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3篇(民俗文化学论文)

2022-10-25 12:56:44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世界民俗文化——论文3篇(民俗文化学论文),供大家赏析。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3篇(民俗文化学论文)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1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开发这座精神矿藏对于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具体意义是:

  首先,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其次,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也应当包括中国的姓氏文化.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文明的表现.此外,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例如:林姓的堂联为“励志禁烟,御夷留根”;毛姓的堂联为“捧檄而往,脱颖而来”;于姓得堂联为“当代清官,救时宰相”.以上的堂联分别提倡爱国御敌,为国挺身,清廉救时的风尚,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具体写照吗

  再次,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诗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说的是,青山和白骨,一个有幸,一个无辜.土地江海也是,中国历史上,地因人姓而得名的十分普遍,因此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亘古沉默的土地,因某个名人的驻足而顿时喧嚣起来,引得无数慕名而来的人士或把酒临风,或扼腕痛心,或按动快门.根据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书中共有6885条词目,其中涉及到姓名的,包括本身就是姓氏名胜的,有866条,占全书所收录的名胜%.岂但地名如此!日常生活中如“孔府家酒”,“贵妃酒”,“东坡肉”,“李锦记”等等以姓氏命名的商品比比皆是.另外,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认识自身,造福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2

  新世界如何有效的发展和保护传统的民俗文化

  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或许正是如此。

  走向了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发展了,进步了,可我们决不能丢

  掉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文化。正如高飞的风筝一般,不要等到风筝线断了,不要等到我们的根被自己亲手掘起时才如梦初醒。让我们放慢那盲目追随的脚

  步,回过头来,稳重地、虔诚地呵护自己的文化,把根留住!

  第一,是宝剑就得用上沙场,而不是藏而不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从一些广泛文化来说,国人尚且不够了解,更不用说那些本来就不

  出名的文化了,基于这一状况,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彰显地区文

  化,打造属于自己特异的文化,并对外多举行一些活动进行宣传,不然再精髓的东西都不能端上菜盘子上,让大家尽情享用文化大

  餐。其实,现在的旅游文化承载了不少其它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

  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此期间,这些游客慢慢地接受者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

  第二,拓展,即将传统文化用一种易接受的方法输送给当代人。对于传统文

  化,很多人可能觉得非常枯燥乏味,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耗,因此,我们就

  得一反常态,用创新的思路来教导他们,当然不能改变了文化的实质。我们还通

  过电视来讲授文化,如今的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明显,这样的形式

  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又如中国眉山东坡国际文化节,此次文化节充分体现了

  党的十七大精神

  第三、用一种合时合宜的方式引导当代人去接触传统文化并学习发扬传统文

  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多人都被利益熏陶着,举办企业的文化节,加

  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政府来说,建立必要的传统文化馆,和一些传统文物馆

  是很有效果的,因为民众对这样形式的展览能够在业余时间去享受一番,对于他

  们而言,既能丰富业余生活,又能学到某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国家意识,有文化归属感,有人格气节的人,历史不能在我们这里割断,我们要传承历史,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这样我们就能做一个无愧

  于历史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我们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赢得别

  人的尊重。

世界民俗文化——论文3

  中国民俗文化之服饰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创造出那么多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百花齐放,使中华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现我就中国服饰的起源、发展演变谈谈我拙劣的看法。

  正如《中国服饰史》(陈志华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年第一版 序)所说:“社会制度形成了,它不仅是郑重的,不可违背的,同时也是多彩的,它需要许多外在形式,如皇帝在哪一场合需要如何着装,大臣在哪个礼仪活动中需要根据什么确定衣裳,包括颜色、款式、纹样,甚至细节。对于制度来说,服装也会是个体屈从于社会??社会越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越丰富,生活方式也就越显多样。到一定程度时,穿衣不再是御寒、防雨、遮阳,它成了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求??当然,对于服装起源,今人有多种说法,不可忽视的是,服装绝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服饰是个体的心理体现,同时也是某一社会集团的表征。服饰的功能是向他人传达自己的社会地位、职业、自信心和其他个体特征。

  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已经学会用动物的筋线来缝制兽皮服饰,也已经有了树叶制成的服装。新石器时代开始纺纱,出现麻布、葛布、丝绸、毛织品等。现有很多出土的古迹和史料可见人类着装经历了涂身、文身,用动物毛皮覆盖、加工缝制毛皮到纺织,再到将织物缝制成衣服的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对于服饰产生的原因,说法历来不一。保护说是在人类信仰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强调服饰的生理、心理保护功能和实用功能,是说人类为适应气候环境(寒冷)或为使身心不受伤害,而从长年累月的裸态生活中逐渐进化到用自然或人工的物体来遮盖身体。装饰说认为服饰的起因来自人类想增加自己魅力的心理冲动。至于不太准确的遮羞说则认为服饰起源于人类的道德和性羞耻。不管起源原因是什么,服饰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那么现在我就具体从各个时期的服饰来说说。

  先秦服饰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基础。出现了衣、裳、履、冠、冕、袍、深衣等多种服装样式以及各种首饰佩饰等。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最基本的形制——套装式的“上衣下裳制”、“衣裳连属制”、上下通裁的“袍制”以及整合式的上下连属制。上衣下裳形制的确立奠定了我国服装的最初形制。母系社会后期,我国服饰已经发展到上有交领衣,下有裙裳,梳辫发的发式以及佩带事物并存的完整的穿着装饰面目。周代分封制的建立和阶级间等级制的形成致使服饰上的等级区分叫为系统化。周代产生了冕服,包括大裘冕、衮冕、毳冕、玄冕等等。冕服上的图案是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将宗彝、藻、火、粉米等绣之于裳,各自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周代,除冕服外,还有元端、深衣、袍、裘等。

  秦汉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服装的各个方面有很大进步。产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演变而成的男子的袍服。袍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思想风尚以及审美倾向。秦汉男子无论文武皆穿袍,袍服领口开得较低以露出禅衣,领口、袖口、底摆都镶嵌着菱形、回形、方格等式的花边。男子还流行佩绶和簪笔。汉代的冠包括冕冠、长冠、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法冠、武冠、建华冠、巧士冠等等共20多种。幅巾在汉末成为流行首服,或以幅巾为雅,或以幅巾为尚。汉代女子最流行的服饰是深衣,衣襟较以前圈数变多,下摆增大,腰身以绸带束得很紧。妇女也穿襦裙,上穿短襦,下穿长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而且长衫还分为三种境界:华服境界、浪漫境界、淡泊境界。衫为宽大敞袖,有单、夹两式,面料主要是纱、绢、布。首服有幅巾、纶巾、小冠、漆纱笼冠、白纱高顶帽等。魏晋时期襦裙的特点为:对襟、束腰、袖根窄、袖端

  宽、袖口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边,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有束腰。这时期妇女服饰向繁丽、夸张的方向发展。

  隋唐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是圆领袍衫。裹幞头、穿圆领袍衫、脚登乌皮靴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并以其为尚。圆领袍衫,即团领袍衫,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属的服装形式。唐代女子的日常服装是襦裙服,上着短裙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可戴幂篱。女子还穿长裙,也流行女着男装,女穿胡服。在唐代绘画中经常可见妇女在肩背上披一条长长的画帛,叫做披帛。用金粉或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披搭在肩上,旋绕于手臂间。首服有幂篱、胡帽和帷帽。唐代女子的妆式有花钿、眉饰、斜红、面靥、点唇等等。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宋代男子的公服是圆领袍衫,袍衫又分为宽袍大袖和紧身窄袖两种。宋代实行革带制度,袍衫外系的革带,是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佩鱼制度,也是区分官阶的标志。宋代官员的朝服式样除了沿袭汉唐之外,又在颈间戴上方心曲领。宋代女子最具有特色的服饰,以直领对襟为主,两腋下开叉,袖有宽窄两式。

  下面我再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介绍一下。

  满族的旗袍和马褂是很著名的。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其穿着范围并不限于妇女。旗袍是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分为单、夹、皮、棉四种。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的于是的花边。马褂分为纱、单、夹三种,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是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由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棉袍。不同颜色的袍子代表不同的意义。牧民穿的靴子有几种。一种是蒙古靴,用涩面的香牛皮制作。还有马靴、毡靴。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用棉布、绸缎制成。男子腰带上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

  维吾尔族的服饰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是花帽,维吾尔语称“朵帕”。它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服饰,也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因地区、职业、年龄和性格的不同,花帽又分为许多不同的样式。有些地区的帽子实际上不是用来戴的,而是用针别在盖头披巾上的一种装饰。它还是一种馈赠亲友的贵重礼品。

  朝鲜族素来被称为“白衣民族”。朝鲜族人民非常爱整洁,喜欢穿素色衣服。他们服装的特色在于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系之。朝鲜族的男子的裤子,裤腿和裤裆相当肥大,适合盘腿而坐。裤腿系上丝带,喜欢在上衣外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出门时再加穿一件长袍。朝鲜族的妇女有裙子和袄。裙子分为缠裙和筒裙。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穿绿袄红裙。他们信奉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

  大家都知道苗族的服饰是最丰富多彩的。而且苗族的服饰以女装式样最多。一般有两类。第一类,上身着大领或大衣襟,下身着百褶裙,比较华丽。第二类,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衣缘、衣袖、裤脚都镶花边。服饰多为青色或蓝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衣裙多数用挑花、刺绣、蜡染为装饰,少数无花。苗族的扶植,不管哪种衣饰,从备料到成衣,都由妇女自己纺织,自己染色,自己缝制,自己刺绣,废工很大。

  黎族的服饰多姿多彩,织物上的图腾丰富多样,体现了黎族的审美情趣和自然的关系。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以藏袍为例,它属于大襟服装,左襟大,右襟小。男式以黑色和白色为最多,领子、袖口、衣襟和底边用绿色或浅蓝色绸子或平纹布镶边。藏族人民穿左袖、右袖空着,从后面拉到前面,然后搭在右肩上。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黑领对襟上衣,外套坎肩,腰系绣花肚兜,以白布或蓝布包头,下着黑色或者蓝色长裤,打白色绑腿,衣服上有少部分刺绣花纹,身上喜欢背

  一个艳丽的彩背袋。白族妇女的服饰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大理多穿白色前短后长的上衣或蓝色宽褂,外套黑色和紫色丝绒斜襟坎肩,并喜欢在坎肩右衽上挂银串。腰束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下穿蓝色或绿色长裤,脚踏绣花布鞋。白族服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扎染、挑花、刺绣。

  纳西族男子的复转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七星、日月,表示勤劳之意。

  还有傣族、哈尼族、佤族等的服饰情况,在此就不再意义例举了。

  服饰的起源、发展、作用及其各民族各时代的服饰的特色、代表意义极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寓意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本文参考文献:

《民族民俗风情赏析》

〈〈中国服饰史〉〉

  20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