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研究成果报告

2022-05-29 16:41:48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研究成果报告,欢迎参阅。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研究成果报告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研究成果报告 一、课题界定 富尔说:“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理论依据 (1 1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 以学生为中心” 的“ 非指导性教学” 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应以 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2 2 )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说到底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创造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构成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完成任务,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 3 )群体动力理论:勒温及其弟子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个体之间应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应相互不妨碍彼此取得成功的努力。我国有学者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而预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多人合作,因而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 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为此,我确定了以“ 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 作为实验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据统计,国内外许多工程师、科学家并不是靠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成才的,而是靠自学成才。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 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班级和家庭以及社区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风气、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志趣教育环境。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家校同向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家校同向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还为学生创设一种精神 环境——“ 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我们研究的目标就是想为学生创设这种“ 志趣的学习生活氛围” ,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学校特点及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年级制定了低、中、高三级行为指标:低年级对学生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中年级进行预习能力与行为习惯关系的研究;高年级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与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低年级:1 1 、能在老师讲新课前主动预习; 2 2 、能把自己的想法主动和同学、家长、老师交流。

  中年级:1 1 、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 ; 2 2 、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3 3 、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不难; 4 4 、每天能将自己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以便查找; 5 5 、能和同学主动探讨、交流。

  高年级:1 1 、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 2 、提高质疑能力; 3 3 、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4 4 、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

  六、课题研究过程 1 1 、第一阶段。( 2007 年 10 月至 2007 年 12 月) 规划子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 容、研究方法,研究工作初步展开。

  2 2 、第二阶段。( 2008 年1 1 月至 2008 年3 3 月) 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于 2008 年3 3。

  月左右初步完成子课题结题报告。

  3 3 、第三阶段。( 2008 年4 4 月至 2008 年6 6 月) 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按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

  养。收集各项活动资料,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实现研究目标。

  4 4 、第四阶段。( 2008 年8 8 月至 2008 年 10 月) (1 1 )完成课题研 究报告。

  (2 2 )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取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各种方法的相互协调与对比,采用问卷法,访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反馈法等各种实验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实践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1 、领导的重视是课题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开学以后,就把此项课题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由校长亲自抓这项工作,由教导主任、科研主任具体落实,并由骨干教师担当课题牵动人,校长不定期检查实施情况。使课题研究有计划、有检查、 有研究、有指导,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持续有效开展。

  2 2 、实验教师的无私奉献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为了实验研究,实验教师敬业奉献,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内容,将使课题研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深化与发展,最终取得圆满的成功。

  九、课题成果分析 1 1 、提高师生对“培养预习习惯”意义的认识。

  在课题实验之前,虽然每次的新授课时总有要求学生去预习,但由于没有提出须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图多,而提示性、归纳性的语言不多,所以在完成预习作业时学生顶多是 翻翻书看一看,或完成书上的一些习题,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都不曾去细想,更别说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以前的预习方法有许多不足,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与同学的交流中逐渐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许多学生都跟我反映现在他们在课堂学起来更轻松,更有针对性,学习效率提高了。

  2 2 、把预习作业的完成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和预习作业的完成质量,我规定每次预习作业得“优”均可在个人积分上加分,每次加一分,并且声明能得到“优”的不一定

  是每道题目都得答对、做对, 只要有认真去预习,有认真去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认真地去寻找问题,都可以得到“优”,哪怕答错了,做错了。这样子,学生就放下思想包袱,大部分同学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去做,而且兴趣很高,每一次都很关心自己的成绩。

  3 3 、精心设计导读提纲。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有目的性,每次的预习作业我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特点:①既体现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又有对新知的挖掘;②通过一些细化了的问题来化解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样形成了一定的坡度,让学生自学起来更自如,更轻松。

  4 4 、预习本的设计较合理实用。

  刚开始使 用预习本时,我都是让学生把预习问题抄下来,然后把自己的预习结果写在问题的底下。可后来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不少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预习效果好,总会在课堂上擦掉自己的错误答案,写下老师说得准确答案,这样我在检查时就很难了解到学生真实的预习情况,不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对此,我想出了一个改进预习本的方法:把每一页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用来抄导读提纲和写自己的答案,右边用于记录课堂上老师讲得准确答案和所作的补充。这样一实施,既利于我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思考结果与老师和其他同学思考结果的差距,便于寻找科学的 学习方法。

  5 5 、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每次的预习,我要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对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中以肯定或加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现在部分学生都善于提出问题,而且所提问题较有价值。如“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了分数,还要有比?”…… 6 6 、学生的解题方法多样化了。

  预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查阅资料,去尝试,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不再单一,不再受书本的约束,很多学生会主动去寻找与课本不一样的解题方法,甚至有些方法经书本上的更简单,更实用,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求异性得到充分的 发挥。

  总之,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感觉学生对预习的作用、对预习的方法还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通过预习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但一种习惯的养成

  绝不是在这一段时间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学生在预习中找到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乐趣。

  小学学习惯培养

  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成果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