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小学平均数教学评语共6篇 平均数的教学评价意见

2022-07-16 16:56:59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学平均数教学评语共6篇 平均数的教学评价意见,以供参考。

小学平均数教学评语共6篇 平均数的教学评价意见

小学平均数教学评语共1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因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时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课堂实录:

(一)故事导入: 老师给同学发笔记本,给了第一个同学8个,第二个同学4个,第三个3个。

  师:对老师分笔记本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个同学不一样多。

  生:应该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8+4+3)÷3

  师:思考:教师板书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5,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8+4+3)÷3=5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5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 (8+4+3+5)÷4=5

  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 平均数

(三)教学例题

  例

1、5个小同学一起投篮,怎样求他们投篮的平均数?

1、出示每个同学投中的个数。

(4,7,5,4,5,)

2、出示课件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列式并计算 4+7+5+4+5=25(个) 25÷5=5(个)

(四)应用数学

  今天回家后称一下自己的体重,明天小组整理算一算各小组的平均体重。

小学平均数教学评语共2

  平均数教学反思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的魅力在哪里呢?我觉得:亲切、活泼、聪明,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使之亲切。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证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的教学中,恰恰欠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情景设计没有与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显得有些牵强。如果把收集矿泉水瓶的情景换成学生比赛或测量身高的实际活动,相信一定会掀起一个小高潮。既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一个败笔。

  数学和实践相结合使之聪明活泼。任何知识的理解程度,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探索出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真正的理解。同时也会使学生再应用中迸发灵感,使他们更聪明活泼。本节课的练习题设计,从平均数的意义出发联系实际,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而且,能把题中的情景想象的那样贴切,对知识分析的也非常透彻,这是很难得的收获。

  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学生也不例外。注重思维的数学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在今后的课堂里,我力求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一次次的探索、创造、成功、快乐。

  付志刚

小学平均数教学评语共3

  平

  均

  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6册42页——4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组(每4人一组的3个,每5人一组的3个),组内编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课桌上既有筷子又有碗,但张老师并不是请同学们来这里吃饭的,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个——筷子夹玻璃球的小游戏。 (学生笑容满面、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师:大家先别急。游戏之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

1、必须用筷子把玻璃球从篮子里边夹到小碗里,不准用手拿;

2、掉到小碗外边的玻璃球不能算数;

3、游戏时间:30秒。老师宣布“时间到”后,请同学们立刻把筷子放进篮子里。

(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同学们十分投入地夹玻璃球。教师宣布“时间到”后,同学们停止夹球,迅速坐好。)

  师:请各小组长把你们小组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各小组成员向组长汇报自己的夹球个数,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利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新知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是“一石二鸟”,为整节课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这是第 3 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1 夹球个数 11 6 6 14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向同学们提出哪些问题? 生1:第3小组一共有几位同学? 生2:4位。

  生3:几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几个? 生4:4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14 个。 生5:几号同学夹的最少?夹了几个? 生6:2号、3号同学夹的最少,都夹了6 个。 生7:夹的最多的同学比夹的最少的多几个? 生8:多8个。

  生9: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一共夹球多少个? 生10:这个小组一共夹球37 个。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10:11+6+6+1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求总个数的算式。并把总个数记在统计表上的“合计”一栏。) 师:知道了第3小组4位同学的夹球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 师:说得好!怎么求呢?

  生:用总个数除以人数,算式是37÷4=9……1。 师:这说明第3小组平均每人夹球的个数是9个多。 (教师板书出综合算式:(11+6+6+14)÷4 。) 师:(指综合算式)我把算式写成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括号里边求出来的还是总个数,意思没有变,道理是一样的。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自然渗透了“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思想。在学生的发问、回答中把知识引向深入,过渡巧妙,衔接紧凑。]

2、在讨论交流中明晰概念

(教师把“平均每人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个组的平均夹球个数9个多是他们组中中哪位同学的夹球个数?

  生:哪一位都不是。

  2 师:那平均夹球个数与小组中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生:(齐答)有。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它们之间都有哪些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生1:平均夹球个数比夹的最多的少,比夹的最少的多。 生2:平均夹球个数在夹的最多的和最少的之间。 生3:平均夹球个数差不多在这四个数的中间那个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夹球个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个小组内水平最高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也不是这个小组内水平最低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我们把它叫做这四位同学夹球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请同学们仿照咱们刚才做的,把你们小组的统计表填写完整。(教师巡回指导,选择、搜集教学信息。)

[“平均数”与“平均分得到的结果”不是一个概念。“平均分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量,“平均数”则是表示事物发展中间状态的一个抽象数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而不是实际分一分,更容易使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真正意义。]

3、在比较中深化概念

  师:如果让你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生2:我也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师:(教师同时展示3小组和第1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第3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7 11 6 6 14 9……1 第1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2 10 4 8 10 8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的夹球总数多。 师:大家有意见吗? (学生点头同意。)

  3 师:(教师同时展示第3小组和第5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第5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21 5 1 2 5 8 5??1

  这两个小组中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小组人少,夹球的总数却多。

  师:我刚才发现,咱们班由4个人组成的小组特别厉害,夹的总数比5个人一组的都多。但不要紧,来这里上课之前,我在我们学校做过调查,这是第7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教师出示第7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50 4 6 3 7 5 5 2 8 4 6 5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生1:我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 生2:我也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 (学生意见十分统一。) 师:我不这样想。明明是第7小组夹的多,第3小组夹的少,你怎么认为第3小组的水平更高呢?如果大家能说服老师,我就接受大家的意见。大家讨论讨论,看怎样才能说服老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与学生展开辩论。讨论完毕,全班交流。) 师: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第7小组的人太多了。他们夹的总数多是因为人太多了。 生2:第7小组人数这么多,比总数肯定是不公平的。

  生3:第7小组有10人,总数确实多。但平均数不如第三小组。假如第三小组也是10个人,10个对10个,又会是哪个小组的夹球个数多呢?

  生4:单个对单个更公平。第7小组靠着人多才总数多,第3小组因为人少所以总数少,如果第7小组只有4个人,肯定不如第三小组总数多。所以,小组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比平均数更好。 ??

??

  师:我听明白了。看来,在小组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再比总数不公平了,我们应该比他们的—— 生:(齐答)平均数。

  4 师:我向同学们提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如果让你给咱们班6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排出第一名到第六名,比什么更合理? 生1:比合计。

(许多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

  师:看来有不同意见。谁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应该比平均数更合理。因为我们六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公平。 师:她考虑了咱们分组的实际情况,非常好!

[比较出真知。在有层次的比较中,学生逐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价值,对平均数的理解更加深刻。由于课堂上没有呈现出预想的“比总数好”和“比平均数公平”这两种意见交锋的场面,而是出现了全体同意“比平均数更公平”的一边倒局面,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自己放在被说服的一方,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体现了教师较好的应变能力。]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教师出示例题)这是课本42页上的一道题:

  一个小组有4个同学,小红收集了14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瓶。这个小组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谁来先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生1:大约是13个。

  生2:应该在12千克和15个之间。

  师:每个同学独立列出算式,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 师:请板书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求出了这个小组中4位同学收集的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 (学生表示没有疑问。)

  师:我们知道,在篮球比赛中,身高是非常重要的。欢乐队参加篮球赛,上场的5名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 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上场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大家先估计一下,然后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一生板书算式。) (学生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质疑问难。)

  师:刚才咱们求的平均夹球个数、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都是平均数。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

  5 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意见?

  第6小组代表:先把每个数加起来,看有几个数就除以几。

  第3小组代表:求平均数,应该先求总数量,然后看有几个人或几份就除以几。 (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尝试解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结出来,“放”的适度,“收”的适时。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看似不起眼,却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真正内涵。)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师:这是赵老师家

七、

八、九三个月的用水情况统计表: 月 份 : 七月 八月 九月 用水量(吨): 8 7 9 你能帮老师口算出我家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吗? 生:平均用水量是8吨。 师:怎么算的?

  生:8+7+9求出三个月的用水总吨数,再除以3。 师:你能预测一下我家十月份的用水量吗? 生1:8吨。 生2:8吨多一些。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生2:根据

七、

八、九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 生3:10吨。

  师:怎么会是10吨呢?

  生3:如果你家10月份多洗些衣服,用水量就会增加很多。

  师:(笑)看来我家要注意节约用水了。我搜集到了两条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出示第一条信息。) 生1:他们是不是捐的少了点?

  师:你的意思是为希望工程捐款应该多捐些,是吧?真好。平均每人捐了5元,是说每个同学都捐了5元钱吗?

  生2:不是,每个人捐的不一定一样多。

  6 师: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生3:可能有的比5元多,有的比5元少。 生4:也可能有和5元一样多的。 师:(教师出示第2条信息的前半句) 你心情怎样?

  生:我很高兴、很自豪。

  师:(教师出示第2条信息的后半句) 你现在怎么想?

  生:我国的平均每人占有量太差劲了。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总数第一,平均数却居世界第80位的结果? 生:就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了。

  师: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要看它的总产量,更要看它的平均每人占有量。 [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亲切自然。既巩固了求平均数的算法,又进一步拓展了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

五、自主评价,完善认知 师:今天咱们学了什么? 生1: 今天学了平均数。

  生2:我知道了平均数可以反映一个班或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 生3:我知道了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比平均数比比总数更公平。 生4:我们还学会了怎样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

  生4:先求总数量,再看有几份就除以几。

  师:大家觉得咱们班同学学得怎么样?请各小组迅速商量一下,给咱们班同学这节课的表现打个分。最高分10分。

(学生小组商量打分,然后逐个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每个小组打的分数:9分、8分、8分、8分、9分、8 分。)

  师:大家能求出咱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自己解答一下。

  让学生自己给全班同学上课的整体表现打分再求平均分,可谓“妙棋一招”。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将知识巧妙延伸到了课外。看似不经意,实则有深意。]

  7 总评:这节课整体设计颇有新意。

1、注重创设生动鲜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

2、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重要的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教师能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控教学;

3、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例题、练习题的设计,所用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它的应用价值,自始至终课堂上洋溢着浓郁的生活色彩。] 教后反思

  与过去教学“求平均数”的思路相比较,这节课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也是我把课题板书成“平均数”的原因所在。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当然,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非一带而过。由于学生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花费了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学生尝试解题、归纳方法不但费时少而且效果佳。至于“移多补少”、“汇总均分”、“假设调整”中的一些技巧,我个人以为可以放在稍后的练习课中加以培养。

  上完课后,虽然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我总觉得课上的还不充分、不踏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体会到至少有以下四点值得改进:

1、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虽然新颖有趣,但我忽视了从活动中进行提炼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提升方法、提升规律、提升数量关系,以使活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求平均用水量那道题,是渗透“移多补少”思想的好时机,我因为怕走老路而舍弃,这是个败笔。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过去的好路子不但不应舍弃,而且应该进一步提倡;

3、“平均数”概念的引入似乎还是过早,时机不够成熟。能不能先组织两个小组进行夹球水平的比较,在学生体会到比总数与比平均数产生矛盾的时候再引入“平均数” 呢?这样设计可能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

4、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息息相关,我在把握探索时机、实施有效引导上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我今后努力钻研的一个课题。

小学平均数教学评语共4

  浅谈《平均数》的教学

  沙河明德小学段小琴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数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总体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价格、平均速度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基础上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完全不同,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如把6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得2颗。这里的“2颗”是每个小朋友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3个小朋友一共有6颗糖,平均每人分得2颗,这里的“2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2颗糖。

  平均数的教学方法:

1、导入环节

  一节优秀的课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导入工作,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预热环节处理好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把严谨呆板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平均数》这堂课时,我们通常可以抛出和平均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入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例如,我在这堂中是这样引入的的,一次体育课上进行拔河比赛,第一组分了6人,第二组分了4人,第三组分了2人。最后第一组赢了,对于这次的比赛结果,你觉得公平吗?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在他们看来每组4人才能体现比赛的公平性。其实这里的4就是

6、

4、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揭示课题《平均数》对于平均数你都想了解些什么?再次引入孩子们的思考。

2、讲解重点

  本课紧紧围绕生活实例展开,例1展现的是四个小朋友收集空水瓶的情况,呼吁大家爱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在这里引导孩子们合作交流,根据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究求平均数,归纳找平均数的方法。像“移多补少”“先合后分”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解决问题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强调:这里的13是他们真实收集的水瓶个数吗?

  不是,13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收集水瓶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可能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是一个“虚拟”的数字

  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字有什么关系?(平均数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

  对于例2踢键比赛,我是在学生对平均数了解得基础上,以判断题的形式引出的。使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统计中应用最常用的一个指标,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注意体现这点,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3、练习监督

  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走下来,整堂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可见练习也是课堂的重要环节,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巩固二字,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吸收。在这里除了基础知识的练习巩固,还有一些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会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无论在什么时候,面对怎样的教学内容,只要你潜心钻研教材,熟读课程标准,用好教师用书。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可以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平均数教学评语共5

  平均数

  教学内容:体会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能正确、全面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统计图表的知识,认识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会把物品和数字平均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课件

  师:你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种运动?四(1)班的孩子也很爱运动,他们将进行踢毽子比赛,请你们来当裁判。

  请一个同学宣读比赛方法:分组男女团体赛,半分钟,按技术高低判定输赢。 来看看他们的成绩,左边是女生成绩,右边是男生成绩。女生派出4人,男生派出4人。好巧,女生每人都踢了6个,男生每人踢了7个,男生赢,还是女生赢?怎么看的?

  比总数,再引导看一般水平,女生每人6个,女生的一般水平就是6个。男生每人7个,男生的一般水平就是7,男生的一般水平比女生高。 女生敢不敢再赛一场,让我们快来看看第二轮成绩。 各位裁判,这一场,谁赢了?你怎么想的? 女生:6+9+7+6=28 男生:10+4+7+5=26 在黑板上列式。

  这一场女生胜利了。这一组一个请病假的男同学来上学了,正好赶上了这场比赛,他也要参加,你们同意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四(1)班的女生商量了一下,同意了,看到成绩后,就得意地笑了。女生为什么会得意地笑了?女生总共28个,男生总共30个呀? 生:因为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比的是一般水平。

  师:一般水平,就是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最后变得同样多了。求一般水平的这个数,我们现在就是求平均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平均数,从字面来看,就是把原来不平均的,变得平均了。女生

6、

9、

7、6个,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

  男生

10、

4、

7、

5、4,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 和同桌讨论。汇报。

  师小结:平均数常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二、巩固新知 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 生活中你有听过哪些平均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平均数的信息,咱们来看看。例子1:903路公交车,乘客平均等候时间是10分钟。例子2: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020年日均起降700架次飞机。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讨论: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130厘米,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信息,估平均数,求平均数。谈建议。

三、拓展

  如果男生再加一人参加比赛,这名队员踢几个就能和女生打平手? 思考并汇报。

四、课堂总结 谈谈收获。

  作业:书93页第

1、

2、3题。 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

  同样多

  一般水平

  求和平分

小学平均数教学评语共6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3点:1、让学生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3、渗透统计初步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感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 教学目标: 1、感悟平均数的意义,建构平均数的概念。

2、探究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能

  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元旦快到了,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举行元旦晚会,你们准备怎样布置教室呢? 生:挂彩带、画画、挂气球……

2、师:那我们就举行一场吹气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男女生每个组派出4名同学,限时20秒吹气球。 比赛开始……

二、解决问题,探究问题。 1、感受平均数的产生

(1)每对先推选一名队员参赛,比赛的结果:女队的成绩:4个

  男队的成绩:7个,男队获胜。

  生:不行,一个人不能代表大家的水平……

(2)学生讨论后要求所有的队员参赛,继续比赛……

(3)女队的成绩:2、3、5,,男队的成绩:5、8、4,男队获胜,女生情绪低落。

(4)师:我看你们玩得那么高兴,我也想参加欢迎吗?我是女生就加入女队,师吹了6个后,让学生重新计算女队的成绩,最后的结果是女队获胜。

(5)生:这不公平,男队4人,女队有5人……

(6)师: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办法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比较哪队的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生:把这几个数匀一下……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 师:我们怎样求平均数呢? (2) 生讨论并交流方法。

(3) 小结:女队:(4+2+3+5+6)/5=4,男队(7+5+8+4)/4=6.通过求平均数,得出男队获胜。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 师: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你怎样认识理解6这个数? (2) 生:6是它们的平均数

  有的人成绩比6大,有的人的成绩比6小……

(3) 师:平均数不是一个人具体的吹气球的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吹气球的平均水平。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比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些,在它们中间 4、学生举出生活中平均数的例子。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宁夏科技馆十一期间的门票统计图,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 师:估算一下,这7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2) 师:如果你是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 2、小强会遇到危险吗?

(1) 课件出示图中的平均水深和小强的身高。 (2) 讨论:小强会遇到危险吗?为什么? 3、课件出示小明家去年4、5、6三个月用电量的统计表

(1) 求出平均每月的用电量。 (2) 请你们估计出下个月小明家的用电量,并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