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周围的空气6篇(我周围的环境空气)

2022-11-06 00:00:00综合范文
  • 相关推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周围的空气6篇(我周围的环境空气),供大家阅读。

周围的空气6篇(我周围的环境空气)

周围的空气1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重点难点:

  学习的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认识。

  学习的难点: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书写和记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

  教学思路:

  一般包括学习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内容。在学习氧气时,首先要牢固掌握氧气的性质,再根据性质去了解氧气的用途及制法等,还要将知识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氧气的性质,重点掌握氧气的试验室制法化学性质。学习氧气的制法,重点掌握氧气的试验室制法,应包括所用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该气体的检验与验满方法以及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内容。

  中考分析:

  近年来中考以氧气性质实验、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操作为核心,考查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还联系各地空气污染的问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1 空气(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 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三、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

  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一、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 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白磷、汞、红磷)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 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1/5。

  3、实验成功的关键:(1)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作上述实验

  (2)进入瓶中谁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红磷量不足 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

  课堂练习:

  1、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试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2、燃烧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3、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归纳出空气的组成:

  提问:(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教学拓展

  课题1 空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⒈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⒉通过观察图片表格、讨论交流,归纳空气的主要用途,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保意识。

  【学习方法】阅读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引入: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提出问题1】氧气具有哪些用途?

  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归纳出氧气的用途

  学会从图片中挖掘信息,培养自学能力

  【阶段小结 提出问题2】

  引导学生讨论教科书p25的一组讨论题,分别总结出氮气的相关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

  分组讨论,

  温故知新,学会对同一现象,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阶段小结 提出问题3】

  氮气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教材,分析可能具有什么性质。

  暗示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讨论稀有气体的用途

  两人一组对决,记忆、互查三种物质用途的掌握情况。

  及时记忆落实

  投影展示图2-8,请同学们说说由这幅图,你获取了哪些信息?由此想到了什么?

  畅说欲言。

  提高识图能力

  组织讨论:

  1、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分组讨论,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归纳空气污染源、污染物、防治办法。

  教育目的

  展示当地当日空气质量日报

  阅读资料,了解空气质量预报的意义和指标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化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可用漫画、短文、框图、或以“我想说……”为题等,总结知识或告诫世人爱护环境均可

  自由发挥,自我表现

  布置作业

  【总结】本课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信息,辅以学生当地的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自由发挥、自我表现,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常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是完全适宜的。当然,本课还可以搞得更活些。

  课题2 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铁(fe) + 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

  磷(p)+ 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o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3、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1)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2)缓慢氧化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4、化合反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介绍:

  (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吸入100%的氧气,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反思:本课题是全书的重点,学生理解容易但不能灵活运用,我认为应在课后通过反复练习进行巩固!

  【练习】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①灯泡发光 ②石蜡熔化 ③石蜡燃烧 ④光合作用 ⑤动植物的呼吸

  2、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氧气在常温下为_______色,_______态,固态、液态为_________色。

  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

  ③氧气__________溶于水(填“易”或“不易”)。

  3、下列四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水→氢气+氧气 b、氢气+氧气→水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d、木炭+氧气→二氧化碳

  教学拓展

  教学拓展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据生成 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从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 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c. 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二氧化锰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h2o2) ————→ 水(h2o) + 氧气(o2)

  b.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空气

  空气

  除去二氧化碳

  干燥

  氮气

  液态空气

  降温

  加压

  升温-196℃

  液态氧

  升温-183℃

  氧气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补充练习测试题:

  (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

  (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3)从液态空气、高锰酸钾、双氧水三种物质制氧气时,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4)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

  反思:实验很有趣,但学生在实验后似乎收获很少,以后教学中可以先讲后做,再讲,最后通过学生实验进行巩固。

  教学拓展

周围的空气2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21%78%0.03%0.94%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现象

  碳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产生大量白烟

  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铝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

  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 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都放热

周围的空气3

  课题一:空气【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初步了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技能目标: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难点】学生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言】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入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哦,没有。那么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提问】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2、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总结】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二、探究活动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师边介绍演示新教材[实验2-1]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三、归纳总结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1、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1/5;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四、课堂练习【投影】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1) 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209.9℃,沸点为-1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五、学生自学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2、保护空气。【板书设计】课题一: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1/5;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三、保护空气【教学后记】课题二:氧气(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铝箔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铝箔等物质的燃烧现象。【教学难点】对“氧气不易溶于水”这一结论的探究活动。【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用品】已制备好的氧气、木条、木炭、燃烧匙、酒精灯、火柴、坩埚等【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言】师:什么是物理性质?(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展示】一瓶已制备好的氧气,正放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氧气的物理性质?生: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师: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如下表:颜色气味状态标况下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较熔点沸点是否易溶于水无色无味气体1.429g%略大-218℃-180℃不易【演示】教材中[实验2-2]。(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结论】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2-3,实验2-12,然后填好下表: 实验名称实验现象反应文字表达方式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教师必须强调硫、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何不同)【提出质疑】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交流讨论】【现象】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请该生用手触摸集气瓶的外壁,感觉烫。)【结论】铝+氧气氧化铝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老师与你们一起做过四个实验,这四个实验的反应文字表达式告诉了我们: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际上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对吗?师:由于空气中的氧气会计师相对较少,所以物质燃烧的程度不如在氧气中剧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第二环节:归纳总结师:本节课我们用实验探究法探究了氧气一个重要物质性质——不易溶于水的气体。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标况下),不易溶于水的气体。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师生的合作实验,探究了氧气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较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2、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第三环节:课堂练习1、硫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生成 气味的气体,并且都放热,不同的是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2、能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并生成一种无色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物质是 。3、空气中有氧气,用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第四环节:作业布置1、写出木炭、硫、磷、铁、镁、铝及蜡烛分虽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庆的文字表达式。(用填表格式)2、预习第31-32页的教材内容。3、讨论:空气中也有氧气,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纯氧中剧烈?【板书设计】课题二: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教学后记】课题二:氧气(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分类。技能目标: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教学重点】探究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用品】烧杯、玻璃棒、水【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激发兴趣(1)化学小魔术:不燃的小手帕(2)影片片断欣赏: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二、导入新授上节课我们做的一些实验和刚才小魔术中酒精的燃烧都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我们能不能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呢?三、探究合作1、分组讨论:(1)下列反应有哪些共同点?a、碳 + 氧气 二氧化碳b、硫 + 氧气 二氧化硫c、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d、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e、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2)联系实际谈谈氧气有哪些用途?2、师生共同总结:(1)从(1)(2)(3)(4)四个反应中归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化合反应。(2)从(1)(2)(3)(4)(5)五个反应中归纳:物质夺取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具氧化性。 四、创新应用1、在一只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a、木碳 b、铁 c、磷 d、硫2、酒精在氧气中燃烧是不是化合反应?为什么?四、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1)从(1)(2)(3)(4)四个反应中归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化合反应。(2)从(1)(2)(3)(4)(5)五个反应中归纳:物质夺取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提供氧的物质是氧化剂。(3)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高温条件下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具氧化性。【教学后记】课题三:制取氧气(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实验室可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用品】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匙、氯酸钾、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1、纪录片欣赏:中日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2、二、导入新授氧气除供给呼吸与支持燃烧外,还广泛用于气焊、炼钢、登山、潜水和医院抢救病人。我们需要的氧气包括上节课中用到的氧气是怎样来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四、究实验1、实验探究1)加热纯的氯酸钾并观察。2)加热纯的二氧化锰看是否有氧气放出。3)在热的氯酸钾中迅速撒入二氧化锰并观察。4)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并收集?2、实验总结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c、加热 d、收集氧气 e、将导管移出水面 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四、创新应用1、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甲烷,甲烷比空气轻且极难溶于水,选择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甲烷?2、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氯酸钾 2)电解水 3)在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哪一个?为什么?五、书设计 氧气的制法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c、加热 d、收集氧气 e、将导管移出水面 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教学后记】课题三:制取氧气(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实验室可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方法制取氧气。2、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用品】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匙、氯酸钾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a) 纪录片欣赏:中日登山运动员征服喜马拉雅山。b) 抢救“非典”病人时为什么要输氧?六、导入新授氧气除供给呼吸与支持燃烧外,还广泛用于气焊、炼钢、登山、潜水和医院抢救病人。我们需要的氧气包括上节课中用到的氧气是怎样来的呢?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节《氧气的制法》。七、探究实验1、 实验探究1) 加热纯的氯酸钾并观察。2) 加热纯的二氧化锰看是否有氧气放出。3) 在热的氯酸钾中迅速撒入二氧化锰并观察。4) 怎样才能制取氧气并收集?2、 实验总结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c、加热 d、收集氧气 e、将导管移出水面 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四、创新应用a) 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取甲烷,甲烷比空气轻且极难溶于水,选择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甲烷?b) 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现有以下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1)加热氯酸钾 2)电解水 3)在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哪一个?为什么?八、板书设计 氧气的制法1)纯的氯酸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缓慢放出氧气。2)加热二氧化锰始终不能放出氧气。3)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就能放出氧气。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5)催化剂和催化作用6)制取氧气的装置:固固加热装置7)氧气的制取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装药品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c、加热 d、收集氧气 e、将导管移出水面 f、熄灭酒精灯 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8)氧气的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重)【教学后记】

周围的空气4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0.0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 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现象

  碳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

  产生大量白烟

  硫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镁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铝

  铁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kclo3mno22kcl+3o2↑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 (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 (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

  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都放热

周围的空气5

  (一)

  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这一课从谈谈你认识的空气开始,到捕捉空气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没有像以前在有关空气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灵清。所以,这节课的气氛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学生兴趣极高。特别是捕捉并感受空气以及画风这个活动。

  (二)

  在讲解空气的特点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后面又会讲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里学生会问:既然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电扇在吹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

  这里就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跟学生解释空气的特点就要特别讲明:空气直接触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间接进行感受。

周围的空气6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占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炼钢等;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5)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生成新的物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知识巩固

  1.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co2) c.二氧化氮(no2) 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变质、铁锅生锈 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 )

  a.氨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d.机动车排放尾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清新的空气 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 c.蒸馏水 d.牛奶

  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7.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8.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 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9.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参考答案: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