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任务驱动教案模板共3篇 任务驱动课堂

2022-07-11 08:08:04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任务驱动教案模板共3篇 任务驱动课堂,供大家参阅。

任务驱动教案模板共3篇 任务驱动课堂

任务驱动教案模板共1

  任务驱动法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及平衡四个方面。

  图式是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指把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

  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学习者遇到新信息时,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图式得到了扩充);当原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学习者便会调节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这就是顺应(图式被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四、“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

五、“任务驱动法”的操作程序(一家之言)

  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

  任务驱动法采用的是“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1.提出任务

  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其形式应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亲和力。

(1)“任务”的目标要明确

  在设计过程中,把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任务模块,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 (2)“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努力能完成。

(3)“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有层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2.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者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或具体操作步骤。若是较为复杂的任务,可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来完成。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 3.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这个环节可以针对具体“任务”,采取不同方法。如: (1)按“教学任务”的要求,模仿着做; (2)给出具体题目,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3)仅提出要求,由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边学边做中的情况,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总结过程中要突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教师可采取点评学生作业或由学生讨论集体总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

六、使用“任务驱动法”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驱动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中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而言,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Internet操作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等,则不太适宜。

2.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揉合”任务。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状况,引导或帮助学生搜集素材。

  任务驱动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心得体会

  任务驱动教学法心得体会(共3篇)

  小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听课心得体会

  EPC事件驱动过程链

任务驱动教案模板共2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含义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相互关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有序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达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方式来调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课堂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来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方式而忽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现代教学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仅仅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因而 “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线性方式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

1、课前分析,教师制定具体任务。

2、课始导入,诱导学生明确任务。

3、课中指导,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4、课尾总结,帮助学生调整任务。

任务驱动教案模板共3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简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 1 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个性、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容易产生的误区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 “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 3 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班级:教育技术111班

  组员:王永贞 徐志柏

  张艳丽 李燕红

  屈俊花 王立昕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