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论贾平凹散文合集3篇(贾平凹散文选摘抄)

2022-10-26 09:09:07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论贾平凹散文合集3篇(贾平凹散文选摘抄),以供借鉴。

论贾平凹散文合集3篇(贾平凹散文选摘抄)

论贾平凹散文合集1

  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而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更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贾平凹的散文受到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2和1984年,他的一些分散发表于全国各地刊物上的散文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分别结集为《月迹》、《爱的踪迹》二书出版发行,从而使读者有可能比较集中地阅读他的散文。费秉勋教授指出:“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和艺术素质。他的散文确实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在全国能自成一家”。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数量是相当惊人的,自80年代以后,他创作的散文达二百多万字,影响之大亦少有人与之匹敌。其散文题材宽泛,包罗万象,风格迥异,语言质朴而蕴含真情,多从小事着笔,却包含着人生的哲理,生活的智慧。在自然淡雅之外又有着别样的气韵,追求大气度、大气派。90年代初主编《美文》杂志,弘扬大散文理论,大大冲击了中国散文界。范培松说:“散文园地里有了你就别想太平”。一时间褒贬不一,严肃的评论与热闹的炒作百音皆作,孰是孰非难成定论,但贾平凹在散文界的影响却可见一斑。

  一 丰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其散文创作的基垫

  贾平凹生于江汉之侧,长于商洛大野。父辈兄弟五人,生父最幼,以教书为业,属农村中为数不多的知识阶层。贾平凹的家庭是一个拥有20多口人的大家庭,经济拮据家大口多,常要忍受饥饿。少年时贾平凹凛气甚弱,五岁前母亲随父在外教书,他在家中随伯父母生活,少时与父母的分离使之养成了孤独的性格。“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地。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不被人重视愈是躲人,恶性循环”。五岁便开始读书,在班中年纪最小而成绩却名列前茅。作文和写字常被老师拿到高年级去展览,这使得他在怯懦的退缩中暗暗有了慰籍孤寂和伸展个性的天地。这就像苦难生活中甜蜜的梦,然而这种好梦也不长,14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诬为“历史反革命”,全家人由此从物质到精神都遭到了劫难,这给少年贾平凹的心灵又陇上了一层阴翳,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越是孤独性格越内向,感受的性能也变的越灵敏。这种心理的发展到他开始文学生涯后就极其鲜明的反映到他的创作中。

  在贾平凹的人生道路中,有一件事是不能忽略的。他在《我的小学》一文中说,曾教了他两年的启蒙女教师在他读二年级时教他写信,有什么事情就写什么事情,不考虑格式。老师说:“以后到高年级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2 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贾平凹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这为他以后的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1972年,还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他成为一名最年轻的工农兵学员,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文学创作的练笔,从而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以及备经磨练的人生经历后的感悟和激情,几十万字的退稿之后他的作品很快在《西安日报》上发表,从此登上了文学创作的殿堂。贾平凹发表最早的是散文,最早散见于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1982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问世,此后又出版散文集数十部,仅1993年以前的就有十部,除《月迹》外还有《爱的踪迹》、《心迹》、《商州初录》、《贾平凹散文自选集》、《人迹》、《抱散集》、《守顽地》、《贾平凹散文大系》等,由此可见其创作数量之大。在进行了诸多散文创作后,开始进行散文创作理论的思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系统。

  贾平凹早期的散文创作理论主要散见于《对当前散文的看法》、《散文就是散文》、《关于散文的日记》、《浅谈儿童文学中的散文写作》、《关于散文的通信》、《语言》等文章及一些书信后记中。在这些文章中贾平凹阐述了对于散文的看法,提出了“散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散文应该表现什么”、“怎样去表现”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散文创作来说提出这些问题似乎是肤浅而幼稚的,然而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当代中国对散文的探索愈来愈偏离其本源含义,以致后来人们对“散文”的概念形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式,从而制约着中国当代散文在理论创作中的深化与超越。贾平凹重提这些问题是要澄清在当代中国产生了种种误解的散文的概念,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使“五四”新文学创作中的气脉得以接续。当然同时也希图在澄清中使自己关于散文创作的理论更加清晰化和条理化,以建构起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散文理论体系!

  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欲以客座教授的名义平请贾平凹去讲授“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为此贾平凹准备就“散文与时代精神”、“散文的心灵感应”、“散文的哲理”、“散文的第二自然创造”、“散文的作诗在诗外”等十五个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思考。虽然“讲授”一事因贾平凹的病倒而不了了之,但由已撰写出来的第一第二讲的内容,以及所提出的关于散文的十五个问题来看,“他对中国当代散文的创作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与探讨,已进入了一种自觉自为的状态”。① 1992年贾平凹创办《美文》杂志,提出“大散文”理论,为当代中国散文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美文》杂志的创办,“大散文理论”的提出也标志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 探索与疗救: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

(一)探索: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 1 还原散文的独立性,追求散文的独立

  探讨散文的独立性的目的是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亦即散文的概念,而这首先还是要从散文的的概念说起。关于“散文是什么”的立论在当代中国有两种相对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均围绕政治化的文化观念被不断的错误演绎和曲解。一种认为散文的政治性很强,因而只能写光明不能写黑暗只准歌颂不能揭露,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另一种认为散文主要是 一种最能书写风花雪月、山水名胜、儿女情长、童年趣事的“小家碧玉”。前者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和过度的政治色彩,被称作“政治化散文”。后者开始摆脱“政治化散文”批评的“紧箍咒”的制驭,同时又矫枉过正地把散文重新供奉回“象牙塔”。在这种散文意识中孕育的散文创作“甜而无力、媚而无骨,皆宫中夫人、室内柔花之形象。有味或许有味,却全部入牛角,导致小家子气”。①这种散文观念实际上已与“政治化散文”一样走向了极端,同样影响着当代散文创作的繁荣。对于上述的两种认识,贾平凹曾在2002年北京大学举行的“20世纪中国散文论坛”中作过一段很有启迪性的“演讲”:“文学是摆脱不了政治的,不是要摆脱,反而需要政治.这种政治不是狭隘的政治,而是广义的政治。这如同我们都讲究营养,要多吃蔬菜,但又必须保证主食。我说这话的意思是我们要明白我们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又加上儒家的影响造就了强烈的政治情结,所以关注国家民族、忧患意识是每一位作家都无法摆脱的,这也是中国作家的特色,如何在这一情景下,这一基调下按文学规律进行创作,应该以此标尺衡量每一个作家和每一件作品。而新的文学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有民族的背景,换一句话说就是政治背景,但他已不是政治性的。如果只是纯粹的历史感、社会感、人生感成为中国人所强调的所谓?深刻?,那就可能将限制?新文学?的进步”。②由此可以看出贾平凹并不否认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但不认为文学是政治的附属,他所理解的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与“御用文学”和“政治化散文”是截然不同的。他所理解的政治是一种“大政治”,是“大而化之”的渗透在自己精神气质中的政治,是与“社会感”、“历史感”、“人生感”交融在一起的博大精深的忧患意识,是个性化的,寓含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而不是“政治化散文”所表象的“写光明比写黑暗重要”,要“永远向人们启示光明”的狭隘的“小政治”。所以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政治对散文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在某些

  时候还会表现的很强大,但这并不表明散文就是政治的附属,也不能否认散文的独立性。在申明了散文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贾平凹认为将“散文看作是一切文体的基础”的说法是一种不了解散文,降低散文品格的表现。“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崇高” ①贾平凹认为:“散文是除了诗以外最能写的问题,他的极致是最单纯和朴素的,篇幅短,无情节故事,语言平淡,靠的是作者的境界和素质”。②亦即贾平凹认为散文是与小说、诗等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且由于散文本身的布局篇幅格式,从而使之具有了“最能写”的特点,这种“最能写”指的是散文便于抒情,也正是由于这种易于抒情才从而使得散文的存在具备非凡的意义,使得散文这种文体具备了不凡的魅力,变得尤为重要了!2 鼓呼散文的“真”与“美”:回归真情 塑造意境 ﹙1﹚ 真情的回归

  作为一个富于自省和批评意识的散文革命家,毋庸讳言,贾平凹对于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都是不太满意的,这种不满意不仅表现在当代几十年来对“散文是什么”观念误识的情形上,同时也表现在对中国当代散文创作题材愈来愈窄的情形上。

  1984年底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一文中写道: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③仅写些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男不男女不女的二一字气,小巧甜腻。在《〈抱

  散集〉序》中又写道:散文发展到今天??格局再不能拓宽了吗?多少世事的沧桑,人生的觉悟哪里去了,还只是柔柔弱弱的花草水月,鸡肚小肠的恩怨是非吗?④后来在1994年的《雪窗问答》中又说:“自新文学时期以来人们已经厌烦了一种假大空的人为的散文,但随之而起的则是弥漫了琐碎之气,把那么一点自己愁感得失翻来覆去的咀嚼咏叹??作为从事散文的人来说不能不感到悲哀”。⑤在贾平凹看来,散文这个“赤裸裸的文体”首先应该表现作者本人的感情。“情”是散文的灵魂,是散文称其为成功和优秀的关键所在。“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要掩饰”,甚至“在有了最真挚感情作为最起码的要求之后,它是再无需求的”。这里所谓“真情”在贾平凹看来是与“小家碧玉”式的感情不同的。“小家碧玉”是透着甜媚的矫情,“真情”却是“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之情”,或“振奋,或消沉,或健康,或颓废,或激动,或冷漠,或欢呼,或反对??” ⑥ 来得自然,来得丰富,没有半点矫饰和做作。同时这种“真情”也是“真知”的形象化,情感化,渗透着作者本人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沉思。

  既然散文要表现真情,要呼唤真情的回归,贾平凹认为首先要弘扬散文的清正之气,涤荡散文长期以来的矫揉造作,颓废的甜媚之情。这种清正之气应该是蕴籍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现着作者人格的崇高,这种清正之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拥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其次呼唤真情的回归要抛弃“小家碧玉”,拓宽散文的视野,争抢散文的力度和深度,使散文写作真正表现大家气派。另外呼唤真情的回归还要防止题材表现的媚俗雨甜腻化,要用激情写作,“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浑然之气、鲜活之气、清正之气”,才能有真情的回归。① ﹙2﹚ 意境的营造 然而这种真情又该如何去表现呢?贾平凹曾经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散文要写的“有意思”有“诗意”,他说:“我们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许多种感觉,比如嗅觉、听觉、视觉,因此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悟。这一类散文,他多是多义性的,整体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散文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他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诗意”。

  又说:“事实是要求我们写出生活实感,写出生活的原生态,这一点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那种政治性哲理性的作品就是缺少了这种具体的事实,所以才不感人。但有了事实,你没有看法,或不透露看法那事实则没有意义,撑不起来??站在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角度上提出你的看法,看法就不会过时。好的散文必须是事实和看法都有,又融合的好”。②

  这里所说的“意思”和“诗意”以及“事实和看法都有,又融合的好”其实是一种境界。从上述的演讲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篇散文要大有“意思”和“诗意”,事实与看法又“融合的好”既是要让读者感到这篇文章有“境界”。然而“境界”的营造却如同贾平凹所言并非易事。散文作品中的境界必须是经过作家苦心经营的却又避免让读者看出这经营的破绽。

  贾平凹认为意境的营造需要做到以下三点①美的结构艺术:轻松、自然。②美的语言的应用。贾平凹认为美的语言应该是一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散文的境界的语言。华丽的辞藻未必就是美,朴实的语言也未必无韵,一般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否则淡者无味,壮者力竭,秀者纤弱。美的语言秒在不言言之,不是不言,是寄言,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直于曲,寄劲于婉,寄实于虚,寄整于余。还他认为美的语言应是一种能充分的表情达意,而且扫除了浮艳之风“唯陈言之务去”的清新朴素的语言。③贾平凹还认为散文内容境界的充分表现,是和散文作者本身的境界素质分不开的,也就是

  说对于一个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来说,要创作出好的散文,自己应该有一种相应的心境,亦即“文如其人”。然而这种心境却又从何而来呢?贾平凹以为散文境界的表现要靠散文心境的培养,并非刻意所能完成的。恰恰相反,这种心境的形成正是超越刻意的结果,对此贾平凹曾用“平常心”一词来描述。“强调平常心,为的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的艺术,且彻底放松写作时的紧张”。①平静、淡泊、明智,不以一时一事的得失而**了思想的意绪,在这种平常心的状态下才能领悟人生的哲理,方能出境界,最终才有利于真情的巧妙抒发!

(二)疗救:“大散文”理论的提出

  如果说对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的探索,以及还原散文本来面目的努力是贾平凹对当前散文发展诟病的初步把脉和诊断的话,那么“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则是他对当前散文发展的“开方疗救”。1 背景:题材的日趋狭窄和“真情”的缺失

⑴ “大散文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处于一种“日趋沉沦”的状态。首先散文创作中的题材日趋狭窄,精神脆弱。早在1984年《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贾平凹便认为当前的散文“仅写些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笔力太轻,后来又在《美文》发刊辞中说:“我们确实是不满意当前的散文状态,那种流行的,几乎渗

②透到许多人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小了,含义是越来越苍白了”。范

  培松说:“中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最大问题是题材的越来越狭窄,这甚至成为一种当代散文创作的必然”。其次,散文创作中“真情”的缺失,刮起“浮糜甜腻”之风。“真情”似与贾平凹散文永不能分离的话题,而在“大散文理论”提出之前的散文现状,在贾平凹看来恰恰是与“真情”背道而驰的。在与海外人士谈及“大散文理论”时贾平凹曾风趣地说“翻开报刊,常看到?初为人妻??初为人母??初为人父??初为人夫?的题目,我真害怕以后还有?初为人爷??初为人奶?的文章。⑵贾平凹在通读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散文,对古代散文大家的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后发现“文章十之八九是在说天道地,谈经论史,或上书,或序跋,或尺牍之类,便说:原来古人并非为文而文,所作的抒情散文仅仅是在做学问时的偶然为之啊.后来在其所创办的《美文》杂志中广泛收录了序跋,甚至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便是此结论之实践。2 含义:题材的拓展和“大气派”的追求

﹙1﹚“大散文”理论的提出无异于在散文界抛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从作家到理论家再到读者,拥护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一时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便有人认为“大散文”这种提法本身便不妥当,散文是一种文体,人为地划分了大与小的界限本身就 是不应该的,另外区别“大散文”与“小散文”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针对这样的问题,贾平凹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地给出答案。在《雪创问答》中说:“纯以字面意思看,?大散文?这个词似乎不通,但矫枉过正,主要是强烈的表现我们的追求和倡导”,具体来讲,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二是强调扩大,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不能把散文理解成那种咏物或抒情式的,要大而化之。在《美文三年——在编辑部会上的讲话》中说:“?大散文?是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不能简单地说成这样写就是大散文,那样写就是小散文,或别的不大不小的散文”。由此可见“大散文”的“大”指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题材的拓宽,他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大题材,要大篇幅。强调题材的拓宽就是什么都可以进入散文写作,当然“其中也包括现实的小品”。

﹙2﹚“大散文”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亦即强调散文面,各类题材各种形式都可以进入散文创作。从境界、题材、形式的范围内确定一个“大”字。另一方面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境界要大,同时追求生活实感,这与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不同,“文化大散文”追求历史的深度,是纵深式,而贾平凹却是横向的,关注现实生活。其次“文化大散文”语言华丽,辞藻优美,是贵族散文,而贾平凹的“大散文”是朴实的,是平民散文。另外“大散文”在深层次上追求“大气派”与“真性情”,这是与其创作理论中的“清正之气”相关联的,而这又是针对散文创作中“真情”的缺失而言的。散文要有大境界,反对把散文变成一种“小摆设”,这也是鲁迅先生在30年代强调并反对的; ﹙3﹚实质上“大散文”理论是贾平凹对前期散文创作理论的一个小结,归结起来其含义包括以下内容:①内容上:在题材方面拓宽散文的路子,散文就是一切文章②形式上:不拘一格,提倡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小节。③思想上:追求大境界,要有时代感,即要从一定的视角反映社会、人生,而不能是空洞的。④风格上:允许各种不同风格的存在,但从总体上要求清正,求大气⑤感情上:倡导回归真情,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三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题材包罗万象

  自八十年代以来,贾平凹不断地开拓着散文的审美类型,从写实到抽象,从抒情到写意,从乡村到城市,从现实到历史,他的散文包罗万象。文中丰富的生活文化内容映照着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展示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化的轨迹。纵观其散文创作,大致可分为自转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文化类五种审美类型。

  自转类散文大都写于八十年代初期,以一个农村青年对生活的激越的热情去记叙苦难 的童年岁月对幼小童贞心灵造成的伤害,对患难与共的血亲真情给予了深切赞美。此类作品将求情节记叙细致,内中盛载着强烈的人生际遇的感受,读来生动感人,其中的代表作品是《纺车声声》,稳中刻画了一个理解丈夫慈爱孩子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形象,抒发了母子患难的真情,催人泪下。风情类散文是对民俗风情的描摹和对山水人生的感悟,这类作品主要反映在商周题材上,还包括陕北(《走三边》《黄土高原》)、关中(《五位巷》《关中论》)、以及陕西以外地方的风情类作品。八十年代以来,贾平凹写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生活感悟性散文,文中寓意不在山水形态和生活琐事而主要书写主体专注于一境,心灵静虚时的思想,从而具有佛家禅定之思的意味,谓之禅思类散文。在八十年代的《月迹》、《月鉴》、《静虚村记》中,其禅味主要靠主体的感应,以及物我交融形成的意境上,而九十年代以后的禅思美文所表现得则是人生体悟所促发的主体寂静心境对自然的投射。除以上三种外,还有世相类、文化类散文一是各具特色风格迥异。这几类文章中的题材甚是广泛,这或许与“大散文理论”中题材的开拓,和“散文集是一切文章”的提法的映照。

(二)“杂交优势” 独特的小说式写法 1 典型化的人物性格

  贾平凹小说的韵味,首先集中体现在他对人物性格所进行的高度集中、概括、提炼。这就使得他散文成为类似小说的典型性格。以《闲人》为例,文中所刻画的“闲人”形象,既带有中外文学经典中“阿Q”、“多余人”之类的性格特征,但又不完全相同,而是映现着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生活的独特鲜明的印记。“闲人”潇洒自在,能吃能饿,勇武有力,敢“为朋友两肋插刀”,“闲人”三教九流,无所不交,“闲人”目无领导、权威,敢于嘲笑一切,乃至父亲;“闲人”买书“从不读完一本”,然“无所不知”??以简省的笔墨,幽默的笔调刻画了一个社会转型期的畸形儿,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用“新阿Q”、“多余人第二”似乎难以涵盖其独特而又典型的性格特征。集社会百态、人间百态于一身,作家观察社会,透视人生的功力之深,刻画人物笔力之劲由此可见一斑。散文要勾勒大千社会的缩影,用传统的散文笔法是难以胜任的,唯有小说笔法——典型化方可奏效。以小说笔法在散文中塑造鲜明、生动、深刻、独特的“这一个”,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并不多见。这或许是贾平凹的散文名声几乎超过小说,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2 情节化的叙述结构

  情节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他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散文与小说的很大不同点在于有“情”无“结”。散文只重抒情述志,而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但在贾平凹的散文中,不少佳作特别是“写社会”的作品,在叙述结构上带有明显小说色彩——情节化。《名人》中由忽然成名→无尽的烦恼→不愿做名人。可谓

  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情节简洁而又生动,正是明显的情节化的叙述结构。细节化的题材内容

  散文和小说都讲究细节描写,但相比之下,小说更注重密集的细节描写,而一般的散文则不然,细节描写显得疏朗,重在写意。阅读分析贾平凹后期的不少散文可以发现其题材内容中的细节更为丰富、生动、典型,更向小说倾斜。他对塑造人物形象,使之具有典型性,丰富情节内容,推动情节发展,使叙述结构情节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如《闲人》中“闲人”走路时的“雀步”与着装“走极端”;分发香烟的“大方”,骑自行车的“表演”,对待姑娘的“鲜明”态度,打抱不平的“出人意料”??等等不一而足。情结细致,幽默风趣,形象深刻。此外还有《弈人》、《名人》、《笑口常开》、《看人》等等,无不体现细节化题材内容的特点,造成了以小见大,以一当十,方寸间现世相百态的审美效果。

(三)语言拙朴 细腻真挚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极富特色,正如故去的三毛所言:“他用词很怪,可很有味”。①这用词的“怪”和“有味”,正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特色所在,也是形成起语言拙朴之美的理由。

  他在《语言——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中谈到遣词用语的三条规则:一是充分的表现情绪,二是和谐的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这是他身体力行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从此也看出了他对语言的重视和追求。正是他这种对语言的不懈追求,才使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话语,极为生动、传神和富于韵味。平中见奇、淡中有味、俗中有雅,朴中至诚至真,令人咀嚼回味不已。不管是叙述之语,描写之言,或对话或抒情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却安置的那么恰如其分,不仅语准意达,而且有声有调,情韵十足,形神兼备。如:“谁家娶媳妇,鞭炮一响,两边楼下伸头去看,乐事的剪一把彩纸屑,撒下新郎新娘一头喜,夜里去闹新房,吃一颗喜糖,说十句吉祥”②一个“伸”,一个“喜”,一个“吉祥”,用得多神多妙!场景都好似活了,让人如临其临。“忽又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声?春来了?!”③一个“望”,一个“迷迷”,一个“忍不住”,就是这些极平常极普通的字眼,却给用活了,自然、熨帖,形神皆显。贾平凹散文中的对话也是普通生活中的常用之语,三言两语,通俗易懂,但却极为精炼简约富有哲理。如:“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它太丑了,?天文学家说。?真的,是太丑了。??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以丑为美???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雕刻,捶布。他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贾平凹的散文用语不以华诞、典雅、绮丽见长,而以浑浊、质朴、纯真见美。语淡而味腴,和萃之气悠然流露,最耐玩味!

  除上述艺术特色以外,贾平凹散文还拥有其他特点,诸如思索人生,蕴含哲理;鲜明的地域特色,乡村情结;禅佛思想的渗入;颓废的风格。均是“前人之述备焉”,此处不再重复。

  作为散文家的贾平凹扎根于生他养他的商州大地,吸取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养分,开发他的聪慧和悟性,凭着一支异乎寻常的灵性的笔,在散文世界广阔的天地里掀波弄潮,他成功的的创作一直在不断的影响千百万读者,其影响范围已不仅仅是中国,而早已扩展到世界文坛,贾平凹自己也必将因此而在中国散文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论贾平凹散文合集2

  江西教育学院自学考试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目录

  引 言.........................................................................1 1 丰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其散文创作的基垫.........................................2 2 探索与疗救:贾平凹散文创作理论..............................................3 探索:还原散文的本来面目...................................................3 还原散文的独立性,追求散文的独立.......................................3

鼓呼散文的“真”与“美”:回归真情 塑造意境...............................5 真情的回归............................................................5 意境的营造............................................................6

疗救:“大散文”理论的提出................................................7 背景:题材的日趋狭窄和“真情”的缺失..................................7 含义:题材的拓展和“大气派”的追求....................................8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9 题材包罗万象.............................................................9 “杂交优势” 独特的小说式写法..............................................9 典型化的人物性格......................................................9 情节化的叙述结构.....................................................10 细节化的题材内容.....................................................10

语言拙朴 细腻真挚.......................................................10 参考文献......................................................................12 致 谢.......................................................................13

  贾平凹《美文》2002年7月上半月刊《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江西教育学院自学考试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崇高” ①贾平凹认为:“散文是除了诗以外最能写的问题,他的极致是最单纯和朴素的,篇幅短,无情节故事,语言平淡,靠的是作者的境界和素质”。②亦即贾平凹认为散文是与小说、诗等其他文学样式一样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且由于散文本身的布局篇幅格式,从而使之具有了“最能写”的特点,这种“最能写”指的是散文便于抒情,也正是由于这种易于抒情才从而使得散文的存在具备非凡的意义,使得散文这种文体具备了不凡的魅力,变得尤为重要了! 鼓呼散文的“真”与“美”:回归真情 塑造意境 真情的回归

  作为一个富于自省和批评意识的散文革命家,毋庸讳言,贾平凹对于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都是不太满意的,这种不满意不仅表现在当代几十年来对“散文是什么”观念误识的情形上,同时也表现在对中国当代散文创作题材愈来愈窄的情形上。

  1984年底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一文中写道:散文的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些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男不男女不女的二一字气,小巧甜腻。③ 在《〈抱散集〉序》中又写道:散文发展到今天??格局再不能拓宽了吗?多少世事的沧桑,人生的觉悟哪里去了,还只是柔柔弱弱的花草水月,鸡肚小肠的恩怨是非吗?后来在1994年的《雪窗问答》中又说:“自新文学时期以来人们已经厌烦了一种假大空的人为的散文,但随之而起的则是弥漫了琐碎之气,把那么一点自己愁感得失翻来覆去的咀嚼咏叹??作为从事散文的人来说不能不感到悲哀”。⑤在贾平凹看来,散文这个“赤裸裸的文体”首先应该表现作者本人的感情。“情”是散文的灵魂,是散文称其为成功和优秀的关键所在。“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要掩饰”,甚至“在有了最真挚感情作为最起码的要求之后,它是再无需求的”。这里所谓“真情”在贾平凹看来是与“小家碧玉”式的感情不同的。“小家碧玉”是透着甜媚的矫情,“真情”却是“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感悟之情”,或“振奋,或消沉,或健康,或颓废,或激动,或冷漠,或欢呼,或反对??” ⑥ 来得自然,来得丰富,没有半点矫饰和做作。同时这种“真情”也是“真知”的形象化,情感化,渗透着作者本人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沉思。

①②④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 江西教育学院自学考试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既然散文要表现真情,要呼唤真情的回归,贾平凹认为首先要弘扬散文的清正之气,涤荡散文长期以来的矫揉造作,颓废的甜媚之情。这种清正之气应该是蕴籍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现着作者人格的崇高,这种清正之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拥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其次呼唤真情的回归要抛弃“小家碧玉”,拓宽散文的视野,争抢散文的力度和深度,使散文写作真正表现大家气派。另外呼唤真情的回归还要防止题材表现的媚俗雨甜腻化,要用激情写作,“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有浑然之气、鲜活之气、清正之气”,才能有真情的回归。① 意境的营造

  然而这种真情又该如何去表现呢?贾平凹曾经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散文要写的“有意思”有“诗意”,他说:“我们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许多种感觉,比如嗅觉、听觉、视觉,因此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悟。这一类散文,他多是多义性的,整体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散文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他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诗意”。

  又说:“事实是要求我们写出生活实感,写出生活的原生态,这一点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那种政治性哲理性的作品就是缺少了这种具体的事实,所以才不感人。但有了事实,你没有看法,或不透露看法那事实则没有意义,撑不起来??站在关注人关注生命的角度上提出你的看法,看法就不会过时。好的散文必须是事实和看法都有,又融合的好”。②

  这里所说的“意思”和“诗意”以及“事实和看法都有,又融合的好”其实是一种境界。从上述的演讲中我们可以感到一篇散文要大有“意思”和“诗意”,事实与看法又“融合的好”既是要让读者感到这篇文章有“境界”。然而“境界”的营造却如同贾平凹所言并非易事。散文作品中的境界必须是经过作家苦心经营的却又避免让读者看出这经营的破绽。

  贾平凹认为意境的营造需要做到以下三点①美的结构艺术:轻松、自然。②美的语言的应用。贾平凹认为美的语言应该是一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散文的境界的语言。华丽的辞藻未必就是美,朴实的语言也未必无韵,一般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否则淡者无味,壮者力竭,秀者纤弱。美的语言秒在不言言之,不是不言,是寄言,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直于曲,寄劲于婉,寄实于 ①② 贾平凹《美文》2002年7月上半月刊《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贾平凹《美文》2002年7月上半月刊《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江西教育学院自学考试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虚,寄整于余。还他认为美的语言应是一种能充分的表情达意,而且扫除了浮艳之风“唯陈言之务去”的清新朴素的语言。③贾平凹还认为散文内容境界的充分表现,是和散文作者本身的境界素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来说,要创作出好的散文,自己应该有一种相应的心境,亦即“文如其人”。然而这种心境却又从何而来呢?贾平凹以为散文境界的表现要靠散文心境的培养,并非刻意所能完成的。恰恰相反,这种心境的形成正是超越刻意的结果,对此贾平凹曾用“平常心”一词来描述。“强调平常心,为的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的艺术,且彻底放松写作时的紧张”。①平静、淡泊、明智,不以一时一事的得失而**了思想的意绪,在这种平常心的状态下才能领悟人生的哲理,方能出境界,最终才有利于真情的巧妙抒发!

疗救:“大散文”理论的提出

  如果说对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的探索,以及还原散文本来面目的努力是贾平凹对当前散文发展诟病的初步把脉和诊断的话,那么“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则是他对当前散文发展的“开方疗救”。

背景:题材的日趋狭窄和“真情”的缺失

⑴ “大散文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处于一种“日趋沉沦”的状态。首先散文创作中的题材日趋狭窄,精神脆弱。早在1984年《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贾平凹便认为当前的散文“仅写些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笔力太轻,后来又在《美文》发刊辞中说:“我们确实是不满意当前的散文状态,那种流行的,几乎渗透到许多人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小了,含义是越来越苍白了”。②范培松说:“中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最大问题是题材的越来越狭窄,这甚至成为一种当代散文创作的必然”。其次,散文创作中“真情”的缺失,刮起“浮糜甜腻”之风。“真情”似与贾平凹散文永不能分离的话题,而在“大散文理论”提出之前的散文现状,在贾平凹看来恰恰是与“真情”背道而驰的。在与海外人士谈及“大散文理论”时贾平凹曾风趣地说“翻开报刊,常看到?初为人妻??初为人母??初为人父??初为人夫?的题目,我真害怕以后还有?初为人爷??初为人奶?的文章。⑵贾平凹在通读了中国古代的优秀散文,对古代散文大家的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后发现“文章十之八九是在说天道地,谈经论史,或上书,或序跋,或尺牍之类,便说:原来古人并非为文而文,所作的抒情散文仅仅是在做学问时的偶然为之啊.后 ①②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 江西教育学院自学考试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来在其所创办的《美文》杂志中广泛收录了序跋,甚至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便是此结论之实践。

含义:题材的拓展和“大气派”的追求

﹙1﹚“大散文”理论的提出无异于在散文界抛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从作家到理论家再到读者,拥护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一时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便有人认为“大散文”这种提法本身便不妥当,散文是一种文体,人为地划分了大与小的界限本身就是不应该的,另外区别“大散文”与“小散文”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针对这样的问题,贾平凹曾多次直接或间接地给出答案。在《雪创问答》中说:“纯以字面意思看,?大散文?这个词似乎不通,但矫枉过正,主要是强烈的表现我们的追求和倡导”,具体来讲,一是强调散文的真情,有其生活实感,有史感,有美感。二是强调扩大,或许也是恢复题材面,不能把散文理解成那种咏物或抒情式的,要大而化之。在《美文三年——在编辑部会上的讲话》中说:“?大散文?是一种思维,一种观念,不能简单地说成这样写就是大散文,那样写就是小散文,或别的不大不小的散文”。由此可见“大散文”的“大”指的是散文的境界和题材的拓宽,他并不是提倡散文要大题材,要大篇幅。强调题材的拓宽就是什么都可以进入散文写作,当然“其中也包括现实的小品”。

﹙2﹚“大散文”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亦即强调散文面,各类题材各种形式都可以进入散文创作。从境界、题材、形式的范围内确定一个“大”字。另一方面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境界要大,同时追求生活实感,这与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不同,“文化大散文”追求历史的深度,是纵深式,而贾平凹却是横向的,关注现实生活。其次“文化大散文”语言华丽,辞藻优美,是贵族散文,而贾平凹的“大散文”是朴实的,是平民散文。另外“大散文”在深层次上追求“大气派”与“真性情”,这是与其创作理论中的“清正之气”相关联的,而这又是针对散文创作中“真情”的缺失而言的。散文要有大境界,反对把散文变成一种“小摆设”,这也是鲁迅先生在30年代强调并反对的;

﹙3﹚实质上“大散文”理论是贾平凹对前期散文创作理论的一个小结,归结起来其含义包括以下内容:①内容上:在题材方面拓宽散文的路子,散文就是一切文章②形式上:不拘一格,提倡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小节。③思想上:追求大境界,要有时代感,即要从一定的视角反映社会、人生,而不能是空洞的。④风格上:允许各种不同风格的存在,但从总体上要求清正,求大气⑤感情上:倡导回归真情,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集》《五味巷》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江西教育学院自学考试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参考文献

【1】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集》《哭三毛》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江西教育学院自学考试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回顾紧张但又充实的培训班和开发过程,本人在此向所有关心我的及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的指导老师在百忙中挤时间给我指导设计思路和方法,并给我提供了大量学习参考资料。使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让我在设计学习中不断的增强设计技能、开拓新的学习方法,在不断改进中完善系统设计。更使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独特思想和方法。同时,我也要感谢同组的同学,他们也给了我不少帮助,我们共同的探讨使设计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得以解决。让我深深地感到团队力量的强大。

论贾平凹散文合集3

  导语: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他写过不少出色的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贾平凹散文精选,欢迎阅读!谢谢!

  篇

  一、贾平凹散文精选

  青泥是兰田的古地名,李相虎是兰四人,自号青泥散人,既不忘故土,又十分贴合本性。青泥散人早年做油画,声名昭著,拿过一次全国美展的奖,但随之就十数年泥牛入海,没了消息。他在陕南的小县里呆了许久,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才调人西安,又在半坡博物馆伏下来。他在乡下的时候我去过他的住处,窝酸菜,吃杂面,门口篱笆上有牵牛花,屋后矮院墙根狗在吠。而半坡博物馆的工作室更是幽静,几乎要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在这永远有青泥相伴的日子里,他兴趣了书法,除了工作就没完没了地钻研碑帖。搞艺术要沉寂,但沉寂如龟者,我见过的只有青泥散人,他不急不躁,不事张扬,整日言语不多,笑眯眯的,以致于周围的人也不知他在练字,以致于连朋友们也骂他懒虫。我大约半年出城去看他一次,每次他在写字,立即卷了笔纸,他不愿我看他的字,我也不说着字的话,吃茶聊天,直聊得月上柳梢,才兴尽回城。回来,朋友又问他的状况,又恨他懒得没了出息。我说,懒虫一般说的是老虎吧,老虎平日总是卧在那里的,鸟叫虫鸣他是不理的,风吹草动他也是不理的,但真有猎物出现,老虎是一跃而起,任何猎物都不可逃脱了,青泥散人是有虚怀的,虚怀者是初若无能。

  今年冬天,忽几日奇冷,窗外树上的几只鸟也瑟缩如拳,如石,呼喊也不惊起,我与人在屋下棋,正为悔一棋子而厮夺,青泥散人敲门进来。他两颊通红,戴了耳套,胳肘后夹了一卷纸,是来要我看他的字的。他能主动让我看字,一定是字能耐看了,我偏不急着看,只问他乘的几路公共车,转了几站才到我这里的?他显示未遂,很快就平淡了,和我谈棋说茶,间到我的病。他说,肝病是淤血,要气血通畅,宜于读《石门铭》的。我说是呀,我每日用气功治病哩。他说:你做气功?我说,看好的书法,好的画,读好书,听好的音乐,好的演说,凡是真心身投人了的东西都有气功效果的。他笑了,说:你是要我挂出我的字了?!就把那卷纸一张一张挂了四壁。这是我第一次全面地看到了他的书法,我说了四个字:苍老苦涩。他问:有酒没?我说:没酒。他在茶里又添了茶叶,和我碰了一下喝了。

  翌日,我赶到青泥散人的家去,赏读了他积存的全部作品,又目睹了他;陆案实际操作,度过一个受活的下午。末了,我笑着说:字写成这样,人是不能发达的。他点了头,说:我是青泥散人。

  从他家出来的时候,一收破烂人正从走廊里抱了一大捆废纸要过称,这是青泥散人练习过的字纸。我忙喝住,从那废品里挑出了四幅要收藏,收破烂的人疑惑:我每一星期来收这么二三捆的。收破烂的人并不识艺术,否则他全部留下来,他的后人就要发大财了!之所以说后人发财,是因为青泥散人的字并不为世所重,目下世风靡丽,没有多少人能欣赏他的字的,他的字只供搞书法的人去看,趣味太高,感应人寡。

  回城的路上我想,青泥散人日月清贫,这是必然的,不出名也属必然,他全然不在乎,也是必然,他的艺术会长久也一定会必然。但这样的字既使再发展到极致,只能是大家却不能成宗师,这是因为这一路还不是书法的主流,苦涩仅为一味。但是,但是,话说回来,人的一生又能几个弄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呢?

  1998年1月23日

  篇

  二、贾平凹散文精选

  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仅挖掘的永泰公主的,章怀太子的,懿德太子的,房陵公主的,李寿,李震,李爽,韦泂章浩的,除了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这些壁画不同于敦煌,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有美女和骏马,想想,这是人生多得意事!

  去看这些壁画的那天,馆外极热,进地下室却凉,门一启开,我却怯怯地不敢进去。看古装戏曲,历史人物在台上演动,感觉里古是古,我是我,中间总隔了一层,在地下室从门口往里探望,我却如乡下的小儿,真的偷窥了宫里的事。“美女如云”’,这是现今描写街上的词,但街上的美女有云一样的多,却没云那样的轻盈和简淡。我们也常说“唐女肥婆”,甚至怀疑杨玉环是不是真美?壁画中的宫女个个个头高大,耸鼻长目,丰乳肥臀,长裙曳地,仪表万方,再看那匹匹骏马,屁股滚圆,四腿瘦长刚劲,便得知人与马是统一的。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他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人种混杂,正是现今西欧的情形。我们常常惊羡西欧女人的健美,称之为“大洋马”,殊不知唐人早已如此。女人和马原来是一回事,便可叹唐以后国力衰败,愈是被侵略,愈是向南逃,愈是要封闭,人种退化,体格羸弱。有人讲我国东南一隅以南洋的华侨是纯粹的汉人,如果真是如此,那里的人却并不美的。说唐人以胖为美,实则呢,唐人崇尚的是力量。马的时代与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诗里在赞美着瘦小的毛驴,倦态的老牛,平原上虽然还有着骡,骡仅是马的附庸。

  我爱唐美人。

  我走进了地下室,一直往里走,从一九九七年走到五百九十三年,敦煌的佛画曾令我神秘莫测,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使我感受到了真正的人的气息。看着这些女子,我总觉得她们在生动着,是活的,以致看完这一个去看那一个,侧身移步就小心翼翼,害怕走动碰着了她们。她们是矜持的,又是匆忙的,有序地在做她们的工作,或执盘,或掌灯,或挥袖戏鹅,或观鸟捕蝉,对于陌生的我,不媚不凶,脸面平静。这些来自民间的女子,有些深深的愁怨和寂寞,毕竟已是宫中人,不屑于我这乡下男人,而我却视她们是仙人,万般企慕,又自惭形秽了。《红楼梦》中贾宝玉那个痴呆呆的形状,我是理解他了,也禁不住说句“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了”。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

“美人千年已经老了!”同我去看壁画的友人说。

  友人的话,令我陡然悲伤,但友人对于美人老却感到快意。我没有怨恨友人,对于美人老的态度,从来都是有悲有喜的两种情怀,而这种秉性可能也正是皇戚贵族的复杂心理,他们生前占有她,死后还要带到阴间去,留给后世只是老了的美人。这些皇戚贵族化为泥土,他们是什么狗模人样毫无痕迹,而这美女人却留在壁画里,她们的灵魂一定还附在画上。灵魂当然已是鬼魂,又在墓穴里埋了上千年,但我怎么不感到一丝恐怖,只是亲切,似乎相识,似乎不久前在某一宾馆或大街上有过匆匆一面?我对友人说:你明白了吗,《聊斋志异》中为什么秀才在静夜里专盼着女鬼从窗而人吗?!

  参观完了壁画,我购买了博物馆唐昌东先生摹古壁的画作印刷品,我不愿“六妹”千余年在深宫和深墓,现在又在博物馆,她原本是民间身子,我要带她到我家。我将画页悬挂室中,日日看着,盼她能破壁而出。我说,六妹,我不做皇戚贵族宫锁你,我也没金屋藏匿你,但我给你自在,给你快乐,还可以让你牧羊,我就学王若宾变成一只小羊,让你拿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

  篇

  三、贾平凹散文精选

  去泾河里捡玩石,原本是懒散行为,却捡着了一尊佛,一下子庄严得不得了。那时看天,天上是有一朵祥云,方圆数里唯有的那棵树上,安静地歇栖着一只鹰,然后起飞,不知去处。佛是灰颜色的沙质石头所刻,底座两层,中间镂空,上有莲花台。雕刻的精致依稀可见,只是已经没了棱角。这是佛要痛哭的,但佛不痛哭,佛没有了头,也没有了腹,莲台仅存盘起来的一只左脚和一只搭在脚上的右手。那一刻,陈旧的机器在轰隆隆价响,石料场上的传送带将石头传送到粉碎机前,突然这佛石就出现了。佛石并不是金光四射,它被泥沙裹着,依样丑陋,这如同任何伟人独身于闹市里立即就被淹没一样,但这一块石头样子毕竟特别,忍不住抢救下来,佛就如此这般地降临了。

  我不敢说是我救佛,佛是需要我救的吗?我把佛石清洗干净,抱回来放在家中供奉,着实在一整天里哀叹它的苦难,但第二天就觉悟了,是佛故意经过了传送带,站在了粉碎机的进口,考验我的感觉。我庆幸我的感觉没有迟钝,自信良善本泯,勇气还在。此后日日为它焚香,敬它,也敬了自己。

  或说,佛是完美的,此佛残成这样,还算佛吗?人如果没头身,残骸是可恶的,佛残缺了却依样美丽。我看着它的时候,香火袅袅,那头和身似乎在烟雾中幻化而去,而端庄和善的面容就在空中,那低垂的微微含笑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佛,”我说,“佛的手也是佛,佛的脚也是佛。”光明的玻璃粉碎了还是光明的。瞧这一手一脚呀,放在那里是多么安祥!

  或说,佛毕竟是人心造的佛,更何况这尊佛仅是一块石头。是石头,并不坚硬的沙质石头,但心想事便可成,刻佛的人在刻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虔诚,而被供奉在庙堂里度众生又赋予了意念,这石头就成了佛。钞票不也仅仅是一张纸吗,但钞票在流通中却威力无穷,可以买来整庄的土地,买来一座城,买来人的尊严和生命。

  或说,那么,既然是佛,佛法无边,为什么会在泾河里冲撞滚磨?对了,是在那一个夏天,山洪暴发,冲毁了佛庙,石佛同庙宇的砖瓦、石条。木柱一齐落入河中,砖瓦、石条、木柱都在滚磨中碎为细沙了而石佛却留了下来,正因为它是佛!请注意,泾河的泾字,应该是经,佛并不是难以逃过大难,佛是要经河来寻找它应到的地位,这就是他要寻到我这里来。古老的泾河有过柳毅传书的传说,佛却亲自经河,洛河上的甄氏成神,飘渺一去成云成烟,这佛虽残却又实实在在来我的书屋,我该呼它是泾佛了。

  我敬奉着这一手一脚的泾佛。

  许多人得知我得了一尊泾佛,瞧着皆说古,一定有灵验,便纷纷焚香磕头,祈祷泾佛保佑他发财,赐他以高官,赐他以儿孙,他们生活中缺什么就祈祷什么,甚至那个姓王的邻居在打麻将前也来祈祷自己的手气。我终于明白,泾佛之所以没有了头没有了身,全是被那些虔诚的芸芸众生乞了去的,芸芸众生的最虔诚其实是最自私。佛难道不明白这些人的自私吗,佛一定是知道的,但佛就这么对待着人的自私,他只能牺牲自己而面对着自私的人,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啊。

  我把泾佛供奉在书屋,每日烧香,我厌烦人的可怜和可耻,我并不许愿。

“不,”昨夜里我在梦中,佛却在说,“那我就不是佛了!”

  今早起来,我终于插上香后,下跪作拜,我说,佛,那我就许愿吧,既然佛作为佛拥有佛的美丽和牺牲,就保佑我灵魂安妥和身躯安宁,作为人活在世上就好好享受人生的一切欢乐和一切痛苦烦恼吧。

  人都是忙的,我比别人会更忙,有佛亲近,我想以后我不会怯弱,也不再逃避,美丽地做我的工作。

  1997年2月20日

  篇

  四、贾平凹散文精选

  我戒酒后,嗜茶,多置茶具,先是用一大口粗碗,碗沿割嘴,又换成宜兴小壶,隔夜茶味不馊,且壶嘴小巧,噙吮有爱情感。用过三月,缺点是透壶不能瞧见颜色,揭盖儿也只看着是白水一般,使那些款爷们来家了,并不知道我现在饮的是龙井珍品!便再换一玻璃杯,法兰西的,样子简约大方,泡了碧螺春,看薄雾绿痕,叶子发展,活活如枝头再生。便写条幅挂在墙上:无事乱翻书,有茶请待客。人便传我家有好茶,一传二,二传三,三传无数,每日来家饮茶人多,我纵然有几个稿酬,哪里又能这么贡献?藏在冰箱中的上等茶日日减少了。还有甚者,我写作时,烟是一根一根抽,茶要一杯一杯饮的,烟可以不影响思绪在烟色中去摸,茶杯却得放下笔去加水,许多好句就因此被断了。于是想改换大点茶杯,去街上数家瓷店,杯子都是小,甚至越来越到沙果般小,店主说,现在富贵闲人多,饮茶讲究品的。我无富贵,更无有闲,写作时吸烟如吸氧,饮茶也如钻井要注水一样,是身体与精神都需要的事,品能品出文章来?

  十月十五日,本单位的宋老兄说过要请吃的,割八斤羊肉,红炯一顿,但却迟迟没动静,去穆老弟处打问,却见他桌上有一杯,高有六寸,粗到双掌张开方能围拢,还有个盖儿,通体白色,着青色山水楼阁人物图,古也不古,形状极其厚朴,顿生掠夺之心。问是哪儿买的,不嗜茶的人却用这等杯子?穆老弟口吻严重,说是专制的,无处可买,又说:你想要了,可以给你,得写一幅字交易。我惜我书法,素不轻易送人,说:一个杯子一千元呀?!却还是当下写就,清洗了杯子携回。

  从此饮茶用此杯,日晚不离案头。此杯之好,泡茶能观茶形水色,又不让谋我茶的人从外看见,仅我独享,抓盖顶疙瘩,椭圆洁腻,如温雪,如触人乳头。最合意的是它憨拙,搂在手中,或放在桌上,侧面看去,杯把儿作人耳,杯子就若人头,感觉里与可交之人相交。写作时不停地饮,视那里盛了万斛,也能饮得我满腹的文章。

  我常想,世上能用此等大杯饮茶的,一是长途汽车的司机,二就是我了,都是靠苦力吃饭的人。但司机多用罐头瓶。咖啡瓶当壶,我却是青花白瓷杯,这便是写作人仅有的一点清高吧?李白有过一句:唯有饮者留其名,如果饮者不仅指饮酒,也该有饮茶,那我就属饮者之列了。今冬里,家有来客见我皆笑,说是个头小茶杯大,我笑而不答,但得大杯之趣了,是不与他人传授的。

  1996年11月22日早写

  篇

  五、贾平凹散文精选

  吃烟是只吃不尽,属艺术的食品和艺术的行为,应该为少数人享用,如皇宫寝室中的黄色被褥,警察的电棒,失眠者的安定片;现在吃烟的人却太多,所以得禁止。

  禁止哮喘病患者吃烟,哮喘本来痰多,吃烟咳咳咔咔的,坏烟的名节。禁止女人吃烟,烟性为火,女性为水,水火生来不相容的。禁止医生吃烟,烟是火之因,医是病之因,同都是因,犯忌讳。禁止兔唇人吃烟,他们噙不住香烟。禁止长胡须的人吃烟,烟囱上从来不长草的。

  留下了吃烟的少部分人,他们就与菩萨同在,因为菩萨像前的香炉里终日香烟袅袅,菩萨也是吃烟的。与黄鼠狼子同舞,黄鼠狼子在洞里,烟一熏就出来了。与龟同默,龟吃烟吃得盖壳都焦黄焦黄。还可以与驴同嚎,瞧呀,驴这老烟鬼将多么大的烟袋锅儿别在腰里!

  我是吃烟的,属相上为龙,云要从龙,才吃烟吞吐烟雾要做云的。我吃烟的原则是吃时不把烟分散给他人,宁肯给他人钱,钱宜散不宜聚,烟是自焚身亡的忠义之士,却不能让与的。而且我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中国人就吃中国烟,是本地人就吃本地烟,如我数年里只吃“猴王”。

  杭州的一个寺里有幅门联,是:“是命也是运也,缓缓而行;为名乎为利乎,坐坐再去。”忙忙人生,坐下来干啥,坐下来吃烟。

  1996年11月26日夜戏笔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