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12篇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

2022-10-13 14:00:00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12篇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12篇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1

  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言文常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

《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纪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像力。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长达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三、归纳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同毋,取同娶,迎娶

  将免者以告免同娩,分娩

  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三年释其政政同征,徭役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切磋,磨炼

  无不餔也餔同哺,给人食物

  无不歠也歠同啜,给人水喝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词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子,尊称。现在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在用于“中原地区”

  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

  丈夫二十不取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生丈夫丈夫,男孩

  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今天常用于国家或者代表国家的。

  贫病者,纳宦其子。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

  爪牙之士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孰是君也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

  非二三子之罪也二三子,我们今常用于二、三个儿子

  公与之母母,乳母,今意为母亲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亿,十万今意为亿万

  国人皆劝劝,鼓励,劝勉今意劝说

  3、词类活用

  名词做动词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穿)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服役)

  名词做状语

  南至于句无南(在南面)

  必庙礼之庙(在庙堂上)礼(以隆重的礼节)

  使动用法

  三年释其政释(使……减免)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整洁,使……美丽,使……吃饱)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蒙受耻辱)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

  必庙礼之(于)

  判断句

  次寡人之过也(是……啊)

  介词结构后置句

  勾践说于国人曰十年不收于国又败之于没

  宾语前置句

  何后之有?

  宾语后置句

  国之孺子之游者

  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恐怕……吧

(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

(2)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

  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

  四、结课

《勾践灭吴》是我们本单元所学习的四篇古文中最长的一篇,但是它也是故事情节最丰富的一篇,希望大家能在课下多阅读这篇古文,体味它的语言情节魅力。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2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大致内容,并分析了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退于会稽上后的举措,招纳贤才,文种进谏,接着向吴国求和,施以缓兵之计。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至5自然段,看一看,越王勾践在复国之路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二、课文分析

  现在,全班同学来集体朗读2至5自然段,注意节奏

“勾践说于国人曰…结尾”

  提问:越王勾践兵败,退于会稽山,并采纳文种意见,与吴国求和,越王勾践对战败后有没有思考,他是不是头脑发热,回来后马上组织兵马再与吴国拼个你死我活的呢?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

  明确:对于这次战败,越王勾践进行了思考,痛定思痛,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翻译)“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越王勾践对战败深深的自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这句话则是他诚恳纠正错误态度,越王勾践请求大家原谅,并改变国策

  于是他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措施?

  回答:“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翻译)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有人要外出远行,亲自相送;有外国的人到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其,代自己;之,主谓间,取独。

  寡人请更:请,表敬副词,不译。

  吊有忧:吊,古今异义,这里讲成慰问。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今异义,这里讲成原野。

  去民之所恶:去,除去。(上文“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离开。)

  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

(简要的话概括就是:关心百姓、卑事夫差)

  这里,作者用了平易朴实的语言记述了越王勾践对内抚恤战后的老百姓,率领它们休养生息,对外,他卑事夫差,这是勾践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说到这,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勾践夫妇与范蠡到吴国,栖身于山洞石屋之中,蓬头垢面,做吴王的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听从使唤。一次吴王染上了疾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尝了吴王的粪便,用“关切”之情迷惑了吴王,最终使得勾践能取得吴王信任,放回了越国。从这里可见,勾践在越国的生活真的是和奴隶一样,使他失去了尊严。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越王勾践亡国后苟且偷安,在吴王夫差处受尽侮辱,却还受到人们称赞,这时为什么呢?

  明确:精神可嘉,不怕失败忍辱奋斗,卧薪尝胆,不屈不挠

  缓兵之计,获得喘息的机会,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为复国奠定基础。

(第三自然段: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第3段主要写勾践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何开头要写这么一段话,是不是多余写的呢?

  回答:不是。写出了勾践战后土地之少,形势严峻,复兴大业举步维艰,为下文的措施做好铺垫。

  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今异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翻译:(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

  仍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二三子,你们;蕃:形容词作动词,生息、繁大家再思考一下,富国强兵,重点应该是发展生产,而勾践为什么要以繁衍人口为中心,大力倡导他提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

  回答:战争中伤亡大,复国更需要兵员,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与别国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是兵员的多寡。勾践以繁衍人口为中心,是非常明智的。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通“毋”,不要;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生丈夫:丈夫,古今异义,男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问:课文中写勾践“十年不收于国”与前面“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古代,赋和税是有区别的,赋一般指出人力,牛,马,车等以供军用。

  税一般指田税。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结、美、饱,皆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练。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动词,礼遇。这话是定语后置,“四方之士来者”,即来的四方之士。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句,译为飘游在外的国家的年轻人。

  无不歠也:,通“啜”,给人水喝。

  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句,译为十年不向人民收赋税。

(翻译)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让他们在义理方面切磋探讨。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必问其名”——理解一:问通闻,“使……出名”(有名声),目的是想通过自己亲善亲为,与民同乐,以扩大影响力,增加亲和力,提高支持率,为下文“国之父兄请战”“国人皆劝”的同仇敌忾埋下伏笔。理解二:勾践不仅给吃的,给喝的,而且还问问他们的名字,以体现出君王体恤百姓,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翻译后的意思可以看出,勾践“十年生聚”励精图治具体有哪些措施?

  明确: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修养生息

(老师范读)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4、、5段中讲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最终能消灭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1、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2、越国君臣的精诚合作团结

  3、吴国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在4、5自然段中,作者用饱含赞美之情的笔墨,形象的表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情景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翻译)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

  这里可以看出,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翻译)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这个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越王勾践十年图强,医治创伤,人心所向,一举灭吴。充分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得到人民的爱戴和理解,谁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三、结课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情节,下节课,我们会具体归纳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勾践求贤,文种进谏

  勾践认罪以安抚百姓

  板书:勾践灭吴勾践忍辱,发愤图强

  休养生息以富国强兵

  同仇敌忾,报仇雪耻国之父兄两次请战

  举国众志成城败吴

  勾践灭吴毫不手软

  今天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的2至5自然段,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下节课检查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3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

  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勾践灭吴《国语》

  二、背景讲解

  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

  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不衣(yi)

  板书:勾践栖于会稽

(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四、分析课文

  给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用自己的话梳理一下,让同学了解故事发生的经过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或老师亲自朗读,读完第一自然段点评,(如果是学生读)

  提问:此时勾践是处于何种状态呢?文种有哪句话说到了?

  明确:栖于会稽之上

  提问: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栖”字(用颜色粉笔重新描)这个字在文中翻译为“驻军”为什么不用“退”、“守”,而用“栖”字呢?谁来发表一下看法?

  明确:《史记》中有句话:“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个“栖”字就形象的勾勒出勾践兵败后退守到会稽山的窘迫之态,这里用“栖”字形象,而且渲染的效果很好,比用“退”、“守”形象,“栖”翻译为“退守”之意。

“栖”字的确道出了勾践处境的艰难,这种局面下,勾践是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呢?

  明确:没有

  追问:勾践有何举措?请同学回答(用原文或自己话归纳)

  明确: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家一起来翻译这句话

  明确: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从翻译的意思中,我们知道越王勾践采取了招揽人才的行动,勾践如此求贤若渴,那有谁站出来给他出谋划策了?

  明确:大夫种或大夫文种,大夫是一个官名,大夫(da)大夫(dai)

  大夫文种进来向勾践说了什么?大家齐读大夫文种的话:

  明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郗,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大家读得很好,不过最后一句“无乃后乎”?似乎没有读出那种感情,应该是(老师示范)要生动且形象。

  这段话说得简洁明了,其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大家找出来

  明确:比喻:譬如

  排比:贾人夏……冬……旱……水……

  请一位同学起来翻译大夫文种这段话

  明确:“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土,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既然勾践已经诚心诚意在求谋臣了,文种为什么还大讲谋臣的重要性呢?是不是勾践不知道这些道理呢?

  明确:我们先来看看,“无乃后乎”这句话,翻译为“恐怕太迟了吧”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文种有些婉转地责备勾践,他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的责备君王平时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大家说文种是不是落井下石呢?还是说文种在有意识的试探勾践是否真心诚意的求谋臣?大家讨论一下,待会老师提问,要自圆其说啊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明确:古时候,下臣要给君王进谏,常常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如果是开明的君王当然会明白大臣的良苦用心了,文种作为一位忠臣,看到国家有难,站出来献计献策,当然是希望得到君王认可,

  那接下来,勾践是如何应对文种的说理的呢?

  明确: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同学翻译

  明确: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

  勾践谦虚诚恳,宽宏大量,看来越国是有希望了,勾践说完是如何做的?他们商量出什么对策?

  明确: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板书:与文种执手相谋

“行成”意思是求和,求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缓兵之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再一次集体朗读第一段

  五、结课

  这节课,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4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四、课文研读

(一)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读

(二)知识积累(学生活动)

  1、古今异义:

  栖:古义:停留,驻扎;今义:栖息。

  爪牙之士: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本地到另一地方。

  亿:古义:十万;今义:万万。

  2、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率????????取――娶????????免――勉?????????摩厉――磨砺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退

(2)我攻而胜之????胜,形容词用作动词,战胜。

(3)服之而已????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之服。

(4)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身分。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使其食饱”。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朝庭)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接待。

(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明词用作动词,穿。

  5、重点实词

  更??????广运??????忾?????政??????达??????次??????耻??????志行??????摩厉

  第二课时

(三)重点讲析

  1、何后之有?――“何……之有?”特殊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2、无乃后乎?――“无乃……乎?”特殊疑问句,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

  3、然谋臣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行而少耻也。―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四)学生质疑

  五、课文赏析

(一)内容感知

  1、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2、伍子胥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不可求和――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3、太宰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同意求和――贿赂太宰,进献八美女。

  4、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5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克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大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元,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6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5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勾践灭吴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这样做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当天夜里,阖庐死去。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何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

  第一段 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 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 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第四段 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 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六段 国仇敌忾,战胜吴国。

(2)人物形象:

  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略上英明决策。

  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3)重要字、词

  实词:知、资、吊、致、蕃、报、旅、劝、勉、水人、广运、二三子、孺子、匹夫、常赏

  虚词:无乃、苟、已、其

(4)重要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例:何后之有?

②判断句 例: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③省略句 例:于是葬死者

(5)词类活用:

①使支用法 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名词作状语 例:必庙礼之。

  指点迷津

  1.创设语境,导入??课堂。

  本文牵涉到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看谁讲的语言准确、生动活泼。如:说成语故事,讲历史人物,谈背景知识,把同学们带入一个特殊意境,从而引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本文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孙武、伍子胥、西施、勾践等。

  2.训练学生朗读课文。要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如:

  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要在语气上体现伍子胥的深谋远虑、忠心耿耿;体现出太宰旱囊跸战普、卑劣无耻。

  3.精读某些段落,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4.贯穿启发诱导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5.补充和本文相关的文章,加以比较阅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课文第一段提问:大夫种的建议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答案提示:未雨绸缪

  2.课文第二段提问:子胥进谏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于越国求和,子胥与太宰焊魇鞘裁刺度?

  答案提示:

  类比推理。子胥认为不可。太宰喝衔可以。

  讨论题目之一:子胥和太宰旱奶度不一致,孰是孰非?

  答案提示:

  子胥为吴国长远计,太宰何个人谋私利。

  3.课文第三段提问:(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才;吊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答案提示:团结国内各种力量。

  4.课文第四段提问:勾践为鼓励人口增殖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适龄、适时婚姻,奖励生育。

  5.课文第五段提问:越人坚持请战的理由是什么?用现代汉语表达。讨论题目之二:说一说越人为什么愿为国君卖命。

  答案提示:越国人,像受戴父母一样受戴国君,像孩子思报父母之仇一样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首有敢不尽力的吗?

  讨论题目之二提示:越王治国有方,爱民如子,下下一心。

  6.课文第六段提问:越人为什么取胜,取胜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提示:同仇敌忾。勾践治国有方。

  7.阅读下文,结合课文作比较阅读。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何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钗践乃以兵五千人栖于会稽山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阂郧牒停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于宰杭疲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闻齐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不可。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腹心之疾,齐犹疥癣耳,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与邹、鲁之君会以归,益疏子胥之言。其后四年,吴将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骸L宰杭仁受越赂,其受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褐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盘庚》曰:‘古人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吧。’是商所以兴也。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谓其子曰:“吾谏王,王不我用,吾今见吴之灭矣,女与吾俱亡,无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7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更吊卑事广运帅蕃饩e摩厉辍节亿旅进旅退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视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二、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三、外交辞令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第三课时

  以训练的方式,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字音

  栖(qī)于会稽/栖(qī)息/栖(qī)身/两栖(qī)类动物/栖栖(xīxī,形容不安定)/栖(xī)惶

  冬则资(chī)/稀(xī)有/晨露未(xī)/欷(xī)/令寡人有郄(xì)

  无不?(fǔ)也/果脯(fǔ)/肉脯(fǔ)/胸脯(pú)

  疾疹(chēn)/疹(zhěn)子/麻疹(zhěn)/轸悼(zhěndào,悲痛地哀掉)/鸡胗(zhēn)子

  2.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

  仇雠敌战之国也雠――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

  不可失也已已――同“矣”,语尾助词,句意是,不可以失掉。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

  将免者以告――“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

  公令守之――“医”。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

  e其居e――“洁”。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

  吾请达王甬,句东句――“勾”。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

  而为弊异宸宇弊――“敝”。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本指磨擦,使其锐利;现多比喻磨炼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一\“有\”字,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8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7

吐鲁番铁中刘松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那么勾践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何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海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菏栉椋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二)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点拨: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9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4]?[5]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10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无乃……乎??成??伐??服??去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 更 吊 卑事 广运 帅 蕃 饩 摩厉 辍 节 亿 旅进旅退 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 视 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思考题: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勾践灭吴》,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11

  勾??践??灭??吴

  崇庆中学语文组??谭双虎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基本知识。

  2、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5、?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教学难点:

  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课程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 了解《国语》的基本知识。

  2、 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3、 整体感知课文。

  一、 导入:

  1、 新课导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2、 《国语》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作。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3、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4、 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2、 生自由朗读课文,弄清文中的字音、停顿,了解文章的内容。

  3、 生齐读课文,师点拨,解决字音、停顿问题。

  4、 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梳理课文。

  5、 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

(1) 代表发言讲述课文故事。

(2) 代表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2)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3~4)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5~6)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中理解课文。

  2、 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3、 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 课文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

  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视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二、 引导学生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栖:古义:停留,驻扎;今义:栖息。

  爪牙之士: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本地到另一地方。

  亿:古义:十万;今义:万万。

  2、通假字

  帅:通假字,通“率”;????????取:通假字,通“娶”;

  免:通假字,通“勉”;?????????摩厉:通假字,通“磨砺”。

  3、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退?。

(2)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用作动词或使动用法,降低身分。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使其食饱”。

(4)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朝庭)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接待。

(5)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4、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②此寡人之罪也

③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④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①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词宾语之。之--指代文种)

②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③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3)倒装句

①介词结构后置

  A、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还原后为“?昔者夫差于诸侯之国耻吾君”

  B、乃号令于三军曰

  还原后为“乃于三军号令曰”

②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还原后为“有何后?”

  5、 古今异义:

(1)爪牙:古意:武士,重臣;今意:坏人的党羽?。

(2)于是:古意:在这方面;今意:表承接、因果关系的连词。

(3)丈夫:古意:成年男子;今意:女子的配偶?。

(4)中原:古意:原野;今意:黄河中下游地区。

(5)暴露:古意:日晒夜露;今意:隐蔽的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

(6)至于:古意: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今意:表示达到其中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三、 分析人物形象。

  生分组讨论后师引导学生归纳。

  明确: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四、 课文写作特色。

  1、 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

  2、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3、 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

  五、老师朗诵荣超《失败者箴言》。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共12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

  一、课文悟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何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海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菏栉椋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二、亮点探究

  1.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2.勾践事急而求贤,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3.第3段“勾践说于国人曰”的“说”;第4段中“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第5段中“乃致其众而誓之”的“誓”;“勾践辞曰”的“辞”各是一种语体(或文体)。结合语境,体会各种语体的特点和作用。

  探究学习:第3段的“说”辞,心情沉痛,语调哀婉,反省自责,立志改革,令人动容。

  第4段和第5段各有一段“誓”辞。第4段中的“誓”表明勾践要学“古之贤君”,率众休养生息。第5段中的“誓”,是越国将士整装待发前勾践“战前动员”的“誓师之词”――加强思想教育,严明法纪军令。

  前面评析的“说”和“誓”,都是越王勾践精心准备之后向民众演讲的,第5段中的“辞”则是他对国之父兄请战的即兴答对。他内心虽燃烧着复仇的烈焰,蓄意灭吴,但他却一再自责免战。这种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之法,意在积蓄民众的复仇情绪。先塞后流,汹涌爆发,势不可挡。

  4.第4段主旨是写勾践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为何开头先交代“勾践之地……广运百里”?

  探究学习:开头插叙这几句,表面看似行文不畅,略显突兀,实则很有必要,说明败后的越国,不仅人口减少了,国土削小了,形势严峻,百废待兴,复兴大业举步维艰。这就更能显示勾践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神的可贵。

  5.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6.在勾践复国的二十余年中,越国数次打败吴国。但写对吴的几次战争,作者既没有交代战前的部署,也没有反映战况,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国人皆劝”的高昂参战情绪和列叙战绩:“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为什么这样写?

  探究学习:这是写作目的,主题使然。事实上,这些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战争,并不是没有时间间隔的连续的`一场战争。作者意图不在表现战前的谋略运筹和战争场面的激烈壮观,而是要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由于“国人皆劝”,越军长驱直人,所向披靡,节节胜利。这就突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谁赢得人民的倾心支援,谁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主题。

  三、选题设计

  1.文章最后,勾践从自身经历中吸取教训,以“遂灭吴”的果断行为回答了夫差的求和,戛然而止,警策峭拔。结合《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删节文字,想像灭吴过程和结果,特别是吴王、伍子胥、太宰旱拿运和下场,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研究方法:

(1)展开合理想像。

(2)要有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展示。

  参读书目:

(1)《国语?越语?范蠡佐越灭吴》。

(2)《国语?吴语?勾践灭吴夫差自杀》。

(3)《史记?吴太伯世家》。

(4)《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5)曹禺话剧《胆剑篇》。

  2.阅读《左传》中的《越伐吴》《越灭吴》;《国语》中的《勾践灭吴》《范蠡佐越灭吴》《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申胥自杀》《勾践灭吴夫差自杀》;《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比较研究各类史书对同一事件记叙的详略、角度、侧重、笔法、体例等的异同。

  研究方法:

(1)去图书馆找到相关书籍。

(2)运用比较阅读法,发现、探究各段文字的异同,体会各类史书的特色。

  参读书目:

(1)《左传》。

(2)《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

(3)《史记》中的《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