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论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3篇 对全面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的理解

2022-10-12 11:37:10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论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3篇 对全面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的理解,以供参考。

论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3篇 对全面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的理解

论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邓小平当年启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伟业的深层次原因,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启动改革开放这一震惊世界历史伟业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一:尽快摆脱我国当时的贫困落后状态

  20世纪70年代末,正是我国刚刚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曾经说过,“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面对这种现实状况,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呢?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改革,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还指出:我国“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二:尽快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从生产力和市场两个方面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资本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出现了“黄金时期”。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率年均2.3%,而从1951年到1970年期间,年均增长率则上升到5.3%,比过去增长一倍多。由于战后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国际经济关系格局。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一个严峻挑战,面对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三: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改革与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要想发展,就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不断改革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社会当然也不例外,因为社会主义依然存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矛盾,所以社会主义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改革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所以邓小平同志讲:“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改革开放是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应体现在生产力更好更快的发展上。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也好,政治体制改革也好,“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强调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很重要的一条就“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不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不变革现行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方面,所谓发展生产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四: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而超越历史阶段,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两种情况都要通过调整和改革来解决。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决定,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还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社会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这些具体做法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确立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政策。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对这些旧体制的改革不是取消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问题不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不够高,而在于没有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找到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果不对旧体制进行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五: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在邓小平看来,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1985年3月,邓小平在与日本二阶堂进谈话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什么说改革也是革命呢?因为改革“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从而必然引起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变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把改革称之为继推翻三座大山之后“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认为,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它与第一次革命在对象、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这场革命“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改变体现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具体形式,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此,邓小平称改革“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六: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有一个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而实现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它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推动,通过开放不断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来加以发展。邓小平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我国的改革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的,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即通过改革具体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开放是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开放与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也就是改革,是对传统自我封闭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适应对外开放的新趋势。实行对外开放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普遍规律。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制度,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条件,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和新机制的必然要求。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七: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大贡献。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照搬照抄“苏联模式”曾经给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严重后果,我国在这方面也并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由于我们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所有制方面,实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经济形式;在政治制度方面,实行苏维埃的组织形式,搞一党制;在计划管理方面,采取一整套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和管理方法。有人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作过这样的概括:计划上大包大揽,流通中统购统销,财政上统收统支,财贸上统进统出,整个国民经济统得比较死。虽然上述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曾起过重大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这种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比如高度集中的体制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长、工作效率的低下;由于偏重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由于过分强调行政指令,忽视经济规律,导致经济效益差等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是需要认真学习和借鉴的,但是,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面对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时代要求和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体制。邓小平指出:改革就“是对体制的革命,”“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新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和发展模式上体现中国特色。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八:克服封建弊端和“左”的观念影响

  社会主义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各方面都难免带有旧社会的弊病,如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个人崇拜、个人集权、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一言堂、家长制、等级制等等都是封建主义残余的反映,这些弊病是妨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改革加以清除。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还指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清除封建主义的余毒要比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更为艰难,改造小生产的意识形态要比改造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经济成分更为长期和艰巨。正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意识残余和小生产的传统观念,以及国家机构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等等,所以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和破坏,从而造成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某些方面不能充分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以至严重地束缚生产力发展。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通过改革来完成。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发生过长时间的“左”的错误,这种“左”的错误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对于长期形成的“左”的错误,仅仅从思想上认识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制度上、政策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彻底纠正“左”的错误还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只有通过改革,把正确的认识、方针和政策制度化,使它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制度上、政策上彻底纠正“左”的错误,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九: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党就将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联系在一起,既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发展民主法制;既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系统化的改革,而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改革,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是全面改革,一是因为旧体制的弊端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必须经过改革来消除这些弊端;二是改革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种建设的全面性就要求改革也必须与之配套进行。改革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与改革相适应,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是面向一切国家的大开放。改革开放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举措。

●启动改革开放原因之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邓小平指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使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进而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体制改革,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改革开放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通过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空前挫折暂时处于低潮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沉稳、开拓奋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证,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讲求实效等成为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迸发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论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2

  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和技术往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 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年少懵懂的我,只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却不知道变化何起。如今,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自己活在了这么一个奇迹的年代,这么一个春天般的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炫丽阳光下生活,我们是幸福一代。

  我忍不住开始设想,在三十年前,那个刚刚经历了十年**的中国,面对着被高喊“革命”的造反派们折腾得乌烟瘴气的国家,面对着国人仍旧停留在意识形态斗争上的守旧思想,面对着毫无经验和先例可循的窘困境地,那个老人,他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胆魄,才能作出决策,提出了导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

  在春天的滋润下,我不断地汲取社会给我的养分。长辈们经常言传身教,要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我无法完全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父辈们求知的艰辛,然而,回望求学生涯,我的路确实如同在春风的关怀下延续。崭新的桌椅,明亮的教室,详尽厚重的字典,还有连接世界的电脑等等.挂在他们嘴边细说的当年,像首遥远的童谣,故事曲折而晦涩。仿佛那些落后已然百年,回望起来只剩对伟大改革开放的感慨。哪怕是看到自己小学,也由不得心生感味:以前的学校哪有现在如此美丽而且齐全的设备呢.在春天的滋润下,身边的细节无处不在升级。衣服变了,从以前慈母手中的线,变成了一件件华丽的衣裳,三十年前有谁会想去穿上华丽 的衣服拍下自己美丽的一刻呢?饭菜变了,从以往的单调的一双筷子,变成了餐桌上完备的餐具,三十年前有谁会想人们会喜欢吃生鱼片呢?茶叶变了,从往前一块大饼似的包装变成现在经过高温杀毒的茶包,三十年前有谁会想茶也可以变成一罐得体的饮料呢?出行的方式变了,从以往的自行车时代变成了如今的汽车时代,便利的公共交通时代,三十年前有谁会想到公交车里面有电视看、地下有列车飞奔呢?

  在春天的滋润下,思想也在拔节成长着。中国入世申奥、嫦娥奔月,刘翔的中国速度赶超了世界记录,中华民族越来越因国家而自豪。长年酣睡的东方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开始苏醒,演绎东方神起的传奇。用世界的眼光看未来,用先进的思想自我武装,中国人自信满满地走上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经济的全球一体,文化的相互渗透,无不有国人的努力和足迹。

  如果我活在二十年前呢?恐怕就是装上一杯开水,在台灯下执笔伏书,为了生活在纸上默默耕耘吧。父辈们的那种生活是那样的熟悉,却又那样的陌生。我们也难想象那种票证的日子,就如同我们的下一代也难想象我们怎么能对着如此“落后”的机器去记录自己的生活一样。

  继往开来,我们走着一条前人未曾涉足的路。这不可能是康庄大道,甚至会满铺荆棘。改革开放让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奇迹不断延续下去,春风也将在这片名为神州的土地上猎猎不息。

  停笔,涌动的思潮久久难以平息。穿越了三十年时空的断想,回响在耳边的是老人那浓浓的川音,“发展,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3、农业生产成就巨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5、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6、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及一系列整治运动后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与1978年底在京召开的,同时标志着以邓小平同志领导集体的第二代我党中央集体领导核心,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我党的正确发展明确了方向。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制订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步骤的、因地制宜的实施各方面改革,勇敢的打开国门,推动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发展,推动国防和军 队力量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充满了新的希望、活力和生机。

  三十年来,我党始终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大刀阔斧展开了各项改革,改革主要在经济上改变了毛泽东一直坚持的束缚经济发展的大锅饭政策,竭力使政策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坚持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利用东部沿海有利条件率先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快速地开发了广东沿海,利用香港发展深圳,依托澳门建立珠海以2个经济特区再辐射整个广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中国形成环渤海圈,珠三角,长三角3个工业中心,为了减小贫富差距,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口号,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同时缓解东部资源紧张局面,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又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总的来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保持高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改善。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个人觉得历史上毛泽东的转权和愚昧不能磨灭其的丰功伟绩,我党也是个犯过很多错的党,但是确实是无可代替的拯救国家的一个党,伟大的党,是个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党。

  三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现在的改革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其中政治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权的完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中的一次政治理念的变革,政治改革的方向是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做主 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中,实现民主政治的升华,公平正义的回归。经济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国家是一个缺乏商品经济传统的国家,新中国又曾经长期搞计划经济,因此人们的竞争观念不强,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不强,而要更好的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就必须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以此来促进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与人民的共同富裕。文化改革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中国化,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就是多元化与国学复兴。社会改革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也就是目前中央说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一个比较综合的改革,目前的特征是经济改革进度很大,政治改革步履缓慢,文化改革与社会改革弊端不少,尚有很多关于人性,关于人权,关于社会公平的话题需要妥善解决。

  对外开放与改革相辅相成,没有开放进行不了改革,没有改革,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我国目前的开放还带有很浓重的管制色彩,而这种管制侧重于政治与经济领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市场的有效流动。而在文化上,西方的很多糟粕却大行其道,这方面的开放过于放任。

论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3

  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世界各国的社会再生产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能自我孤立,闭关自守。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早在18世纪中期,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开启了世界市场。到了20世纪中后叶,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纷纷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广泛的进行经济合作和交流,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的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是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结构以后变的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通过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实施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应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生产力和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应当有全面的认识。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同他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