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3篇(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2022-11-03 20:51:23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3篇(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欢迎参阅。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3篇(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1

  我省启动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

  为了探索全省农村不同地域和经济条件下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提高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水平,今年省政府拿出1000万元在凤翔县、府谷县和镇安县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工作。9月19日,省卫生厅召开试点项目建设启动会。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少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刘厅长指出,信息化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卫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是深化医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医改各项工作越来越需要信息化的有力支撑。区域卫生信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任务艰巨,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要建立由县政府领导牵头,县卫生局局长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卫生信息化建设。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加强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二要在国家和省上统一规划下,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制订区域卫生信息化实施方案,统筹整合已有业务信息系统,发挥项目建成后的应有作用。三要加大协调力度,做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中涉及部门的沟通工作。要调动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和信息化建设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共同推进工作的合力。四要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科学推动试点项目,最终实现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

  省卫生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范兵主持会议,并对有关事项进行安排部署。省财政厅、省工信厅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宝鸡市、榆林市、商洛市卫生局,三个试点县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厅机关有关处室负责人,项目承建单位代表共50余人参加会议。

  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启动会议现场

  刘少明厅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范兵副厅长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县试点县政府代表作大会表态发言

  省卫生厅、试点县、项目承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

  我国“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图是实现“3521”工程,即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那么,这一目标该如何实现?这条路如何走得更顺畅?《健康报》和《中国卫生》于3月下旬在杭州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与会的卫生管理者、卫生信息专家的一致观点是:在实现路线图过程中,应该注重——

  卫生信息化决定医改的成败

  许 速(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局长):通过这几年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卫生信息化决定医改的成功与否。卫生部提出“3521”路线图方向是对头的。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颠覆,是全新的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卫生信息平台是社会窗口,涵盖民政、养老、体育、教育等各个方面。而电子病历的功能不仅代替了纸质,其深度与广度推动了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医疗卫生的资源共享。随着利用度的提升,其功能不仅局限于医院概念,而是拓宽到区域概念。因此,要从转变运行机制,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卫生信息化。

  公立医院的改革,离开了千百万医务人员的参与将一事无成,而卫生信息化能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得到改变,激发医务人员的内在动力。正如一位英国卫生执行官员访华时所言“是一场革命”。有了卫生信息化,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有依据;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报酬按数据、公式计算,阳光、公正,过程正确,服务对象对结果的接受度就大大提高了。

  杨 敬(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新医改提出“四梁八柱”,史无前例地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八柱”之一。这些年来,浙江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卫生强省、全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普及,如以门诊、住院、药房管理、病案统计的信息化率在全省县级医院达到100%。

  二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初见成效。全省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网络已全面覆盖,直报率达到100%;全省卫生监督建立了一体化信息系统;建立了覆盖全省的血液信息网,在采、供、用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新农合信息系统全面应用。全省所有参合农民人人实现计算机管理,使用统一规范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县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实行联网实时结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实时结报率也达到%。

  滕建荣(杭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从居民个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等几类用户的需求出发。杭州市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需求入手,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诉求为出发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分步实施。从居民群众的视角看,满足了“三个需求”,即满足了老百姓个人健康信息的全程记录的需求,满足了居民群众参与健康管理的需求,满足居民群众家门口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从社区医生的视角看,可归纳为“两个实现”,即实现了信息化为人服务的转变,实现了健康档案动态生成。从各级管理者的视角看,可谓“满足三个需求”,一是满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二是满足了业务管理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三是满足了行政管理者监督和决策支持的需求。

  俞康民(苏州市立医院名誉院长):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借助于信息化支撑,这是因为信息化能与人性化服务结合起来,借助信息平台的力量,借助“移动医院”等信息手段,加强了医患沟通和患者的知情选择权。信息化把知情权交给病人,把医疗信息交给病人和家属,让病人和家属参与医疗决策,这样的服务使病人和家属更为满意。

  陈小康(苏州市卫生局副局长):苏州市实行“一卡通”以来,居民—医院—防保机构三位一体,均与健康信息实时共享,整合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改善了服务,提升了管理。就诊卡、医保卡、银行卡实行“三卡合一”,健全了健康档案。网上预约挂号与手机挂号,则使群众就诊变得更为便捷。这些信息化的手段与措施,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起到了其他方式无可替代的作用。

  李晓平(广东省医改办副处长):信息化可使医院管理更加透明化,实现对医院医疗工作与医疗行为的实时监管;可以更好地实行成本控制,提高运转效率;促使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水平,通过预约系统、查询系统、远程会诊系统等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医疗水平;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有效合理使用;对医院领导的考核更为公正、客观、科学。

  郭 清(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医疗卫生信息的透明化及公开化,有利于公众获得规范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有利于医疗卫生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监管。资料表明,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卫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均在不断建立健全数字化、科学化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黄学宁(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在江苏省新农合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卫生信息化推动了卫生服务的创新与改革深入,包括调动了各级医疗机构的主动服务意识,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了医疗费用辅助监管,支持医疗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价,实现了信息目标管理。

  戚 英(杭州市卫生局规财处副处长):纵观国内外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是当今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以患者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是卫生信息化的主要基础;建立有效的卫生信息化管理机制是卫生信息化成功的关键。

  葛 航(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卫生信息化的一大功能是政府对医疗行为实现实时监管。前几年曾有“电子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金钥匙”的说法,现在我认为电子病历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金钥匙,因为它体现了对医院临床路径、医疗质量以及医疗行为的管理。

“健康发展” 须摆脱“四强四弱”

  杨 敬:特定领域内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应用确实对提高卫生工作效率发挥了作用。但是按照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卫生工作的要求,还远没有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还远不能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四强四弱”:

  一是“纵强横弱”。像传染病直报、卫生监督、血液管理,这些系统都是某个业务领域内的垂直系统,自己的系统自己用,缺乏横向连接。

  二是“点强面弱”。像医院信息系统,在单个医院应用较强,但院际之间,没有连点成面,应用系统不能兼容,医患信息不能共享。三是“建强用弱”。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初期集中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一旦建成,后期也没有数据更新,成为“死档案”。

  四是“内强外弱”。原先建设这些应用系统,用于内部管理的多,面向公众服务的少,功能也比较弱。

  分析“四强四弱”的原因:一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总体协调效果差,各自建各自用。二是缺乏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信息系统之间难以信息共享,出现了“烟囱林立、孤岛遍地”的现象。三是卫生信息化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健全。缺乏市县一级的卫生信息化专业机构和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卫生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何 炜(杭州市卫生局医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目前卫生信息化还存在以下缺陷:

  一是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在地市层面没有一个独立的机构对区域性信息化建设实行专门监管。

  二是缺乏刚性的投入机制保障。如各医院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经费投入以各单位自筹为主,平均不到单位业务收入的1%。三是缺乏管理流程的顶层设计与变革优化。由于信息系统建设时缺乏管理流程的顶层设计,系统实施时未做好变革管理,有时流程不但没有优化反而更加复杂,新的流程在原有的基础上叠加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出现了重复的工作和冗余的步骤。

  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往往从各自业务需求出发考虑问题,未能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工作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和逐一优化,使涉及基础性及交叉性的业务整合成为信息系统建设整体推进的最大瓶颈,不能真正实现卫生信息化的效益最大化。

  滕建荣(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以单独机构或单一城区为单位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凸现出以下问题:

  一是信息孤岛现象仍然突出。卫生业务条块分割严重,存在纵强横弱、信息封锁的问题,各种医疗卫生信息分散在各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难度大,整合度差。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等方面呈现的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十分严重,难以形成可共享的数据库,不能为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居民健康档案中断档残缺部分很多。

  二是人员流动、人户分离等实际,对传统以区域划分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居民人员流动、户籍分离等日益增多,迫切希望在家门口享受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孕产妇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如何才能按照新医改的要求,对特殊人群进行无障碍流动管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按区域划分这一固有管理模式无法有效解决的一大挑战。

  三是各自为政的信息化建设难以解决监管难、评价难和决策难等问题。各区、县(市)之间,业务系统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因缺乏统一的规划,信息化建设十分不平衡,从而造成数据收集难、可信度低,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及时有效开展监管与决策等问题。

  借“变革优化” 推进“旧城改造”

  张力军:卫生信息化建设要走得更通畅,应搞清楚一些问题,如卫生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时,如何处理与其他系统如物价、财政、计划生育、民政等的关系,其结合点在哪里?与政府的信息大平台的关系又如何?“旧城改造”成本多少?是推倒重来,还是修修补补?是以拆为主,还是以统为主?代价有多大?等等。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系统也会越来越复杂,只有简单可靠才能保障有效操作。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如通俗易懂的宣传推介,可使各层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并支持;资金的合理筹集和运作,可有效推进信息平台健康运作,并规避各种不利因素;客观认识并处置已有的“电线杆”、“信息孤岛”,也就是要妥善应对“旧城改造”。

  许 速:“旧城改造”是目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信息化不可能形成最好,它只会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越来越好,即“旧城改造”应持续推进。软件升级是基于软件自身的信息基础发展,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人对信息的认识和意识,以及信息化能力的提高。“旧城改造”过程中应不断地提升对信息化的认识、意识和能力。目前所认为的“旧城”,其信息化程度是非常低的,投入也不太大,不管怎么“改造”,成本都不会很高,在技术架构上都可以解决。“旧城改造”是一种进步,应从“顶层设计”和“变革优化”层面去加快“旧城改造”。

  葛 航:“旧城改造”是一个标准和概念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新医改所要求的信息化的需求量与原先的信息化含义相比完全不一样,如何妥善处理原有项目和保护原有项目,以及落实新建项目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政府与建设商之间,“改造”的依据就是按照标准。目前的“旧城改造”可以采取“三步法”,即第一步是新建的按新要求建设,第二步是原有的尽量保护用接口来完善,第三步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可用国家的标准互通。

  何 炜: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周期,一般5~8年就要面临更新换代。从医院信息化角度看,目前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尚没有临床的数据中心作为支撑。然而,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区域信息化改造而言,没有临床数据中心作为支撑,就是一个缺陷。面对区域制定的标准,医院就应自发地依据标准进行改造。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标准化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标准,但它并不是数据层面的,不能解决改造的全部问题。还有,有了标准后如何跟进,建设商如何根据标准去开发软件?

  二是管理问题。对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目前尚无一个整体的可借鉴的管理经验,各地均在摸索中。即使如此,还是应确立信息化的目的在于应用,管理比技术更重要的理念。

  徐志钧:“旧城改造”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是整体改造,这种方法会耗费很多时间和人力,需要专家咨询等。另一种是混合式,具体是先改造对外服务的部分,即先改“门面”,然后再对核心部分进行改造。在卫生部门对卫生信息化的认识、决策和投入程度不一样的情况下,应选择可靠性较强的建设商事先设计一个完整的建设建议方案,避免绕弯路。

“五种模式” 可促进转型发展

  许 速: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信息化的理念、技术和手段也要不断地创新。要注重新开发软件,如推出医教结合信息管理软件,可用于全科医生教学,对教学中所有信息都可监测、管理、分析。要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健全在线服务,提倡居民与医疗机构的互动,包括健康教育、计免预约、网上收费等。提倡GP医生制服务模式,创立新的社区卫生干预方式,实现GP医生智能化,包括GP医生和GP助理,作为社区服务的支撑体,使社区卫生服务更专业,更体现人性化。

  此外,公立医院改革难点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没有监管就会像脱缰野马,朝着各自的方向跑。通过信息化,成立区域监管中心,每一项医疗服务和医疗行为,包括每一片药,每一病种的治疗,政府都能监管到,法律法规也可以到位。建立在信息化监管下的拨款机制,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节点。

  杨 敬:浙江省对卫生信息化下一步的转型发展提出了五种模式。

  一是在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上,由管理型转变为公众服务型。前些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政府服务,如医院为管理者服务,公共卫生为决策者服务,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大多也是为管理或用于辅助决策,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系统比较少。下一步建设与应用的主要目标要放在为公众服务上。

  二是在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上,由硬件型转变为应用型。以往信息化建设“重硬轻软”倾向比较严重,要改变“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状,从应用设计开始,按应用需求配置硬件,以需求促发展。

  三是在信息化建设的体系上,由单向型转变为共享型。今后,各单位的信息化要按照标准化建设,数据格式要规范、信息资源要共享,对不同业务的信息系统要能实现互联互通,对不同的数据和信息要能共享和共用。

  四是在信息化工作的动力上,由技术型转变为业务需求型。以往卫生信息化建设或应用系统的开发都是由IT行业公司来设计,这些公司设计出来的信息系统大多与实际业务需求不相符,实用性不强。今后,卫生信息系统的设计要以卫生工作者为主体,卫生工作者要根据业务需求,优化流程,提出应用系统设计思路,成为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的主导者。

  五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评估上,由内部型转变为公众型。以往评估卫生信息化项目,大多数是内部评估或专家评估,这方面的评估仅限制在技术的先进性或设备配置的合理上,对信息化项目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靠性、可操作性的评估较少。以后要转变信息化项目评估的方法,更多的要评估信息系统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效率,由医护人员来评估信息化项目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的价值和可用性,由公众来评估信息化项目带来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郭 清:基于电子健康的基础,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应与物联网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健康管理理念指引下,借助伴随移动通信和生物传感器等医疗器械的发展而出现的移动数字医疗与远程医疗技术,建设智能健康管理卫生信息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双向转诊、移动医疗、远程诊疗与咨询、循证医学等医疗业务,进行实时实地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与交换,推动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与分享,实现医院与社区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合作与协同,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滕建荣:本着“顶层设计、分步实施”的建设理念,应着重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居民身份标识,统一卫生专网,统一业务规范和信息化标准。在此基础上,建设的重点应体现三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普及。通过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和管理奠定基础,并逐步做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区域联网。

  二是进一步促进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效利用。推进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以患者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集成,以市民卡为介质促进电子健康档案在多个环节的使用,实现对城乡居民健康管理的电子化。

  三是进一步加强电子健康档案的规范管理。有必要进一步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的调取、查阅、记录和存放,强化电子健康档案规范管理的制度建设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何 炜: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公众服务模式。以面向公众提供快捷、高效、优质服务为导向,开发卫生信息化手段,强化沟通、服务、共享功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绩效。如用好“一张卡”,即市民卡,完善市民卡“一卡通”的健康卡功能,连接医保、社保等多元服务,不断推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建好“两大库”,即居民健康档案库和卫生管理资源库,激活健康档案的生命力,实现城乡居民“受益一生”的目标;搭好“两级平台”,即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县级卫生信息平台,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健康信息统一成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不断满足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管理及服务需求。

  黄学宁:大量的实践表明,基层机构信息化是信息来源,信息标准化是信息共享前提,软件公司是战略合作伙伴,实施信息化可推进业务规范化,掌握信息化可实现管理精细化,借助信息化能助力改革持续化。

(健康报特约记者 俞志新 本报记者 李水根)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2

  笔者不敏,原把“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当一回事,以为“形象工程”就是“面子工程”,“面子工程”就是“形象工程”;但后来才长了见识,发现它们还不全是一回事。“形象工程”也可称为“面子工程”,但“面子工程”就未必都是“形象工程”了。正像牛是四条腿,四条腿的却并非都是牛一样。

  现在无论到哪个城市去,几乎都可看到“形象工程”。或者是宽阔的马路,或者是豪华的楼堂馆所,或者是气派的广场,或者是美丽的舞榭歌台。或者是别的什么。我曾去一座城镇的广场,并不比天安门广场小多少,这个城镇的所有人拥入恐怕都装不满。修这么大,又有什么实用价值呢!不说占用了好多土地。就是日常的养护(广场上有大片的草地)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样的广场,只能用“大而无当”来形容了。想来它们都是某一任官员给当地、给自己建造的“形象工程”吧!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他们也很可能因此而垂名当地的“方志”了。“吃水不忘打井人”。那些美丽的舞榭歌台,当人们徜徉、休憩其间时,又怎能不感念决定和实施建造它们的官员呢!

  对于这种“形象工程”,老百姓有议论,高层也有批评。这是因为这种“形象工程”或者超越了当地的财政负担,或者远非当务之急,或者大而无当。它们被上马建造,主要不是出于实用,而是出于形象;主要不是为老百姓着想,而是为官员着想。这种“形象工程”也可称“面子工程”,为官员的面子增了光。有一句话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些人则是“为官一任,造面子一方”――为自己造一个“面子”。至于为给自己造“面子”会给“里子”造成怎样的损害,就被他们“马虎”了。

  但“面子工程”。尽管也有形象的考虑,却怎么也算不得“形象工程”。笔者曾去过一个县城。从高速路下去即进入这县城的街道。街道倒不是很宽。但两边的居民全被一模一样的围墙遮蔽起来了,足有一公里多长。那墙还不是一般的墙,而像花园的墙一样,颇有艺术性,再加上涂有色彩和画有壁画。还挺好,看。每隔一二十米,有门供居民出入。由于这两面墙隔开了住户,街道显得很整齐、清洁。但当我好奇地从一个门向里张望时,里面房屋破旧,垃圾遍地。脏乱得无可名状。漂亮的墙后面的那些住户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当时就叹息:与其建造这么漂亮的围墙,倒不如安排人及时把那些垃圾清除干净!

  但我知道,这只是我的想法,人家当地官员可不这样想。人家想的是“面子”――大而言之是当地的“面子”,小而言之是自己的“面子”。老百姓实际生活在怎样脏乱的环境中,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脏乱不在“面子”上,不被外人一眼就看到。事实也是,如果我不从门向里窥视,只是从外面走过,我就只能看到“面子”的光鲜,岂能看到“里子”的污秽呢!

  这种围墙就称不得“形象工程”――这算什么形象――人家也不靠此为自己树立形象。但又并非与形象没有关系,不过是掩盖某种形象罢了。这种工程当不起“形象工程”的称呼,只能称其为“面子工程”了。

“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是相辅相成和各得其妙的。“形象工程”给自己树立光辉,“面子工程”则为自己掩盖丑陋。光“形象”不“面子”,不行;光“面子”不“形象”,也不行;只有“形象”加“面子”,才能只见光辉而不见丑陋。

  这种“形象”、“面子”的兼得运用,不独在建筑上,更在政绩上。一些官员不但大造“形象政绩”,也大造“面子政绩”。“形象政绩”用于突出、放大、夸张、炫耀自己的成绩,“面子政绩”用于掩饰、缩小、弱化自己的失误。追求前者,急功近利,什么来得快,什么最容易出成果,便来什么,不惜寅吃卵粮,不惜牺牲生态,破坏环境;甚至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反正,只要我手里出成果,出辉煌,后任、后人、子孙遭殃也在所不辞。追求后者,对群众的疾苦、群众的呼声、老大难、阴暗面,背过身,绕开走,能压制就压制,能掩盖就掩盖,来一个“面子工程”,使驴粪蛋表面光,再给驴粪蛋上插上花。一些社会问题就这样掩盖、潜伏在“面子工程”的表面光下。这些年,凡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地方,有关方面一查,都会发现各种隐患早就严重地存在而且十分突出,但一直未被重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面子工程”赢得的合格证、速标证、奖状、奖旗等掩盖了。

“形象工程”劳民伤财,“面子工程”更包藏祸心。不是“面子工程”的实施者把自己的祸心包藏在里面,而是把社会本来存在的祸心用“面子工程”像包饺子一样包藏在里面了。现在,“形象工程”依然有,“面子工程”似乎也不少。一些官员热衷于用“面子工程”掩盖矛盾,掩盖失误,掩盖阴暗面。一时间是表面光了,好像平安无事。但“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当那驴粪蛋被撑破时,脓血喷涌而出,收拾起来困难可就大得多了。

区域卫生信息化不是“面子工程”3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区乡村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根据《浙江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数字卫生”总体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卫生信息管理理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卫生业务流程,实现以信息化推进规范化,加快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坚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分步推进,有序实施。

(二)立足应用、务求实效。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善于捕捉和挖掘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卫生信息化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做到先易后难、效益先导、务求实效。

(三)规范标准、强化管理。坚持“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统一软件”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规范卫生信息化建设行为,统一采用数据格式和编码信息标准,建立和完善立项审批、验收制度。

(四)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以现有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为基础,加强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在保证网络、信息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坚持采用成熟、安全、可靠的技术,建立备份、应急预案和灾难恢复系统,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使用安全。

  三、创建目标

  到2014年,基本建成网络畅通、应用全面、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系统安全可靠的“1127”卫生信息化体系。即,一个中心:区卫生信息管理中心;一个网站:卫生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二大系统:区域体检、检验系统,院前急救信息系统;七大平台:区域心电、放射信息网络平台、区域数据信息平台、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慢性病传染病监测管理平台、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区域双向转诊平台、区域药品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区内医院、社区和相关卫生机构与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诊疗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共用,公共卫生信息与医疗信息的有效整合。

  四、实施步骤

  卫生信息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柯城实际,我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计划通过“一次规划、二期实施”的方式来进行,按照与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同步推进的要求,实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一家,信息化系统覆盖一家的创建目标。

(一)第一阶段主要工作(2012年)

  1.成立柯城区信息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全区医疗

  2卫生的信息开发、管理和利用,由专门科室、专人管理区信息平台业务,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卫生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并实现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

  2.建设卫生信息专网。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覆盖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域卫生信息VPN专网,为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提供安全、稳定、可靠、先进的网络保障。

  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软硬件,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0%。

  4.建设区域心电、放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区域范围内多家医疗机构联网组成的心电、放射信息系统,实现心电和放射检查数据的集中诊断和统一质控。

  5.建设区域HIS。将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信息数据集中在区级平台上,对区域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统一管理。

  6.建设区域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含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并接入区域医疗机构,为区域卫生资源辅助决策分析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原始数据。

  7.建设区域体检、检验系统。通过条码化管理,实现区域范围内体检、检验信息的集中存储、管理和统一质控,供卫生管理部门、疾控、临床、病人方便调阅的网络信息系统,共享

  3检验设备和人才资源。

(二)第二阶段主要工作(2013-2014年)

  1.完善柯城区卫生信息平台。在医院HIS临床管理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完善“柯城区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2.建设居民医疗咨询公共服务平台。以网站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在线导医、网上挂号、专家门诊、网上医疗、居民个人信息查询、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医疗收费监督等医疗咨询服务。

  3.建设慢性病传染病监测管理平台。通过与医院HIS系统、社区卫生管理系统(CMIS)紧密结合,从医院临床科室实时动态采集疾病诊断信息、慢性病、传染病信息到区域信息中心。

  4.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支撑下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让参与急救的现场救护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急救患者的历史健康资料和主要疾病问题,提高院前急救安全性,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5.建设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柯城区医疗卫生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方便管理者全面、实时掌握各类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6.建设健康一卡通。建设健康一卡通系统替代原医院就诊卡系统,实现全区医疗机构一卡通行或调阅信息。

  7.建设区域双向转诊平台。规范双向转诊工作流程,使病人在柯城区各医院之间双向转诊时,病人的医疗健康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跟着病人流转,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

  4回社区”的目标,提高区级医院住院病床周转率,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8.建设区域药品流通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柯城区基本药品目录、柯城区药品集中采购管理系统、柯城区药品统一配送管理系统,把药品供应商、药品使用部门、药品监管部门等药品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通过软件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药品信息的实时互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卫生信息化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有关部门、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切实加强对信息化组织领导的要求,贯彻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全力抓好信息化工作,把卫生信息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工作部署,落实专职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落实规划建设内容。

(二)落实相关制度,强化政策引导。要建立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信息化工作考核、考评标准。实行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对卫生信息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要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保证卫生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要建立卫生信息化例会制度,研究讨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安全等问题,提高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决策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科学合理应用。资金保障是卫生信

  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项目建设经费由区财政投入和卫生部门自筹向上争取多渠道解决。各有关部门、医疗机构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并明确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信息化经费的使用要按照省、市、区有关信息化建设规定执行,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