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读后感 > 正文

《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精选合集3篇 儿童的立场 读后感

2022-11-03 21:14:28读后感
  • 相关推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精选合集3篇 儿童的立场 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精选合集3篇 儿童的立场 读后感

《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精选合集1

《思辨与立场》有感

  原创: 大宁宁

  最近在焦虑自己一直以来的思维模式有问题,只是也没有找到什么靠谱的解决办法,甚至都认不清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天才意识到。2017年,我就读过文森特·鲁吉罗写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忘记了书中讲的具体的操作指南,只记得看完之后,当时让自己眼前一亮,感觉这么多年,自己过了一个假人生。

  找不到问题解决办法的时候,就读书,或许书中自有答案。秉持着这样的想法,今天在樊登读书平台上听了一本书《思辨与立场》,感受颇深。

  当然了,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有用,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存在偏差和扭曲,不管我们自身是否察觉。同时,如果我们不能拥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可能我们很难看清人生的本质,很难体验到良好的生命状态。

  书中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公正的思维,一般具有认知谦逊、认知勇敢、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及思维自主的特质。

  认知谦逊也即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昨天晚上收到一朋友发的文章:喜欢和别人讲道理的人,一般都情商低。看完之后,我并不全然认同里面的观点,但也让我有很多反思。我是否是无知的?我是否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如果我是无知的,我是否总是和别人讲道理?又,我讲的道理别人是否知道?我是否只是在证明自己?或者我是否是个杠精?

  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都不能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甚至也注意不到自己观点中的成见和偏差。然而,我喜欢给别人提建议,更可怕的是,我甚至有可能有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先不说观点正确与否,这种行为就很让人后怕,我竟然假定自己永远都不会无知。由于环境和人自身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谁给我这么大的自信,总是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

  就只这一点儿就能足够看清自己思辨能力的强弱。

  书中还讲到一点儿,自然状态下,我们的生活深植于自己即刻的欲望、痛苦、思虑以及情感。我们迷恋即刻的满足和短期获得,明显不关心个人的成长、洞察以及正真,也缺乏动力去揭示自己的弱点、偏见以及自我蒙蔽。我们心安理得地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我们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我们可以成为的人。这一点儿是深刻的。

  我们很多时候的状态被情绪和欲望主导着,其实,最本质的是我们的思维层面出现了问题。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思维是一切行为的起点。

  情绪和欲求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无从控制也无法改变,只有思维是我们能够直接触及的。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从哪儿开始,都是向前。敢于知道,知识使我们自由。

  愿我们每天都有所获!

《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精选合集2

  从儿童立场出发心得体会

  刚踏入教师行业,从事教育工作,在校读书期间便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学习的宗旨和目的,可如何才能教好书、育好人?这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暑假的校本培训期间,杨立新主任给我们作了一场“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报告,使我获益匪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要教好书,育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童年有其独特的地位,处于童年期的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特点对未来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立新主任提到:要把孩子看做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并且用了日本作家佐佐木赫子的一篇幻想小说《遥远的声音》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那便是,读懂孩子,玩是孩子的权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认识这种天性,并将这种天性加以引导,使“爱玩”纳入教学中,使教学具有“爱玩”的特色。会玩是一种技能,一种创新,试想,一个连玩都没有新意的学生,要想培养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不可能的。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玩,在玩中让学生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孩子的发展,我们国家和民族才有发展,才有希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带着孩子“玩”,在玩中完成教学目标,注意不要拖堂,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玩的空间和时间。作业是学习的一部分,在适量的作业中要有一定的实践性作业,让孩子的“玩”更有目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不要布置一些对孩子无太多益处的作业将学生扼杀在茫茫无际的作业大海中。

  从儿童的立场出发,首先要做的便是读懂儿童。爱玩,亲近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让我们蹲下来,感受儿童世界的精彩。

《儿童立场》读后感通用精选合集3

  坚守儿童立场 追寻教育智慧

——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随感(3)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郭小磊

  三周的集中学习已接近尾声。在白天的认真聆听,晚上的记录整理中,我梳理、吸收着博士们的思想精华。这些先进理念与实施策略以及带给我们的后续深度思考成为指导我们骨干教师前行道路的思想标尺、精神指南!它带给我们的不是狭隘的、程式化的纠缠于零敲碎打的新课程所谓的课程设置、教学流程、师生评价等等技巧,而是开阔的视野、现代的胸襟、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教育观。让我们在新课程长途跋涉中焦躁浮夸或麻木冷淡的老师找到动力、看到方向,会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从而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沿着博士们思想之路走来,我强烈感受到“站在儿童立场”“教育从儿童出发”的精神召唤!站在儿童立场,让教育富有内涵;教育从儿童出发,每个人自由而有道义地高贵存在!教育的本质“为了儿童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沉静下来,以一颗自然、真实的内心面对自己,面对课堂,面对这片纯真的天。

  宁静致远教师是给学生精神生活,创造学生精神生活的人。但准备给与能不能给并不是一码事。站在儿童立场,让教育富有内涵,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从王建军博士《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到李政涛博士《生命自觉与教师实践智慧》到王涛博士《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到王洁博士《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真正启发我们的,是站在发展学生基点之上的教师发展。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什么?不要研究不切实际的东西,要善于找到恰如其分的有价值的问题。站在学生立场,经常思考: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和指导?进而研究:教师需要什么才能实现儿童的需要?教师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在此基础上,做到3个关注,2次反思。首先,关注个人已有经验,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实现三个关注的层层递进必须加强两次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寻找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获得现实的差距。在关注与寻找中,提高自我觉察能力,以便更清晰明了哪些东西是学生该听、该想、该做、该说的,进行教学行为调整。

  为了孩子的学习,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让研究成为常态。用学习、实践、反思、提炼全方位打开智慧之窗,仰望精神、思辨真理、掌握知识、历练能力,为创造儿童精神生活打下自身坚实的精神底子。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若老师、学生都以学习为乐,师生共同享受生长、成长、发展的过程,那智慧会在很多不经意处与我们美丽地相遇!

  深思致慧博士们都关注这样一个现实:公开课犹如营养品,它提升教师,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家常课犹如米饭,它滋养教师,磨练学生,是师生成长的根基,更能影响儿童的有效学力。但现实中,有多老师任务观点对待家常课,为了完成进度采用知识灌输,机械训练,学生难以在家常课中获得思维的快乐、情感的舒展和文化的熏陶。长此以往,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将与智慧渐行渐远。

  我们要关注和研究家常课,努力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与情感的魅力。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发现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经有了什么,他们达到教学目标还缺了什么,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在哪里,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力的差异在哪里。在这基础上,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让问题引导学习;从学生的差异入手,让差异推进学习。课堂上做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该听的听了没有,该想的想到没有,该说的说到没有,该做的做到没有。不把学生的错误当做简单的错误来看,而是宽容儿童自己的思想,去了解他们的思维角度在哪里?利用他们的思维分析,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用适度的“广”与“深”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与精神生长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培养学生思考习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自主性思维、突破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自己丰厚的学养,深度的思考来引领学生获得思维的“高峰体验”,让创新、个性的思维在课堂上“轻舞飞扬”。当然不能苛求每一堂都达到这种境界,但希望有更多堂课让师生共同经历生命中不能忘怀的美妙时刻。

  纯心致真为了儿童,我们在“静思”与“深思”中努力提升,不断丰厚。还是为了儿童,让我们在提升与丰厚中回归。把自己当成学生,用赤纯的童心寻找童年意识,尊重儿童文化,保持儿童视角。发现儿童的现有水平,给他们时间和空间,给他们以应有的权利,按照儿童所能接受的方式提供帮助,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不断观察不断修正与帮助。

  王涛博士通过《一个真正的马语者》让我们觉察,爱孩子,就要想方设法进入他们的世界,用孩子特有的方式进行交流,那么孩子们一定会无法抗拒,真心应答。他认为如果教育是0到10的过程,那么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在于0到1的过程。这一步就是用爱一颗孩子的纯心去改变孩子的心。心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真正改变。若心未改变,即使行为变了,那也是暂时的,不长久的。如何让孩子与我们“心心相印”?在与孩子相处时,让自己的心“柔软”一些,不要把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理解童趣,欣赏纯真。让自己蹲下来,低些,再低一些,按孩子的意愿接近他们,体悟孩子的体悟,适应孩子的适应,和孩子一起寻找快乐、寻找幸福。只有这样,进入孩子内心,才能通过孩子内心的变化改变孩子的行为,实现从1到10的快速飞跃。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假想成学生,备课时降到学生层次来思考在这节课中应获得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老师在这堂课上展示些什么。上课时,真实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再为了实现课堂精彩而“巧妙”地引学生走向老师的“预设”。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保护学生积极的求异性,思考的多样性,洞察的敏锐性,想象的丰富性,灵感的活跃性,让孩子像禾苗一样以一种自由舒展的姿态,健康向上。

  回归教育的本原,坚守儿童立场,才能在教育之路上智慧行走,收获幸福。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