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最终3篇(了解陶行知心得体会)

2022-05-15 14:45:07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最终3篇(了解陶行知心得体会),供大家赏析。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最终3篇(了解陶行知心得体会)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最终1

“行”、“知”合一的教育潮流

记忆中我最早知道谁是陶行知,是在步入大学校门时,迎面屹立在眼前的陶行知像,问身边迎接我们的学长,才知道的。之后接触陶行知及事迹,对其有了一定了解,是在我读大一的时候。当时,为了参加学校元旦文艺汇演,而由自己所在的人文学院编排的一部话剧——《陶行知故事》,我在其中扮演了陶行知的一个学生——华栋。话剧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各位耳熟能详的《三颗糖的故事》,这里就不累赘了;第二部分,陶行知来到了华栋的家里,发现华栋和他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进而慢慢走近了华栋的内心世界,也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同学,华栋不为人知的一面;第三部分,我们很多同学在求是学校门口举行“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时,陶行知被伪军强行带走问话的场景。此幕中,表现了陶行知与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表现了陶行知自身崇高的爱国情怀。

而此时,我的身份又转变了。现在的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了有关陶行知的一些书籍后,我发现,陶行知,远远不是我之前了解到的那样只是关心学生,热爱国家,他的思想与理念让我顿时产生自惭形秽的感受。

虽然我进入教师队伍才不到2年的时间,但自己心中仍然存在着当初在未进入或者准备进入此行业的设想:我想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能敞开心扉的交流,能在课上好好教与学,课下好好玩与乐,让他们在学校里能快乐健康向上的学习。直到如今,我班里教室墙上仍然挂着KT板,上面写着“亲爱的你们,我需要你们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与生活”,这正是我对学生的期望,我不要求他们的成绩多么的优秀,他们的表现多么的成功,他们的想法多么的新奇,我只希望他们在这人生珍贵的三年里,是快乐的,然后再做事情。当然,这快乐不是虚假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而是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学习而获取的真正的快乐。

可是,事情总不是那么随人愿的,班级里的问题很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样:学习不主动且容易放弃,对于老师的话,也是由着自己的心情选择性的听或不听,手机等问题时而出现??自己也曾问过自己,是自己做的很不够吗,还是和他们的沟通出了问题,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总之,有时候自己也会有随意的念头,有想放弃的冲动。

直到??

直到前段时间学习了陶行知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尤其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更是让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才觉得自己这想要放弃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多么不值当,多么对不起自己这份职业。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绝对是超前的,其目的是为了启迪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关注,对学生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那么,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多少年才出个诺贝尔奖,总是被人调侃科研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不懂创新、却在制造这山寨货??在如今,被人担忧着成长的80,90后,学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师德师风渐行且危等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伟大先哲陶行知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否使用,它对于我来说,又是否能给我内心注入新的思想活力,让我这个也许对教育微不足道的人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生活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它的基本内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第一,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不能脱离教育,教育最根本的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也必将反作用于教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如哲学中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知道方法论,方法论来自世界观。因此,只有适应生活,在生活中成长的人,才能在教育或被教育中收获成功。第二,社会即学校,这里的学校是个广义的含义,不仅仅是几亩地,几幢楼的狭义上的学校。它把社会定性为一所大学校,旨在说明,一个人在学校里学知识,学技能,走出校园,社会将有更多的东西值得你去学,这也更加密切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不至于把两者分离,至出现在校园里是高材生,一旦走出校园却成了“文盲”。所以这告诫我们,我们学东西要从学校学,也要向社会学。而且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建设的与社会更接近,更融入。这个接近,这个融入不是指地理位置,方位距离上的接近,而是这两者内在含义、主旨的接近于融入:让学习者真正接受社会型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即教育别人,学即向别人学习,做即动手实践。故而在教育中,意味着学生要认真学,学会后可以认真教;教师悉心教,并不断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不断实践,不断学与教。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需要我们做到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并悉心教会学习者。综上所述,理解了“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我们才能知道在如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陶行知的这份想法能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希望与启迪。

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即“教育是为了学生”。联系自己所在学校,我校课改(导学案与小组化相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的学,一改传统教育“满堂灌”的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而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教育是为了学生”。

结合“生活教育”理念,联系当下我校课改实际,综合自己教育感受,陶行知“生活教育”对我们的启迪在于:

一: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1):转变以前学生被动受教,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教育过程是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而最主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所以在这过程,要始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发言等的习惯。如在我们课堂上,设有“自主预习案,课上讨论案,课后巩固案”,在学生完成预习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的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发言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希望借此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独立性思维也有合作性探究,培养自己成为善于学习的人,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2):转变教师对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为“满堂灌、一招走遍天下”的习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应该是一位发现者,发现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继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更好的专业化发展;也应该是一位赏识者,在现今教育背景下,赏识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认同,较之以前的棍棒、严厉,学生更能接受。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才会尝试去转变学习方式。如我校推行导学案,首先就必须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科学设计导学案,合理运用导学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导学案多以问题导学为主,即把教材中的内容问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转变教学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传统意义上,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基本来自于考试的成绩、分数、排名,与其他方面基本没有涉及。而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此机制也应该发生转变。如,我校“导学案与小组化”相结合道路进行以来,我们一改以前单纯用成绩说话的习惯,引入小组化的评价机制,个人融入组内,小组管理个人,最终的评价除了个人成绩的好差,还与小组的优差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很到锻炼。正如,我班之前实行过的小组进阶制度,用各方面的表现综合在一起,分出“斗者、斗灵、斗王、斗皇、斗宗、斗尊、斗圣、斗帝”的进阶制度,期中的评价包括,大考成绩、平时量化、好人好事、特殊贡献、比赛活动等等一系列的评价因素,而不单出看成绩,这也是“生活教育”提倡的“生活即教育”观点,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社会进步发展到今天,此“生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趋势,已然形成一个潮流,召唤着更多地志士仁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去。

“行”即实践,“知”即理念,规律。我们要学习“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我校继续实施的“导学案与小组化”道路上来,做到“行、知”合一,才能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吴江市震泽一中

张玉昆(此文于2004年获吴江市陶行知研究会学陶论文一等奖)

王玮,威坪中学,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最终2

“知行合一”源于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但陶行知先生认为:知与行不但要互相结合,行更应在知之前,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先生一生践行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结晶。

基于“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老先生的话,领悟其教育理念,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儿童实际需要、适合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更易儿童理解和接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儿童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反思我们当前教育实际,过分单纯的以学生成绩评价学生和教师,而忽视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重知识的传输而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育之人与社会、与生活所脱离。如何推进“知行合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总书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和实际,切实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实际化、生活化、社会化,而不是纸质化,图片化。即“生活德育”,如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走出校门,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开发以劳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开发生产劳动(如种田、种菜)课程;利用学校比邻村落的优势,开发社会公益劳动课程;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开发生活技能培养课程,如开展洗衣、帮厨、打扫卫生等课程。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向上生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身体、才智、德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每天都有长进,日日有变化,周周有发展。

陶行知先生毕其一生,为了心中的教育梦,默默耕耘,不断探索,矢志不渝,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开辟精神和一位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行知”精神给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方向,让我们用“行知”精神助力云南教育梦,让我们用“行知”精神谱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最终3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著》体会

(作者:孙翠英 发表日期:2010年10月29日)

早在师范时,就盛行一股“学陶”热风。那时的我,还比较幼稚,对陶行知老先生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学陶”就是下去实践体验、锻炼自我。还记得那时的我们,三五一群,骑车来到离松江师范几里远的村校,带孩子们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风雨无阻;那时的我们,来到了位于松江二中对面的部队,义务劳动,帮他们种菜、浇水,帮助厨房择菜、做馒头……那种快乐至今还令我回味无穷。

工作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之后,对陶行知老先生的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特别是“陶行知四粒糖的故事”,让我感动万分,充分体现出了老先生的教育艺术。面对犯错的王友,他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他写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王友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王友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他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孩子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2010年3月30日,我有幸来到了南京行知小学,见到了杨瑞清校长,听了杨校长2个半小时的介绍,我就被他的那种精神所感动。南京晓庄师范毕业,立志走上了行知路,来到了农村小学,25年的办学坎坷路,甚是不易。他介绍了学校周边的荷花园,是一个高考落榜生经营,现已培植荷花300多种,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他说,有一次他去欣赏荷花,发现其他荷花都已盛开,可是有一株花苞却迟迟不开。他以为此花已僵,不会再开,谁料花农告之,此花苞开出的荷花花瓣有1一千余瓣,甚为好看。由此,他想到了学习困难生。现在的教育对他们犹如:花儿花儿快快开,今天不开明天开,明天不开后天开,后天你要再不开,我就把你掰掰开!于是,他告诉我们对待学生要有花苞心态: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在杨校长身上,我看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的影子。

2010年10月,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的一员,我又一次接触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翻开《陶行知教育名著》,陶老的思想,再次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陶行知老先生在对于教员和师范生的几点希望中提出:

一、如何而后可使教员与学生关系密切,增加教育经费,教员生计根本解决,学校专一托付,教员与学生的关系何愁不密切;

二、如何而后可使各科联络贯通,认真研究、共同讨论,定一个标准,大家的向心力,都是依着这个标准去的,教授程序有钩接的方法;

三、当使教员有进步的机会,有了进步的机会,教材才丰富,教授法才生动,学生所得的科学知识,也就切合现代的趋势了;

四、师范生应推广教育,多办学校,到教育幼稚的地方去办,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办;

五、师范生对于自身的修养,做事即修养,修养即做事。这些建议,至今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陶行知老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要想获得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这和现在提倡的“做中学”不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陶行知老先生有自己的学校观: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它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同甘共苦。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学校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学校要做给人看。学校教职员要待学生如亲子弟。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拿小孩来说,他起先必是先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冰是凉的……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成了陶行知……

陶老的思想见地很多很多,一下子难以全部领会,一时间难以全部消化,只能留得以后慢慢咀嚼、慢慢理解。只是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由得联系起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师心情浮躁,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缺乏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学习负担偏重,缺乏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活动,康健有问题,何谈其他;学生学习知识机会较多,实践体验机会较少,如何先行再知……看来,我们还真得好好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不为其他,只为了我们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