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秒的认识》评课稿大全3篇 秒的认识评课

2022-10-10 14:08:35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秒的认识》评课稿大全3篇 秒的认识评课,供大家参阅。

《秒的认识》评课稿大全3篇 秒的认识评课

《秒的认识》评课稿大全1

《秒的认识》评课

  听了费老师的课,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费老师注意抓住了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

  费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实际探索。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费老师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增大探究空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费老师设计了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一环节,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发现了 “钟面上最长的是秒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4、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费老师在学生观察学具后就出示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钟面上走的最快的是秒针”。学生只有在观察了实物钟之后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但是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建议费老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之后或者拿实物钟给学生看之后,再得出这样的结论。

《秒的认识》评课稿大全2

《秒的认识》观课感悟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老师引导得好,学生回答得好。整堂课优点有很多,浅谈几点。整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孩子学习新知。比如我觉得非常好的两个问题“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下秒针的节奏吗?”“在钟表上你还能找到其5秒吗?”“从12走到11,秒针走了多长时间”。第一个问题,学生给出了“当当当”“点头点头”“跺脚跺脚”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第二个问题非常具有启迪性,一般老师在学生找到秒针走一大格表示5秒,就结束了追问。可是贾老师又追问了下,启迪学生思考,也让老师学到不少。学生也竟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从12和1之间的一个刻度到1和2之间的一个刻度,只要是走了5小格,秒针就走了5分钟”。第三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秒针是顺时针走,不能想当然说出5秒,因此是55秒。而我们一般课堂上都不会涉及到超过30秒的问题,但是这样的问题却是学生值得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因为一个问题深入思考一次,比让学生多做很多题有收获的多!

  人体计时器活动的设计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让学生先估计,然后再计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时间的进度,同时又让学生得到了放松。

  最后让我能够学习的就是,练习题之间老师的衔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秒非常短,但生活中1秒却可以做很多事情”等,老师的过渡,提高了学生做题的欲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一个细节很值得老师学习。最后,主持人提问,“一节课到底应该有多深”。我认为,一节课深不深,取决于老师用心,只要老师用心,学生总会给我们呈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秒的认识》评课稿大全3

  秒的认识

  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我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平。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习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后面的环节中还有体验五秒、二十秒、体验1分=60秒,1分钟的体验活动等。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出来。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二年级组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学生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要探索的“数学问题”。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通过小明房间面积的计算,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学生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原有的学习经验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重点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有个人独立自学,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小组学习交流。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运用计算法则,联系解决实践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让,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师的语言亲和力很强,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看到,丁老师的课上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P82-83小数乘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主动的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我在进行“小数乘小数”的教学时,我在出现新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找出积的变化规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时虽然产生了分歧,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再围绕学生的讨论,边提问、边总结。计算小数乘法时,必须先把小数化成什么数?转化成整数后这个小数扩大了几倍?要求原来的积、必须把乘出的积再缩小几倍?这样做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自学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他们自己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也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更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知识。他们以后再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主动地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是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为达到掌握这知识点,沈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是主动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是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的例题也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远的。如果能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在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时,沈老师没有急于给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而是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学生就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这种办法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从学生的做题情况看,学生整数乘法的基础掌握的不够好,应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我们能够在例1和例2上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就不致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漏洞百出。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班级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口算能力差,所以我们应该首先从口算能力着手,每天坚持进行口算练习。

  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臵情况,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我想如果我们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意料,在课上作好强调,就会减少学生的出错。

  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也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任何一位教师都不能轻视自己的课堂。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