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心得体会 > 正文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12篇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

2022-09-19 10:50:00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12篇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12篇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1

  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读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述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从中能够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乡绅等扭曲的灵魂,同时也控诉科举对人们的毒害。书中开头出现王冕,有王冕勤奋自学画荷花的故事,和不愿卖画给官员的洁身自好。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鲁迅对《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画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儒林外史》做到了:“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生态并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认为《儒林外史》给人一种意境美,对雨后荷花的描述深入人心,运用多种人物刻画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体、生动、丰满。随着文化的高速发展,假论文、假作者和版权纠纷等等问题屡见弊端。此书中也透露出现代文化发展的雏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将自我的名字,加上别人的号出书。如今假广告、假产品害人不浅。封建社会中一些江湖骗子,如何使用伎俩骗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马二先生在祠门口遇到了骗子。骗子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不一般,从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之后骗子又从一

  些侧面,假造自我不一般,让人更加容易相信。对于理财严监生与杜少卿也不一样,严监生拥有百万资产却分分计较,弥留之时还顾虑着两茎灯草;杜少卿挥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钱上的分毫。

  读史能够明鉴,能够让你了解历史的兴衰,能够明白该怎样做才能使自我立足于社会。以历史来告诫自我、鞭策自我,使自我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这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学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一齐来读史吧!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2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吴敬梓出生于豪门,却沦为穷儒,家境的升沉变化,使他体会到世态炎凉,为其创作《儒林外史》打下了基础。全书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描写的中心是儒林文士。《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则展示了一幅清初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我尤其欣赏第三回《范进中举》一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作品开头写的是范进的主考官周进,因几十年落第,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未功遂名就。他满腔哀怨,见到贡院,痛哭不已,一头撞在号板上,众人急忙抢救,才算活过一条命来。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再次应试,竟巍然高中,做了钦点广东学道,一举成名。小说就通过他引出了范进。作品写道:“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这便是这段故事的主人公范进。范进交卷时,周进“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通过衣着形貌的简单勾画,揭示出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命运,形成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鲜明对比。接下去写被录取做了秀才的范进为“恩师”送行,又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一方面,是“学道轿子,一拥而去”,何等的威风、煊赫!一方面,是送行的范进,独自送到了三十里之外,怀着感激而又惶恐的心情,在那儿“立着,直望见门枪影子抹过前山,看不见了,方才回到下处”,何等的卑微、可怜!这个开头颇具深意。它把两个有着同样伤心史的人物放在一起,一个因功成名就而飞黄腾达,显赫一时;一个却因科场失意而穷困潦倒,卑躬屈膝。两种不同的气派、景象,构成强烈的对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广为流传,其主要优点有三: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3

  前段时间,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4

  至到夜里凌晨一点,终于把《儒林外史》读完啦!为啥要用“终于”呢?因为这书是我高一第一个学期买的,买回来的时候翻过几页就被我放下了。直至到大学报到的那一天被我塞进行李里边带到大学里,在期间读到四十几回,又弃了。然后到今年3月初,那时候在找工作,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于是又重新拾起,虽然最终比原定的俩星期要看完的时间晚了差不多一个月,但是还是看完了。我很欢喜。

  看完一本书,总要写一些字才行的。下面是不像读后感的读后感吧。

  说真的,整书读下来我也不是很明白清楚。但是能感觉到浓浓的讽刺我味儿。就是因为书中到处都是讽刺的,所以读到后面,我都搞不清楚哪些是赞扬哪些是批判了。书中人物很多,开始的时候以为他们没联系,但后来绕了一圈儿,他们又聚在一起。

  《儒林外史》是我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着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读了《儒林外史》我才知道。原来古时的文人可以那样的迂腐,就比如说书中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中的那个王玉辉,他的三女婿死了,他女儿要殉夫。他听后不劝反而对亲家说:“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她行吧。自古心意去难然后又对他女儿说:“我儿,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吧。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这人脑袋里长的是猪油还是浆糊啊,尼玛,后来他大笑的说“死的好!死的好!”(好吧,其实这不是书中最典型的例子,只是我想说说这个而已)

  然后,我又才知道。那时的人,没钱的时候是可以很理直气壮的跑去人家那里说没钱了,借俩钱来花花这样子的。好神奇,更神奇的是那些被问到的人还大义凛然的借了,还要做出一副感怀伤时,啥啥啥啥的样子。恩,这一个一杜少卿最典型。无论什么人来向他讨好处,只要报出他老爹的名儿,无论隔着八辈子也好,绕了八九十圈儿也好,都是能成功的。最后他也散尽家财啦。不过我也挺佩服他的,自己都没钱了,还拿自己的东西出去当了来给钱别人。 后来他没钱的时候也没见多少受过他惠的人来帮衬他啊。从杜少卿奇葩可以看出“不是自己努力赚的钱啊,它花起来就是不心疼。”

  再然后,就是,那时的科举制度真心腐败。

  这书其实就是讲一帮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和一大帮的迂腐的、清高的、趋炎附势的文人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啊,赏花观月啊,吃酒玩乐啊,讨论科举啊的事情。嗯,大概就是这样。随便说说。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5

  假期里,我从书店里买来了一本《儒林外史》。

  记得里面有一篇写的极好:严监生大限将至,全家老小都围在他的床边,但他却迟迟不肯闭眼,并且用手指做出了“二”的手型。全家老小都开始猜测这个“二”是什么意思。大侄子猜是因为还有两个人未到,严监生摇了摇头;二侄子猜是因为有两笔银子藏着在,要告诉他们,严监生又摇了摇头;奶妈猜是因为有两位舅爷不在眼前,在想念他们,严监生还是摇了摇头。赵氏走到严监生的床前,说道:“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面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说完走过去,挑掉一茎灯草。这一段严重的讽刺了那些吝啬鬼。

  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里面说的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用钱就能买到全世界吗?显然不能!虽然钱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品质比钱要重要的多。你就算有一千万又能怎么样?一个人一辈子空守着你这堆财产?但如果你能用这些钱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你的钱就是用到了正确的地方。

  如果你身无分文,但是却有个好的品质。那么你等于有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只要你是金子,无论是在哪都一定会发光,一定会遇见你的伯乐。

  东西,一个人拿着永远不会觉得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真正感到乐趣。

  所以,就算是做一个身无分无但有一个好品质的穷死鬼,也绝不做一个身缠万贯的守财奴。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6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透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述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理解,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明白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仅有了钱、米、房子,并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7

  段书记在青干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在多次相关会议上,都言辞恳切地谈到了党员干部尤其青年干部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令人警醒,发人深思。作为青年干部班一名学员,作为一名受党培育多年、在机关事业单位服务多年的年轻同志,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牢记教诲,始终不忘学习。

  一、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学习日常工作很忙,但不管工作多忙,读书学习的时间总是能挤出来的,少一点应酬,多一些读书;少一些饭局,多一些学习;少一些闲聊,多一些思考;读书学习的时间正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坚持读书学习,就是不满足于工作现状,敢于超越,努力为社会奉献更多聪明才智。威县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人才加入、积聚、效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在岗在职年轻干部挖掘潜力,提升自己,在各自工作岗位独当一面,开拓创新,出色工作。

  二、在学好业务知识的同时不忘学好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方面我们也许已经很“专”,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我们还必须通过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增强自己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团结带领更多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尽心尽责。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如同我们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相互平衡,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才能够和谐飞翔。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大是大非面前势必有可能迷失方向,业务水平也难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步。学好政治理论知识,有助于引导专业知识在健康的道路上不断成长,有助于我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作为统计部门的年轻干部,需要我们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作后盾,安于现状、止步不前的懈怠。奋战在全市宣传工作一线,我有决心以参加此次培训班为新的起点,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统计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终身学习,勇于实践,不断超越自我,争当全县统计战线的领军。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8

  我读了《少年向上》这本书,其中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感恩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霍金,一位伟大的“宇宙之王”,一个身残志坚的病人。运用他的大脑的智慧,来破解宇宙的奥秘。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一位女记者问他:“您被病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您失去了太多吗?”霍金用他仅能活动的三只手指,打出了让在座的听众肃然起敬的一段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可见霍金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是一个深知生命来之不易的人,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残疾而抱怨和气馁,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凭着坚强的意志,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回报社会。

  其实,在社会上抱着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并不少。包公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清官,同时他也是一位孝敬父母的大孝子。有一年他身负官职,准备去出任知县,可是包公的的父母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到任。包公便辞官在家,一心在家照顾父母。几年后,包公的母亲去世,在邻居极力的劝说下,包公才勉强答应走马上任。

  为了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包公宁可放弃到手的官职,也要来照顾父母,这不是感恩的典型例子吗?感恩是一个道德底线,同时,感恩也是我们打败困难的精神。当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是万分感激还是心不在焉?其实,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力量。所以我们始终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社会。总而言之,感恩就是最能体现出真善美的心理态度。我们一定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对我的爱,为我付出了那么多!十二年来,爸爸妈妈把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培养成了朝气蓬勃的小学生,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我要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我要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我爱你们!!!!”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9

  友情,能给人力量;友情,能使人忘去烦恼。友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影响着我们。

  在《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中,更是让人体会到了一只蟋蟀、一只猫、一只老鼠之间浓浓的友情。

  书中讲述了一只因贪嘴跳进野餐篮而来到它从未来过的大都市纽约,拥有着绝妙的音乐天赋、会拉“小提琴”的乡村蟋蟀柴斯特,在时代广场的地铁站遇见了男孩玛利欧、老鼠塔克以及猫咪亨利。

  在这里,玛利欧帮助柴斯特买笼子、买食物,照顾柴斯特,在柴斯特吃掉钞票、和塔克、亨利一起失手放火时,他挺身而出,为柴斯特求情;老鼠塔克则和亨利猫一起,给柴斯特快乐,让柴斯特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通过收音机学会一首首著名乐曲,塔克还成了柴斯特的“经纪人”。

  在同伴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柴斯特也以最出色的表现回报了玛利欧一家和塔克、亨利。没过多久,听柴斯特的演奏会的人越来越多,柴斯特竟成了全纽约最出名的演奏家!功成名就之后,柴斯特却又思念起乡村的生活来。经过亨利和塔克的努力,柴斯特踏上了返回家乡康涅狄格州的火车。   读完书后,我在想:究竟是什么使柴斯特成名?

  是自己的天赋?还是同伴们的帮助、友情?我想,两者皆有吧,因为,学校里的同伴,不是给予了我们友情,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快乐吗?同时,在成功背后,除了亲情的支撑,不是还有朋友给你出主意吗?要是没有友情,一个再富有天赋、再聪明能干的人,没有人支持他,能成功吗?

  所以,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我想:柴斯特的成功,和亨利、塔克以及玛利欧一家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之间的友谊也给了我一些启示。40年里,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有一次,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挂在心上,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在学校中,我们也时时能看到体现同学友谊的事。有一次,我们下楼梯时,摔倒了,门牙也磕掉了一点。

  此刻,在他旁边的来毅等同学迅速地扶起他,往医务室去,并及时通知了家长。当时,要不是几位同学的帮助,还不知会怎样呢!帮柴斯特适应大都市环境的,是它的朋友亨利、塔克、玛利欧;在柴斯特吃掉钞票、即将被赶出家门之际,为柴斯特求情、心甘情愿地去做苦工的,是玛利欧。

  在没有亲人的帮助的时候,是朋友为你付出,是朋友勇敢地承担了照顾的责任,此刻,友情尽显无遗,友情温暖世界!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10

  美丽的文字,和美丽的梦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仿佛薄雾里透过来的和煦日光,化作流动的金色时光,慢慢解释着山高水长,云淡风轻的故事。命运忽闪,主宰出一个人的才能、品性和人格。张恨水渴望红袖添香的才子佳人式的真爱,一生却娶妻三位。在梦幻与现实的距离不知所为,报社生意不好,于是,他开始构思《金粉世家》。

  《金粉世家》写北洋军阀时期国务总理之子金燕西,平民女子冷清秋两人由相遇、相恋、到结果,最后分离的爱情故事。展现一个“香消了六朝金粉”的豪门贵族盛衰史。

  看完《金粉世家》后,我仿佛能深切感受到清秋的一颦一笑,燕西的一哀一乐,深深被浪漫的爱情打动,又惋惜最后的悲剧。。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悲的,有爱情的婚姻就能长久吗?燕西与清秋花店惊鸿般的一瞥;金灿灿的向日葵的灼灼其华;摆在婚床上的心形的百合花。他们的爱情生活在蜜罐里,脸上随时带着幸福的微笑。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只要一个眼神的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两人的恋爱占小说大部分,看出这份爱情来的多么不容易,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一起会长久吗?正是有着金燕西的保证,冷清秋踏入婚姻的天堂。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燕西清秋结婚后,激情少了,而多了一份平淡。每天生活在才柴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里,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没有往日的柔情蜜意,平添一份苦涩和失落。斗嘴赌气演变为无休无止的争吵,矛盾激化,感情渐渐破裂,最终分道扬镳。彼此不是不爱,而是不懂,如何去相守。燕西看不惯清秋的小家子气,勤劳节俭。她也看不惯他的不务正业,挥金如土。有了孩子后,两人又多一份责任,还没来得及发展和调整,就已经宣告婚姻的失败,等待自己就是巨大的伤害。还有就因为两人门第不同、观念不同、经历不同,上演一出劳燕分飞的悲剧。

  当今的社会夫妻分离的事有很多,“出轨”、“婚外恋”、“一夜情”,早已不是人人敬而远之的词汇了。很多男人或女人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虚荣心,把婚姻当儿戏,等离婚后才恍然大悟,后悔自己的无知和肤浅,白白葬送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爱情面前,没有曾经的拥有,天长地久才是真爱的本质。婚姻的长久,不仅仅是过日子,还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和经营,彼此信任。用一颗真诚包容的心去相处,我想婚姻的光泽永远闪闪发光。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11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渴望回报。

  科举制度?它本来是一个为了选取更多人才,让读书人公平竞争才存在的平台。可是它始终抵不过世俗的污染,它变成了大家不再熟悉的样子,变得不再公平,而是权贵们发表个人喜好的舞台。那时的人们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就算是这样依旧有很多人不顾一切的踏上这条不归路,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举上,即使这可能是一场永远没有回报的付出,他们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在通过科举考试的路上,有太多的艰辛和汗水,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但是在《儒林外史》里有这样一群书生,他们不服输有着坚强的意志,勇敢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范进呢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别人都是十年寒窗,可他呢用了五十年的时间,每天都在学习,好像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学习和中举这两件事,就再无其他。可是他的苦读也是建立在家人的奋斗上的,在他读书的时候,他的亲人们过着连米饭都吃不上的日子,他从一头黑发读到两鬓斑白,可是科举制度它没有感情,也许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每个考官他们都有不一样的爱好,也许这次你的文章写得符合这个考官的胃口,那么成功的可能就会是你,但是范进他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是拿着自己的一辈子在跟科举制度做斗争,如果输了,那苦日子就会是遥遥无期的,在他没有成功之前,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低身下气的去求别人,也不一定会得到好脸色。也许在考场上你的文采高于他人,但是没有赏识你的伯乐,或许更多的会是贪欲钱财的贪官,范进他考了五十年,失败了无数次,每一次考试他都是在和命运做斗争,成功了就是无限风光,“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好在范进他还是幸运的,在人生这场漫长的赌注里,他终于赢了,他中举了,本来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范进他却疯了,可能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可是也就在于你能看到多少真相,中举后疯了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就恰恰透露出了,科举制度对这个时代的影响之大,它毁了很多人的人生,很多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它是这个时代的败笔。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它们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成为了学习的机器,那样麻木,没有梦想。

  所以啊,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强点,耐心点,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痛苦会有助于你,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地方撒下阳光。

  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样子。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12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