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观后感 > 正文

个人2022《智取威虎山》观后感3篇(智取威虎山 电影 观后感)

2022-12-03 21:30:00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个人2022《智取威虎山》观后感3篇(智取威虎山 电影 观后感),欢迎参阅。

个人2022《智取威虎山》观后感3篇(智取威虎山 电影 观后感)

个人2022《智取威虎山》观后感1

  今天,我和爸爸观看了一部名为《智取威虎山》的影片。据说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

  《智取威虎山》讲述了1947年冬,我国东北的解放军小分队在代号203首长的带领下,进入匪患猖獗的林海雪原保护百姓安全,上级命令侦查英雄林子荣和卫生员白茹从旁协助。为了把匪首“座山雕”消灭掉,侦查员林子荣化名为土匪“胡彪”潜入威虎山,一路遇到困难重重,危险多多,可是他机智过人,里应外合消灭了威虎山的土匪。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感动着,影片里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明,有沉默冷静的203首长,有威武不屈的高波,还有美丽善良的白菇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杨子荣,他的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令我钦佩。这些革命英雄们为了解放人民,与敌人们斗智斗勇,对他们来说死并不可怕,他们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只为了下一代永远不要再经历战争。

  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这样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2022《智取威虎山》观后感2

  前不久去电影院看《智取威虎山》,首先令人身临其境的3D宏大场面,设计精妙的剧情,加之徐克慧眼般的选角如梁家辉扮演的座山雕气场实足强大,光是声音和背影都让人不寒而栗,而扮演杨子荣的张涵予从扮相到拿捏,从声音到微表情,甚至对经典桥段的演绎都让观众叫好,无疑徐克用佳作重塑了经典。

  电影最大的成功是将50-90年代人对红色革命英雄心中形象进行交织碰撞,不禁感慨徐克总能开辟新径,在华语电影中集大成而不雷同,自成一派而不小众 ,杨子荣是父辈年代人的经典英雄偶像,此片重塑了父辈记忆中的经典样板戏,对于50后,60后乃至70后的这三代人,杨子荣他是小人书、连环画和露天电影片上的一个无法超越的英雄传说,无不对其情节了若指掌,台词倒背如流, 天王盖地虎 宝塔镇河妖 等土匪黑话更是成为特殊时代的集体记忆,这个杨子荣不仅没让他们失望而且丰满了他们对战争场面的幻想,更是另塑了80,90心中的新时代偶像,激发广大年轻人的红节,对这个革命故事的兴趣,想一窥究竟。作为85后的我提起杨子荣我脑海就浮现一段敲锣打鼓依依呀呀的京剧,一个戴着大毡帽满脸红光,看上去正义凛然的彪形大汉,摆着略带夸张的姿势站在北风吹雪花飘的背景前唱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总是觉得这个英雄这个画面略带轻喜感,但这部电影着实重塑并牢固树立了杨子荣在我心中的英雄形象,看多了现下流行的花美男荧屏形象,突然看到杨子荣这样有勇有谋,同时具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抗敌到底、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的视死如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不惧牺牲这三种精神,愈发对这位旧时红色经典这样的英雄人物产生崇拜。虽不能与他同生一个时代浴血杀敌,但是可以学习他面对困难时候进退和取舍,和遇到紧急危险情况的老练与智慧,将这些活学活用于职场和生活。

个人2022《智取威虎山》观后感3

  智取威虎山中无论是杨子荣的智慧,镇静,胆识和应变,还是203的领导能力,和卓远见识都让我有所启迪。而而最触动我的,那便是“集体”。在匪徒来袭时,仅凭三十来个人,打出一个团的力量。可以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队的小集体,他们心中更有一个人民群众的大集体,他们已经把集体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了。风里来,雪里去,是记忆拼搏下的一点一滴。“集体”这个词,更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意境已将不可计数的心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集体思维的人,头可断,血可留,此志不可改,永远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位,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特性。参加过合唱活动的人都应该体会过,其好处便是,你在歌唱中可以发出声音也可以不发出声音,但怕的是你旁边的人也会这么做。细品一番,它的讽刺意味也是蛮强的,对于那种“别人回去干”的依赖集体思想刻画得入木三分。也许,在所有的声音都停止,沉默中,导师诧异的目光中,彼此低垂的头下,有—分难以言传的尴尬,在集体两字间幽幽穿梭。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集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生与死只是一线之差,便是有气与无气。有人死得气壮山河,那种人,以着另外一种方式存活,可得其所:有人死了,遭千古唾骂,万人践踏,那种人,为求一丝生机拼命乞怜,却终为土灰。不必太看重生死,该来的时候会来,该去的时候会去,无愧于自己的生命,更无愧于自己在世界上存活,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想法或一个将来的结果。关天培身上的刀疤,黄继光胸膛的枪洞,都一次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美国作家海明威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仅有一句话:“恕我不起来了。”对于他的写作我不熟悉,但这位作家一如此诙谐的态度看待生死,确实让人佩服至级,对于一个黑暗的坟墓,如同给自己安眠的暖床,又有什么放不开胸怀去面对的?至今不明,他威吓会以一颗弹结束自己的生命,思前想后,也许,他认为自己已经活够了,对这个世界不复再有贡献,且无愧与这个过程。人的思想总是互相矛盾,何况在生与死的本质间,原是一个矛盾,依旧认为,死得其所,便今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