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6篇(地方文献研究)

2022-10-06 09:36:00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6篇(地方文献研究),供大家品鉴。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6篇(地方文献研究)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1

  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

  一、前言

  地方文献是我国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出版物记载和反映了当地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和财富。目前,地方文献工作在我国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已受到普遍重视,许多馆建立了地方文献专藏,对文献的收集、整理、报道和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为当地的四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地方文献工作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在各方面已远不能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要求。在今天新技术革命浪潮蓬勃兴起的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一重要课题,已历史地摆在我们图书馆工作者的面前。我们认为,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地方文献工作必须实现现代化,才能使传统的地方文献工作获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地区出版物资源共享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我馆在原有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上,开始用电脑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经过一年多的研制,该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与国内同行交流,本文对该数据库系统作简要介绍。

  二、收录范围与文献源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明确收录范围和解决文献源问题。对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我馆前馆长杜定友先生曾提出过著名的“史料、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三部分的论述。在杜定友先生的倡导下,我馆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专藏。根据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入藏情况,我们拟定了地方文献数据库收录范围的原则:

  1.具有广东地方特点,并有一定学术、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料(包括有地方特点的科技文献)。

  2.反映本省人物(包括广东籍知名人士以及在广东有过影响的非广东籍人士)生平、传记、事迹的文献资料。

  3.有广东地方特点的本省出版物和外省出版物。

  4.广东人士著述(拥有地方特点的文献资料部分)。

  对不予收录的文献,也作了如下规定:

  1)虽是地方出版物,但内容并无地方特点的文献资料。

  2)作者虽是广东人士,但文献内容并无地方特点的著述。

  3)无地方特点的科技文献。

  4)印刷质量差,内容贫乏的非正式出版物。

  5)同收录原则相悖的其它文献资料。

  具体的收录范围有24项。

  地方文献数据库所收录文献的类型包括:专著,期刊、报纸、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手稿、地方志、族谱、检索工具、参考工具、图表、古籍等。其中检索工具包括反映本省图书馆馆藏的各种书目、文摘、联合目录;图表包括地图、气象图、地质图;参考工具包括年鉴、手册等;专利文献只限于本省单位和个人申请的国内外专利;报纸限于本省出版报纸的目录。

  广泛征集地方文献资料,保证地方文献数据库有充足的文献源,是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极为重要的一环。我馆地方文献工作,早在解放前即已引起重视。建国后,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省人民政府曾先后发出三个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文件,指定我馆为全省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机构和收藏中心,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将所出版的文献资料无偿向我馆缴送二册,这为征集地方文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全省各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馆已逐步建立起拥有18万册,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广东文献专藏,形成了广东文献的收藏中心。这是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基础。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在确定收录范围的同时,还要认真选择和挖掘文献源。因为地方文献包括了反映当地历史和现状的文献资料,数量以万计,内容极为繁杂。图书馆应该首先选择利用率高,有一定学术和史料价值的文献存贮进电脑,其中科技文献应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我馆在建库前对文献源的选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最后决定从现代期刊入手,对符合收录范围的期刊论文进行著录标引,然后输入电脑。目前文献的前处理工作正顺利进行,现已标引出地方文献资料8,000多篇,输入电脑5,000篇。对于其它类型的文献资料,今后将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输入,从而逐步建立起我省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三、数据库系统目标与模式

  作为地方性情报检索系统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其总目标是:收录和存贮反映本省历史和现状的地方文献资料目录,编辑出版综合性的地方文献通报(书目)和各种专题的地方文献目录,为当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各科研生产单位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作为地方文献的查目中心,将通过联机网络同当地的主要图书情报部门联网,逐步实现地方文献的联机编目和检索,从而促进地区性的资源共享。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为地方文献数据库设计了下述模式:

  1.选择具有良好汉字处理功能的远程通讯能力的微型电脑作为数据录入工作站和脱机检索系统,这一系统配有完整的外部设备,可独立进行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录入、检索和编辑出版地方文献通报。对已输入电脑的大量数据,可转贮到软盘,为将来在中、大型电脑上建库作好数据准备。我馆已购置了四套IBM5550中文电脑,其中一至二套用于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库工作。

  2.设置电脑联机通讯线路,同当地计算中心的中、大型机联网。利用主权的计算机资源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一般可存贮几百万篇的文献,从而为实现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我馆已同省计算中心达成协议,利用该中心引进的IBM 4341主机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并在86年二月成功地进行了利用市内话线联机通讯的试验,计划在明年内实现我馆IBM5550同主机的联网。

  3.在本馆购置中、小型主机后,将进一步完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在省、市领导机关和主要科研机构设置检索终端,并同当地的主要图书情报部门联网,进行联机编目和检索,从而使地方文献数据库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把电脑同缩微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地方文献资料的全文检索。我馆准备在条件具备时,购置一套16毫米的缩微拍摄设备,用于拍摄地方文献资料。在数据库中检索命中的文献,可根据其文献号,在缩微阅读机上获得原文。

  在我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馆同志的努力,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的系统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目前,在IBM 5550微机上已实现了以下功能:

  1)地方文献书目数据的录入与存贮。针对地方文献具有多种类型的特点,本数据库根据国家文献著录标准,设置了多种文献类型的自动格式识别程序,不但提供了完善的人机对话录入和修改方式,而且能够对录入的书目数据自动进行著录格式的自动识别,从而使书目数据达到标准化的要求。

  2)编辑和打印综合性检索刊物《广东文献通报》。该刊物以及时报道我馆新入藏地方文献为宗旨,两月出版一期。每期通报正文约70页,按《中图法》分类体系排列,并附有地区索引,方便县、市图书馆、档案馆等有关单位从地区途径查找文献。从86年五月起,至今已出版文献通报六期及通报的年度累积索引一册。

  3)自动编目功能,数据库系统可根据输入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自动生成数据库倒排文档,供文献检索之用。另外,还可根据指定的专题,编制各种类型的地方文献专题书目,以及编制地方文献的累积本。

  4)文献检索功能。因受1BM 5550系统外存的限制,目前数据库的存贮容量为25,000篇文献。如将外存扩大到40MB,数据库容量将可扩大到10万篇。在此范围内,用户可从篇名、著者、分类、主题、地名等五个途径进行联机检索,并允许用多个主题词或多个检索途径进行组配,以提高检准率。输出结果既可在屏幕显示,也可以用打印机输出。

  5)词表管理功能。数据库系统可对地方文献标引词表、地名表和机内分类表进行插入、修改、删除等项操作,并提供编辑打印词表的功能。目前我馆已编制出《地方文献标引词表》、《广东省地名表》和《地方文献数据库分类表》。

  6)地方文献征集和标引管理功能。数据库能为地方文献中的连续性出版物建立档案,并有催索、记到、装订以及标引管理等功能,可以对地方文献征集和标引实现科学管理。

  除了上述功能外,我们计划在87年上半年前,为该数据库增加MARC机读目录生产、远程联机通讯等程序,使数据库的各种功能进一步完善。

  四、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本数据库系统使用IBM5550高档微机作处理机,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为:主机内存512-640KB,15英寸高分辨度显示器、24针汉字打印机和键盘各一台,可配8.1或20MB硬盘及5.25英寸软盘各一台。操作系统为IBM5550中文DOS(由MS-DOS演变而来),配有BASIC、COBOL、PASCAL、TORTRAN以及宏汇编等程序设计语言,还有dBASE2.0、DBASE3.0、SORT/MERGE、CWP、WORDSTAR、LOTUS 1-2-3等软件。该机具有良好的多语种处理功能(中、英、日、俄均可处理)和远程联机通讯能力。屏幕显示和打印输出字形美观。根据上述计算机资源的特点和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业务流程,我们首先进行了数据库的总体设计。该数据库分为文献库、期刊库、词表库三大部分:文献库实现各种地方文献资料目录的存贮和检索(包括打印);征集库实现连续出版物(包括图书)的征集管理;词表库实现广东地方文献标引词表的管理。所有程序在总控程序的调度下分块进入内存运行。

  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使用什么语言实现?开始我们考虑用DBASE3.0。但后来经模拟试验和论证,发现dBASE3.0用于开发文献型的数据库系统并不理想,原因是(1)记录字段不能适应书目数据可变长的特点;(2)不能使用数组,而且程序变量限于128个,响应速度慢;(3)如作组配检索一般要几十秒的等待时间;(4)难以实现人机对话方式的检索,即在检索过程中无法修改检索策略。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决定用编译BASIC进行系统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自顶向下、分块实现、逐步求精等行之有效的软件开发技术,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程序的设计和调试。经过半年多的试运行,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又对程序作了较大修改,形成了第2版本。目前该系统的源程序共有4,000多行,17个运行模块(占260KB)。以下对本数据库的文件结构和主要算法作简要介绍:

(一)文献库

  文献库的任务是通过书目控制字段实现书目控制;按国家标准录入和存贮文献记录;编辑和打印各种书目;提供多途径的文献检索手段。文献库共设置了书目控制文件、主数据文件和倒排文件。

  1)书目控制文件―该文件采用杂凑随机文件结构,每个记录由书目记录控制关键字、文献地址和冲突链组成(见图1)。每个记录的控制关键字,首先考虑用ISBN号(我国今年出版的图书开始使用该号)。对没有该号的图书文献,采用下述方法取号:

①整本文献和非书资料,用:题名首字符 著者末字符 地区代码 出版年 页数。

②析出文献用录入号(即系统分配的顺序号)。

  书目控制关键字的取号要求是唯一性较为方便。本系统通过该文件将可对所有输入数据库的书目记录进行控制,实现快速查找或修改。

  2)主数据文件―该文件采用固定长记录可变长字段的随机文件结构,记录长256字节。如有数据溢出,溢映部分将存入溢出文件中。本系统将所有书目数据划分为3种类型:整本文献、析出文献和非书资料。每种类型的字段虽有不同,但可存贮于同一数据文件中,通过文献类型代码进行识别。为便于新数据的处理,本系统又将主数据文件分为新书文件和数据库主文件两种。新录入的数据暂存于新书文件中,待打印出文献通报和地区索引后,再合并入数据库主文件。数据库主文件的记录是按文献通报的顺序号排列的。主数据文件的记录字段考虑了同国家机读目录的一致性,在必要的时候可通过一个格式转换程序,把书目数据的系统内部格式转换为标准格式,以利于资源共享。本系统的书目记录输出,采用了汉字取整装配技术,并按国家文献著录标准在各著录项目中加入分隔符号。

  3)数据库倒排文件---该文件采用二级索引结构:第一级是杂凑随机文件,每记录分为前链和后链两个字段。第二级是顺序随机文件,每记录分为文献地址和后链两个字段。这样,一级索引作为检索入口指向二级索引,二级索引通过每个记录的后链集中了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地址就能查得所需文献。图2为示意图。采用这种文件结构的文献检索算法如下:

①接收一个检索表达式→KEYS

②生成提问表(即把表达式中的关键字存入检索比较工作区)

③生成检索逻辑尺

④根据工作区中元素的映射地址(杂凑)取出前链→R

⑤从R指示地址在二级索引中取出真正的文献地址→后链→L

⑤按B指示地址在主数据文件中读出一个书目记录

⑦将该记录同工作区元素作字符串比较,得到其文献逻辑值

⑧文献逻辑值同检索逻辑尺作比较,符合者为命中文献

⑨判L等于零?是则检索结束,否则L→R,转⑤

  我们认为,这种以二级索引文件结构为基础,用杂凑映射作为快速寻址,用逻辑尺进行二次精确检索的`算法,是一个新颖有效的算法。同时,在索引中仅存贮指针,可比传统的索引文件节省75%的空间。本系统首次检索的响应时间均低于2秒,二次检索的响应时间则因检索式的复杂程度而有不同程度的减慢。

(二)词表库

  词表库的任务是对存贮在机内的地方文献标引词表进行查询和管理。本系统词表文件可分为主表和付表文件,主表存贮正式标引词,付表存贮同义词。为了实现首词集中和快速查词的目的,还设置了词表入口文件。图3为示意图。

  1)词表入口文件--该文件为映射随机文件,每记录仅存第一个标引词的地址,通过该词第一个汉字的ASCLLI码映射寻址。

  2)主表文件--该文件为随机文件,每记录由标引词字段和后链组成。通过后链便可查到首字相同的所有标引词。

  3)付表文件--该文件为顺序文件,用于存贮正式标引词的同义词。

  本系统通过上述文件结构和算法,已在机内建立了拥有4,000多个标引词的词库,实现了标引词快速查找、首词集中显示、标引词扩检与缩检、同义词参见和词表打印等功能。

(三)征集库

  征集库的任务是建立地方文献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现征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征集库的文件主要有刊号控制文件、现刊管理文件、期刊主文件、记到数据文件。

  1)刊号控制文件---该文件用于存贮每种广东期刊的刊号(包括邮局刊号和内部期刊登记号),对数据库的期刊进行控制,其结构为杂凑随机文件。每记录有刊号和文献地址两个字段。

  2)现刊管理文件---该文件用于存贮每种期刊的刊名、刊号、索取号、出版单位、地址、装订周期等管理数据,其结构为顺序随机文件。

  3)期刊主文件---该文件用于存贮每种期刊的基本著录事项。每记录长256字节,溢出部分存入溢出文件。

  4)记到数据文件---用于存贮每种期刊的记到数据,每种刊作为一个逻辑记录,采用二维数组结构。该文件以年为单位存贮数据,即每年生成一个记到文件。

  以上文件的每个记录均存在映射关系,即每种期刊记录在不同文件中的地址是一致的。只要在刊号控制文件中查得某刊的地址,就可在各个文件中访问有关记录。由于我们采取了合理的文件结构,因而能使系统适应期刊经常发生的创刊、合刊、增刊、停刊、改刊期、改刊名、改发行方式等动态变化,有较强的实用性。这点对于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电脑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五、地方文献的著录与标引

  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地方文献的著录与标引也必须实现标准化。我馆在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过程中,对地方文献的著录和标引的标准化十分重视,采取了下面的一些做法:

  1.在进行数据库总体设计的同时,请本馆有丰富文献工作经验的同志组成科研课题组,起草制定了《文献标引员手册》。该手册对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文献著录标引工作细则、文献通报编制体例等都作了规定。从而为文献著录标引工作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2.在建库前,对文献标引员进行业务考核,选择工作责任心强,经过图书馆专业培训,有三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并有一定文献工作实践的同志担任文献标引员。

  3.印制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录入工作单,要求文献标引员根据国家文献著录标准进行著录,并按录入单格式进行填写。这样可以减少因不熟悉著录格式而产生的错误。

  4.标引员标引的数据录入单,由数据库文献工作组最后审核定稿。审核的内容包括:著录文献的选题、著录的格式、分类和主题标引。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标引文献的审核,对提高数据库的文献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由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同志负责把关,并注意保持文献标引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5.数据库书目数据均采用《中图法》分类体系。对同一文献的多个主题,尽量采取了组配方式生成分类号,以便充分发挥电脑多途径检索的优势。

  6.以《汉语主题词表》为基础,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编制文献标引词表。《汉语主题词表》是一部综合性的文献标引工具,收词多而广泛。但由于《汉语主题词表》的编制是从全国范围的通用性来考虑的,对标引地方独特事物,便缺乏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力求使用词表中正式主题词的同时,根据地方文献标引的需要,使用了许多“表外词”,有些地方,还对词表的规定作了一些变动。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

  1)由于新概念的大量涌现,词表未及收入的新学科、新事物的新名词,现已形成可描述的叙词,例如:“经济法”、“经济纠纷”、“体制改革”、“第三产业”、“信息业”、“港元”……等等。它们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没有合适的直接上位词可用,也没有合适的概念接近的词可用,我们就把这些词作为正式词使用。

  2)由于地方文献的特性需要,常常为综合性大型词表所难以照应,如名胜、古迹这一范畴内,就只列了“圆明园”等15个词,其中除“黄鹤楼”“孔庙”等词外,多数是北京地区的名胜古迹,这确实是不合用也不够用的。对这类情况我们作了一些调整。如词表规定,“东江纵队”、“琼崖操队”统用“华南抗日游击队”,也就是以上位概念取代具体事物,这从全国范围的检索需要来看可能是合理的。但从本地区出发,“东纵”和“琼纵”却是专指性极强的词。这两支革命武装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活动地区、代表人物文献量又很大。因此,我们改变“用”、“代”关系,不用“华南抗日游击队”,而直接用“东江纵队”、“琼崖纵队”。有些类似情况而文献量不大的,则采用直接上位词做正式主题词,加地方特有事物的关键词,以“,”号倒置。如“寺庙,华南寺”、“寺庙,光孝寺”、“刺绣,广绣”、“刺绣,潮绣”等。“,”号后的关键词,仅起限定和说明的作用,不参加累积索引的轮排,也不作为检索入口。凡地方事物、事件、人物而没有相应的主题词的,如:“黄埔军校”、“丘逢甲”等等,则一律标关键词。我们对这些使用过的关键词,也注意了规范。

  六、结束语

  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现代化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不但是我国地方文献工作的新发展,而且必将推动和促进地区出版物的资源共享,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衷心希望地方文献工作的现代化走向新的水平。

〔出处〕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987(2)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2

  地方文献范畴初探

  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文献,应当成为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概念,各馆又有其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处理又有侧重和不同作法。

  现以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为例,关于地方文献的范畴,试作分析探讨。

  一、地方文献工作首先要确立“地方范围”概念。

“地方范围”概念,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并结合历史发展沿革,历代行政区划变更和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来确定。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地方范围”就依此而确立。所以它的“地方范围”以现今的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地方范围为主,并结合了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更和传统作法,如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左旗,历史上属甘肃管辖, 1928年划归为宁夏,但仍属西北行政区划范围之内,近三十年中,此二蒙旗的归属问题几经变动,现虽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但根据历史上区划的归属,以及甘肃省图书馆的传统作法,凡属此二旗的有关文献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 查现今西北区域概念,系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但西北区域概念的产生,始于张骞通西域之后。《史记?大宛传》称:“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当时的西北区域指今新疆及葱岭迤西之地,这一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盖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今陕甘为其直接统辖区,殆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地区为西北,从此西北区域概念发生了变化。后因历史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变更,遂以现今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念。况此五省区之地,从我国历史发展沿革中,早已成为一个军政管辖下的整体,汉代的凉州刺史部就辖有今日的甘宁青之地;唐代的陇西道所辖范围,包括今甘宁青新之地乃至更广;元代陕甘行中书省,几辖有今西北的全部地区;明代陕西行都司管理今陕甘宁青之全境,清康熙五年(1666年)析置甘肃,军政大事由陕甘总督节制。1928年在甘肃宁夏、西宁二府基础上,又析置宁夏、青海二省,军政大事仍由西北行辕,第八战区和以后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辖治。解放后,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都在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之下,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现今的西北早已成为一个整体。若从地理交通因素考虑,兰州位于西北五省区的中心,为通往西北各省区及西藏的必经要道,又为西北铁路交通枢纽。著称世界的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铸而成的友谊之路,自古以来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做出过重大贡献。其东段和中段,包括了今日西北五省区之地。今后随着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至于西北的民族问题,自古即以复杂著称。秦汉以来,匈奴族统治西北地区,且与秦汉王朝之争夺几百年之久。东汉时氐羌民族侵关犯边,西北地区几无宁日。南北朝时,鲜卑、匈奴、氐、羌等民族,在今西北地区曾建立过所谓“三秦五凉”等少数民族政权。唐初,突厥、回纥雄据西北;中唐以后,吐蕃兴起,其最盛时,占有今日西北的绝大地区。北宋时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长达二百年之久。明王朝代元而起,蒙古族退居漠北,对明朝西北边境侵扰达二百余年。明末,蒙古族侵入青海,藏族深受其害。嗣后顾实汗率众进入青海,分左右二盟,以其子十人领之。及至近世,又有藏回等民族的形成与兴盛。故西北民族问题,其间既有民族战争与迁徙,又有民族同化与融合,所以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在整个西北地区有其共同之处,而各省之间又有其不同之点。因此,从西北地区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的递嬗,已形成了西北的固有特点。

  历史沿革、地理条件以及现今的行政区划等因素,成为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地方范围”概念的形成依据。

  二、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确定之后,才能确定地方文献资料的内容的范围。

(关于文献资料的内容涵义,参见1986年《文献》第三期《从图书馆工作角度谈文献》一文)。各馆在这方面的做法颇不一致,但各有其特点。地方人士著作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则可考见某一地区的学术史和文化史。收藏地方出版物,对研究某一地区的科技史和出版史多所稗益。地方文献的收藏内容范围,无论有何不同,而完整系统则是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基本要求。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不囿于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而是以文献资料的内容是否有地方特色为依据,如《潜夫论》和《甲乙经》二书,作者都是今甘肃平凉地区人,前者是东汉时的著名哲学著作,后者是晋代著名之医学经典。此二书虽在我国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却无地方特色,故不作地方文献收藏。甘肃省馆地方文献资料的收藏,则以其文献资料是否带有地方特点为原则,而不以地方人士著作或地方出版物为依据。

  地方文献和其它藏书一样,有其类型、文种和学科之不同,各馆对地方文献资料内容的理解和作法也不尽一致。根据各地的实践经验,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包括:

  1.地方志

  地方志是一定行政区划范围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综合记载,是研究一个地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必不可少的资料,大都保持了时间的延续性,是一个地方几十年或几百年间各方面真实历史的反映,所以它是构成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

  2.本省地区的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游记笔记及其它专门著述。

《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是研究北京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等方面最详实的北京地方文献;《西域水道记》则是新疆水道、湖泊调查的详细记载。这些资料地方特点突出,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本省范围内出版的期刊、报纸。

  通过期刊可以掌握本地区学术研究动向、研究水平以及研究成果;报纸每天则有大量的关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资料和建设成就的新闻报道。所以本地区出版的期刊、报纸是构成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4.地方档案和家谱、族谱以及名人传记材料。

  地方档案是地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地方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如巴县档案,是研究川东地区政治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尤其是关于石达开的有关档案,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尤为可贵。最近在湖南岳阳发现的六卷本《圣裔宗谱》,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孔子生平家世及历代君王对孔子的评价。这是研究孔子家世及世裔分支的详实资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5.有关本省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等。 以上仅就地方文献的不同形式和内容而言,这些文献的地方性强,特点突出,并为人们所熟知。但有些文献资料的地方特点并不明显突出,所以在处理时应有所鉴别,审慎对等。

  三、有关特殊资料的鉴别和处理,需要审慎解决。

  1.文学作品的.处理。

  好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现象,它可与历史资料互为补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暴风骤雨》运用文艺手法描绘了1947一1948年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肃匪反霸的真实情况。《保卫延安》描绘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这些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地方色彩,反映了该时期的历史真实面貌,可作为地方文献处理。本地区的民族史诗,如《格萨尔》、《江格尔》等,以及本地区的民歌,或以本地区范围内特定的人和事所写的报告文学、特写等,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等,均可作地方文献处理。但文学作品的鉴别要慎重,处理要妥当,尺度不宜过宽,更不能滥收。

  2.地方戏的处理。

  地方戏的发生、发展、唱腔、服饰和脸谱等材料,是研究改进和提高发展地方剧种不可缺少的资料,应作地方文献处理。但地方戏的剧本和戏文,其内容如不反映本地区的真实事件或地方特点不突出,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处理。《游龟山》、《游西湖》等,虽为秦腔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但不作为西北地方文献处理。相反,非地方剧种而内容反映了本地区历史真实面貌和特点的优秀剧本,如话剧《茶馆》、电影剧本《响导》,前者可作北京地方文献,后者可作为新疆地方文献。

  3.地方出土文物。

  地下出土金石文物和碑拓,以及考释记载有明显地方特点的,可作地方文献处理,如青海乐都出土的《赵宪碑》。但有些出土的金石文物及其铭文碑记,地方性不强或无地方特色,如云梦睡虎地区出上的秦简,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道德经》,殷墟卜辞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其内容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这些出土文物与出土地的物质文化至为密切,其铭文拓片及其考释文字,都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4.地方名人传记资料的处理。

  地方名人传记及英雄模范事迹资料,以被传人的事迹是否与本地区有关,如《刘志丹》一书,主要叙述了刘志丹同志在陕北的革命活动事迹,可作陕西地方文献处理。《铁人王进喜》一书,主要描写了他在大庆的创业精神及其英雄业迹,因此不作为甘肃地方文献处理。

  5.有关民族问题记载和资料的处理。

  我国民族问题,自古以来各地不同程度都有所发生,而以西北、东北及西南为多,尤以西北为甚。而一省一地民族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其他有关省份。凡研究本省区域范围内民族关系、民族分布、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问题而涉及其他省(区)者,其资料收录范围不宜过严。如研究青海、甘肃藏族问题,必然要涉及西藏的民族。研究西北蒙古族问题,必然涉及内、外蒙古族。研究新疆的哈萨克族,也会涉及中亚哈萨克民族,这些民族的族源、语言、习俗等,都有共同之处,所以文献资料的处理,尺度应予放宽。

  6.关于“丝绸之路”资料的处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人民用血汗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路,是古代人类文明的见证之一。关于这方面资料的处理,应从丝绸之路整体来考虑。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西段隶属苏联的中亚细亚及阿富汗一带。就丝绸之路一些城市之兴废、民族之移徙、语言之传播、宗教之递嬗、文化之交流及贸易之往还等都属“丝路学”研究范围。故葱岭以西凡属于这方面的资料也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7.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处理。

  敦煌、吐鲁番古籍书卷,内容十分庞杂,除个别材料外,都不具备地方特点。但敦煌吐鲁番学是当今世界之显学,它不仅是祖国西北地区文化上的一个特点,而且是中西文化的结晶。所以凡属敦煌吐鲁番的一切资料都作为西北地方文献。 另外,西陲汉晋木简其内容多为来往公文函件,地方特点并不突出,但在西北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汉简资料,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点。汉简资料的考释及研究资料都应作西北地方文献。

  8.丛书类书以及名人文集中有关地方文献的处理。

  这类书中收录地方资料的情况不少。如《二酉堂丛书》,其内容多为甘肃河西地区资料辑佚,《左文襄公全集》多为治理西北筹兵设饷的奏章、专论及文稿,为研究西北问题的重要材料。这些丛书、文集地方性较强,其资料又较集中,所以应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但有的类书和文集中的地方性资料并不集中,且多为零星记载,这种情况下,不能一概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因此,须要做细致的工作,可将有关资料进行转抄,复制或抽印。这样既不失去丛书、类书、文集的完整性,又能将这些图书中的分散资料得以集中,供研究者使用。

  四、地方文献的划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不断高涨。因此,已有人提出“地方文献学”问题。“地方文献学”是否得以确立,有赖于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的研究探索。但地方文献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理论的研究,又有方法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概念、内容范围概念以及地方文献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等,均属理论方面的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及报导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则属方法方面的研究。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为了努力准确划分地方文献,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并掌握本地区的历史发展概貌,自然资源储藏以及工农业生产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2.研究历代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文献存佚及发展情况,以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学术源流及其变化情况,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条件。

  3.研究地方文献的发掘、整理、校注、辑佚、汇编以及做好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工作,是积累地方文献资料,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料为本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89(1)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3

  地方文献简论

  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一

  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1]。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周官分别掌握“方、策、版、简”,老聃为“周守藏室之史”,以及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都属于文献。《隋书经籍志》标举“地理记”一目,收地理书139部、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区域地理。如《洛阳记》、《吴地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三辅故事》、《隋诸郡土俗物产》等,这些书,可算是地方文献作品。

《隋志》说:“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

  这说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解和利用地方文献为他服务。当时已体察到自然界和人事关系各地异宜,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可以臆度,必须进行调查,还要经过“分析辨别”。《隋志》介绍:“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郭、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并列举齐代陆澄、梁代任(日 方)、陈代顾野王等人以及隋朝所编地理官书,可作为我国中古时期地理文献的小结,其中大部分属地方文献。

  唐初,李泰等撰《括地志》550卷,是空前的地理书巨制。全书虽不传,但从各家辑佚本可窥见当时《隋志》所录各书具在,承先后后,《括地志》实为此后“方志”的先声。现存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40卷,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等,以及此后的各朝《图经》、《一统志》,形成“方志”的体例。

  宋元之间,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他区分“文”与“献”为“记事”与“论事”两大类。全书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门类,网罗面宽,突破“地志”范围;归结于“考制度、审宪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文献,而“舆地”只占一门。

  明清之间,顾炎武撰《肇域志》40册,从《一统志》及各省、府、州、县志及其他文献编汇而成。所根据的原书多已失传,赖此书保存。

  以上两书虽属全国性的,但可作为利用地方文献的范例。

  近人张国(氵 金 )编《中国古方志考》(中华版),采录元代以前的全国各地地志及地方史约4000余种,有现存的,有已亡佚的。虽然佚失的占大多数,但被征引在其他古籍和类书里经过辑佚的本子不少。如清代张澍辑《二酉堂丛书》,是我国西北各地的古代文献著述,收录有《凉州异物志》、《西河记》、《沙州记》等书的辑佚本,加以考释。张氏的原稿本已流传到巴黎图书馆。现在国内还可见到的刻本,有人对照稿本,所辑佚文及加按语,缺漏甚多[2],这说明善本的重要,地方文献也应选取善本。

  宋元以来的方志,经朱士嘉两次编订《中国地方志综录》,据1958年版统计国内外收藏方志7413种,199143卷。最近还进行调查增补,已超过1000种。

  历史上留下来的地方文献是相当丰富的,不但有专书,还有的收入类书、笔记、杂著、总集、别集里,供我们采取。地方文献的范畴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项,而图书一项,又可分为区域史、区域地理、方志、地方档案、地方丛书、地方总集类书、各地笔记杂著、地方专著、外文书刊、地方书目等10类。要如何深入发掘、系统整理呢?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多次给我们指示:要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他古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又指出: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除编印全国性的总书目外,还要根据科学家的需要,进一步把历史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等重要材料,用最新、最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迅速地整理出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回顾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的太少;今天,整理利用地方文献,正是为了实现周总理交付给图书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重要任务,应该急起直追,刻不容缓。

  二

  分类编辑地方文献的目录资料仅是基础工作,方国瑜曾比喻“犹之开发矿业之地质调查工作,先经勘探、测量、化验,作为施工依据”。[3]以往史学家编写这类资料名曰“长编”,进一步探讨“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应包括两部分,即“专论”与“方法论”。

  先谈“专论”。

  当前整理利用地方文献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不能等待有关部门提问题,临渴掘井,应主动地先编辑若干专题文献目录及索引,进而编写地方文献的专论。

  专论的内容似乎很广泛,从何着手?我认为以三大革命为纲,就能掌握重点,造车合辙。

(一)阶级斗争的知识

  以云南为例。从古以来,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上虽然有割据的朝代,但为时不长,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反对分裂,因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互相挹注,协力前进,这是主流。而历代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反抗奴隶主、封建地主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写地方史和民族史的文献,也必须掌握这客观存在的规律。

  上年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会上,杜玉亭根据云南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社会历史调查,以现代资料和历史资料相对照作为历史分期准则的参考;马曜、缪鸾和也根据傣族奴隶制与周秦社会作比较研究,他们对我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利用有关民族史的地方文献,提供有益的论证。建国以来,历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征引地方史料编写各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而这些成品又作为新的地方文献。

  抗清斗争的大西军李定国历史和以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彝民起义,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也经史学界采集专题资料编写出若干史料选辑、论文和专著。李生勉选辑《清实录》、《东华录》有关云南史料,也收集了农民起义的档案记录。

  云南是边区,近代史上,边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史料,于乃仁遗著《云南人民反帝斗争史资料选编》、《史稿》、《史话》,做了大量工作,也属地方文献。

(二)生产斗争的知识

  现仍以云南为例。从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各地地下发掘的遗址和实物,对证书本上的资料,了解到云南采矿冶金史应上溯春秋中早期,即在楚庄跷来滇三百多年前已有本地冶炼的铜器。农田水利的开发也很早,《史记》记述“跷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说明不是楚人来此才开辟的。清代王崧和近人秦光玉编辑的《云南备征志》及《续志》,从历代史籍节录有关云南矿冶和农业史料,还有若干专书,如《云南铜志》、《滇南矿产工器图略》、《茂隆厂记》、《云南水道考》、《六河图说》、《盘龙江水利图说》等,或提供现在生产和设计部门参考,或经外国人翻译传播。云南开发盐田盐井也有悠久的历史,从盐矿的分布、质量、采煮、产量以及供销等均有文献记录。还有富于地方与民族色彩的工艺,如大理石、永北棋子、乌铜走银等,也见于方志和笔记杂著中。

(三)科学实验的知识

  有人认为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科学,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污蔑。古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许多科技的`创造发明权经世界公认,归之中国。英国李约瑟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的著作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李著是全国性的,各省地区蕴藏着不少的地区性的科技史料,有待发掘。

  就云南省看,在方志和其他著作里,有自古以来当地的观察自然现象的记录。例如,日食、慧星、飓风、地震、旱涝和气候变迁等。我与陈一得曾辑录过这类资料,不但获得地区的自然记录历史事实,也借此学习到古人认识世界的思想与方法。又如农家谚语,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因地而异。陈一得编《云南气象谚语集》,秦光玉编《滇谚》都汇集了农民的宝贵经验。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图书馆配合有关单位采辑地震及气候资料,提供科研部门探索自然规律,大有潜力可挖。数理化的文献,如清代宋演著《勾股一贯述》,李彪著《筹算法》均已收入《云南丛书》。近代数学家熊庆来著《高等算学分析》和袁丕济的数学著作,是国际知名的。浦汉英的《数学论稿》也是毕生精力的结晶。明代葛中选著《泰律》,赵讽给予好的评价[4],不但有乐律上的见解,也涉及物理方面的声学。云南古代人民对酿造、炼丹和化学制品等的卓越贡献有史料可查,生物方面更多。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和云南民间许多草药书,是记述药用植物的素材;清代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有在云南采到的一部分标本,也有云南文献中记载的植物资料。此书很早传到日本,屡次整理传播。云南植物王国,也是“文献有征”的。植物分类学上许多植物种名、属名曾采用云南土名。关于中医和地方病的著作,是写地方医药史的第一手材料。从地方文献取材为写地方科学技术史备料,也是地方文献学的重要篇页。

  当前,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事业,介绍风景名胜古迹,也须取材于地方文献。

  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文献,云南也很丰富,可从多方面选取资料。例如,要写文学理论史、音乐史、美术史、歌舞史、滇戏、白族大本曲、花灯史以及民族、民间文学史等,不根据地方文献是不能凭空杜撰的。

  方言与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都是重要课题,例如,赵式铭撰《白文考》,李霖灿撰《么梦象形文字典》,方国瑜、和志武撰《纳西象形文字谱》,姜亮夫撰《昭通方言疏证》等书,都提供了这方面的文献,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学的新课题。

  文献工作者应就上述各类地方文献作“考镜学术,辨章源流”的探讨,以充实地方文献学的“通论”。文献学涉及每一门科学,各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就文献观其汇通;再分别省、市、自治区写更详尽的“各论”。

  以下谈方法论。

  地方文献学方法论应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金石书画学,以及有关技术和绘画、统计、索引等脱胎而出。

  我国目录学自西汉刘向校书、刘散创“七略”分别部居,发凡起例;历代的“艺文志”、“经籍志”和专科、专门目录,风起云涌,还有公私收藏及提要目录等成为治学的门径。

  书的目录给人以更明亮的眼睛。中国目录学的贡献,首先在于掌握“类例”。宋代郑樵撰《通志?校雠略》提出“编次必谨类例论”,他认为:“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郑樵这段话启示我们要抓住“类例”这个关键,不但以之处理文物、图书、资料,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便利管理使用,也是发展学术的有力武器。所谓“书守其类”,就是要掌握学术分类到图书分类这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规律,而不以每个工作者的主观意图为转移。所谓“谨类例”并非一成不变,正是精益求精,使“专门之书”形成“专门之学”,沿此道路发展,适应客观需要,再产生新的“专门之书”与“专门之学”。写任何一科的学术史,都须先绘蓝图,即编写这一学科的专题目录,使胸有全局再深入研究,才符合严格认真的科学精神。吸取历代目录学家所探索到的治学方法与规律,用以研究地方文献,这是老一辈地方文献工作者的有益经验。

  版本学原属目录学的一部分。顾廷龙认为“应成为一门专门之学。……不要把版本之学看得很狭,好像仅仅限于讲究宋版、元版一些旧的版刻鉴定,应包括雕版以前的简策缣素以及写本和古今中外的图书。”[5]这意见很中肯。地方文献学也应研究“地方版本”。顾廷龙的《唐宋蜀刻本简述》为示范之作。我们结合编辑善本书总目工作,也就“滇刻本”、“黔刻本”以及其他地区的版本,就便采集原始材料,考查各地区雕版的创始年代与刻书中心、地区分布及官刻、私刻、坊刻、民间刻本的具体事例,俟积有成稿,写入“版本史”中,这也是采取地方文献的门径。

  校勘学又名校雠学,《汉书艺文志》、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等记述了校勘学的资料。我认为以往校勘附属于目录学,今天,在地方文献学里应独立作专节。校勘学应指校订图书之文字异同、正误,以及断句、标点、分段和音注、语译等,还有从别的书里辑录已佚失的古书引文俾还原书面目的辑佚方法等。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提出《中医文献急待整理》的呼吁。要求“本身是中医而又具有训估学知识的人”担负这一任务。这就属于校勘学的范围。对地方文献的校勘也应作专节研究。

  我国谱录之学,是一部一个专题,如家谱、族谱等多以“地望”作标识,有地区性的特点;又如人的“年谱”,按地区编录,也丰富文献的内容。

  金石与书画也具有地方色彩,研究地方文献,应熟悉本地区的重要金石文字与名书画家的历史和作品风格。

  表与图及排字、索引方法等,有各地通用的,也有从地方版本发掘到的特殊体裁可供外地参考的。如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清初建水人万龙山编绘的《公车图》稿本和《大地新游》里介绍昆明民间刻本《云程万里》两书,图文相参,诗画相配,形象与写意间错,引人人胜,通俗易懂,富于地方风味,即其一例。

  三

  要使地方文献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缘科学,必须吸取现代科技情报学的知识技术,融会贯通。

“文献、史料、情报”是否一回事?应怎样区别?

  方国瑜以“史料”为大类,下分文字(语言)之学、器物(金石)之学、年代(谱录)之学与图书(文献)之学。

  编辑科技情报者,以“情报”为总名,而“文献”则属于“情报”的一部分。

  以上两说,就各自专业要求立论,“文献”置于从属地位,指的是狭义的文献。

  我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类。“史料”贯穿于三者之间;“情报”专指调查报告,应隶属资料范围。情报有时间性,而其中也有地区性的,可以纳入地方文献,指的是广义的文献。

  外国有“区域地志”的编写,其体例采取近代和现代地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自然区划和经济地理以及对某区域的特殊情况的论述,可作为我们研究本国区域地理的借鉴。徐近之著《地理文献学浅论》(1962年商务版),介绍440种基本的地理文献图书资料。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汇集了1966- 1976年的国外科技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图书论文3668条,写成《文摘》,提供我们对科技情报的搜集、调研、分类、编录及有关技术科目的认识。地方文献学也应讨论地方性的科技情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四

  人的视觉、听觉借助于工具,可使所见、所闻向深远发展;工具书帮助人们了解问题和其他工具一样,不但便于考查出处,并能增进理解,加强记忆。

  在研究地方文献的过程中,每每遇到有关年代、人物、地名和文物、图书、资料的问题,凭个人的知见是有限的,一般工具书也查不到。为此,我和几位图书馆工作同志提出以业余时间,分工合作,进行编辑《世界纪年表》、《云南人名辞典》、《云南古今地名辞典》和《云南文献手册》的倡议,己结合业务,开始备料。这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实践工作的项目之一,通过采集、编写和校订这四种工具书,将发现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实事求是,征信存疑,期望编成这几种工具书以便利工作和促进研究。

  作为地方图书馆对待地方文献,应从普及与提高两方面并举。如编写有关地方史地的通俗读物和地方文献的专题书评,以供读者参考。建议今后由地方图书馆学会发动和协助会员进行这类工作。

  五

  地方文献建立为专门之学,也与其他边缘科学相似,有它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意义。比如“天体物理学”与“射电天文学”是从天文学与物理学相结合发展出来的新科学,是适应人类进入更遥远、更广阔的宏观世界而产生的。社会科学也如此,如政治经济学决非以往政治学、经济学的旧貌,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有它的新内容,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回溯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每每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因而产生新学科,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诸子百家,西汉刘向父子的《别录》、《七略》作了总结。但像“史学”这一门范围广的学科,当时还没有“史”的位置,司马迁著《史记》,在《汉书艺文志》里只以《太史公百三十篇》附庸于“六艺略”的春秋一类之后。直到魏荀勖《中经》与后代的“四库”,“史”乃成为独立的大类。今天提出建立“地方文献学”,决非凭空想像,标新立异,而是根据历史积累,适应现实需要,有待于我们进行科学的整理,综合比较、分析挹注,从实践中探索理论与方法,再回到实践中检验认识,以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为祖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起到应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2.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商务印书馆,1958

  3.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弁言

  4.赵讽.读《泰律》札记.图书周刊

  5.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四川图书馆,1978(11)

  6.见《人民日报》1979年5月26日第3版

〔出处〕 《文献》,1979年第1期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4

  论地方文献书目

  我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报导地方文献的重要工具。研究地方文献书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为社会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它有两个本质特征:即地区性和资料性。地区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特色;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除这两个本质特征外,还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等非本质特征。地方文献的地区性、资料性两个特征反映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价值,从而揭示了地方文献的内涵。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一种,从名称上看,方志体现了文献的含义;从内容上看,方志具有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

  地方文献的划分是地方文献概念的外延。我认为:杜氏三分法、于氏三分法、任氏三分法及王氏七分法各有其不足,而且,按内容划分地方文献不应作为其划分的主要标准,而应以形式划分为主要标准。按形式划分,可按著述形式和载体形式分;按内容划分,则可以按文献主题和学科内容分。还可以按编纂程度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原始文献,第二层是既有原始内容又有加工的文献,第三层是原始文献的加工,第四层是原始文献的二次加工。地方文献书目属第三、四层次。

  考察地方文献书目,它必须具有三个要素:地方文献、编制方法、工具。根据这三个要素可以确定地方文献书目的含义:它是揭示有关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文献,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的一种工具。划分地方文献书目,按地方文献、著述形式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包括多种著述形式的地方文献,另一类是只包括一种著述形式的地方文献书目,有地方志目录、家谱目录、地图目录、论著目录、年谱目录、资料汇编目录等等。按地方文献出版形式可分为:图书目录、报刊目录、图片目录、缩微品目录等。按地方文献内容可分为地方文献综合目录、地方文献专题目录。按地方文献揭示程度可分为地方文献简目、地方文献考录。而地方著述书目、地方出版物目录与地方文献书目则是相互交叉的关系。

  地方文献书目在各类型书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一,它是一种复杂的书目类型;其二,它具有独特的功用;其三,它是书目控制的基础。同时,由于它所收内容涉及各学科知识,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在图书馆工作中,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为读者提供服务,地方文献书目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国对地方文献的集中记载有两大途径:一是附载于各书目中,二是专门的地方文献书目。众多的地方文献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基本条件,利用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是地方文献书目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在南北朝时就出现了,此后,方志艺文志有所发展。明代出现了专记一方著作的书目,至清代大盛,除方志艺文志外,出现了郡邑丛书目录、方志专科目录,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是清地方文献书目的典范。至民国时期,各地建立起通志馆,设立地方文献征集处,建立地方文献学会,图书馆收地方文献,举办地方文献展览。这一时期,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有巨大成绩,地方文献书目也因此得到发展,新的书目种类不断出现,方志目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据四库全书编制本地乡贤书目成一时风气,四库分类成为这一时期地方文献书目编排的主要依据。解放前,地方文献书目类型初具规模、地方著述书目包括方志艺文志、乡贤书目,地方文征是其主体,方志目录是后起的一大支流。

  建国以后,由于修志工作的普遍展开,形成了地方文献书目发展的两次高潮。1949-1965年,地方文献书目改变过去乡贤著述书目为主体的现象,成为真正揭示地方文献内容的工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得以迅速发展。总的来看,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反映在:各地集中力量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大型联合目录不断出现;为配合地方文献展览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大量编制地方报刊索引;各地图书馆通过编制地方文献卡片目录揭示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编制方法不断完善,方志目录处于修订总结阶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书目的编制缺乏组织管理,地方文献书目未能向深度、广度发展,书目与实际需要的差距还较大,没有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作为编制书目的保障等。 从地方文献书目的产生与发展看,它不仅与政治有关,而且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地方文献本身的发展,其揭示与报导方法则是其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地方文献的主要手段。只有提高编制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文献书目的作用。因此,编制方法是地方文献书目中最主要的问题。

  地方文献书目,在收录原则、收录范围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我认为收录原则是由地方文献特征决定的。地方文献书目收录文献的总原则是:收录反映本地特色的关于某一主题内容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地方文献。具体他说:收录原则有三:其一,根据书目的主题内容收录文献:其二,根据书目的类型收录文献,其三,根据书目的读者对象收录文献。根据这三条原则可以确定收录范围。要处理好地方文献与学科文献的关系,着重收地方性强的学科文献,处理好地方文献与民族文献的关系,着重收反映本地民族生活、民族交往等方面的文献,处理好地方文献与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的关系,只收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中有关本地内容的文献。对于地方戏剧文献,只能收与本地有关的部分。收录时应注意确定地区范围,掌握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地名的变化。方志的收录问题是一个特色,要掌握确定方志的条件,区别方志种类与方志目录的范围,区别方志与方志资料。

  在揭示方法方面,各类型地方文献有着各自的特点,书目著录必须全面准确地揭示其特征。要处理好地方文献著录的统一标准与各类型文献著录不同的矛盾。同一类型书目在著录项目、顺序上应保持一致。要处理好顺序式著录与表格式著录的矛盾,处理好简化著录的问题,处理好文献出处的问题;要大量采用分析著录,灵活地使用注释,提高撰写提要的水平。

  在地方文献书目组织、编排方面,正确对待地方文献分类与地方文献书目分类的区别,编制供各类型地方文献书目选择的地方文献书目分类表,以地区、分类、年代三种方法作为其排列主线,为补充这三种方法的不足,还可编制辅助索引,提高检索效率。 针对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存在的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去解决:第一,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呈缴制,用法律的形式保证编制地方文献书目有充分的资料来源。第二,制订与实施地方文献书目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全国地方文献书目指导小组。第三,建立地方文献书目中心。第四,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

  随着计算机编目的发展,地方文献书目必然从卡片式、书本式向计算机编目迈进,和国家书目同步发展。

〔出处〕 图书情报知识 1987(2)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5

  论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实用性。同时,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特别是藏书建设的重点之一,它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越来越显示它的咨询与决策作用,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图书馆界所关注。

  一、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和它所发挥的作用,使得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都热衷于地方文献的研讨。由于人们认识理解的不同,于是便衍生出数十种有关地方文献的定义来,几乎有多少人研究地方文献,就有多少种地方文献的定义,谁要探讨地方文献问题,谁就要首先申明他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见解。让我们先看看西方及东欧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1)英国。在《哈罗德图书馆员术语》(《Harrod’s Libarians ’ Geossary》)一书中对“地方文献”作如下表述:“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当地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地图、画片以及其它资料”。此外,在1962年英联邦颁布的地方政府法案中规定:“给地方当局以通过捐赠购买或接受寄存等方式,获取地方文献(记录)权利。这些地方文献(记录)或者其中的大部分,是有关某地利益的。因此,允许一个地方当局单独存贮,也允许与其它地方当局联合存贮”。

(2)美国。图书馆学学者爱德华?G?伍尔夫认为:地方文献包含某一地区生态变化的文献,这些生态变化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人与变化中的环境和人与一些政治行政集团权力范围相互影响以及人与自然区域的相互影响。

(3)苏联。著名的目录学家H?A?兹多勃洛夫,在《地方文献目录基础》一书写道:“地方文献书目,本身就包含着内容方面带有地方性的各种出版物的著录,不管它出版和印刷的地方如何……”。他还把“地方文献”定义以明确和具体化:“如果出版物中报导、记载、分析或总结着以下几方面,那么它们在内容上就是属于地方性的出版物:(a)在某一地方范围内所观察到的现象;(b)在某一地方范围以外所观察到的,但是由于这个地方的力量的活动所产生的现象;(c)在某一地方范围以外所产生的、但为了影响或研究某一地方而由与这一地方无关的力量的活动所造成的现象。例如,叙述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北方工作委员会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帮助雅库梯自治共和国的活动的出版物,就是属于雅库梯的地方文献”。

  我国图书馆界近期兴起对地方文献的讨论,又给出了不少关于地方文献的定义和界说,总的说来,不外乎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这是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意见。另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文献就是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作为划分的唯一标准,这是以甘肃、湖南省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为代表的意见。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地方文献仅指内容涉及该地区的文献,还是包括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不管内容如何。于是又有人把这两种观点引伸为狭义与广义的概念,并提出图书馆应从广义上搜集地方文献,狭义上保管利用地方文献的意向。上述国内外诸多的地方文献概念,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描述,如何从中选择、评价、总结出一种新的科学概念,我认为应从分析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才能揭示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以便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文献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而人类的出现首先就是分地域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创造自己的文化和文献,因此,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中心的记载物,其内容、形式都应与区域有关。所以,它在空间上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其次,地方文献在时间上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界限,我们对一切文献,尤其是历史文献,都有一个认识、应用的价值观念问题。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志、地方史、谱牒、地方年鉴、方言、风情、经济等,大多出自当地名人手笔或机关团体的编纂,而且多经过实在调查、采访,有比较确切的统计数字,资料翔实、可靠,所以,地方文献在价值观上又具有史料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地方文献的内容涉及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语言学、宗教学以及农业科学、地质科学、地球物理学、医学地理、自然地理、动植物学等,几乎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地方文献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认识地方文献的特性,对探讨地方文献的概念,有很大的意义。概念是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它适用范围的反映,要科学地表达事物的概念,必然首先要对事物的本质特性作全面分析与了解。既然地方文献具有空间的区域性、价值的史料性、内容的广泛性,故其概念一定要反映这些本质的特性,所谓特点决定概念。据此,我们试图这样来界定“地方文献”的涵义: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外部联系,是本质的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人们通过斗争,不仅可以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规律,认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而且还不断加深对人和人的关系与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地方文献主要体现这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反映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主体――人的群体本质、群体现象。它主要对群体也包括对个人的描述,但仅体现个人特征和现象,就不能构成全部地方文献。人类活动方式是一种较广泛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社会遗传方式等七个主要方面,这是人类文化现象最基本的内容。正因为这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及人的活动方式,成为群体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最基本、最有意义的依据,并产生和构成了各区域地方文献的内容、特色和重点。而人类通过各种斗争和智慧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软文化),它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腐朽之物,所以地方文献主要指那些有价值、有实用性的软文化。

  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概念和涵义。认识这一概念,对于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范围的厘定、工作重点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有人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某一区域的一切文献,这个“有关”是指内容有关还是形式有关?抑或两者皆有?而“一切”显然含有史料应用价值的文献,也包括没有史料应用价值的文献,我认为这一观点没有抓往地方文献的特点,显得含混概念不清。科学研究是探索认识事物发展规律,而实践活动则是具体的生动活泼的一种过程,如果概念过于含混,对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都是无所适从甚至是无所作为的。

  二、地方文献的范围及其中的几个问题

“为了使地方文献概念具体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地方文献的范围。划定事物的范围,关键的一点是确定标准,这一标准既要考虑科学研究的目的,又要考虑实践工作便于掌握。可以这样说,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实践工作是为了发挥事物的潜能作用,范围的划分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对地方文献范围的划分,也应作如此考虑即如何深刻地认识地方文献工作规律?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服务的作用?如何更有效地选择、存贮、整理与开发地方文献等等。为此,我认为地方文献范围,应包括下列三个方面:区域事物,区域人物,区域出版物。

  区域事物。主要指在特定区域内所存在、发生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历史上和社会上所发生的事,如事件、事故、事变、事情以及社会形成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在文献的表现方式上,有地方史、地方志、大事记、地方年鉴、区域经济以及地方风情等;另一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所存在的一切有形的物质,如动物、植物、矿物、物产等,在文献的表现方式有动、植物学、农业科学、地质科学、矿藏学、土特产、名胜古迹、金石碑碣等。上述文献,都能从宏观或微观上反映一个地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认识与开发某一区域,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地方文献的主要部分。

  区域人物。人是构成一地区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建设开发地区的主要力量。同时,人物是某一行政区域或某一地理范围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的体现,民族素质的高低,反映了该地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本状态。因此,有关区域人物的记载,是地方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人物一般以籍贯作为划分标准,但人具有职业的选择性,居住的流动性,并非所有人都能长期固定在一地工作与生活,但他们的地区与民族属性(如语言、生活习惯、地方观念、气质情感等),却是十分明显的。对表述他们一生的事迹的传记、传略、评传、年谱等,无疑是研究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因此,有关一个地区的历史与现代的重要人物(不以官阶划分,而主要看影响),包括社会活动等,都属于地方文献。区域人物,应不以政治制度或政治态度去划分,当然,我们要尽量反映新社会新制度的进步人物,但不能完全摒弃旧社会的“反动人物”,对封建社会的“孝子”、“烈女”等人物,自然可不必收入。至于地区人物的著述,是否可收入地方文献?我认为应以是否反映该地区的事物作为划分的标准。本地人写本地事是常有的,本地人写外地事也是有的,历史上如宋济南人李格非撰《洛阳名园记》、宋建安范致明撰《岳阳风土记》、清道州何绍基撰《金陵杂述》、近人新会陈垣撰《明季滇黔佛教考》等,如果都归入作者原籍的地方文献,就显得很不协调。因此,我们对待一切著述,应紧紧围绕地方内容这一要点而决定去舍,这是一个明确的界限,不然,将会造成逻辑概念与实践工作的混乱。

  区域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水准的标志之一。同时,也能反映这个或那个地区在本地区文化、科学、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和地位。然而,从内容上来说,地方出版物并非完全反映地方性的,尤其是科学理论著作。可以这样说,一切出版物相对地可分为三类:(1)内容完全涉及这个或那个地区的出版物;(2)内容部分涉及一个地区的出版物;(3)内容仅是一般性问题或科学理论的出版物。我认为地方文献只能包括第一类和部分第二类的出版物。综观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它具有古代出版业的垄断性、近代出版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以及现代出版业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的特点。作为地方出版事业,由于受出版与发行、经营与管理的制约,出版物的内容未必反映当地的特点。目前,我国地方出版社有近二百家,过去一直坚持以“三化”(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为出版方针,近年来,又提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方针,出版的范围、内容都扩大了,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建立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出版社,如安徽的黄山书社、山东的齐鲁书社、河南的中州古籍出版社、陕西的三秦出版社、湖南的岳麓书社、四川的巴蜀书社等,这些出版社出版过一批地方文献。但由于经营上的问题也出版了一些小说或稀见古籍,并不一定具有地方内容的图书,如山东的齐鲁书社在1987年出版的文史哲图书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仅有一半左右,其它类型的地方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文艺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科技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比例,自然要比上述出版社更低些,有的甚至还出版了外地史料的图书,如近年来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雷峰塔奇传》,岳麓书社出版了《闽产异录》等。因此,把所有地方出版物都作为地方文献,显然是不恰当的。

  上述三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域事物是以内容体现地方文献的,过去古人有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易真”“以一方之人修一乡之书,其见闻较确,而论语亦较详也”(章学诚语),所以,区域事物的著述,往往多出于当地人手笔,并由当地出版,因此,这是地方文献的主体。区域人物则是以居民与民族的关系作为地方文献的,他们当中不少人以家乡事物为题材,写出了不朽的著作,即使有的人(如孙中山、郭沫若等)长期在外间工作,但他们的事迹往往在故乡或他乡广为传颂。可见,人物与地区有着一种自然的维系。区域出版物之所以作为地方文献,主要从文献角度去考虑的,因区域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都或多或少反映地方的特点,如古代有谓“蜀本”“浙本”“闽本”“麻沙本”“平水本”等,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以哲学观点看,地方文献也同样具有相对性与绝对性,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种地方文献,都可能同时具有上述三者之一以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围绕以区域事物而展开,我们可以图示: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A:区域事物 B:区域人物 D:区域出版物

  从上图结合演变,地方文献可以产生如下方式:

(1)区域事物是由区域人物著述的,如图一。

(2)区域事物的文献是由区域出版社出版,如图二。

(8)区域人物事迹是由区域出版社出版,如图三。

(4)区域事物是由区域人物撰写并由区域出版社出版,如图四。

  在地方文献的范围中,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和掌握的。

(1)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应考虑该地区的历史、自然、经济和民族特点,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时有古今,地有沿革,各个时代的行政区域多有所不同,如历史上的广东,包括海南岛及北海,如今北海钦州划归广西省建制,海南岛单独建省,地域范围有较大的变化。又如甘肃,历史上原属陕甘总督管辖,明代分设陕西和甘肃建制,民国又将青海、宁夏划出分建行省,所以,西北陕、甘、青、宁数省,历史上关系密切,故他们把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扩大到整个西北地区。因此,我们考虑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时,除应以现行区域为主外,还应注意本地区的自然、经济及民族特点以及历史上有密切关系的邻近地区的文献。

(2)地方文献的收藏应有重点,体现地方特色。地方文献除应全面收藏外,还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如自然、地理、物产、民族以及其他因素,去考虑收藏的重点。如我国旅居国外的华侨,广东籍华侨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约为820万人,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地。同时,广东地处我国南疆,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约有一百多种,水果品种达二百七十多种。木材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木材重要产区之一。广东还是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中近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是历史上就已发展形成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口岸。因此,广东的地方文献可以华侨、外贸史意义通商和热带及亚热带作物作为收藏的重点。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有少数民族二十五个,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与文献,故少数民族可作为云南地方文献的收藏重点。其他地区,也相应地有自己的特点,如上海的工业、外贸,陕西的名胜古迹,山东的齐鲁文化,辽宁的矿产与满文化等,都可以作为收藏的重点。可以说,没有重点,就没有特色,如果事无大小、面面俱到地收藏,就会削弱地方文献的应有作用。

(3)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掌握处理问题。我国历来以世居之地作为一个人的籍贯,相沿为袭,是否科学?先不作讨论。但人要生存要交往,从此地到彼地,或由彼地到此地,因而时间长了,又产生寄籍、侨寓等问题。在地方文献中,对历史人物如何掌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人长期任职或居住在外地,他们对当地有一定贡献和影响,到底算不算区域人物?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值得探讨。以广东为例,历史上的韩愈、苏轼、阮元、林则徐、张之洞及近现代的鲁迅、朱光、陶铸等,他们在广东的业绩,是尽人皆知的。现在一般的做法是,有关外地人的传记不入此地的地方文献,如他们的著述内容与该地区有关的,应作为地方文献,否则,从略。

(4)关于地方文献中有关文艺作品的问题。文艺作品是作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物或事件经过选择、提炼、集中和概括之后,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反映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文学作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虽有虚构、夸张之处,但不少作品,还是以一定的事实作为基础去描写的。如《歧路灯》,这部小说对在康熙至乾隆年间、河南地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是河南前清时期的风俗史。又如著名的小说《聊斋志异》,在近五百篇故事中,绝大部分是记载山东,尤其是作者家乡淄川县(今淄博市)的故事,书中虽多叙仙鬼狐魅之事,涉幽冥虚幻之境,但一般都以“耳目所睹记、里巷所传闻、同人的籍录”为依据,并非完全出于作者的虚构,有些还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所以,《歧路灯》、《聊斋志异》,可以作为河南和山东的地方文献。同样,欧阳山的《三家巷》、佚名氏的《三春梦》等文艺作品,也可作为广东的地方文献。

(5)关于现代文献的问题。现代文献的`出现和发展,突破了文献的传统出版形式,朝着文献缩微化、文献存贮磁性化和文献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地方文献当然包括现代文献类型,并且要积极收集这方面的地方文献。在现代文献中,收集视听资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其中尤以唱片和影片具有较大的地方特色。在唱片中,表现了我国民间歌曲的曲调丰富多彩,有优美抒情的地方山歌,有节奏强烈的劳动号子,有流利畅达的地方小调等,如东北民歌、陕北民歌、四川民歌。唱片中还有我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如京剧、评剧、豫剧、昆剧、沪剧、汉剧、川剧、粤剧、越剧等,极富地方色彩,是表现一个地区的方言、舞蹈、音乐等于一体的艺术。在影片与录象中,主要指那些具有地方内容的部分,大体有这些类型:历史故事片,如“甲午风云”、“怒潮”、“西安事变”等;民间故事片,如“刘三姐”、“五朵金花”、“芙蓉镇”等;名胜风情片,如“漓江漫游”、“南粤风采”、“瑶族风情”等;人物传记片,如“孙中山”、“节振国”、“林则徐”等。这些影片,都具有浓厚、形象的地方色彩,可以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三、国内外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

  地方文献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早在周代,周官分别掌管“方、策、版、简”,有谓“小史掌邦国之志”(即皇室家族谱牒),“外史掌四方之志”(即诸侯国之志,如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祷》),这些都属于地方文献,只不过当时没有意识地把它们聚集在一起,我们再通过《隋书?经籍志》查检,仅地理记一类就收地理书139部, 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地域地理,如《洛阳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隋诸郡土俗物产》等,可见专记一地事物的文献越来越多了,据王欣夫先生考证,地方文献书目。约创始于北齐与北周之间、在宋代刘知几《史通?书志》一书中,载有宋孝王《关东风俗传》,内有“坟籍志”一项,专录邺下(今河北省)文人学士所著之书、此书虽已亡佚、但仍可认为是开地方文献书目的先河。在现存最早的地方文献书目中,恐怕要推宋高似孙《剡录》了,剡为今浙江乘县,该书载有“先贤传,和“著述”两栏,内容一取本地人及其著述,二取侨居本地名人及其著述,如收外籍人戴逵、玉羲之、谢灵运等名流。书中所录文与诗,皆取与剡有关内容,并不一定是本地人之手笔,如有白居易的《沃洲山禅寺记》、舒元舆的《吊剡溪古藤文》等。《剡录》的体裁与内容,对后来的地方文献工作有所启发与影响。

  利用地方文献编纂地方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经久不衰,而地方志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献向纵深方向开展。所以,以明清以来,我国出现了以地区为范围专收一地文献的丛书,即“郡邑丛书”,如有的认为最早的一县丛书――《海盐志林》,就是明人樊维城编辑的。此外,还有一府之丛书,如《绍兴先正遗书》、《常州先哲遗书》;《武林掌故丛编》等;有一省之丛书,如《畿辅丛书》、《岭南丛书》、《豫章丛书》等。据《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的郡邑丛书就有七十六种之多。民国以后,出现了一些专门收集、编纂地方文献的地方文化团体和机构,编印了许多地方文献,如国立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编印的《东北文献丛书》、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的《山右丛书初编》、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纂委员会的《吴中文献小丛书》、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的《广东丛书》、绍兴公报社的《越中文献辑存书》等。在湖北由石荣璋、刘契园等人组织了“楚学精庐”,专门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鲁迅先生对地方文献工作也很热心,亲手编制了《旧绍兴八县乡人著作目录》、著录乡邦文献80种,选录极为精审,为研究浙江地方文献提供了重要资料,广东地方文献工作,从明代开始,就有一定的基础,曾被誉为“广东文献学者”的黄佐、香山县人,正德进士,主修过《广东通志》、《广州府志》、《罗浮山志》、《广州人物传》等书,对乡邦文献的编撰与收集,于后来都有深远的影响。以后的郭编撰《广东通志》、《粤大记》、《岭海名胜志》、《西樵山志》、《粤东名臣志》《岭南诸夷考》,屈大均编撰《广东新语》、《广东文选》等,都名噪一时。在明清两代广东曾编有《岭南文献》、《广东文献》、《岭南文钞》、《粤东文海》、《广东文征》等图书。民国以来,番禺冼玉清女士,执教岭南大学,收集粤人著述甚多,撰有《粤人著述过眼录》、《广东文献丛谈》.与其同时的还有黄荫普先生、李景新先生、分别撰有《广东文献知见录》和《广东研究参考资料叙录》。专门从事广东地方文献的收集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更应提出的是杜定友先生,他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贡献,是十分令人钦佩与赞扬的。他在《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等一系列文章中,首先提出了“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口号,并大声疾呼“各地方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之责”,他身体力行的,既研究又实践,对推进广东地方文献工作,作了卓越的贡献。 ”

  现在,地方文献已成为社会和图书馆所关心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出版社都在编印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丛书”。如广东、山东、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甘肃等地出版社,分别编印了《广东地方文献丛书》、《齐鲁英杰》、《山左名贤遗书》、《杭州掌故丛书》、《安徽名特产》、《桐城派文选》、《八闽文献丛刊》、《闽台史料丛刊》、《福建历史人物传记丛书》、《江西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丝路访古》、《敦煌研究》等等。台湾地方文献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他们成立了“中国地方文献学会”的专门研究组织,除每年出版年刊外,还编辑出版了《四川文献》、《湖南文献》、《山东文献》等各省地方文献。1987年,台湾还出版了《中国地方文献社团会要》,是近三十年来台湾地方文献工作概况和实录。

  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就明确规定,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 ,还多次发文, 收集保存地方文献作了专门指示,为此,一些省市图书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抓,有的馆还成立了“地方文献部”,把这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起来,有的馆则编排地方文献目录和设立地方文献阅览室,专备读者查阅、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目前收藏地方文献已达十八万多册,仅1984年,使用广东文献的读者已达七千五百一十九人次,流通文献四万四千余册,该馆还特建“孙中山文献专藏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对地方文献的现代化管理,该馆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用缩微技术抢救稀有文献和破旧文献,并且还特别应用了电脑技术,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这一新的技术,已通过部级技术鉴定和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为地方文献的有序存贮和快捷检索,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基础。我国西北、东北及其他省的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方面,也同样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

  在国外,地方文献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苏联在建国初的19,在文化部下设立了地方(文献)研究中央执行部,发行专业杂志《地方研究》。1926年,著名的图书馆活动家克鲁普斯卡在全苏图书馆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地方文献和图书馆”的专题报告,对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59年,苏联又制订了《各州、边区和共和国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条例》,1960年,召开了全苏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会议,对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进行了交流和总结,并就贯彻上述《条例》提出了积极意见,因此,苏联地方文献工作能得到持久深入的开展。苏联学者还著有《地方文献目录学》、《地方文献书目基础》等专著。在英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萨维奇很热心地方文献工作,他是倡导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研究的英国图书馆馆长之一,他曾一手组织著名的考文垂和沃里克郡藏书,并为之悉心设计了一个直到现在仍在使用的特殊分类法,其水平在当时的地方藏书中,是首屈一指的。美国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得也很好,近年来,美国《图书馆杂志》发表了八位著名的学者对图书馆未来的看法,他们认为,在今后十年内,技术将在图书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文献将会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主要成分。

  综观国内外地方文献工作,具有如下特点,(一)开展比较普遍,尤以公共图书馆系统更为突出;(二)得到上级行政机构的重视,不少部门还专门为此制订条例,发布文件;(三)地方文献的作用、地位,越来越明显,(四)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五)地方文献的研究,正逐步开展起来,并有了新的突破。

  四、文献工作与地方文献学

  文献工作在我国汉代已有开展,刘向、刘歆整理宫廷典籍,就是一项文献工作。以后魏晋、隋、唐各代多次大规模整理古籍,尤其是明代编纂《永乐大典》、清代编纂《四库全书》,也都是大规模的文献工作。可见文献工作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文献学的出现却姗姗来迟,大约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才由郑鹤声、郑鹤春在《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提出的。他们对文献概念的理解,仅限于古文献,因此,文献学是指考订和论述古文献在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等方面的源流和做法,与章学诚、范希曾、张舜徽等所说的”校仇学”相似。八十年代初,张舜徽先生又新著了《中国文献学》,他在书中说,“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为校仇学家。所以,校仇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献工作,都由校仇学家担负了起来”。这可说把我国传统文献学的涵义、内容、范围和任务,作了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总结。根据张先生本书的内容,文献学是指研究我国古文献的分类、目录、版本、校勘、辨伪、注释、编纂与印刷、源流和整理等的一门学科。不久,我国又出版了吴枫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和王欣夫先生的《文献学讲义》等新著,但从内容上说,都没有脱离古文献的范围。如王欣夫先生说:“广义的文献学是无法在课堂上讲授的,然而,既称为文献学,就必须名副其实,至少要掌握怎样来认识、运用、处理、接受文献的方法”,他把目录、版本、校仇三个部分作为该书的主要内容,“编目录是为了介绍文化遗产,讲版本为了检择可靠的材料,校仇是整理材料的方法”。这几部有关文献学的专著,有的已标明是古文献学,无所非议,而称“文献学”的,实际也只是古文献学,没有涉及近现代以及国外文献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的问题。

  其实,现代的文献学和我国传统的文献学,在涵义、内容、范围和任务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产生,因此,文献学不但内容、范围相当广泛,而且涉及许多理论、方法和新技术的问题,并由此派主出各个学科的文献学,如“文学文献学”、“史学文献学”、“经济文献学”、“医学文献学”、“化学文献学”、“社会科学文献学”等。但是,总体的文献学却被人忽视了,以至出现对文献学与文献工作定义的纷争,甚至有人只承认文献工作,而不承认文献学这种状况,反映了现代文献学还不很成熟。如英国文献学家S?C?布拉福德认为文献学“是搜集分类和迅速提供所有形式的精神活动记录的技艺”,德国学者R?S?泰勒认为文献学“指一系列的技术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有条不紊地提供组织传递记录的专业知识,使所包含情报达到最高的取得率和利用率”。美国图书馆学和文献学家J?H?希拉认为文献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新的分析、组织与检查方法以充分利用各种记录得来的知识”。上述论述大多侧重于文献处理的技术和方法,并没有全面系统地阐明文献学的定义。我国袁翰青同志在六十年代曾发表《现代文献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他指出“文献工作是组织知识的工作。……通常的所谓文献工作实际有两个方面:知识组织工作的一方面和情报检索工作的一方面,只有经过科学地组织起来,检索工作才有基础。组织工作是本,检索工作是用,这本和用的两方面,构成文献工作的基本内容”。后来郭星寿同志在《社会科学文献学》讲义中又有所发展:“文献工作是以特定的文献为工作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搜集、评价和选择文献,并通过书目索引、主题索引、文献题录、文献综述或述评等多种途径,以传递社会科学知识为目的,来满足广大读者和研究工作者对社会科学情报和资料以及文献检索方法等的要求的一系列的活动”。

  从上述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中可以看出,现代文献学的定义和内容已大大扩展了,现代文献学研究和现代文献工作,比传统文献学传统文献工作,已有了根本的变化,它不囿于文献的分编、校勘、版本、典藏等模式,而是注重于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利用等规律的探讨,它的明显特点是对文献从收集典藏转到开发利用,即从静态特征研究转为动态特征研究。这是工作与研究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文献学的研究,应与传统的目录学、校勘学,版木学结合以外还应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以及教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学科结合起来,而且有的学科内容已成为文献学本身构成的有机部分。

  地方文献属于文献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地方文献工作呢?我认为地方文献工作,就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方针和任务,对地方文献进行系统地开发、科学地整理和有效地利用的一种过程。

  系统地开发,主要根据地方文献的范围内容与地区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采访收集(包括古今中外的有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反映地区特色的重点文献,更要系统地全面地进行搜集。

  科学地整理,主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对地方文献进行了加工和组织,使之序列化与标准化。

  有效地利用,就是运用必要的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及时地便捷地把文献传播到读者和用户手里,使之转化为新的知识或生产力,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文献学是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区域文献的形成发展及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区域文献与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学、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原理为基础,探讨区域文献如何系统开发、科学的整理、有效地利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和任务主要有两个面:一方面,要研究与揭示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掌握地方文献的分布与存贮的规律,为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研究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区分文献的类型与探讨地方文献的工作规律,使之迅速转化为新的知识或生产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探讨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是任何学科不可缺少的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使用已有的认识和经验,特别是使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获取新的知识,达到新的认识阶段。方法既是以往研究的理论结果,又是以后研究的出发点和条件。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必然伴随着研究方法上的革新。在实践中,方法与理论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以理论为依据的方法,也没有不籍助于方法的理论。

  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具有科学研究方法的普遍特征,他们是互相统一的,而不是互相对立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地方文献学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进行研究与探索呢?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

(1)哲学方法。哲学方法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人类认识的历史表明,最基本的哲学方法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我们在地方文献的研究中,可籍助哲学方法,去研究地方文献工作的性质、方针和任务,探索地方文献的基本原则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2)数学方法。又称数学化方法,是运用数学语言对客体加以精确的定量描述,建立理论模型以及进行可靠的分析判定的方法。特别是运用数学中计量学的原理,去探索地方文献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统计与评估以及科学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情报学。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构成、特性、分布和社会情报交流全过程的规律。具体地说,情报学是研究有关情报的收集、整理、存贮、检索、报导服务和分析研究的原理原则与方式方法的学科。情报学与地方文献学不但关系密切,而且还要借助情报学的原理方法去探索地方文献的获取与筛选、组织与控制、检索与咨询、报导与分析以及现代化技术在地方文献工作的应用等等。

  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当然还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基本方法,这里只选择上述要者加以简单的阐述。

  地方文献要成为一门科学,就需要对它的概念、范围、特点、作用、类型、整理利用规律等,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去研究,只有深刻的认识与高度的理论升华,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工作方法的描述与工作经验的总结,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构筑一门学科的。

〔出处〕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年第3期

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6

  1 引言

  信息、能源和物质并称为当今社会的三大资源。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方文献是人类社会文献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方文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信息资源,并且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资源。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2、地方文献的涵义和特点

  2.1 地方文献的涵义

  目前我国学术界就地方文献的概念的认识还未达到一致的见解。杜定友先生早在1941年抗战期间就提出了被称为“广义”的地方文献的定义。即“地方文献是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也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是一个小区域内,从过去到现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现象的文字、口述、器物等有关资料”,还有学者认为“地方文献反映一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字和非文字记载”。骆伟教授从分析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揭示了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是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一定价值的文献信息载体,均属地方文献。

  2.2 地方文献的特点

  2.2.1 地域性

  地方文献是特定地区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的结合,它全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我们可以认为地方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差异性、特殊性。地方文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自然资源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为制定有关措施提供重要的情报资源。地域性是地方文献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它的文献所不具有的。在结合地区特殊情况上,地方文献有着其它文献所不具有的优势。

  2.2.2 真实性

  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具有真实性或者说是客观性,是相对于一般“国史”、“正史”而言的。从总体上来看我们认为地方文献对各类地方现象、地方历史事件和地方历史人物的记载和描述比国史和正史要真实丰富。这是由于绝大部分地方文献属于当时当地人对当时当地的事情所作的直接描述。正所谓“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我们以宗谱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宗谱是一种专门记述宗祖世系的书籍。一般是同族人“自己写自己”,要通过同族众人的审查和认可,所以,它能真实地记录一地一族的世系情况。地方文献的这种相对真实性使人们在利用其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时候,能够更容易接近该地区的实际,能够减少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地方文献还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功能上的参考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建立在地域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的。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