。管理体制问题是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必须实行管理体制一体化。笔者建议,把公交管

  理职权划归交通部门,将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合为一体,实施管理机构、交通规划、设施建设、运行管理的相对集中,对城乡公交实行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作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和优待政策等“八统一”。

  二是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和场站。城乡公交的一体化直接体现于公交线网和场站的一体化。主管部门应该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理念,切实打破行政区划、部门职能界限和城乡二元分割局面,按照客流规律、群众需求、道路状况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和场站,分期分批逐步完善中心城区至郊区、郊区至乡镇、乡镇至建制村三层客运网,与城区公交形成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新机制。

  城乡客运场站是发展城乡客运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站场设施投入不足,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少站场,已成为城乡客运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建设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场站。

  三是优化经营主体,规范市场秩序。现有城乡客运市场大都实行挂靠和承包经营,经营主体“散、小、多、乱、差”,市场秩序混乱。必须优化城乡公交经营主体,通过招标、拍卖、服务质量承诺的方式整合现有经营车辆,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优化经营主体,对原经营者和车辆可实行三种处理办法。一是继续经营模式,对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等方式,重新取得经营资格的原经营者和车辆,可继续在原线路上按班车运行要求与公交同线运行,实现优胜劣汰;二是股份制改造模式,由原经营者按《公司法》自行协商组建紧密型的股份制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公司化运作”;三是公司收购模式,对个体车主按自愿原则,通过收购、股份制等进行改造,收归现有客运企业所有,逐步变挂靠和社会车辆为公司车辆。同时对客运企业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进行兼并重组,建立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的大型公交运营企业。

  四是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做到多予少取。农村地区客流小、运价低、成本高、营收少、效益差,经营者积极性不高,属于市场“缺位”而需要政府“在位”的特定领域,公益性特征极为明显,客观上要求主管部门给予政策扶持,使城乡客运经营者客流少时能保本,客流大时能赚钱,建起城乡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长效机制。

?

发展城乡公交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3

  绍兴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适应绍兴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根据《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绍政发〔2006〕52号)精神,现就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面向群众、改善服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归口管理、规范经营;国有为主、民营参与;规模经营、适度竞争;市县一体、城乡统筹;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通过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整合现有公交资源,优化公交经营模式,调整公交路网布局,合理设置公交站点,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改善公交车辆档次,提升公交服务质量,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高效、畅通有序、富有活力的城乡公交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二、总体目标

  根据目前城乡公交发展现状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争取用二年左右时间,建立完成城乡公交互相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网络新机制,着重要做好三个优化、二个完善、一个提升。

  三个优化:一是优化经营主体。根据目前公交企业现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二是优化线路资源。按照方便百姓、效率优先的原则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整合,建立市、县公交资源共享、布局合理、畅通便捷、优质有序的城乡公交网络;三是优化运行环境。根据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要求,对城乡公交行业实施政策规定、服务标准的统一。

  二个完善:一是完善站场建设。加快城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的建设,建成与公交发展相适应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站场基础设施;二是完善道路设施。树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原则,确保公交车辆畅通行驶。优先改造影响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和道路交叉口,路口交通信号系统应使公交车优先通过。对现有公交站台分批进行港湾式改造,具备条件的道路应逐步开辟公交专用道,有关道路绿化及其他设施应有利于公交车的安全通行。

  一个提升: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公交行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管理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全面提升城乡公交服务水平。

  三、改革重点

(一)整合经营主体

  按照尊重历史、适度竞争的原则,基本保持目前三家公交企业现状,即绍兴市公交总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绍兴县公交公司。对绍兴市公交总公司下属的袍江工发中巴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下属的绍兴县汽运巴士有限公司及绍兴县舜江客运有限公司,由所属公司整合。通过深化公交企业改革,有利于现有公交企业扩大优势,形成规模经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交企业优胜劣汰和公交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发展规划

  按照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原则,加快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发展规划》、《绍兴市城乡公交线网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绍兴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努力完善城乡公交线路网络,严格控制绍兴主城区内公交线路总量,适当减少绍兴主城区主干道上运行的公交车辆,既减轻绍兴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又能满足市民乘车需求;大力兴建公交站场,提高公交标台基础设施,满足公交车辆的运营需求;因客制宜,灵活机动,针对客流量大的乡镇、旅游区采用快速直达和普通线路相结合的形式运行,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城乡交流。

(三)调整公交线路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整合公交线路,合理归并站点,调整过密站点,实行利益补偿。因线路调整过程中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害的,相应在另外线路配置上给予利益补偿,最终达到“优化线路、普遍服务、提高效率、畅通道路”的目的。目前已进入城区主干道路营运的乡镇公交线路,在同方向基本保留一条主线可沿城区主干道通行外,其它线路一般沿内环线进入指定的公交站场;新规划的市区到柯桥、袍江组团以及到东湖、兰亭、禹陵、柯岩、吼山五大景区的线路和车辆可以进入绍兴主城区,其它所有线路的公交车辆只能经过内环线到指定站点,不得进入内环线以内道路。

  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线路专营办法》、《绍兴市城乡公交线路招标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公交线路经营权特许制度,确定经营年限,建立退出机制。对历史形成的与公交规划一致的现有公交线路,通过办理确认手续,准予特许经营。新增、到期的公交线路,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通过拍卖和服务质量招投标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经营者。

(四)建设公交站场

  按照“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对公交站场进行有效利用。采取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市区和绍兴县的公交站场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国有控股的绍兴市公交站场经营公司,负责市区和绍兴县公交站场的经营管理。公交站场经营公司以绍兴市公交总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绍兴县公交公司现有公交站场为基础,对三家公司的公交站场进行资产评估,按照资产评估价值共同参股经营。站场经营公司管理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站运分离的模式,公交企业使用公交站场采取租用方式,站场经营公司负责公交站场的建设、日常经营管理和维护。

  以市区环城河周边地区为依托,加快建立一定数量的公交枢纽站,从县城及乡镇到市区的公交车一律进入公交枢纽站,乘客在枢纽站中转换乘。加快建设公交始发终点站和港湾式停靠站,在学校、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客流集散的乡镇(街道)和大型商业中心、大型文化娱乐场所及旅游景区、体育场馆、城市主次干道等,都必须规划建设公交场站设施,逐步使现有占道的公交始发终点站全部退路进场。

(五)完善配套设施

  提高城乡公交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公交“一卡通”、“城乡通”,加快城乡公交智能化系统、电子站牌、电子调度平台等建设。对原公交IC卡公司进行重组改造,分别由绍兴市公交总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绍兴县公交公司进行合股组建绍兴市公交智能信息有限公司,开发、应用公交智能信息系统,如公交电子站牌、公交车辆GPS调度平台、公交自动语音报站、公交站场监控等系统,制定公交IC卡的发售、使用、结算等规则,负责公交IC卡的发售、结算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切实加强对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绍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有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人事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公安局、绍兴县政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

(二)成立管理机构。设立绍兴市公共交通管理处,负责全市公共交通的行业管理,与绍兴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合署办公,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

(三)规范行业管理。根据《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的意见》,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客运管理办法》,对城乡公交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采用统一法律法规体系。交通、财政、税务部门依法对全市公交车辆和经营单位,按统一的政策征收税费,达到城乡公交一体化车辆税费征收政策的基本统一。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部门对城乡公交运价进行一次调研,制定合理、惠民的城乡公交客运票价体系。城乡公交车实行统一的公交票价,取消车站站务费,真正让利于人民群众,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城乡公交一体化带来的便利。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行业服务标准》和《绍兴市城乡公交线路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由市民对三家公交公司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议,每月在媒体上公布考评结果。城乡公交线路服务质量实行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制定政府对公交行业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对公交车辆更新、站场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力度。对市、县公交事业给予的政府补助或优惠政策应继续保持并逐步加大。逐步实行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作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和优待政策等“八个统一”。

  五、实施步骤

  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8月),制定方案,发布《绍兴市区和绍兴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6年12月底之前),编制规划、企业整合、经营特许。

  1.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和《绍兴市城乡公交线网专项规划》;

  2.完成绍兴市公交总公司、绍兴市汽运集团公交分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整合工作;

  3.制定《绍兴市城乡公交线路专营办法》,推行特许专营制度,确认全部公交车辆经营年限;

  4.整合、调整不合理公交线路;

  5.出台相关办法规定。

  第三阶段(2007年),抓站场建设、抓统一规范。完善公交枢纽站场、停靠站候车亭建设,建立统一经营管理机制。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