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观后感 > 正文

部队军人看《跨过鸭绿江》的观后感和启迪范文3篇(跨过鸭绿江部队人员观后感)

2022-11-14 17:54:00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部队军人看《跨过鸭绿江》的观后感和启迪范文3篇(跨过鸭绿江部队人员观后感),供大家参阅。

部队军人看《跨过鸭绿江》的观后感和启迪范文3篇(跨过鸭绿江部队人员观后感)

部队军人看《跨过鸭绿江》的观后感和启迪范文1

  连续三周,全国黄金档电视剧收视榜首都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跨过鸭绿江》。它自去年底登陆央视一套,每一周收视率都在攀新高。实时关注度破3%,平均收视率超过2.5%,是央视一套近年来收视成绩最好的开年剧。

  更难得的是,剧集播出后,参加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老战士给剧方写信,“一股中国军人的英雄气,在胸中激荡。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年轻的网友也在评分网站上留言,“从陪爸妈看到提醒他们准时追剧,铭记历史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无差别年龄段观众都在为这部电视剧点赞。在剧评人马庆云看来,《跨过鸭绿江》作为主旋律剧作,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它在战争气度、人物塑造、历史美学等方面都呈现出更新的语境,让历史照见了未来”。

  从大局开始讲战争,让“一个小兵”视野大开

  毛文戎老人是那位激动得给剧方写公开信的老兵。他的信中有这样一段:“我是一个志愿军小兵,在朝鲜战场两年零五个月,先后在军司令部作战科、政治部秘书科、宣传科工作,在主攻团参加过反击战。但我对整个抗美援朝的了解是片面的,很有局限。《跨过鸭绿江》展现出一幅立体的、有声有色的历史画卷,使我视野大开……”

  如同“当年的小兵”,今天的观众在打开这部剧时,也像进入了历史的课堂,从大格局开始了解战争。有别于以往战争题材剧常用炮火连天将观众引入现场,《跨过鸭绿江》反其道行之,剧中真正的入朝第一战,从第八集才姗姗来迟。剧本用整整七集的体量,满足观众对那场战争“硬核知识”的需求:抗美援朝,我们为何要打?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我们为何能够打赢?

  通过高浓度的“文戏”,剧集为观众展开当年的历史大格局。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向来不惹事,也不怕事。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的侵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境,中国的国土安全、民族尊严、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侵害,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作何反应。是像麦克阿瑟断定的那样忍气吞声,不敢干预?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的中国人民选择了后者。《跨过鸭绿江》就用绵密的戏剧将那段恢弘历史细细讲来,既有宏观的角度,也有大量的个人微观视角。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那些跨语言的对话,全部以不同语种原音呈现,制造了历史对话的现场感。

  历史的画卷以符合当代观演语境的样貌呈现,年轻人对于我们当年为何战、怎样赢,有了更生动入微的认知。

  塑造大人物也着墨小人物,让年轻的抉择感染年轻的心

《跨过鸭绿江》里当然有引领中国革命航程的大人物,它真实塑造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以及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崇高形象,讴歌了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志愿军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但在塑造好大人物、革命英烈的同时,镜头也对准了荡气回肠战争里的普通战士,从可歌可泣的前线群像里凝练出一批质朴年轻人。

  比如侦察排长郑锐,他出身普通百姓家庭,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当地一名公安人员。在得知朝鲜前线需要增援后,他第一时间收拾行囊,义无反顾奔赴战场。他身上,承载着朴素中国人民“母亲送儿上战场,送了一个又一个”的浓烈爱国情。比如射手陆乘风,这位神枪手既是志愿军战士意志力、忍耐力的注脚之一,也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化身。汽车兵马金虎、战地医护金医生和王珍珠、战地宣传李干事、文工团演员郑双雪……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小人物形象贯穿全剧,“吃饺子”“合影”“送别”等平凡生活中的日常活动,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到了战争背景下的生活画卷,为严肃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注入别样的“亲历者”的气息。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战,先后有24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战士奔赴前线。当剧中真实的英雄与虚构的年轻人相得益彰,观众向英雄致敬的同时,也看见了无数“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的年轻人。这群年轻人铁了心跟党走,他们的抉择触动到今天荧屏前同样年轻的心,“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精神”真正藉由一部文艺作品让观众入了心、动了心。

部队军人看《跨过鸭绿江》的观后感和启迪范文2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坚守飞虎山、激战黄草岭、血战松骨峰、寒战长津湖、上甘岭战役……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跨过鸭绿江》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从中央领导决策、志愿军将领指挥、前线志愿军战士血战等多个维度,再现了抗美援朝中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全面还原了7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此之前,展现抗美援朝的作品多为电影、纪录片等艺术形式,该题材在电视荧屏上十分少见。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以宏大的气势和格局,填补了这一空白。该剧由董亚春任总导演,余飞任总编剧,唐国强、丁勇岱领衔主演,孙维民、王志飞、刘之冰、姚刚、王挺、王同辉、刘涛、韩栋、连奕名、赵波等联袂出演,在中国电视荧屏上首次全景式、史诗般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展现了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以及洪学智、邓华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崇高风范,讴歌了以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为代表的志愿军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战斗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怕难、不信邪,团结一致战胜帝国主义强敌的精神风貌。

  在剧中,很多观众或熟悉或并不十分了解的抗美援朝往事,都一一再现——新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下开展抗美援朝的?彭德怀如何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38军“万岁军”的称号是怎么来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一穷二白、装备落后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何能战胜实力强大、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跨过鸭绿江》都通过详实准确的呈现作出了有力的回答。

  该剧总导演董亚春介绍,为了让作品更具“历史美学品格”,《跨过鸭绿江》主创团队始终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全剧的故事走向、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对领袖人物和相关重要历史人物的表现,我们都本着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创作原则,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决策和志愿军司令部为主导视角,以中美双方顶层前线指挥部的较量为冲突主线,双方在军事和外交两个层面展开斗争,通过主战场、著名战役、真实的志愿军人物和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为支撑讲述历史,这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后期修改中,主创团队还认真汲取了各界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使诸多重大问题的把控和尺度的拿捏更精准到位。

  由于全景展现了抗美援朝从最初决策到最后签订停战协议的整个过程,《跨过鸭绿江》全剧调动的场景、装备、资源都超出了同类题材作品。为此,在总台的领导下,该剧总制片人王雁、制片人李萧集结了强大制作团队,为《跨过鸭绿江》提供质量保障。王雁表示,为了真实反映上甘岭战役的艰苦卓绝,数百人的美术置景团队准备了一个多月,“为保证制作品质,我们专门建造了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历时100天,辗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五省二市,最多时有5个摄制组同时拍,恢弘展现东西两线5次重大战役。在剧中400多个场景里,有名字的角色就多达300多个,同时有群众演员4万多人次,从事美术置景工作500多人,仅子弹就打了8万余发。”

《跨过鸭绿江》剧组继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短时间内高水准、精制作地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赢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拍摄攻坚战。王雁说:“我们用100天时间完成了一部超大规模、超大体量的电视剧制作,这是全体摄制组演职人员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共同拼搏的结果。”《跨过鸭绿江》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部英雄史诗。主创团队认真研读剧本、查阅史料,仔细对待每一个拍摄细节,大到一个战场设计,小到一封电报,都力求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比如唐国强在刻画毛泽东人物形象时从容而严谨、丁勇岱在塑造彭德怀人物性格时努力突破、外籍演员在李奇微的性格刻画上都取得了成功。在剧中,无论历史真实人物还是虚构人物,都倾注了演员的智慧和情感。

  抗美援朝,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变中国命运、改变世界格局的一件大事。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立意高、格局大、视野广,以国际视野全景式地再现抗美援朝战争,是一部展现正义之战、精神之战、胜利之战的优秀作品。王雁希望,这部电视剧能够让历史观照现实,激发观众强烈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传递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的价值观,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世代发扬、历久弥新。

部队军人看《跨过鸭绿江》的观后感和启迪范文3

  70周年“血”与“泪”

“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令人鼓舞催人热泪。

  将士们的满身“鲜血”,人民群众流下感动之“泪”。197653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是他们用肉身和鲜血,守护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家园。将士们用鲜血守护着的群众,早已泪流满面,被他们感动,真情动容。“其实没人不怕死,没上过战场的人想象不到战争的残酷,上一秒还跟你说话的战友,下一秒就可能死在你的身旁。”即使在今天的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也止不住泪流。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期待美好、向往明天的“孩子”呀!但是上了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就成了撑起人们头顶一片天的伟岸“巨人”。

  将士们的一番“心血”,人民群众迎来喜悦之“泪”。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战士们用他们砥砺前行、浴血奋战的心血,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人民群众迎来了和平生活,获得了安定,欣喜的泪水在感动中奔涌。这泪水,引导人们凝聚起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这力量,足以对抗“狂风巨浪”;这泪水,筑就起紧密连接、坚不可摧的紧实高墙,这高墙,足以抵挡“风沙侵蚀”;这泪水,催生人们树立起众志成城、众擎易举的坚定信念,这信念,足以冲破“铜墙铁壁”。

  将士们的一腔“热血”,人民群众激起鼓舞之“泪”。朝鲜战争,将士们齐声而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勇往直前、毫不畏惧、迎难而上的气势,无不让人一腔热血,它激励着当时的战士、人民,更激励着今天的中华儿女。“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话让我倍感激昂,也不禁热泪盈眶,在武器装备如此悬殊的当时,我们如何取得胜利?靠的不就是敢打、敢拼、不怕死的精神吗?“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严寒、饥饿、装备差距没有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打倒,反而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志愿军战士的坚毅,从而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英雄事迹,在中国军人的军魂上面刻下一道深深的印记。

  今天,新时代的号角越吹越响,将士们的英勇气概激昂回荡。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