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3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2-11-16 09:24:00教学文档
  • 相关推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太空一日》教学反思3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赏析。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3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及反思)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1

  可取之处:

  1、 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 蕴藏的思想感情。

  3、 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

  2、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2

  《太空一日》这样的文章不好上,容易走偏。杨利伟在太空遇到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情况,只要稍往这方面用点力,就会上成宣传杨利伟精神的思品课;单元目标里,有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要求,如果把握不好,也有可能激发探索精神的人生理想课或宣传太空知识的科普课。

  而梁老师,却上成了一节诗意盎然极具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些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纯语文的,充满了“文气”,既紧扣了文本,但又不是唯文本而文本,而是抓住了文本的几个点,撬动全篇的学习。对于这些“点”,梁老师却不是盯着文本不放,而是跳出文本,采用最大限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智慧的活动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设计,老师都没有给学生包办代替,而只是指明了方向,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无论是双簧的表演,还是故事的编讲,还是队列的演示,都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引,自主创生的,老师的引导适可而止,让学生跳着去摘桃子。经过努力而得来的成功,是幸福的,而这幸福,又激发了他们更多的'灵感,课堂的创意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他既是教文本,更是用文本,教透了文本,却不拘泥于文本的羁绊,站在教学的制高点,从大局来策划。怪不得,同事们看到他的活动导学单时,就评价“格局高”。

  内容与形式,在这堂课里得到了完美地结合。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 ,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xx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xx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xx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 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 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 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 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航天精神:坚韧仔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

  教后反思: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