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小学诗歌鉴赏教案模板3篇(诗歌鉴赏 教案)

2022-11-27 09:31:25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诗歌鉴赏教案模板3篇(诗歌鉴赏 教案),供大家参考。

小学诗歌鉴赏教案模板3篇(诗歌鉴赏 教案)

小学诗歌鉴赏教案模板1

  高考诗歌鉴赏系列一

  诗歌主旨的把握

  授课时间:2013年3月15日 授课班级:2013届1班 授课人:阴玲 :

  1、明确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

  把握理解诗歌主旨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培养挖掘诗歌深层含义的能力。:

  鉴赏法、讨论法 :

  一课时

  一、导入: 【考纲展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目标展示】:

  掌握理解诗歌主旨的一些方法和规律,能读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合作探究】: 例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分析):⑴题目——思念怀人之作

⑵意象——红叶、黄花:渲染悲秋氛围,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

  飞云、归鸿:云来、雁去,不见回信,不知游子身在何处,书信无法寄出,表达思念之情。(明确):本词表达了对远方行客的深切思念之情。例二: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分析):⑴作者——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家眷入蜀,在成都修建茅屋而居。

⑵注释——暂时安定,终于有心情欣赏春景了。(明确):表达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例三: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①,定远何须生入关②。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③。注:①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②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③唐朝薛仁贵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问题):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信念?

  答:表达了戍边将士渴望为国建功的强烈愿望与必胜信心(总结):

  把握诗歌主旨的方法:

  1、关注题目

  2、关注意象

  1、关注注释

  2、关注作者

  3、关注关键词

  例四:(2013届自贡一模)

  客发笤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问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归客的情感变化。(明确):由愁转喜。

【大家找茬】:

  1、(2009年辽宁卷)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生):作者夜泊岳阳,观赏岳阳夜景,悠然泛舟于江上,表达作者的闲适、安逸。

(分析):意象——月

  关键词——归(明确):作者处境而生的思乡之情。

  2、(2013届成都一诊)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问题):本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概括作答。(生):

  一、二句写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下阙写对故人的思念。(分析):(1)、注释——南宋词人,往往是在作品中表达国破家亡之情,报国无门之志。

(2)、关键字——①“兵不解”:金人入侵,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②“年华销尽”:年华已逝的感叹之情。

③“故人相望”:思念友人之情。

④“孤影”: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情。

  3、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题):这首词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对人事沧桑、历史兴亡、怀才不遇的感慨。

【巩固练习】:(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1、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③萦纡④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

(问题):这首唐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分析):(1)题目——时间:春日 ;行为:怀古(一般是感慨兴衰,借古讽今等)

(2)注释——“消魂”,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人的情感:哀愁。(明确):怀古伤今。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子 规【注】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答:思乡难归

  3、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问:这首词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小学诗歌鉴赏教案模板2

  诗歌鉴赏

  勉县第八中学 刘懿仁

《中考说明》考点概要:(1)初步欣赏诗词的形象特点、体味意境。(2)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技巧。(3)初步分析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诗词的形象:

(一)

  1、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二)、常用诗歌意象解说: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思乡,怀人)(望月思乡);

  明月----团圆或思乡;

  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笛声----思乡怀远; 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

  夕阳、落日、斜阳、秋天、流水---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失落、消沉、思念或珍惜美好人生)(生命短暂,时光飞逝);

  灞桥易水---多怀送别;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红豆----相思;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年华易逝、时光的流逝);

  霜----人生易老,环境的险恶,人生的坎坷; 云、秋蓬----游子漂泊不定;

  杨柳----送别、伤感(折柳伤别、离别);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

  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离散、漂泊之意);落叶----失意;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梅----坚强、不屈不挠、傲雪;

  兰、荷----高洁(坚贞之志);

  飞鸟----象征自由;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气节、劲健、积极向上); 芳草——离恨;

  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梧桐细雨----凄凉悲伤,萧瑟冷寂(凄楚悲凉);

  菊----隐逸、高洁、脱俗(傲视);

  鸦、猿----凄苦、哀伤的象征;

  雁----游子的思乡(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

  孤雁----孤独、思念;

  鸿鹄、雄鹰、骏马、大鹏----理想追求(志向远大);秋蝉——高洁,悲凉; 子规(杜鹃)----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乡愁乡思);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酒----欢悦得意或失意愁苦;

  芭蕉——孤独与忧愁; 青鸟----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 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桃花----美人之喻

  比翼鸟、连理枝、鸳鸯——表达情爱;

  牡丹----富贵、美好; 禾黍----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

  西楼----送别、离愁; 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 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

  另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二、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2)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3)描写的角度常见的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2、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反复、双关、化用、设问、反问、拟人、借代、比拟、用典、互文。

  3、行文结构:分析篇章结构的常见的术语――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起承转合、衔接、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曲笔入题等等。

  4、表现手法:有关表达技巧的关键词――联想想象、衬托、渲染、反衬、抑扬、象征、对比、讽喻、仿拟、隐喻、借代、摹状、通感、赋比兴、托物言志、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直抒胸臆、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明贬实褒、曲笔逆笔、点面结合、跌宕、小中见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委婉含蓄、妙用典故、烘托映衬、正面侧面描写、铺陈渲染、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5、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常见语言特点: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语有:生动、形象、自然、凝练、简洁、准确、质朴、含蓄、新奇、绚丽、优美、清新、精辟、音韵和谐、讲究炼字、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1、清新: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质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特点: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返璞归真,平易近人)

  3、绚丽: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特点:直接、明朗、爽快、泼辣)

  5、含蓄(蕴藉):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特点:言在此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贾岛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三)作品的风格:

  1、雄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豪放: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3、沉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婉约: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悲慨: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旷达: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四)作家的个人风格:

  复习时要善于总结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如三曹的苍凉雄健,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恬淡生动,高适、岑参的雄浑奇拔,李商隐的清丽俊逸,苏轼的豪放洒脱,辛弃疾的气势雄壮,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柳永的缠绵悱恻,李清照的婉约清丽等。

  三、分析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从诗词的语言角度分为:(答题语言见三

(四))

  1、忧国伤时: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牧《过华清宫》,杜甫《登楼》等。

  2、建功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老马行》,辛弃疾《水龙吟》等。

  3、思乡怀人: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4、长亭送别: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维《渭城曲》,柳永《雨霖铃》等。

  5、别恨离愁: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商隐《无题》,李煜《相见欢》李清照《醉花阴》

  6、生活杂感: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夜喜雨》等

(二)从思想内容可分为:

  1、山水诗、田园诗(写景抒情诗)。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瞑》

  2、咏物诗(咏物言志诗):如于谦的《石灰吟》

  3、即事感怀诗:如怀亲、思乡、念友类诗歌。

  4、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刘禹锡、杜牧等人的咏史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

  5、边塞诗(边塞征战诗)。如: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回答诗歌的思想内容常用术语有: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三)抓关键词语体味诗的情感 : 菊花—高雅 莲花—高洁 杨柳—惜别

  月光—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浮云—飘零 落日—惆怅 秋雨—忧愁 鸿雁—思念 流水—叹惋 大漠—苍凉 美酒—壮行

  红豆—相思

  竹林—闲趣

  落花—感伤 枯藤—萧瑟 古琴—知音

(四)归纳反映诗人感情或心情的常用语。

  1、反映诗人感情或心情的常用术语有:

①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②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③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④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⑤别恨离愁:物是人非的感慨。

⑥生活杂感:怀才不遇的悲叹、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今非昔比繁华不再之叹、借古讽今的情怀、惜时伤春和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闲适恬淡之情、惜春悲秋等等。

  2、另外,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常见题型及其答题方法:(写景抒情的诗篇较多)

(一)炼字型题答题方法: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总之,品评语言,练字炼句,从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三方面考虑用词、修辞等的精妙之处。

  例如:(1)王维《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 诗中的“闲”字。(2)(宋)孙觌《吴门道中二首(其一)》“一蓑烟雨湿黄昏”诗中“湿”字。(3)王维 《山居秋暝 》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中“喧”“动”字。(4)韩愈《春雪》中“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诗中的“惊”字。(5)重点关照动词。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生动而蕴意无穷。(6)关注修饰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意境之孤苦,可由此揣摩作者的心境。

(二)修辞型题答题方法: 对修辞的赏析,应把诗句的含义和使用修辞后的效果结合起来具体回答。

  五、阅读方法点拨:

  1、注意六看:(1)看 诗 题:或概括全篇内容;或交代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或诗题直抒胸臆。

(2)看作者、看诗句、看小序、看题干、看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2、弄清楚“三问”:

(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

(2)怎样写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3、理解古诗词的意思的方法:

(1)首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明白词语含义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诗词中使用的典故;二是一些词语的语境意义,这些语境意义常和一些修辞手法连在一起。

(2)理清句子结构的方法有二:一是将互相关联的景物组合起来理解;二要理清正常语序,再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3)诗句的语境一般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对上下文有关的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二是要联系作者所写的时间的历史背景来了解。

  体会诗句的意境要在脑海中浮现作品所叙之事,所绘之景,能设身处地去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通过想象去理解作者所抒之情。

(4)要善于抓住“诗眼”来理解。形式有两种:一是“字”,二是“句”。以字的形式出现的“诗眼”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问题。如何找到诗眼呢?一般来说,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中心词,找到谓语中心词也就找到“诗眼”了。谓语中心词一般由动词充当,有时动词、形容词活用后,也可充当。词亦有“诗眼”,谓之“词眼”,词眼的表现多以句的形式出现,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词。

(5)体会词语,体会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是把各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一种氛围、一种情景来传达某种思想感情。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品味诗词中语言的现象性和凝练性,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6)领悟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一般,这些词语要么道出人物的典型特征,要么表现出景物特点。

  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4、写法赏析。

  对诗歌从艺术手法方面进行鉴赏,可抓其抒情方式。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中有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从写法的角度体会诗歌的佳处。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叙述、议论)什么+抒发什么情

(2)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5、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题。

  这类题型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心绪?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2)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4)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6、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7、温馨提示:(1)紧扣要求,围绕题旨展开论述;(2)理解准确、合理;(3)适当运用鉴赏诗词的术语;(4)强化书面表达,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L .W

09.04

小学诗歌鉴赏教案模板3

  诗歌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和答题方法。

  教学方法:

  1、详细阐述三种基本题型——意境型、手法型、炼字型——对应的答题方法。

  2、通过真题解析巩固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们语文学科中,诗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个题目也是主干知识,所以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出错,甚至得到很低的分数。有的学生不是读不懂古诗,而是不会组织答案,即意思明白,却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

  因此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就围绕【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来展开。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我选取了几个三个出现次数叫频繁、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三个题型来跟大家具体讲述一下它们的答题方法。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景物画面——氛围特点——情感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例1: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我们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王维的诗大概分两类: 边塞诗《使至塞上》

  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学过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类似于今天的这首诗。【赏析】:

  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诗句。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其实不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联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此联“遍”“稀”二字用得很妙。“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题】:

“景”实际上就是把诗作的后四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情”

  像这种都是写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我们如何去感受其所传达出的情感呢? 需要抓住一些关键词 “绿”“红”色调昂扬,有新鲜活泼之感,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答案】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二、分析手法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一些艺术手法。

  1.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主要运用的是描写和抒情。

  描写:景物描写等。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

  2.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正衬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以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声衬静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用典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3.修辞手法:

  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4.结构手法: 承上启下、铺垫

  例1: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问:(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梳理全诗】

  首联写恬亭所处的环境。恬亭靠近溪流,亭子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是浓浓的的绿阴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到清脆的山峦。

  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在这静谧的环境里,黄昏到来了。由恬亭西望,断桥桥头,殷红的夕阳缓缓下坠;幽暗的树影包涵映现在水中,归禽相互依偎,偶或有一两声啾鸣。天地间一片肃穆,诗人独立恬亭。

  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清闲悠游,心无牵累,劳形案牍全可抛掉;岑寂环境,人间事务尽皆忘却。

  尾联写恬亭萌生的期待。诗人多想就这样远离世事,陶然忘机吧。那就期待徘徊流连到深夜,然后在西斜秋月、习习秋风中,能够驾着一叶钓船归来。【解题】:

  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实际上是一种虚写,结合诗歌前三句内容分析可知,作者当时是独自一人站在断桥上欣赏山涧美景的,“夜深同徙倚”和“秋风斜月钓船归”是作者的想象而非真实情景;同时,这句诗还采用了以景结情的写作手法,尤其是“秋风斜月钓船归”一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沉醉于景,闲适自得的心情;此外,这又是一种借景抒情,作者借“秋风”“斜月”“钓船”等意象,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及此次清游的闲适愉悦之感。【答案】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例2: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问:(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白话译文:缓步春山,春日迟迟不落。流莺黯然无声,燕子飞来飞去。桃花独自飘零,无人欣赏。花瓣随水漂流,花香涧水,下游之人,洗手之后,暗香浮动于手。

【答案】 侧面描写。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借涧水之香烘托桃花之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三、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答题要点: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表层义和深层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注】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例1: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问:(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例2: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②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微凉、清爽和清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有资料说他是辛弃疾的学生范廓之,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秋试,即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试时间在秋季农历八月;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考中者称举人。在乡试的次年春天,乡试的得中者在京城的礼部贡院参加会试,因而会试又称春闱;传说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鱼集聚龙门下,跃过龙门者化为龙,于是也以“桃花浪”比喻春闱。

  这是一首送别词。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拓展延伸】赏析题

  让你赏析一句诗

  可以从上述三个方向展开,加上{情感}相关分析

  课后习题:

  野菊 【宋】杨万里

  况随流俗作重阳。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