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马说教学设计

2022-10-13 11:27:29教学文档

第一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东平街道中学 陆广萍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课文寓意,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现实。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理解课文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故事导入。2*4:12

述: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一马平川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

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投影出示)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投影出示、板书课题)

2、文体简介。1*4:13

述:首先,我们先解题,了解什么是“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3、作者和背景简介。2*4:15

述:我们再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投影出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明确学习目标。1*4:16 述: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投影出示学习目标)⒈流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⒊理解课文的寓意,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实。

二、学生一读课文

述: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呢?那要得靠大家自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投影出示内容)

1、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2*4:18 伯乐 祗辱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邪 策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3*4:21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1*4:22

4、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朗读前明确读的要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3*4:25

三、学生自学,二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根据注释练习口译。(投影出示相关注释)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看谁做得最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4*4:29

3、检查自学效果。4*4:33 ⑴述:自学暂停,根据课下注解和屏显字词注释串译课文。辱:只 骈:一同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能:能够 是:这 能:能力 才美:才能 见:通现,等:等同 安:怎么 策:鞭打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 执:拿着 临:面对 其:难道

请三位学生翻译,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忙纠正学生不会,教师更正。

(2)学生快速对照相关译文,自我检查。1*4:34

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四、学生三读课文

1、述: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5*4:39(投影出示思考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检查自学效果5*4:44

五、当堂训练(投影出示练习)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3*4:47 a、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通____

____通____ b、才美不外见

____通____ c、其真无马邪

____通____

2、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___比作“千里马”,文中集中抨击了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六、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3*4:50 学生自由发言 下课

第二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年级:九年级 设计者:姚本文

【文本概述】

《马说》是湘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当时作者仕途不顺,很不得意,因此有“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过了几十篇的文言文,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一些课外文言文,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积累了不少的文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分析能力。《马说》这篇文章可读性很强,阅读难度也不大,因此本文教学以朗读为主,熟读成诵,进而理解课文,了解主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韩愈以及“说”这一问题的有关知识,2、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3、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了解到伯乐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含义。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托物寓意的写法。【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把诵读作为本堂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明白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从而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述刘翔由平庸的跳高选手逐步成长为“亚运三连冠”少不了孙海平教练的发现与培养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祗(zhī)骈(pián)一石(dàn)食马者(sì)其真无马邪(y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我将采用“阅读三步曲”的措施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泛读。第二步,全班齐读。

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第三步,学生个读。

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这个部分主要采用提问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进而由教师补充说明。

提问1:千里马的遭遇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怎样?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 作者的态度: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辛辣讽刺 提问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明确:“食马者不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以千里称也”

提问3:千里马的种种不幸,谁应该对其负责?

明确:

奴隶人——无知

伯乐 ——太少

千里马——才美不外见 由此联系作者自己(介绍作者背景),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马吗?

明确: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 ——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3、全班齐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深意。

五、主题:

文中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寓贤才难遇明主,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六:板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千里马被埋埋没的原因 托物寓意

不是没马,而是不识马

七、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见你生命中的伯乐?

(提示:学生自由谈论,畅所欲言)【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是一短小精品,不足200字。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突破】

理解《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背诵课文。

第四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掌握“其,以”等字的用法,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而把握主题;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认识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继而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上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他力返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3、背景资料:《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尺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4、学习生字: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sù)食马者(sì)其真无马邪(yé)....

三、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四、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2、才美不外见:(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3、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6、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五、一词多义:

1、策:(1)、策之不以其道:鞭打。(2)、执策而临之:鞭子。

2、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饲养。

3、能:(1)、虽有千里之能:能力。(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以:(1)、不以千里称也:因为。(2)、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六、古今异义:

1、是马也:(古义:这、这样;今义:判断词,是。)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许。)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一样;今天:等待。)

4、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七、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层: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层: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知马”三字。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八、教师小结:

韩愈早年,怀才不遇,三次上书宰相而志不得通,尔后入朝为官,“有见辄言”,为除弊政又两次遭贬。深感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出于愤世不遇之情,遂有《马说》一文面世。

《马说》一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文章从这一见解出发,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深刻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抨击。

九、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翻译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明确: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合作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教师小结:

何为“人才”?我认为人才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舍我其谁”的宏大气魄;应具有“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德行。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8、马说

1、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2、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3、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第五篇:马说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设计以读为主线,强调文本的回归,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六读”呈螺旋型上升趋势,通过活动,学生每读一次就与作者对一次话,对文章的理解就深一层,与作者的距离就缩小一次,第六次朗读时,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作者的感情,实现了与作者心灵的“零距离”,朗诵实质是代作者诵读,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好检测,是本文学习的最高境界。设计既注重学生活动,又注重环节之间老师的整合归纳,既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注重教师的宏观调控,尤其是“见仁见智”的设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星级标志激发了学生的挑战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信心,并且都可以得到提升,充分体现了课改理念。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诵读乃至背诵课文,读出感情;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读中理解读中体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提高把握重点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辨证地认识成材,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乃至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的寓意。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战国策》里有这么个故事:一匹千里马能够驾车的年龄已经满了,但还是被套上了沉重的盐车行走在太行山陡峭的山路上。马蹄伸膝折,尾巴下垂,皮肤溃烂,脓水、血水、汗水交加,它使尽了所有的力气还是无法把盐车拉上去。这时,一个叫伯乐的路人看见了,抱住马失声痛哭,并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这时马低声吐气,仰天长啸,声达于天。马为什么会这样呢?(生谈)原来马是在感谢伯乐的知遇之恩。唐代散文家韩愈有感于此,写了散文《马说》。(板书课题)学生解释文章题目,并简单介绍“说”这种文体。

二、一读——读通课文: 请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以纠正字音、停顿。如果完成较好,请他自己说说读课文时要注意的字音与停顿及其原因,解决四个通假字。

三、二读——疏通文意:

1、自己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出自己认为用法比较特殊的词语、比较特殊的句子及疑难词句准备交流。

2、交流疑难问题。

3、交流应该注意的特殊词句。

4、检测掌握情况:

A、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其真无马邪?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翻译下列句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四、三读——理解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学生讨论)

小结:食马者“不知马”,所以使千里马“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最终使千里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真是可悲可叹!而且,面对千里马,他们还做着滑稽的表演,请找出描写他们的滑稽表演的句子,读出来并且送给他们一个词语。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愚蠢、狂妄、可悲可笑、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

五、四读——理解寓意:

师:文章真是句句不离马啊。可是掩卷静思,又让我们想起了多少封建社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人:九死不悔的屈原、愿“赌命报天子”的李白、“猛志固长在”的陶渊明„„他们,不也和千里马有着同样的遭遇吗?就说作者韩愈吧,他7岁读书,13岁 能文,“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多媒体出示),目的何在?不就为济时用世吗?可当时统治阶级一手遮天,选拔制度腐朽陈旧,以至于他三试不第,又三次上书宰相求用而不得通,他还三次到宰相门前求见却被守门人辞去,这些经历,与千里马又何其相似!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以上介绍,自己边读边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什么深意呢?(讨论、明确)

六、五读——体会感情:

师:理解了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我们自然能够想象作者写文章的心情。自由诵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里感受到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己谈感受,应该注意的几处是:三个段末的“也”,依次表痛惜之情、愤怒谴责、嘲讽;“呜呼!”表无奈悲愤;几个“不”;排比句。)

师:要使古文重现魅力,就是要带着作者的感情朗诵文章。思想感情造就了文章的气势。作者对千里马的痛惜,对食马者的愤怒与嘲讽,自己的无奈与愤懑如滔滔江水,使文章在说理之间气势磅礴。因此,我们一定要读出气势。

老师范读第三段。

学生自由练习之后上台表演朗诵(六读)。师生共同评价。

七、见仁见智:

师:所幸的是,韩愈的时代远去了。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这个“能者上,庸者下”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审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呢?

请大家从以下问题中任选一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A、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B、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日行千里的能力(★★★☆☆)C、不要“相马”要“赛马”(★★★★★)

D、你知道成语故事“毛遂自荐”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八、小结(预设):

这个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作为我们,首先要让自己拥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表现自我,吸引伯乐的目光,还要学会“毛遂自荐”。同时,我们也呼唤天公抖擞,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同时,“不拘一格降伯乐”!

最后,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 出示名言及注释: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翻译: 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官位(合适的位置),而是要看自己有没有胜任这个位置的才能 ;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才能),而是要看自己的才能足不足以让人家知道。

教学反思:

本设计表现出来的最大优点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极大调动,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见仁见智”中,学生参与十分积极,部分学生还即席辩论,十分激烈。不足之处在于,时间紧张,学生很难当堂背过。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