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10篇(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教案)

2022-06-30 16:54:47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10篇(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教案),供大家赏析。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10篇(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1

  2018年云南教师资格面试中学数学教案

  今天育萃教育给大家带来教师资格面试中学数学教案供各位考生参考。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既然已经出发,就一定能到达!

《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案

(范例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2.过程目标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创作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在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时,可适当复习一下第11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这样以旧带新,相互对比,能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2)注意引导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看形式,等号左边是函数y,等号右边是一个分式,自变量x在分母上,且x的指数是1,分子是不为0的常数k;看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由于x在分母上,故取x≠0的一切实数;看函数y的取值范围,因为k≠0,且x≠0,所以函数值y也不可能为0。讲解时可对照正比例函数y=kx(k≠0),比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k≠0)还可以写成(k≠0)或xy=k(k≠0)的形式。

(二)知识导入,探索新知

  教材第46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47页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补充例

1、例2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补充例3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例题分析

  例1.见教材P47

  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求出常数k,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例2(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 (2) ;(3)xy=21 (4); (5) (6);(7)y=x-4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关键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写成(k为常数,k≠0)的形式,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单独含x,(6)改写后是,分子不是常数,只有(2)、(3)、(5)能写成定义的形式。

  例3(补充)当m取什么值时,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分析:反比例函数(k≠0)的另一种表达式是(k≠0),后一种写法中x的次数是-1,因此m的取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m-2≠0且3-m2=-1,特别注意不要遗漏k≠0这一条件,也要防止出现3-m2=1的错误。

  解得m=-2

  例4.(补充)已知函数y=+,与x成正比例,与x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当x=2时,y=5

(1)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当x=-2时,求函数y的值

  分析:此题函数y是由和两个函数组成的,要用待定系数法来解答,先根据题意分别设出、与x的函数关系式,再代入数值,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比例系数的值。这里要注意与x和与x的函数关系中的比例系数不一定相同,故不能都设为k,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略解:设=x(≠0),(≠0),则,代入数值求得=2,

=2,则,当x=-2时,y=-5

(四)、复习回顾,小结作业

1.苹果每千克x元,花10元钱可买y千克的苹果,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取值是

  3.矩形的面积为4,一条边的长为x,另一条边的长为y,则y与x的函数解析式为

  4.已知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3,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当x=-3时,y=

  5.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课后练习

  已知函数y=+,与x+1成正比例,与x成反比例,且当x=1时,y=0;当x=4时,y=9,求当x=-1时y的值

  答案:y=4

六、板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例1:

七、教学反思

1.反思内容,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的理解是解决反比例函数问题的基础和保证; 2.反思学生不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的原因; 3.加强练习。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2

  课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一些典型题目的思考、练习,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勾股定理有关计算,深入对勾股定理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探讨,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定理的美。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应用。 课前准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

  据说,几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已经知道,在一根绳子上连续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用钉子将第1个与第13个结钉在一起,拉紧绳子,再在第4个和第8个结处各钉上一个钉子,如图。这样围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所对的角就是直角。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相信同学们会感兴趣的。

2、动手操作

  用圆规、直尺作△ABC,使AB=5cm,AC=4cm,BC=3cm,如图,量一量∠C,它是90°吗?

  例1: 根据下列三角形的三边 的值,判断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是,指出哪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抛出问题

  为什么用上面的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就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1、小组合作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下面的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讨论和证明可以得到如下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进一步检验

  例2 已知:在△ABC中,三条边长分别为 , , 。求证:△ABC为直角三角形。

3、思考

  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思考:除 外,再写出3组勾股数.想想看,可以怎样找? (三)、巩固

1、在 中, , 。 ①已知a=5,b=12,求c; ②已知a=20,c=29,求b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

  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课本练习题

2、3 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的应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3

  2018年云南教师资格面试中学数学教案

  今天育萃教育给大家带来教师资格面试中学数学教案供各位考生参考。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既然已经出发,就一定能到达!

《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归纳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教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2)通过图像的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

  正确画出图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前,应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即:列表、描点、连线,其中列表取值很关键。反比例函数(k≠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x≠0,所以取值时应对称式地选取正数和负数各一半,并且互为相反数,通常取的数值越多,画出的图象越精确。连线时要告诉学生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不能用折线连接。教学时,老师要带着学生一起画,注意引导,及时纠错。

  在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可结合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和性质,来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通过对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这里要强调一下,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置和增减性是由反比例系数k的符号决定的;反之,双曲线的位置和函数性质也能推出k的符号,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材第48页的例2是让学生经历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一方面能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了解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探究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补充例1的目的一是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二是通过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

  补充例2是一道典型题,是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与矩形面积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解析式(k≠0)中的几何意义。

(二)知识引入,探索新知

  1.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象是什么?其性质有哪些?正比例函数y=kx(k≠0)呢?

  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什么?其一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呢?

  例题分析

  例2.见教材P48,用描点法画图,注意强调:

(1)列表取值时,x≠0,因为x=0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0”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y值

(2)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便于连线,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

(3)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4)由于x≠0,k≠0,所以y≠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x轴、y轴相交,只是无限靠近两坐标轴

  例1.(补充)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

二、四象限,求m值,并指出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情况?

  分析:此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k≠0)自变量x的指数是-1,二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图象位于第

二、四象限时,k<0,则m-1<0,不要忽视这个条件

  略解:∵是反比例函数 ∴m2-3=-1,且m-1≠0 又∵图象在第

二、四象限 ∴m-1<0 解得且m<1 则

  例2.(补充)如图,过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上任意两点A、B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连接OA、OB,设△AOC和△BOD的面积分别是S

1、S2,比较它们的大小,可得(

(A)S1>S2 (B)S1=S2 (C)S1<S2 (D)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分析:从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上任一点P(x,y)向x轴、y轴作垂线段,与x轴、y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由此可得S1=S2 = ,故选B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已知反比例函数,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字母k的取值范围

(1)函数图象位于第

一、三象限

(2)在第二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函数y=-ax+a与(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上的一点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段,与x轴、y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6,则函数解析式为(

(四)复习回顾,小结作业

  1.若函数与的图象交于第

一、三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2.反比例函数,当x=-2时,y= ;当x<-2时;y的取值范围是 ;时;y的取值范围是 。

3.已知反比例函数,当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求函数关系式。

六、板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运用

七、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有部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理解不透; 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思维效率。

  x>-2 当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4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分式方程》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分式方程》(八年级)

  教学目标

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 学 过 程

  第一步;复习提问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审 设 找 列 解 验 答

  思考:列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第二步:应用举例

  P35例3

  分析:本题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基本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工作量虚拟为1,工作的时间单位为“月”.等量关系是: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共同做的工作量=1

  P36例4

  分析: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基本关系是:速度=路程/时间.这题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等量关系是:提速前所用的时间=提速后所用的时间

  总结:

  解分式方程应用题必须双检验:(1)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2)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第三步:随堂练习

1.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同学们都积极练习.甲同学跳180个所用的时间,乙同学可以跳240个;又已知甲每分钟比乙少跳5个,求每人每分钟各跳多少个.

2.一项工程要在限期内完成.如果第一组单独做,恰好按规定日期完成;如果第二组单独做,需要超过规定日期4天才能完成,如果两组合作3天后,剩下的工程由第二组单独做,正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3.甲、乙两地相距19千米,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先步行7千米,然后改骑自行车,共用了2小时到达乙地,已知这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求步行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

  答案: 个,20个 天 千米/时,20千米/时

  第四步:课后练习

1.某学校学生进行急行军训练,预计行60千米的路程在下午5时到达,后来由于把速度加快1/5,结果于下午4时到达,求原计划行军的速度。

2.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乙队先单独做1天后,再由两队合作2天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所需天数的2/3,求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各需多少天?

3.甲容器中有15%的盐水30升,乙容器中有18%的盐水20升,如果向两个容器个加入等量水,使它们的浓度相等,那么加入的水是多少升?

  答案:千米/时 天,6天 升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5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一、考试目标

  1.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中学数学的知识。具有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初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知识。

  大学专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专科数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以及初中数学课程知识是指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

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以及初中课程中的全部数学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知识

  了解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

  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

  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正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

  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

(2)教学实施

  能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合作交流。 能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能结合具体数学教学情境,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3)教学评价

  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恰当地评价。 能对教师数学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A.充分

  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一种常见的小结方式是: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思路,同时提醒学生课下复习其中的要点。这种小结方式的作用在

  于

  A.升华情感,引起共鸣B.点评议论,提高认识

  C.巧设悬念,激发兴趣D.总结回顾,强化记忆

  2.简答题

(1)为什么 (-1)+(-1)=(-2)?

(2)一位教师讲了一堂公开课《函数》,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讲出了函数概念的本质,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方面。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请结合自己对函数的教学设想来谈)?

  3.解答题

  4.论述题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把函数安排在代数式与方程之后。谈谈你对于这种安排的看法。

  5.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教学片段,结合案例,阐述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6.教学设计题

  请你创设一个引入“负数的概念”的问题情境,并完成本节课引入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6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 is my sister》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Unit 2 This is my sister Section B 2a-2c My family Teaching topic: My family Period: one period Teaching objectives: Knowledge and skill objective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grasp seven words: family,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parents, brother, sister, the sentence pattern "These are" and using it to introduce their can find out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in paage Proce and method objectives: Through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and group work, improving Ss' 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individual work, students can get the reading skill of finding out specific , attitude and values objectives: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nd learn to love their family contents Words: family, photo,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parents, brother, sister, cousin.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 pattern: These ar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Key points: grasp the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 and learn to introduce their own find out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from the points: how to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joining the steps and time allocation: Ⅰ.Lead in (2') Ⅱ.Pre-reading (10') Ⅲ.While-reading (20') Ⅳ.Post-reading (10') (2’) (1') Activities and justification Ⅰ.Lead in Activity: listen and sing a song Family Fingers Reason: the music will arouse Ss' interest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would be naturally led in.Ⅱ.Pre-reading Play the tape of this paage, and let students gue the main idea of this : through listening, can practice their listening skill as well as ge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age.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 while-reading Fast-reading Activity: Ss read the paage quickly and then try to figure the roles in the reading: Activity 1: read the paage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name is ________. and Mary are my _________. and Eric are my ___________. is my __________. is my ___________.Activity 2: read the paag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re my grandfather and grandmother? is Bob and Eric? is Cindy? Activity 3: teach all the new words and the sentence : activity1 and activity2 lay a foundation for activity3, and Ss can easily grasp the content through these activities.Ⅲ.Post-reading Activity 1: Ss introduce their own family to his or her partner by us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paage.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 2: invite several groups to come to the front to introduce his family and give the best group : activity 1 can help Ss practice what they have just learned and activity 2 can cultivate Ss' awarene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Ⅳ.Summary Activity: summarize what they have learnt, and teacher give supplement if neceary, and remind them that they should love their :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rnt in time, and this kind of summary also reflects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Ⅴ.Homework Activity: introduce the picture in the text book to your : the open homework would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cla but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s well.教学原文: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 售前电话:4006-01-9999 售后电话:010- 资格证 QQ 群 : 教师招聘 QQ 群 :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7

  2018年云南教师资格面试中学数学教案

  今天育萃教育给大家带来教师资格面试中学数学教案供各位考生参考。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既然已经出发,就一定能到达!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

(第一课时)(范例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并能画出,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2)学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等过程; (2)由点找坐标等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2)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能画出;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三、教学难点

  能建立;求出点的坐标,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视频、音乐、教具(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要在平面内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2.练习如图

  你能确定各个景点的位置吗?“大成殿”在“中心广场”西、南各多少个格?“碑林” 在“中心广场”东、北各多少个格?

(二)知识导入,探索新知

1.我们可以以“中心广场”为原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和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你能表示出“碑林”的位置吗?“大成殿”的位置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2.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通常两条数轴成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上或向右为正方向,水平位置的数轴叫横轴,铅直位置的数轴叫纵轴,它们的公共原点叫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其它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4.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过该点分别向横轴、纵轴作垂线,垂足在横轴、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叫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例1 写出多边形ABCDEF各顶点的坐标。

(三)巩固练习,探讨新知

(1)点A与B的纵坐标相同,线段A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D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四)复习回顾,小结作业

(1)怎样画?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3)知道点的坐标怎样描出点?

六、板书设计 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七、教学反思

1.反思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方法的渗透,学习方法的认知; 2.反思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

3.注意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加强生动直观形象的直观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8

  2018年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精品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逐渐形成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以及提高类比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建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式。 【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旧知:回顾之前学习过哪些方程,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行回顾。

  教师资格考试交流群:

  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初中阶段的最后一种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二)探索新知

  提问:请同学们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文字描述。

  学生解决问题。

  追问: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 提问:你们能写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吗? 出示题目用买10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追问: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呢? 提问:请同学们利用前面的多个方程,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什么样形式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并派代表进行回答汇总。

  教师资格考试交流群:

四、板书设计

  教师资格考试交流群: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9

  2018年云南教师资格面试中学数学教案

  今天育萃教育给大家带来教师资格面试中学数学教案供各位考生参考。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既然已经出发,就一定能到达!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

(范例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

(2)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难点

  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认识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表示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二)知识导入,探索新知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

  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讨论小组交流: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 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射线的记法: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

(1)连BC、AD

(2)画射线AD

(3)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3.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三)巩固练习,探讨新知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四)复习回顾,小结作业

①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5.作业:①阅读“读一读” P121 ②习题4的

1、

2、

3、4作为思考题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射线的画法 教学反思

  反思教材内容,理论以及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区分直线、射线、线段;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理解的原因;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教案模板共10

《合并同类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能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学会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请一位同学报一个关于x的一位或两位整数,老师和另一位同学比赛,看谁先求出正确的答案.(二)积极思考,探求新知

1.观察图片中给出的一些单项式,看一看,把它们分分类;说一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2.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所含的字母相同 (2)相同字母的指数相等 注: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3.归纳:

  多项式中,所含的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相等的项,叫做同类项.4.问题探究一:同类项可以加减运算吗? 有甲、乙两块长方形木块,他们的长、宽、高如图所示,求两块木块的体积和。

5.归纳:

(1)定义: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2)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三)应用新知

1.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 作业:课件上的第

一、二题

四、板书设计

《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代入消元的基础上掌握加减消元法去解方程组的思想,并能正确运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自学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难点】

  正确的运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组,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 生:代入消元法

  师:非常正确,下面同学们看看黑板上这道题如何做?

  2 师:我看同学们都做出来了,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啊?哦,是前面的代入消元法,其实这道题他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一下子就可以计算出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一种新的解方程组的方法-加减法消元解方程组

(二)生成新知 出示例题

  师:刚才我们解题的时候用的代入消元,那同学们你们观察观察这组方程他们的的y的系数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想出什么好的解题方法呢?请大家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前后4人为一小组,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家相互讨论交流下。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解答,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完成的同学,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一比谁的想法简洁,形成小组意见。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上式中y的系数相同,当用②-①时,可以发现变量y刚好可以消除

  师:大家都总结的非常到位,像这样在解方程组时,当x或者y的系数相同或者相反时,我们可以用两式相减或者相加的方式来消除其中一项,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

  师:那这个规律是不是适合于所有的题呢?下面我们就来拿到题来练练

  师:请大家先自己在草稿本上演算一下,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下,看看这道题应该如何解呢? 我看大家结果已经出来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呢? 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带入消元,一种是用加减消元,加减消元的时候要把x或者y的系数变成一样的,所以①需要乘以3,

②需要乘以2,这样①②的y的系数就刚还是相反数,①+②就可以消去y。

  师:这组同学归纳的真全面,大家都要像他们一样发现总结的学习知识。还有没同学有其他意见的?好,第二组你来说

  生:也可以把x消掉,把①乘以5,②乘以3,这样x前面的系数就相等了,用①-②就可以消除x。 师:非常的不错,这组同学也总结的很正确。 (三)深化新知

  提问:加减消元的时候到底消去哪个变量呢? 学生讨论汇报:看x或者y的系数,那个的系数比较简单易化成相同系数,就消去那个。 (四)应用新知

  3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等量关系,列出两组,用今天的新的方法解出来,下节课给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同类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及运用分配律,了解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学会进行同类项的合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类比、思考、探索、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式加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经历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难点】

  灵活的列出算式和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

  通过例题的分析总结:合并同类项 1.同类项的系数相加; 2.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五)小结作业

  5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式加减的合并同类项,什么是同类项?如何合并同类项? 作业:课本习题,预习下节课学习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类讨论将电话计费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解决方程问题、利用方程问题的结论解释各个分类区间的花费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难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对问题的初步认识

  问题1:下面表格给出的是两种移动电话的计费方式:

  你了解表格中这些数字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对回答的方式适当给予提示,如“月使用费的比较”“超时费的比较”等,然后教师列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主叫时间,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

  问题2:你觉得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6 若学生回答计费方式以一或计费方式二省钱,可发动其他学生通过举例等方式加以质疑;

  若学生的回答中出现分类讨论的趋势,则教师加以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分类的关键点、分类后各区间的变化趋势作进一步的探究。

《角的平分线性质的证明》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角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会利用全等三角形定理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提高推理证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合作交流的意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与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证明及应用 【难点】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如图,要在S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在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1:)?结合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

2、新课教授

  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记作∠AOB,如图,将∠AOB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试着证明你的结论。

  生猜想: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将学生前后四人进行分组,给5分钟时间进行讨论,讨论猜想的验证方法。 生1:用尺子进行测量,观察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生2:可以采用理论验证的方法。

  7 ① 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 已知:一个点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结论:这个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②M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通过以上两位同学的回答,可以总结出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并解释第一个验证方法因为人工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

  继而再向学生进行提问:你能写出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学生根据以前所学习的逆命题知识经验,可以得到

  逆命题为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再次将学生分组,仿照之前的论证方法证明逆定理。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3、巩固提高 导入时的问题:

  这个集贸市场应该建在公路与铁路形成的角的平分线上,并且要求离角的顶点500米处.在纸上画图时,我们经常在厘米为单位,而题中距离又是以米为单位?这就涉及一个单位换算问题了.1m=100cm,所以比例尺为1:,其实就是图中1cm表示实际距离200m的意思.作图如下:

  第一步:尺规作图法作出∠AOB的平分线OP.第二步:在射线OP上截取OC=,确定C点,C点就是集贸市场所建地了.

4、小结作业

  小结:同桌互相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请同学集体背诵一遍角平分线的定理和逆定理。 作业:题:课后

1、4 ;.选做题5

四、板书设计

  数学《等边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有关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和归纳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证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学习,感悟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从中感受图形的魅力之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及判定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精神。 (2)教学手段:课上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1、旧识回顾,导入新课

  与学生一起回顾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判定。 师: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9 设计意图:复习知识为本节课新知类比学习做准备,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2、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创设问题: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你能得出等边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并进行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得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归纳总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由系统的认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定。

3.创设问题情境:猜想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就是等边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再进行讨论探究,在已有知识结论的基础上验证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即从边与角两方面来考虑,使学生能从中领悟数学分类讨论思想。 4.归纳总结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的判定方法有系统认识。强化在应用中的思维技巧。尤其是第三个判定方法。

3、巩固提升

(1)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2)D、E、F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三边上三点,且AD=BE=CF。 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匹配与本节知识点相对应的习题,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第二题,采用三种方法训练等边三角形的三种判定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规范细节,注意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来证明。

4、归纳总结

  让每小组的学生代表梳理等边三角形性质及判定并注意区分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其他小组成员做补充。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5、布置作业

  例题: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此题是对等边三角形性质及判定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各自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在解题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程的意义》教案|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线段图、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式子的分类、整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及应用等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难点】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谈话铺垫

  教师(出示天平图):这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天平的用途吗? 一般在称东西时,我们在天平的左边放上要称的东西,右边放上砝码。如果天平左右两边达到平衡,左边东西的质量就等于右边砝码的质量。这种平衡的状态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达,就是──等号。

(二)探究新知

1.天平演示,初步感知等与不等。

  用课件出示书上天平图,并让学生列出式子:

《一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写出一次函数解析式;能辨别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区别。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一次函数的过程锻炼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解决问题时的喜悦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的概念。

  难点: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13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并让学生任意给出一个正比例函数的例子。

  针对学生的例子进行改写,改写成一次函数,让学生思考,这个函数是什么函数。引出课题一次函数。 (二)提出概念

1.让学生针对大屏幕上面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请写出函数解析式。

(1)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y(单位:元)包括月租费22元和拨打电话xmin的计时费(按元/min收取)。 (2)把一个长10cm、宽5cm的长方形的长减少xcm,宽不变。长方形的面积y(单位:cm2)随x的变化而变化。 2.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之后,再结合导入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例子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请学生代表归纳:这些函数都是常数k与自变量的积与常数b的和的形式。 让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给一次函数下定义。

  总结: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三)讲解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b=0时,y=kx+b是什么函数? 比较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应用概念

1.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沿一个斜坡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m/s。(1)求小球速度v(单位m/s)关于时间t(单位:s)的函数解析式.它是一次函数吗?(2)求第时小球的速度。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相互评价,老师作适当补充。 (五)小结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相互交流分享观点: (1)什么叫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联系? (3)一次函数中,当自变量每增加一个相同的值,函数值增加的值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作业:课后作业题,并思考对于一次函数,需要知道几对对应值变量,才能确定函数解析式?怎样求函数解析式?

四、板书设计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4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学习和探究“矩形面积”“销售利润”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将“二次函数的最大值”的知识灵活用于实际,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二次函数的最值。 【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出示下面例题

  写出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写出其最值。

(二)生成新知

  出示例题:从地面竖直抛出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为h(单位:m)与小球的运动时间t(单位:s)之间的的关系式为。小球运动的时间是多少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学生分成前后桌为一组的四人小组,五分钟的讨论时间,看看哪个小组解决问题的速度快,并且答案准确。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1:可以借助图像解决这个问题吗? 提问2: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和学习过的二次函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下面我们就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 探究一: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随矩形一边长l的变化而变化。当l是多少米时,场地的面积S最大? 问题1:你能列出它的解析式吗?其中l的范围是多少呢? 问题2:在它的范围内S的最大值是多少呢? 探究二: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差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要多卖出20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问题1:在涨价和降价的过程中,你能设出未知量,分别列出它们的解析式吗?其中自变量的范围在涨价和降价中相同吗? 15 问题2:在涨价和降价的过程中,为了使利润最大,它们的利润最大值相同吗,在利润最大时取得定价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列出定价和最大值。

  问题3:综合涨价与降价,怎样定价更合理呢? 探究三:图是抛物线拱桥,当拱桥离水面2m时,水面宽4m。水面下降1m,水面宽度增加多少?

  提问1:这个拱桥像什么函数的图像呢?我们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适当地建立坐标系吗?怎样建立呢? 提问2:建立坐标系后,你能写出它的解析式吗?列出解析式后,水面下降1m,水面宽度增加多少? (三)应用新知

1.下列抛物线有最高点或最低点吗?如果有,写出这些点的坐标:

2.某种商品每件的进价为30元,在某段时间内若以每件x元出售,可卖出(100-x)件,应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二次函数解决?

四、板书设计

《反比例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式刻画现实世界中特定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辩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的观点。

  16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体验函数是描述变量间对应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明家到学校约5千米,在他骑车上学的过程中,你能找出其中变化的量与不变的量吗? 2.你能表示出上述过程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所列关系式,填写下表:

2.你有什么发现? 3.观察所列式子的特征,你能仿照关系式自编一道类似的题目吗? 4.思考讨论

  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一个面积为6400m2的长方形的长a(m)随b(m)的变化而变化; (2)某银行为资助某社会福利厂,提供了20万元的无息贷款,该厂的平均年还款额y(万元)随还款年限x(年)的变化而变化; (3)游泳池的容积为5000m3,向池内注水,注满水所需时间t(h)随注水速度v(m3/h)的变化而变化; (4)实数m与n的积为-200,m 随n的变化而变化.概念归纳:

  一般地,形如 y=k/x(k为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k是比例系数。 ①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②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y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三)课堂练习

(1)每人写三个反比例函数,请同桌指出其中k的值.(2)小组讨论:举出实际生活学习中具有反比例关系的例子。 并列出函数关系式。

  17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之前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请你课后参考以前知识,讨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四、板书设计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18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5.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会从题目中找出包含题目意思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掌握检验某个数值是不是方程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概念、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体现数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把你的年龄乘2减5的得数告诉我,我就知道你今年几岁。 问题1: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汇报。 问题2:你感觉哪个方法好理解呢? 引导学生总结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生成新知

  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发现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并且抓住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才能列出方程。 为检验应用,出示例题:请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三)应用新知

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可以用一次函数可以解决的?

四、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从现实情境和已知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21 【过程与方法】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探究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用函数观点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展示图片)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变化的量,比如:在乘坐火车时观看列车时刻表,你就能观察到许多变化的量.思考:表中有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变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一辆列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以速度v(km/h)行驶,行驶时间为t(h),行驶路程为s(km).(1)若速度v=160(km/h),行驶路程s(km)与行驶时间为t(h)之间的关系式为? (2)若南京到上海总路程约301km,行驶速度v与行驶t(h)的关系式为? 我们利用数学表达式描述了这两个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表达式,这里有你熟悉的函数吗? (3)v,t的积为定值,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如果两个量的乘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成反比例,能把它写成函数形式吗?如果可以写成,那么v是t的函数吗? (二)生成新知

  出示例题:(1)京沪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2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是可以用到反比例函数的?

四、板书设计

  23

五、教学反思

《菱形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菱形的性质,会利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行四边形的但菱形的探索过程,在直观地操作过程中,发展探索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中,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理解特殊到一般的关系,领会特殊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其特殊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菱形的性质.【难点】菱形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我们上一节课认识了菱形,那么同学们说出菱形的特点吗? 追问: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呢?菱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性质呢? (板书:菱形的性质)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活动:自主探索,理解概念。

  动手做一做: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对角线是两根皮筋,如果把DC沿CB方向平行移动,那么□ABCD的边、内角、对角线都发生变化。(出示图9-24的活动框架) 提问:利用下图的活动框架,同学们做出一个菱形,并比较谁做的菱形更规范。

  24 (四)回顾交流,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菱形性质的认识?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说说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生活中有没有菱形这样的图形?列举例子。

四、板书设计 菱形的性质

  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25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识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应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什么? 预设: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题: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已知角的关系,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关系。如果我们已知两条直线平行,能够得到一些角的关系吗? (二)探索新知,实验猜想

1.让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8个角中的同位角,

2.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在下列表格中,然后找出自己得到得结论。

  同样的填写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表格,提出我们的猜想: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6 【设计意图】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 验证猜测

  再任意画一条截线,度量并计算角的度数,看看你的猜想是否还成立。

【结果】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特殊性,再对一般的情形进行验证。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归纳总结

  我们得到两直线平行的三个性质定理;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因为性质1是我们公认的,所以一般把性质1成为公理。 2.符号语言表示

  二次根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会求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字母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从例子中归纳出一般适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敢于探索,积极与他人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以及二次根式的性质。

  27

【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二次根式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尝试用带有根号的式子表示下列问题中的数量: (1)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2)面积为S的圆的半径; (3)直角边长分别为a、b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4)一个物体下落h(m)所需的时间t(s)满足关系式h=g,试用h表示t。 (二)新课教学

  归纳总结:通过写下来的这是个表达式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含有开平方运算,并且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

  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追问1:,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可能为负数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得出的结论:要想使有意义,a必须大于等于0,a0,不可能为负数。 例1:要使有意义,x应该为怎样的实数? 追问2:小组讨论交流如下问题:的意义是什么?等于几? 师生活动:通过小组激烈的讨论后,选出两个代表分别回答这两道问题:是2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总结:事实上,(a0)是a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可得:当a0,=a。 (三)巩固提高 化简:(1);(2)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二次根式有意义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板书设计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当a0,=a。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