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古典诗歌教案3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22-10-06 15:18:06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古典诗歌教案3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以供借鉴。

古典诗歌教案3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典诗歌教案1

  古典诗歌赏析

《唐诗宋词选读》题材分类教学 学习目标:

  1、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基础。

  2、通过分析鉴赏,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重点难点:

  1、运用一定的方法,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主题。(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学习方法设计:

  1、朗读吟诵。通过吟诵感受诗歌,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发挥创造性想象,再现诗歌的情境。

  3、情感领悟。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时数:七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诗歌的几种常见的题材。

  2、鉴赏归纳山水田园诗的主题。学习步骤:

  一、课前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给唐诗分类。

  2、从教材中找出几首山水田园诗,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

  1、依据题材的不同,诗歌可以划分哪几种常见的类型?

  山水田园诗、送别惜别诗、军旅边塞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和思乡怀远诗等等。

  2、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景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景与情、物与志的“契合点”。

  四、诵读,初步感知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五、课堂讨论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2、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

  3、那么写人的活动又如何呢?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六、拓展探究

  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B、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C、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七、学习小结: 山水田园诗常见的主题有哪些?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八、当堂练习 阅读鉴赏,回答问题。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九、预习作业

  找出教材中的惜别送别诗,选一两首试着分析它们的主题。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送魏万之京》《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等了解惜别送别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惜别送别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送别惜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三、学法指导

  鉴赏此类诗歌首先需掌握诗歌的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其次,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如: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四、诵读,初步感知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五、课堂讨论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六、拓展探究

  阅读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回答问题。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有人怎样的神情?

  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

  2、说说颈联中“隐”“没”的表达效果。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蔽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七、学习小结 送别惜别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此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八、当堂练习 鉴赏诗歌,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第三句在表达上有转折之势,试加分析。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由眼前景进而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一、二两单元中找出一两首军旅边塞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了解军旅边塞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军旅边塞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军旅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三、学法指导

  军旅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其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再次,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等等。

  四、诵读,初步感知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五、课堂讨论

  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六、拓展探究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

[解说]岑参(717──770)江陵(今属湖北省)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省),其诗多描写边地风光及戎马生涯,颇具奇情壮采,与高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其七言歌行雄奇豪纵,五言山水诗清峻奇逸。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时诗人首次出塞,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此作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

  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七、学习小结

  军旅边塞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八、当堂练习 陇西行① 唐·陈陶 誓扫凶奴不顾身②,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③,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陇西,指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匈奴:此处借指当时入侵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

[解说]陈陶(803?──879?)字嵩伯,长江以北人。此诗作年不详。前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战士英勇杀敌,牺牲惨重。后二句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征夫已成枯骨,妻子还在梦中思念亲人,对比强烈,为后人称道。王世贞赞此诗云:“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1、分析一、二句中“誓扫”、“不顾”、“五千”的表达作用。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五千”表现了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2、诗的三、四句为后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意。“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八、作业布置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第四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重点)

  2、体会于沉静的对比之中诗人的沉痛之情。(难点)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回顾知识点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阅读提示: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

  自学目标:读后说说诗歌的主题、情感。

  三、再读课文,分析层次

  阅读提示:画出韵脚,根据韵脚和诗意将是个分层。

  自学目标:概括诗意。

  四、细读课文,深入品鉴

  阅读提示: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自学目标:细读诗歌,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体会它们是何种“沉痛”。

  五、课堂讨论

  1、根据诗意层次,分析诗人表达的多重主题。

  2、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

  六、拓展探究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的?

  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雪雨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渲染了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却从出示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细节描写,试举一二例,并分析其作用。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军行,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风头如刀面如割”,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不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雪的战斗豪情。

  七、课堂小结

  此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八、当堂练习

  1、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2、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1)本诗的主题是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_ __,第二段八句写____ __,第三段八句写____ 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 _____。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_________对比。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九、预习作业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①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③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第五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杜甫《画鹰》,了解咏物言志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物言志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好的咏物言志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其次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手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

  四、诵读,初步感知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ǒ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五、课堂讨论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思、似、可、堪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飒爽英豪之气。

  六、拓展探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八、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小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①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②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中选一首咏史怀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六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与诸子登岘山》《西塞山怀古》了解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史怀古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其次,要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四、诵读,初步感知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羊公其人,作者面对羊公碑的态度如何。泪沾襟。

  2、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3、赏析颈联的妙处。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洁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显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到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五、课堂讨论

  1、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2、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六、拓展探究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谈谈你的认识。

  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2、结合全诗,试析”山形依旧枕寒流“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索。

  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八、当堂练习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九、预习作业

  选取张九龄《望月怀远》,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七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了解思乡怀远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思乡怀远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首先需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其次,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再次,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诵读,初步感知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2、关注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3、”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4、再读课文,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五、课堂讨论

  1、试分析颔联两句诗的妙处。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2、试分析诗歌尾联如何传达诗人情怀的?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六、拓展探究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八、当堂练习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①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②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九、作业布置

  品读P3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试着分析其主题。

  八、作业布置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

[解说]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雪净胡天牧马还”,开篇就造就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了一种虚景。全诗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第四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重点)

  2、体会于沉静的对比之中诗人的沉痛之情。(难点)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回顾知识点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阅读提示:本诗打破了同一题材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的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批判的锋芒也十分尖锐。

  自学目标:读后说说诗歌的主题、情感。

  三、再读课文,分析层次

  阅读提示:画出韵脚,根据韵脚和诗意将是个分层。

  自学目标:概括诗意。

  四、细读课文,深入品鉴

  阅读提示: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自学目标:细读诗歌,圈出诗歌中的“沉痛语”,体会它们是何种“沉痛”。

  五、课堂讨论

  1、根据诗意层次,分析诗人表达的多重主题。

  2、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沉痛之情。

  六、拓展探究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是如何运用反衬手法的?

  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雪雨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渲染了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却从出示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

  2、《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细节描写,试举一二例,并分析其作用。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军行,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风头如刀面如割”,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不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雪的战斗豪情。

  七、课堂小结

  此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八、当堂练习

  1、谈谈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①男儿本自重横行 ②身当恩遇常轻敌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2、仔细研读《燕歌行》并填空。(1)本诗的主题是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__ __,第二段八句写____ __,第三段八句写____ __,第四段四句写_____ _____。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3)本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_________对比。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九、预习作业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①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③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托物言志。第五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杜甫《画鹰》,了解咏物言志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物言志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好的咏物言志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其次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再次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地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并不融入描写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手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

  四、诵读,初步感知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根据注释,初探诗意。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sǒ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镟: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五、课堂讨论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思、似、可、堪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飒爽英豪之气。

  六、拓展探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八、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小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①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②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九、预习作业

  从教材中选一首咏史怀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六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与诸子登岘山》《西塞山怀古》了解咏史怀古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咏史怀古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三、学法指导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其次,要领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四、诵读,初步感知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结合课文注释,了解羊公其人,作者面对羊公碑的态度如何。泪沾襟。

  2、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3、赏析颈联的妙处。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洁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显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到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五、课堂讨论

  1、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2、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六、拓展探究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谈谈你的认识。

  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2、结合全诗,试析”山形依旧枕寒流“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索。

  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八、当堂练习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九、预习作业

  选取张九龄《望月怀远》,读一读品一品,试着分析其主题。第七学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了解思乡怀远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思乡怀远诗歌的主题。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

  二、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三、学法指导

  鉴赏这类诗歌,首先需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其次,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再次,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四、诵读,初步感知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依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2、关注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3、”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4、再读课文,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五、课堂讨论

  1、试分析颔联两句诗的妙处。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2、试分析诗歌尾联如何传达诗人情怀的?

  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六、拓展探究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七、学习小结

  咏物言志诗的主题有哪些?

  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八、当堂练习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①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②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九、作业布置

  品读P38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试着分析其主题。

古典诗歌教案2

  内容简介

  东方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典雅优美的风姿、沁人肺腑的清香,撩拨着读者泉涌不尽的神思奇想,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天国乐园。它以高度深缩的语言、优美和谐的韵律展示出方人五颜六色的情感浪花和绚丽多彩的思虑萌动。它以启悟人生的哲理、关切人生的忧思,给人以历劫难平的印象和宗教崇拜的冥想。

  东方古典诗歌诱发了古代东方人民的艺术想像力,使他们生活得更充实、更深刻、更自由、更有意义。读者或听众则通过欣赏诗歌,将实际生活中的美好或丑恶、伟大或平凡、高尚或卑贱、崇高或渺小,真实或幻象等种种人生体验变为已有。只要人们想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某种主观情感,就首先会想到诗,只要人们阅读并欣赏过这些诗,就一定会徜徉于诗的海洋之中,使之在情感的博大宏深了中得到某种心灵的慰藉,或觅得力量的源泉,重新被激活而奋起。

  目录

  总序

  序言

  埃及

  恩纳

  尼罗河颂·第一首

  献给阿顿神的圣歌(节选)

  亡灵书(节选)

  搬谷人的歌谣

  一个人与他的“巴”的辨论(之三)

  巴比伦

  吉尔伽美什·第一块泥板 三(A)

  吉尔伽美什·第八块泥板(节选)

  希伯来

  雅歌·第二首

  雅歌·第五首

  耶利米哀歌·第四首(节选)

  诗篇·恶卫是我的牧者

  箴言·智慧赞

  约伯记·第一轮对话(节选)

  先知书·亚卫应许世介和平

  多比传·多比雅之祈祷

  传道书·万事都是虚空

  印度

  梨俱吠陀·阿耆尼(火)

  梨俱吠陀·雨云

  梨俱吠陀·蛙

  梨俱吠陀·夜

  阿达婆吠陀·相思咒

  阿达婆吠陀·爱情咒

  蚁垤

  罗摩衍那·第十三章(节选)

  广博

  摩诃婆罗多·莎维德丽传二八一(节选)摩诃婆罗多·森林篇(插话节选)伐致呵利

  三百咏(一一O)

  马鸣

  佛所行赞·第五章·出城品(节选)迦梨陀娑

  云使·后云(节选)

  提鲁瓦尔卢瓦尔

  古拉尔箴言·政治篇·友谊(节选)胜天

  牧童歌·第九歌

  格比尔达斯

??

  伊朗

  阿拉伯

  阿富汗

  日本

  朝鲜

  越南

  印度尼西亚

  缅甸

  泰国

古典诗歌教案3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平头中学 张琼芳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

  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 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 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 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疏密对比。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从海/流。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上322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

②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的准确把握。下面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请按自己的理解,标上延长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声。

  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

  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例如上词中的“悦”“空”,就应该有一定的停顿。

  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余韵。

  实战模拟:

  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

  a.天门/中断/ 楚江/开?? b.碧水/东流/至此/回??

  c.两岸/青山/相对/出 ?? d.孤帆/一片/日边/来??

  参考答案:C

③抑扬对比。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杨柳满皇都。

  整首诗情绪喜悦,音调偏高。

  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愉悦、开阔;语调低,比较深沉、忧伤、狭窄。

  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

  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狂”就应该读得比较高。

④轻重对比。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例如: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 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⑤徐疾对比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

  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欣赏示例”部分。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