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共5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及设计意图

2022-06-16 14:59:24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共5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及设计意图,供大家品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共5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及设计意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共1

  【教学设计】

  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霍树头小学

  高瑞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掌握联想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我了解(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2、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3、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我会读(初步理解诗意,以“读”促悟)

  1、师:圈出生字,按节奏范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三、我学习(古字通今,重点引导,理解诗意) 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自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解释: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近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我会用(学以致用)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独:

  1、独自

  2、唯独

  3、孤独

  异:

  1、有分别,不相同

  2、奇异,

  特别

  、另外的,别的

  五、我掌握、(想象画面,由“意”入心,掌握写作方法)

  联想:是写文章的一种手法,就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相近或相关的其它事物或现象。它可以使要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易于掌握。如本首诗中,诗人先写身在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接着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登高、遍插茱萸的情景,从而更加突出了自己的寂寞和思乡之情。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六、我会品(感悟诗句,体会作者情感)

  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重阳节这天,王维在遥远的地方,想到自己家乡的兄弟们此刻一定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思念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他感到非常_____。

  当别人一起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____;当别人约了亲朋好友欢聚畅饮时,他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七、我吟诵、(感悟诗“心”,穿越唐朝)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吟诵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吟诵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八我会背、(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另几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习《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近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九、布置作业

  1、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古诗。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故事。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拓宽学习的广度,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习古诗,在实践中检验学法的实效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共2

  因为孤独 所以思念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桑梓镇中心小学

  曹青

  教学内容: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目标:

  1.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乡思(2分钟)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出示重阳节的图片。)这一张图片是哪一个节日?对,这就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呢? 3.揭诗题,解题意

  师: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板书: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节日是重阳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再读诗题,注意停顿。(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本课导入采用“图片导入法”,让学生依次猜一猜有关节日的图片,进而聊一聊重阳节,指导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再揭示诗题,在理解“忆”和“山东”的含义的基础上读好诗题的停顿。“图片导入法”能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吟诵古诗,初感乡思(8分钟) 1.读古诗

  师:这首诗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所思所想,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茱萸”读作“zhū yú”。 2.吟古诗

  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时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在此基础上,按照以平长仄短来吟诗,使学生初步从诵读中感受该诗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三、解读古诗,理解乡思(15分钟) 1.前两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异乡”的意思是——他乡;“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如果我们此时在杭州,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杭州是——异乡,我们是——异客。

  师:身处他乡的诗人是和很多在一起的吗?不是,而是——独自一人。我们从“独”能够看出来。“独”除了表示诗人只是一个人,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是孤独的。(板书:孤独)想象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孤独?

  师:这种在他乡的孤独的感受被诗人写了下来,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 (2)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因为孤独,所以容易思念,尤其是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所以,诗人又说(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板书: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吗?而是——更加思念、非常思念,我们是从——“倍”字感受到的。

  师:每一个漂泊的人都有着对家乡的回忆,都有着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思念亲人什么呢?

  师:对亲人的思念不仅仅会在重阳节才有,诗人还会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倍思亲”呢? 师: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重阳节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后两句

  师: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呀,他们在登高山、在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有没有过重阳节登高的经历?

  师: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两句是在说——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师: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想些什么?

  师: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师: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描述

  师: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写兄弟,由自己想到兄弟,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思念。学习至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诗人重阳思乡的感情,你能结合板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首诗的画面吗? 4.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是简单的古诗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啊!当我们学习了这些的时候再来吟诗,我们就要注意把自己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用声音表现出来。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吧。 5.作者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我们打开了思乡的,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出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结合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十七岁的王维就是用这种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念。

  【设计意图:解诗通过前两句和后两句来进行。前两句写诗人自己,从“异”字入手,让学生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写诗人兄弟,从“登高”和“少一人”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维激发,进而理解诗意。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并再一次吟诗,以到达有感情的目标。最后,结合作者生平资料,理解王维的思乡之情。】

  四、拓展艺术,升华乡思(7分钟) 1.思乡诗

  师: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师:乡思是中国古诗的永恒的主题。我们看,(出示诗句)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宋代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了近代,余光中先生也有一首《乡愁》,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亲的思念。 2.思乡歌

  师:除了诗歌,人们也把乡思之情谱进了歌曲中,就像这首《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唱的那样——(出示歌词,播放音乐)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常流。 3.思乡情

  师:说乡思,道乡思,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浓浓的乡思之情呢?

  师:是啊,因为远离家乡,因为远离亲人,因为漂泊,因为孤独,所以才会深深地思念啊!而这种思念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以“乡思”为主题,从思乡诗和思乡歌入手,将本诗进行升华,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让学生了解思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题。】

  五、回归生活,回味乡思(3分钟)

  师: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总有一天,我们也可能远离家乡,那时候我们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当重阳来临,我们也会用这样一句诗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一位诗人——王维。会想到他的那首关于重阳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会这样轻轻地吟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就让我们怀揣着这样的思念,去消遣独在异乡的孤独吧!

  【设计意图:把古诗带进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诗情的意识,完成了古诗从生活到艺术再到生活的学习思路。】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孤独

  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共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2、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

  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的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他生于公元701年,死于761年,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

  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共4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忆、逢”等7个生字新词。会写“忆、异”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能够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搜集关于思乡怀亲的古诗进行背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能够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搜集关于思乡怀亲的古诗进行背诵。 【教法学法】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重阳节习俗。

  2.作者及古诗创作背景。 课件。

  一、看图导入,了解重阳节。

  1.教师提问:你知道重阳节是几月几号?都有哪些习俗呢?在这样的日子里子里,古人们都会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学生看图,引导学生了解古时候重阳佳节的习俗。

  3.教师语言引导,激发兴趣:在重阳佳节里有亲人团聚的幸福,也有亲朋好友的欢乐,就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王维——一位唐代大诗人,他又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链接背景,感受思乡情。 1.板题,引导学写生字“忆”。

  (1)在诗题中有一个生字新朋友“忆”,看到这个生字,你能猜到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2)师范写,学生练。

  (3)引导学生读课题,提问: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说说诗题的意思吗?谁在什么时候做什么?这个山东指得是哪里?

  (4)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2.引导学生借助诗文中的拼音、注释、插图和课外资料读一读,再与同桌议一议你不同的理解。

  3.解决生字词。 (1)指名读。 (2)齐读。 (3)读全诗。

  三、想象诗境,品味思乡情。

  1.教师引渡:同学们都能够把古诗读的字正腔圆,这是读好诗的基础。古诗我们已经读了几遍了,你现在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2.出示资料,引导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教师提问:孩子们,古诗已经读了几遍了,从“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中的那几个字能够读出王维的孤独寂寞呢?

  (2)教师引导:同学们,王维15岁还是一个孩子,他就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来到了京城长安,不知不解已经两年了。这两年就是700多天呐,此时此刻他的心里非常——孤独,就因为他“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3)指名读:哪位同学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呢?没有朋友多寂寞,谁再来读一读? (4)引导学生理解“倍思亲”:在听到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我感受到特别浓郁的思乡情,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5)教师提问:只是在重阳节的时候想念亲人吗?还会在什么节日里思念亲人呢? (6)出示其他节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思乡之情。教师引渡:好友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共度佳节,这怎能不让王维“每逢春节倍思亲”!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中秋佳节到了,人们团团圆圆,快快乐乐,这情景让王维怎能不让王维“每逢中秋倍思亲”!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加在一个重阳佳节里就化作了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情境感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教师引渡:同学们,王伟就是这样叹息着叹息着,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家乡,兄弟姐妹们又会做些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去遥远的故乡看一看。

  (2)出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什么?是的,兄弟们登到高处在举杯畅饮时,不禁叹息道“遥知兄弟饮酒时,遍插茱萸少王维呐!”兄弟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着亲人,王维不禁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激发情感,品味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就是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呐!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与亲人天各一方,不能相聚,是何等的痛苦啊,他只能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字里行间透露着多少无奈和痛楚啊,就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的感受王维和山东兄弟的情谊吧!

  四、述说诗意,理解思乡情。

  1.教师引渡:同学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谁能够带着你的理解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呢?

  2.指名说诗意,补充。

  五、拓展阅读,丰富思乡情。

  1.教师引渡:古往今来,多少思乡心切的人们写下了不少的千古佳句和诗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资料城,再一次的感受一下这思乡情吧!

  2.出示《静夜思》、《送元二使安西》,引导学生朗读。 【教后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再借助课本注释理解诗题。采用这样的方法导学:谁在什么时候忆哪里的什么人?接下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读”上,通过初读、诵读、设置情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几分钟之内,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然后再透过改编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乡情切。最后指名学生按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我引导补充。 在充分朗读的前提下,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由于学习预习较充分,思维较跃,所以,在教学时,学生学习兴致比较浓厚。整节课中,学生表现给力,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是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流畅而有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共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请大家齐读诗题。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们能读好很了不起!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师:那山东兄弟指什么? 生:华山以东。家乡的兄弟。

  师:其实可以理解成作者家乡的亲人。 师:这个“忆”字请你伸出手我们来一起写写。你觉得“忆”的哪个意思更合适? 生:思念、想念。

  那么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生: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都在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思念亲人的感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请你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找一个人来读。

  师:肯定准确、流利。再找个人来读读。

  师:全班自己读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诗意。 生读完。

  师:短短的28个字,饱含了丰富的意思。请同桌互相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诗,这些带点字的意思你还有哪个不明白请你圈上,一会儿提出来。 生读完。

  师:你还有哪儿不明白吗? 生:茱萸。(相机出示茱萸的图片) 遥:家乡在遥远的地方,遥字用的多妙 异:王维15岁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漂泊。他乡。 师;通过读诗,谁知道王维思念亲人的原因了? 生:因为他没在自己的家乡。

  师;你可真是王维的知音啊。你能读一读文中对应的诗句吗? 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谁能试着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单独一个人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 师:说得很完整。从 “倍思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加倍。

  师:跟什么时候相比加倍呢? 生:平时想家,过节更想。 师:那此时的王维什么心情呢? 生:孤独、寂寞。

  师:是啊。王维15岁离开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样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聚!你能读出诗人的思念之情吗?

  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王维一个人站在高山上,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远远地望着家乡的方向,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到家人。想到了两年前过节时的情景。 师:谁能给大家描述下那个热闹的场景?

  生:兄弟一起登高,插茱萸。全家人在一起庆祝。

  师:多么温馨幸福的一家啊!可是今天,他却只能在这里回忆那美好的往事了。 请你自己读读诗的第二句。

  生读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谁想读读这句? 生读完

  师: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翻译。远远地想到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发现少了我一个人。

  师:诗人想着想着,仿佛看到了那热闹的景象,听到了兄弟们的欢笑声。谁再来读读?举手的同学请站起。 生读。

  师:读的多好啊!孩子们,你们知道吗?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可王维此时无法在父母身边侍奉他们。如果你是王维,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师:每句诗我们都已经理解了,谁能试着完整地说说诗的意思? 生说完。 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阅读古诗跟其他课文可不一样,古诗有它独特的韵律美。我先给大家读一读行吗?范读。现在请你读一读整首诗,再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 生读完。

  师:找两个学生读。

  师:出示图片:你能看着图画、想着诗意,试着背背这首诗吗? 生自由背,给小同桌背背。指名背。 师:除了第9课两首写于秋天的思乡古诗外,南宋诗人陆游也写过关于秋天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秋夜(陆游)

  夜雨凄凉客思迷,闻碪却是梦回时。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找出更多的描写秋天的名诗佳句。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