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3篇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优秀教案

2022-10-16 12:30:00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3篇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优秀教案,供大家阅读。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3篇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优秀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

  本节讲四个问题:

  一、地球的公转,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四季的更替。

  第一个问题,地球公转的概况即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等比较简单,可以先安排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作一简介即可;而黄赤交角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比较难,需要动一动脑筋。在教学中,黄赤交角我是这么讲的:首先用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并让其他学生观察,最后由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地球运动的时候,地轴的空间指向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和公转轨道平面(暂不交待这是黄道平面),得出黄赤不共面有交角的结论,然后再交待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赤交角等概念,并引导学生读图1-3-3,进一步认识这些概念。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另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先是用手电照的办法来观察,但效果交不好,后来的两个班换了办法:将一张硬纸板剪出一个半圆形,画出太阳光线上,套在地球仪上,让学生来观察太阳直射点(我觉得后一个办法更好一些)。此时并不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而是称之为太阳垂直照射的点,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然后再来交待太阳直射点的概念,水到渠成。太阳直射点清楚了以后,再来观察黄赤平面重合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这样有利于后面学生理解黄赤交角才是导致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接下去再来演示存在黄赤交角的情况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这一轮的地理教学中,我发现用三角尺来演示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个问题,今年的教学似乎没有好的心得,基本还是老套路老办法,略去。

  第三个问题,本轮教学中,我首先板图(包括俯视图和侧视图)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和昼长、夜长的计算,然后指导学生分别读图1-3-9的三幅图,分别读取赤道、北/南半球、北/南极圈以内某纬线昼弧和夜弧或昼长、夜长,认识以上纬线的昼夜长短状况,从而得出结论:赤道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

  第四个问题,也没有好心得,故同样略去。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3

  关于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地球教案

  本文题目: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一、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有:1.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2. 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

  黄赤交角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四、教学难点: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五、教学方法:图表分析

  六、学生分析:

  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三课时: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课件提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结合着(图1-3-2)。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总结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⑵地球近日点(1月初)与远日点(7月初)⑶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

【教师讲解】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由近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慢,由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快【开普勒第三定律: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归纳:】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通常所用的年的计算为一回归年四年一个闰年】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课堂练习】见学案

  二、黄赤交角:

【图1-3-3flash动画演示:】

【问题导学】

(1)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知识讲解]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flash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归纳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纬2326分别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⑵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⑷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

⑸回归线与极圈数值有何关系?

  四、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flash动画演示(图1-3-4)】

【讨论】: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何根据地轴判断地球的公转方向(地轴总是指向北)

⑵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近日点 1月初 冬至 12月22日; 远日点 7月初 夏至 6月22日。 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位于冬至与夏至相对偏东的位置。 )

⑶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如何来判断节气?

【教师讲解】判断节气的方法如下:

①先画出赤道 和地轴垂直② 连接日心和地心,找出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③交点在赤道以南,则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则另外一侧为夏至④沿着地球公转方向:春夏秋冬判断,从而确定二分。

【拓展】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则全球的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范围有何变化?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是从读图中找取知识点,并有效的归纳: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从根本上掌握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

【教学反思】变抽象为具体更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

【课下作业】基础训练相关题目,预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㈠正午太阳高度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4

  一、中国地理知识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节气: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春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秋分 赤道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归纳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纬度:

  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地区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诉随时间变化图:(北半球)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

(1)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2)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3)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

  1.课标目标: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演示,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运动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现象。

  2.通过阅读教材,观察演示,说出地球公转的定义,运动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现象。

  3.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绘制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及其说出其地理意义。

  重点: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时地轴的特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五带的形成和分布;

  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变化;

  五带的形成和分布;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定义: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

  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方向。

  产生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很多,主要形成了地球上的五代和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地球绕日运动的姿势很独特,空间指向保持不变。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是地轴角度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地球直射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进而引起地球表面热量分配的不均衡,以及四季的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地地区极夜现象等等。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5

  初中地理说课稿《地球的公转》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李屯中学,叫路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地球的公转》,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阐述。请各位评委评议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

  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

  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之中,李屯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之中,李屯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

  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学到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小短文。

  设计意图:按照公转特点地理意义的一般顺序呈现知识,注意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以掌握,我通过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变抽象理解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在愉悦的欣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现象进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重难点内容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的评议指导!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6

  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优秀生在1/4,中层生占1/2,有1/4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通过组内、组间、师生合作互助交流,解决问题,实现全体学生成绩的提升。

  2.七年级学习过的内容,现在有所遗忘,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课标考纲要求

  1.分别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课标)

  2.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考纲)

  3.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带形成是地球公转造成的;(考纲)

  4.懂得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考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看教学视频、动画等,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熟悉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并系统化。

  3.分析图形,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播放视频、动画,投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理解抽象理性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2.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统筹分配时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展示、评价、互助,面向全体学生。

  3.投屏包括:平板屏幕投影,平板控制讲台电脑,平板充当移动的实物投影仪,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角色扮演,培养学生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实现学生上的“精准扶困”,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地轴倾斜指向。

  2.地球公转过程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位置及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系统化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

  3.分析图形、数据,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感性到理性认知法、问题导学复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原创ppt课件,投屏教学的软硬件,自制教具等。

【学生准备】导学案、地理书、图册等。

【应用的新(相对)技术】

  利用路由器(或随身wifi等)及希沃授课助手实现同屏(投屏)教学,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无线操作讲台电脑,减少被讲台的束缚,提高效率;把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投影到讲台电脑屏幕及白板,打开录像功能,实时拍摄学生答卷或活动过程并同步投影到讲台白板,变成移动实物投影仪。

  利用PPT功能创作: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变化的动画,控制歌曲播放时间,ppt中有ppt对象,控制答案显示。

  地理功能室应用:白板书写,双屏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三合一: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跟岗老师汇报课

  斗门区城东中学地理室验收展示课

  珠海市初中地理小组合作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整合研讨课

  总设计意图:

  整理加工知识,构建思维线索和知识网络。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讲过的知识,设置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应用的机会,让学生爱听,加强理解,加深记忆,并能思考应用。疏理系统、整理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相同知识归纳,不同知识重组,相似知识迁移,相关知识联系。

  通过小组合作、投屏等教学技能的优化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7

  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

  2.难点:太阳直射概念。

  3.疑点: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

  4.解决办法:图解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自己一步步绘图逐渐理解知识内容。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攻破难点:不同方位的太阳直射概念。2.突出重点: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3.了解五带和24节 气。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解直射概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直射,特别是变换角度的直射概念不清楚,影响了后面一系列的知识理解和学习,此处宜作为重点讲解内容。)方法:

(1)画两个如图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点表示一人所在的地理位置P1、P2;请学生画出此人所在的地平线(过切点画切线);讲明直射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是90度,请学生画出太阳光线。

(2)在图2上把弧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并画上地轴(垂直线)、赤道(水平线),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

(3)把图2旋转一个角度(黄赤交角),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此点平行于赤道画一条纬线,思考这条纬线的特点(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北回归线,此线上各点一天中都有直射机会)

(4)思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否移动,观察二分二至图,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练习: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

  2.昼夜长短变化

  请每位学生画一张夏至日(12月22日)光照图,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用以订正。在图上标出南北回归线、晨昏线,把夜半球涂成阴影。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a.教师在图中南北半球各画一条纬线(例图中B、D所在纬线),学生注明昼弧和夜弧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相反。

  b.教师在北半球再添加一条纬线(例图中E所在纬线),学生观察同一半球不同纬线上的昼夜长短情况,得出结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c.请学生用纬线标出极昼和极夜范围――极圈概念(例图中A.F点所在纬线)。

(2)思考:有无全球同时昼夜平分的时候,什么时候?演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的位置。

  理论上:晨昏圈过极点时,全球纬线被平分,此时为春秋分。

  实际中:夏季的昼长转为冬季的昼短的那一天。

  3)练习:12月22日下列地区昼长的是B、D,昼最长的是D。

  a.伦敦B.悉尼C.北京D.好望角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练习:6月22日(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回归线以北各地,达最小值的地区是赤道以南各地。

  分析:绘图,注明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在北回归线以北任选一点A,发现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离此点最近,此点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故未达最大值。赤道以南和南回归线以南各选一点B、C,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离所选点最远,故赤道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

  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4.五带划分:(图略)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5.四季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一季三个月,请写出天文四季的春夏秋冬所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2)思考: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季含义是什么(气温的高低)。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______夏______秋______冬______

(3)了解24节 气的概念与四季的关系

  24节 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 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 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三)总结、扩展

  思考:你知道为什么4年一润吗?

  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另有其它历法计算余、损数值。

  六、布置作业

  题1 读右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45E,0

(此图所画半球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北极圈里是极昼,此日是夏至6月22日)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bc段。(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此图逆时针旋转,地球上各地在ab弧处由昼进入夜,在bc弧处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15时,B6时,D21时,E12时。

(太阳最高点为正午12点,纬线周长被均分为24小时。)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24小时昼,E12小时昼。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什么初秋季节 (三个月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向赤道,并将继续向南半球移动。)

  题2 设计一个表盘,从中可以读出不同纬度任意一天的太高度角。

  教师指导:盘1太阳直射点纬度范围,从2326N――2326S。

  盘2太阳高度角范围。

  盘3地理纬度值,三盘叠加在一起。

  七、板书设计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纸,两根木杆,一把直尺,一个红色圆纸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纸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第3课时我们学过地球在自转,那么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的?

  学生回答:傅科摆

  师:法国有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通过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那么傅科摆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谁来说说傅科摆的原理?

  学生回答。

  师:地球是怎么自转的呢?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师:地球会自转,地球是否同时在围绕太阳在公转呢?(板书: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在以前,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运动,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板书: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课件出示)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在黑板上画地球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地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默读“P84”内容后,教师考问学生:

  1、红色和蓝色纸片分别代表什么?

  2、为什么在远处的星上要横着挂着一个木尺?

  3、为什么要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

  4、我们在圆圈上按什么方向运动?

  5、记录表要做几次观测?

  师:还有什么疑问?

  课件内容:在模拟实验中,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并做好记录。(出示课件后让学生实验)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 ;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由于我们观测距离不同,近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大,远时观测时,星星的视觉位置差异范围小等等。)

(课件出示)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课件出示)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十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

  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师:在现代社会,人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上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恒星周年视差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3.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三、四季的划分

  1.天文四季

  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

  2.气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四、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返回目录>>>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更替

  1.产生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

(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

(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二、地方时

  1.概念

  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纬度越高,偏转越大

  3.对河流的影响

(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

(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

  返回目录>>>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

  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故被称为“公”转。

  共同点是两者的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不同之处在于:自转的中心是地轴,产生了昼夜的交替而不是昼夜,还有就是地方时,意思也就是在每个地方看到的太阳日出时间都不一样。

  公转的中心是太阳,由此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尤其以我们北半球为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夏天白天明显长于冬天。

  简单来说,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秒,公转一圈是365天6小时9分9秒。 正因为地球自转才有了白天黑夜,正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年才有了四季。

  返回目录>>>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什么?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异,划分出五带:北寒、北温、热带、南温、南寒;

  2、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时间差异,划分出四季:春、夏、秋、冬;

  3、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4、天象位置的变化;生物生长规律现象;

  5、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返回目录>>>

●?造成地球公转自转的原因

  概括来讲,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和公转,其能量来源于宇宙大爆炸。地球之所以自转和公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定论,科学只能研究出自传和公转的轨迹,却不能够结实为何会这样,所以很多科学家都认为这是来自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

  还有一种说法,即:太阳系的几乎所有天体包括小行星都自转,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则的规律自转,所有或者说绝大多数天体的公转也都是右手定则。原始太阳星云中的质点最初处在混饨状,横冲直闯,逐渐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发展的过程中,势能变成动能,最终整个转起来了。开始转时,转的方向各不相同,直到在某一个方向占上风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现在发现的右手定则。地球自转的能量来源就是由物质势能最后变成动能所致,最终是地球一方面公转,一方面自转。

  返回目录>>>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0

“地球的公转”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又一个难点,教材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记住“二分二至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带”两幅图,应对作业和考试倒没有太大的问题。多年来自己也没有深究过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引起四季交替,记不清是哪一轮的教学了,有一次学生问到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用了很长时间,手持地球仪不停的模拟地球的公转,一会拿着地球仪绕着自己转,一会单独转动地球仪,在不停的转动中,突然发现了其中的玄机。在我不停的原地转动地球仪底座时,我注意到与我视线相平的赤道在“上下移动”,使我联想到了“地球公转过程中阳光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这也同时激发了我的灵感,产生了用地球仪演示四季交替的念头。教材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其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的这一特征非常重要,而这也正是导致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中,我首先模拟一种假设情况,即“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竖直的”,当我手持被我“拨正”的地球仪围绕学生转了一圈后,学生大都得出了“阳光照射情况不变”的结论,即地球上任意地点在地球运行至任何位置时都是同样的阳光照射情况,也就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当我手持“倾斜”的地球仪并且始终保持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再次围绕学生走动时,我特意让学生注意观察前后左右四个位置的情况,大家发现其中有两个位置只能看到北极或南极,另外两个位置则同时可以看到两极。用同学们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大家“看到”则相当于地球被太阳“照射”到,在我的提示下,同学们发现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光照的情况果然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说,有时接受的太阳光照多,有时接受的少,并且太阳高度也在随之变化,这也必然导致地表热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也就出现了四季的更替。

  两种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地轴是否倾斜,在相互对照之下,学生就可得出“地轴倾斜”是四季交替根本原因的结论。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1

  一、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24节 气:地球公转轨道的24份均分。在天气和气候概念之间,中国传统文化。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2

  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像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地球的公转遵从地球轨道、地球轨道面、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速度和地球公转的效应等规律。

  就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简单地说,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近圆周运动。地球公转的周期就是一年。地球公转的周期有两个,分别为回归年和恒星年。

  回归年是指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1回归年为365.2422日,或365天5小时48分46秒。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截天球所得的圆)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周天,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是绕轴自转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例如,赤道海平面为464米/秒,高度增减100米,线速度增减26米;两极为零。

  除绕轴自转外,地球还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轨道是一个扁率为1/60的椭圆.轨道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每日59分,平均线速度为每秒29.78公里,面速度为每日1.92*10的14次方平方公里.其中前两者有季节变化。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3

  科学概念: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过程与方法: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

  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 认识到科学家在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铁架台,一把米尺,两只乒乓球,八个夹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当我们跑步或乘车的时候,会发现两旁的事物好像在往身后运动,到游乐园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也能观察到周围事物在朝相反方向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如果我发现周围很多事物都朝东边方向运动,那我可能在朝哪边运动呢?如果看到周围事物在朝顺时针方向旋转,那我可能在做怎样的运动呢?(教师讲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学生回答)

  师:我们经常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在朝哪个方向自转呢?

  教师出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方位,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让地球转动起来。想想,地球应该怎样旋转? 学生操作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并要求学生用手比划。 师:从北极上空观察,我们发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一、引入

  师:地球会自转,那么地球在公转吗?(板书:地球在公转吗)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公转?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以人类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要到太空中观测一年,就知道了。那以前的人们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在地球上经历一次科学探索之旅。

  二、实验探究

  1、恒星周年视差

  师:我们要寻找的证据就隐藏在满天繁星中,哪几位同学观察过星空?现在

  到外面能看清楚吗?(强调晚上观察更清楚,晚上也就是我们背对太阳的时候。)

  师: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满天繁星大多数是恒星(板书:恒星),恒星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肉眼看过去好像是不动的,由此古人称之为恒星。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师:如果地球真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课件出示公转动画,公转轨道外有两颗星星),当它从轨道上的A点运动到B点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天空中远近不同的1号星和2号星,会看到怎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例如: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

  师: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教师出示铁架台和乒乓球,并介绍:这两个乒乓球就代表地球运行轨道外远近不同的两颗星――1号星和2号星。我们还要创造出一个地球公转轨道,请周围同学将椅子搬到教室中间围成一个圆圈,这就是地球公转轨道。太阳就在这个轨道里面。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地球,而且是地球上的观测者。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A点和B点分别在哪个位置?(教师在地上写上A和B或者在两旁做上其他记号。)

  请一个学生当作地球进行演示,教师同时讲解实验要点。

  师:我们观察天体时一般都在晚上,也就是阳光照不到的那面,所以请同学们背对太阳。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仔细观察1号星和2号星,看看你有哪些伟大的发现?

  师:现在听我口令,全体起立,沿公转轨道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运动并观察。 学生运动一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例如:1号星位置相对2号星发生了变化,看过去从2号星的左边,跑到了右边;视觉上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两颗星都会运动,而且与我们运动方向相反等等。)

  师:为什么1号星相对2号星视觉位置会发生变化呢?(因为观测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图像就不同。)

  师:我们在A、B两点观察时,视觉中两颗星的位置相差最大,那相差了多少厘米呢?为了方便观察,我在远处的星星上,横着挂上一把尺子,每隔10厘米放上一个夹子。当我们从A点运动到B点时,再次观测两颗星的运动方式和相对距离,同时把观测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书中第85页的“观星记录表中”。(引导学生看书中的记录表)

  师:关于这个记录表,大家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发言。(如果没有学生产生异议,教师可以追问:表格中所说的“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是什么意思?――教师课件演示“视觉差”)

  师:等全部观测完,请同学们分析数据并进行思考: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课件出示: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对证明地球公转有什么启示?)

  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观测,等所有同学绕完一周,教师将“1号星和2号星” 放在离学生更远一些的地方,重复刚才的观测。

  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表格数据。

  师:从数据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例如星星离我们远,观测到的视觉差异范围小。)如果我把这“两颗星”放得更远先,视觉差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什么?(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轨道外的物体,会出现视差现象等等。)我们把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叫做――恒星周年视差(板书:周年视差)。

  师:那么这个实验对证明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有什么启示?(只要能观测到恒星周年视差,就能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师:现在让我们阅读一下书中第85页灰色框中的文字资料。从这段资料中你又能知道什么?

  学生阅读后交流。

  师:恒星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搞科学研究需要实足的耐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真理。

  2、星座位置的变化

  师:除了观测恒星周年视差,我们还能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证明地球在公转。(板书:星座)

  教师出示不同夜晚同一时间北斗七星的图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北斗七星在由东向西转动,如果我们把“由东向西”转动叫做顺时针运动,这也说明地球在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三、小结

  师:现在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将保留哪一种?(课件出示:A地球自转,B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学生回答。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请一个学生上台,手拿地球仪,模拟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公转在地球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我们将在下一次课中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恒星周年视差

  证据

  星座位置的变化

[七年级地球公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