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读后感 > 正文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3篇 与但丁讨论神曲解读

2022-10-27 11:11:00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但丁与神曲读后感3篇 与但丁讨论神曲解读,欢迎参阅。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3篇 与但丁讨论神曲解读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1

  威廉.布莱克,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他的译介也不多。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永恒的福音》、《天真与经验之歌》、《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等。他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住在伦敦百特街(Broad street)28号,由于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后来为了家庭,他去雕版印刷作坊工作。他的一生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在同时代人眼中,威廉.布莱克是一名才华卓绝的的圣者。有人说“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和他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

  布莱克一生浓厚的天启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预言性、宗教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诗作内容以神秘、宗教及象征为主要特征。他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他不理会禁锢心灵的传统宗教。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唯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诗歌是精神革命的圣经。他,这个见到过上帝和天使的作者,因此而成为现代精神的先知。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对华滋华斯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画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馆藏十分丰富的专馆;剑桥大学会有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国内一学者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只有充满敬畏的潜心阅读也许才是较恰切的选择。

  布莱克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2

  迷失在了黑暗森林里的但丁,在诗人维吉尔灵魂的救护下,穿越了地狱与炼狱。

  在地狱里的灵魂,带着沉重的罪孽接受严重的惩罚,在魔鬼的鞭笞之下,承受着无尽的折磨。形形色色的灵魂与鬼怪,地狱的世界是黑暗而没有希望的。然而,但丁所描写的却并非是地狱的绝望与痛苦,而是更接近于现实的描写。

  在地狱里饱受煎熬的灵魂,未必十恶不赦,违背了中世纪禁欲主义与道德礼教的约束,如保罗和佛兰切丝卡这对痴情恋人,但丁的言语中没有丝毫隐藏对其同情与感动。虽然有所矛盾,然而,对爱情的肯定,一定程度上是对人本性的肯定。

  而另一方面,对于颠倒善恶,破坏国家安定的教会,干着买卖圣职,敲诈勒索、荒淫无度、迫害教徒等丑恶的行为的教皇、主教、教士,尽数落入了地狱之中。这无疑表达了但丁对于这些“日夜在那里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的人,强烈的批判与痛斥。

《神曲 天堂篇》是神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亦是灵魂经过了地狱与炼狱,洗涤罪孽后得到救赎的最后一重境界。如同噩梦之后的美好,但丁化身为那幻游的灵魂,在迷失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天堂所在。

  贝阿特丽切出现,带着耀眼而慈爱的光芒,她曾经是一位修女,却为“惯于为恶甚于为善的人”从修道院抢走,这其中的苦痛只剩下“上帝”知晓。然而,自她出现开始,始终环绕着希望与神圣的光芒,一度让他无法睁开眼睛。

  中世纪的世界,带有特定时期的宗教性与蒙昧性。然而,《神曲》之中,但丁即使挣脱了地狱与炼狱,到达了天堂,描绘着极乐世界,仍旧并未摆脱其现实性——而从他们的对话之中,虽然没有鲜明直白的披露,却对可清晰感受到但丁对于教会腐败的批判,为恶的人们披上了教士的长袍,虚与委蛇;新兴市民阶级的贪图私利,对金钱的追逐,使资本主义关系渐渐滋生罪恶。

  在这样的现实之中,该如何唤醒渐渐为黑暗与罪恶所蒙蔽的人心?

“如果受强迫者对强迫他的暴行毫不妥协时,才是受暴力强迫,那么,这些灵魂就不能因此得到原谅;因为,意志如不愿意,就未熄灭……世上独一无二的真理,若不照耀我们的心智,我们的心智就永远不能满足……”

  但丁将真理比喻作神圣的溪流,清晰地表达出了当自己心中疑虑得到解答后的豁然——而贝阿特丽切就像是一盏明灯,瞬间将周遭混沌的黑暗打破,为但丁指引了方向,也揭示出关于真理的探讨,更是强调了人类应具有的“绝对意志”,不应为恶,更不应屈服于任何暴力或其他因素。在暴力驱使下的行为无法得到谅解,一样带有深重的罪孽。

  可以想象,当一个社会禁锢着真理,在那无形的暴力之下,驱使着人们相互残杀,在人的心中播下罪恶的种子,理所当然地为恶,没有了是非黑白,那是比炼狱更可怕的世界。然而,勇敢说出了真理,捍卫着真理的人,却会到达天堂。

  只有天堂九重天,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只有为了捍卫真理的灵魂才能到达幸福的天堂。

  但丁对天堂的歌颂与赞美,是带有梦幻性的。高唱着颂歌的天使,潺潺的流水,绝美的鲜花,耀眼的光芒……善与真是永恒的存在。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3

  一 概括:序曲,人生迷途在一个黑暗森林,山顶光亮象征理想希望,遇到豹(淫欲)狮(强暴)狼(贪婪),维吉尔是仁智的象征,用理性知识消除恐惧。分地狱炼狱天堂三章。

  二 思想性:

  满隐喻和象征性,鲜明的现实性和倾向性,采用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方式,内容映进现实,让世人历经苦难摆脱迷途,寻求政治道德的解脱。

  1借助中世纪处置谋杀犯的酷刑,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终将消失,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必将摆脱中世纪束缚与宗教神学桎梏的需求。

  2歌颂现实生活,鼓励人们在现实中遵循理性,

  3赞扬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实的斗争兴趣,以人为本,重现实生活价值。

  4反对中世纪蒙昧主义,提供文化尊重知识,歌颂人的才能与智慧。

  5局限性:歌颂现实生活为来世永生的准备,揭发教会又不完全反对神学。

  三 艺术特色:

  1多层次色彩的形象描写,表达诗人精辟抽象的哲学神学观,又赋予巨大的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

  2多姿多彩的鲜活人物刻画,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有象征性和寓言性,个性鲜明;

  3写人绘景时,采用源自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的通俗比喻,产生不寻常的效果;

  4隔行押韵连锁循环,民间流行的格律三韵句;

  5用俗语写作,促进意大利语言的统一。

  四 主题:

  从字面上,讲人死后的灵魂状态;从寓言上,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道德上,讲堕落人们的道德拯救;从神秘上,讲人类如何超越现实困境走向完善之旅的思考。是一部人类精神向圣爱其实的灵魂之旅之作。

  五 寓言性质

  1亡灵预言书:讲述彼岸的亡灵故事,让人行善。

  2人生寓言:森林篇是彼岸的折射,个人叙述森林经历,表达对现实生存的思考,人的原欲导致的命运多舛。

  3摆脱迷途的方式:用知识和理性可以避免人犯错,外在性的只能灭原欲,人要从宗教信仰达到内心至美。

  神曲借用了双重身份:主人公是自述者,诗人是讲述者。文本与现实的二元性融合,“这些见闻,正待我的正确记忆来叙述。”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