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5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2-10-13 19:48:00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5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供大家参阅。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5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的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中常见有如“放羊式”、“灌输式”、“表演式”等多种“低效”现象,牵制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这些低效课堂,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需要教师积极创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提高;小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经广西教育学院教学研究部评审同意立项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在我区开展已一年多,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我以为我们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很必要,查找出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低效现象,探寻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策略。

  1.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现象

  1.1放羊式课堂;片面理解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教师放弃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放手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非教学活动过多、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导致教学的低效。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是目标明确的教学,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并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努力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1.2灌输式课堂;满堂灌的讲解、传统的讲授。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习惯于“讲课”,试图努力把书中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师始终主宰着整个课堂,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忽略学生思维的启迪,忽略学生能力的生成与发展。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问题”不具备启发性、“活动”不具备主动性、“讨论”不具备探究性,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教学应当是: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1.3表演式课堂;这种课堂因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表现而脱离于“常态课堂”,常见于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等,由于整个过程都是预设好导演好的,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发展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其有效性不言而喻。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常态课来实现,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应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让常态课去除表演课的刻意雕琢、华而不实,同时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有效”,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是前提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备课,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准备好适当的课堂练习,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充分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在下校听课中,常见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出现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容量不当、甚至一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散乱等现象。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达到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2.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但要注意几个原则:①“兴趣”原则,既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②“激励”原则,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与肯定。③“自主”原则,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3.课堂教学“有效”,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是关键

  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3.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3.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3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4.课堂教学“有效”,讲、学、练相结合是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做到讲、学、练有机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却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4.1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如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均应当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4.2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如复杂的提问语言、习惯性的重复语言、慢节奏语速、离题了的故事等。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4.3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中,也必须有合理、充分的练习巩固环节,以有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中的教师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被挤占,甚至有不少教师习惯于将课堂练习安排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果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后面,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需要我们把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我们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去做。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2]崔峦在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2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对象,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有效果。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地,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品格、修养及情操的重要阵地,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高低,还关系到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离不开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当学生进入“愤”的心情时,教师“启”,当学生进入“悱”的心情是,教师“发”,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传统的教学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如果仅仅让学生看到一张静态的挂图,然后让他们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气势。但对于北方没见过江水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想象。既然不能身临其境,理解是可想而知了。如果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视频,效果肯定非同一般。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听一段钱塘江潮来时的声音,让学生先学会听,让他们说一说听着这潮水的声音,会想象到一幅怎样壮观的画面。然后再放一段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让学生能够耳闻目睹,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汹涌波涛,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学习这一课。语文课堂上,我还经常让学生当“小教师”,上台领读,教同学生字等,每两周还要评出“朗读之星”“发言之星”。正是这些“榜样”,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模仿对象,激励着他们不断进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各个争当榜样。

  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入语文天地,为学生开启一扇文学之门,使他们能在语文世界里遨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叶圣陶《瀑布》这首诗时,瀑布的景象是雄伟壮丽的,但是,诗中所提及的瀑布的声音“叠叠、阵阵”;瀑布的景色“珍珠的屏、白银”,还有那“如烟、如雾、如尘”,如果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仅凭文字和图片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声势和美姿。此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图、文、声的综合处理,向学生展示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同时配上课文朗读录音,刺激学生的视、听觉神经,让学生领略瀑布的美。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了,语文课堂就会鲜活起来,就会绽放异彩。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而是师生“问”“答”的互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一是与教师思想的交流;二是从教师那里得到肯定,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不仅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就能起到有的放矢的功效,唤起学生的注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及时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以及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提问的实效性,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分层提问的原则。对于优等生来说,太容易的问题无法刺激他们的思维,不利于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讲,过难的问题让他们备受压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课堂问题,可针对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也可针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深浅度上有所区别。

  四、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其实,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呈现出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深入开展自主学习,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有时,学生的拓展延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准备话剧表演。在课堂教学中把文学作品改为话剧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景中去,在小组内进行故事复述,理解课文的文学性。从课堂的实效性来看,学生记得牢,巩固较好,理解深刻;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3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2.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2.3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3.1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3.3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重庆市开县南门镇花林中心小学平顶完全小学 徐克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出现的同时,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内容设定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1.分析编者意图

  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教材特点

  备课时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

  3.活化例题,教材重组

  教材中有的例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紧,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活化”例题,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生活实际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即将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例如: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例3,对于农村学生,学校没有礼堂,我备课时在课件中将“学校礼堂”改成“学校多媒体教室”,这样,将学生陌生的东西变成了学生熟习的事物,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同时,又渗透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理念。

  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教学的价值。因此,教学过程各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学的有效性。

  1.复习铺垫内容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和联系性强,因此,复习铺垫的`内容应与本堂课新的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知识迁移和联想的内容,才能最大发挥效应。

  2.新知识点教学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教材的特点是将知识点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但教学中教师应分清主次,把握教学重点。

  3.重难点、关键问题突破的有效性

  教学中,老师要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突破。我们的学生习惯了接受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相对较差,尤其是几何知识,是学生的一大难点,怎么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老师要对教学的知识点加以分析,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4.巩固内容的有效性

  新一轮教材注重一课一得,在每一个例题后面都安排了“做一做”。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做一做”,在每个新知识点的教学后,利用“做一做”让学生对新知识点进行巩固,而且,教师通过这些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针对性地进行补救。同时,教师还应根据知识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通过这些巩固练习,让学生对新知识点多角度进行强化,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5.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生活化,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们常常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提出问题,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课外学习。如何有效设计这些课外延伸的话题呢,老师们要将课外延伸的话题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又要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是完全可能完成的任务,否则便是空中楼阁。例如:在教学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后,教材中有一个习题是让学生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完成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让学生调查本班男女学生运动会上的成绩统计,学生刚开完运动会,还沉浸在运动会的喜悦之中,兴趣浓厚,都能较好地完成了这上任务。

  三、学生作业的有效性

  1.作业形式多样化,具有趣味性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皮亚杰语)。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正应还其本来面目。

(1)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

(2)设计一些制作或者创作,做到“寓做作业于创作中”。

  2.作业数量个性化,出现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作业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作业的设计应是个性化的,有选择性、层次感,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及数量各不相同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必做题(A类学生完成)、选做题(B类学生完成)、挑战题(c类学生完成)。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5

  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重要部分,社会和教育领域对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就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为两点进行分析: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综合能力

  引言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状况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中地理的改革与发展。

  一、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变得更加积极,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地理课堂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虽然很活跃,学生对地理学习都非常的认真积极。但是这种状况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并没有更深入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完全按照相应的探究步骤机械式的进行学习,学生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学习,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效率变得非常的不理想。新课改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地理教育的发展。

  二、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被引进实际课堂的教学中[2]。多媒体能够将文本中的信息转以图片、声音、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数地理知识比较考验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立体思维,同时有部分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通过教师的板书讲解有时不能够很好的了解教材内容,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教师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海水运动波浪、潮汐、洋流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海水是怎样运动的,从而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情况,掌握洋流的分布情况。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要合理的应用多媒体,发挥其教学作用,提升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高中地理是一门需要师生之间不断互动的课程,良好的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的理解和注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例如,进行《地球运动》学习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提出几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地球仪在围绕着什么转动?地球运动有几种方式?地球运动的方向什么呢?这样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学生的思路会不自觉的引入到学习中,课堂氛围也会因此变得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三)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进行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机械式的记忆、练习来学习地理知识,但对于地理中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来讲,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用,而且学生会因此浪费巨大的精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知道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地理中地图的使用和学习的能力等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爱思考,能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相对于其他科目比较抽象,学生再进行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3]。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学习《农业区位的选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来进行教学,如我国部分地区的梯田、澳大利亚的牧场等,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是牧场,有的地方是梯田或者是水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对该课程的解释,是自然环境与经济状况导致农作物的不同。教师随之引出相关的概念,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利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定义,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但可以增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丰富地理课程,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中地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宁,叶滢,胡宝清.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3(24):151-153+156.

[2]李善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2):48-50.

[3]王之凤.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甘肃科技,,26(13):201-202+122.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6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任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首先,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如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等等。

  其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就必须不断地优化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使之最大程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值、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最后,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生活味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二,启发式方法,感受数学的“抽象之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先予启发,让学生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有位教师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三,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亲历中获得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先画一个底是20厘米,高是10厘米平行四边形。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应当转变角色,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校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行为必须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看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的还看了: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之我见

  2.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的意义浅析

  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4.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5.谈谈游戏进入初中数学课堂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7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初中数学相对来说比较乏味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水平较差。由此可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问题,探索适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今后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路。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现状

  初中数学课堂经常能看到这些现象:上课不听讲,无心学习,搞小动作,纪律极为涣散,有时还做一些干扰学习的同学调皮事情,对教师精心的讲课无动于衷,一节课的时间白白浪费,导致课堂教学没有效果。放学之后,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有的时候写一些,错误不断,丢三落四,不求甚解,一些学生干脆不写,到学校找优秀学生借作业,抄写作业,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探索、不思考。课堂教学教师引导都不学习,课下就不用说动脑筋主动学习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教学,削弱了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我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出如下改革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创设情境,活跃思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必要。因此,在教学中,初中数学老师要在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分层次提出要求,老师根据对学生水平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级,并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

  第二,要想法设法鼓励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反复进行训练,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第三,老师对学生要多进行表扬,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正好处于比较有个性的时期,因此,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要学会包容,并设法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第四,老师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进行,这样刚开始学生可能不适应,时间长了,习惯了就会觉得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利。

  2、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数学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更要指导学生去学,不应该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要培养学生会学。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样的,其他教学方式也应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自己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终生受益。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传授提出问题的方法,提出有价值、有意义、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做到简明扼要、开放启发、趣味严密。教师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经过周密的思考,语言清晰精炼,难易适度,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知识背景下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调整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动力,有激情去学习知识。

  3、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成就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为此,老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创设精彩的课堂开头,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从与知识有关的科学故事开始,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现实开始,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参与其中。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使课堂变的其乐融融。学生也会在活跃的环境中,学到该学的知识。

  4、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也为以后学生在社会上与他人交流打好基础。为此,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小组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做到合理分组,并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只有这样,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有效完成教学目的。

  5、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

  数学教育应尊重学生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都采用一种方式一份教案,其实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弱一点的学生之间如何做到协调,知识如何能因材施教而得到普及,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所以,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看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因为自身的能力、家庭环境、潜力的倾向而存在不同,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育应该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因材施教,从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出发开展数学教学。此外,应积极响应新课改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初中的数学教育可以从制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进行。

  作业练习及评价考核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层级,或者把一个年级按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级组合。

  数学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要改变当前初中数学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下一页更多精彩“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8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氛围

  长久以来,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老师说了,要这样做”、“老师不让这样做”…… 这些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的思想遭到限制,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教学中,教育者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此外,老师还要能虚心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的氛围,学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二、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造成形式和内容, 具体和抽象, 感性和理性的脱节, 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枯燥无味, 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 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善于捕捉、设计生活情景, 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1.生活情境中探究数学问题

  1.1紧扣生活, 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 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直接的出发点, 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如教学圆的认识中理解定点, 定长概念时, 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操着绳子的小球抡动会形成什么图形, 园林工人怎么画圆。再引导思考: 为什么这些圆会画的这样好?在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定长、定点、什么是圆, 怎么画圆。

  1.2模拟生活,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 挤出时间, 腾出空间, 创设表演环境, 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 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 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

  1.2走进生活, 使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但有些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 到实际生活中学习。

  2.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2.1加强操作, 把理论数学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教了“ 比和比例”, 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让学生测量计算校园里树的高。高大的树怎么测量? 多数的同学提出爬树用绳子测量的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影子, 再应用学到的比例知识, 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2开展活动,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生活问题。未来的公民必须会用数, 必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 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善用学生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知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超越自我。

  四、实施激励评价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目标达成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

  五、注意课后延伸。

  小学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的工具”。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课后延伸去巩固数学的做法。

  如在学习“分类”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把在家的分类情况再带到课间和学生互相交流。从而进一步巩固分类方法,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活动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构建和谐氛围,贴近学生生活,善用学生的错误,实施激励评价 ,注意课后延伸。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块状”教学形式的突破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教学形式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解放学生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促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教育的初衷。但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推进过程中,由于小组合作的过度使用,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变,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人为割裂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中间缺少合理的串联,让数学课堂变成了块状形式。块状教学形式乍看起来似乎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单位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其实深入探究之后会发现这种教学形式并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不能系统的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也是与课程目标相背离的。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相应的对策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

  1.提高教学设计的体系性,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想要课堂真正高效起来,必须首先要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应对教学生成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前提工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注重提高课堂内容的体系性,为打破课堂教学的块状教学形式奠定基础。首先,教学设计要结合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设计符合数学学科的学科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为教师设计课堂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次,教学设计要完全把握住教材整体体系,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个教材中的组成部分,用大体系理念去观察和思考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无论是知识的迁移还是延展,都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第三,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细微差别,提高课堂教学预设的系统性。课堂教学预设是教学工作的预演,只有在预设过程中关注到教学的系统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做好这三个方面,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就能有效的突破教学的块状形式。例如《认识更大的数》这一单元中,要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在预设“数一数”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根据教材目标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炼出本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在预设教学内容时,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内容自成体系,也减少了课堂呈现形式上的“块状”。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参与课堂的问题,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是万能的,在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往往成为优秀学生的展示平台,很多学习内容无法被完全而且深入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为学生抄袭作业提供了便利,也让学生的学习没有效果。这种低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内容被严重的分裂,教学的体系性大打折扣,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被无效的合作学习时间所挤占,学生的知识体系被阻隔。小学数学教师要着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要精炼合作学习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比例,小组合作的内容也要挖掘可供思考和探究的内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体系的。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巡视和指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投入到思考之中,压缩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最终促进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系统讲解和理解。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能压缩合作学习的无效时间,也就能从时间上减少块状形式。例如《线的认识》教学中,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是“点与线的联系”,教师出示了明确的合作要求,并巡视指导学生快速完成过一点画直线、过两点画直线和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这三个问题,然后和本节课之前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促使学生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完成教学目标。

  3.教师要明确课堂中承担的角色,注重建立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系统性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当中之所以会形成块状教学形式,其中之一的原因便是教师在高效课堂之中的角色意识比较模糊导致。教师在高效课堂当中并不是完全的丧失主导地位,而是有绝对主导转变为引导和促进,对小学数学科目来讲,教师依然承担着主要的讲解、过渡等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之外,其余时间都要承担起内容理解的引导、重难点突破等,要更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同时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任,通过调整发言机会、学习形态等,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验算能力等解题能力。知识体系建立起来、越来越完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的系统性才能得到保障,课堂的教学形式自然变得流畅,块状教学形式被打破。例如《平移与平行》这个内容的学习之中,教师创设了画一画、折一折、移一移、说一说等教学过程,教师在这几个教学环节之中巧妙的引导和串联,让学生自然过渡到每一个环节之中。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一气呵成,教师的角色承担恰到好处,教学过程非常流畅。

  面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块状教学形式,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积极认真的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总结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力争让高效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教师选择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更为开放,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在这种教学下的课堂中思路变得更为宽广,但一些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暴露。这些弊端的有效解决将决定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因此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并且探究了解决这些弊端的方法。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缺点分析

  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四个方面。(1)小组合作教学的成果并没有教师之前预期的好,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地融入这种教学氛围中。(2)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出学习方法,轻松的课堂下学生学习的知识量逐渐减少。(3)小组合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但很多学生受可以负担重的影响,并没有进行预习工作。(4)小组合作教学下,教师并不能将自己的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从教师那获得的知识变少。这四点可以说是小组合作教学的缺点,这些缺点制约着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

  二、如何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中的运用弊端

  根据小组合作教学的弊端,本文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解决举措,来完善小学数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法。(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中。(2)教师的能力是教学质量的有利保证,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小组分工明确。(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分配时间,要适当的给学生灌输学习方法。以小学数学中分数的学习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再进行解题训练,在解题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小组组内分工,解决不会的习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全面的教学。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力度逐渐增大,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小组合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这是在保证了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本文探究的解决小组合作教学弊端的方法将能改善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_小学数学论文

  论文导读::《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论文。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论文发表。”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 (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学生独立列举并填表,教师巡视,收集两到三张作业纸。

  投影展示交流学生的不同列表,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并列举。

  预设学生的列表情况有这样几种: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列举,就可以做到既不遗漏也不重复,从而找到所有的答案。(板书:有序、不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 :有序的填表是对操作的升华,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填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 “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

  4、比较面积,发现规律。

  设疑:如果你是王大叔,想种更多的花,你会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面积的大小。

  探究:仔细观察表中的长、宽和面积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进而发现隐藏的规律,既是对知识的拓展,又可让学生感受有序列举的价值。】

  第二层:教学例2(分类列举)

  1、呈现问题,理解题意。

  谈话:解决了围花圃的问题小学数学论文,接下来王大叔要去购买一些花苗了。

  出示情境图::“购买下面的花(兰花、月季花、玫瑰花),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

  提问:“最少买1种花,最多买3种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买1种花,也可以买2种花,也可以买3种花。

【设计意图:运用围花圃的素材过渡到购买花苗,这样的情境创设更具有连贯性。通过正确理解题意,为下面的的分类列举奠定了基础。】

  2、分类思考,完成列举。

(1)学生尝试列举。

  师: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法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举出所有情况。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论文发表。

  投影展示学生的练习。引导学生先分类再列举。

  预设学生有以下这样情况:无序列举;全而有序;顺序相同,形式不同。

(3)填表列举。

  谈话:我们也可以使用表格来分类列举。

  提出要求:你会在表中画“√”表示各种具体的购买方法吗?学生尝试填表列举。

  购买方法

  只买1种花

  买2种花

  买3种花

  兰花

  月季花

  玫瑰花

(4)小结。

  解决问题时,分几种情况去考虑,也就是分类去思考。(板书:分类)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有序地进行列举。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同时使学生感受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增强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三)对比分析,感悟策略

  刚才我们解决了王大叔的两个问题,我们都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在列举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充分感悟和理解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四)运用拓展,形成策略

  1、练一练。

  图文出示题目,自主读题:一张靶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集体订正,投影展示不同的列举方法小学数学论文,并比较优化,提醒学生注意有序思考。(注意重复答案,两个16环只要答一个就行了。)

  2、拓展练习:

  提出问题:任选1、2、3这三个数字中的一个或几个,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数?

  引导学生从组成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这三种情况有序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的'练习巩固新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谈话: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师总结: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列举时我们还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画图、列表等策略。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内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论文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就要从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入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在生动、具体、熟悉的情境中快乐学习,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在为学生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

  每一堂数学课都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和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设定教学情境的时候,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效发展。所以,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始终围绕这本课的教学目标展开,发挥设定情境的促进作用,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师设定的数学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师引导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束缚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应该具有新时代的气息,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一课时,我播放了北京申奥成功时的片段,并且出示了各个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运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激发出了学生的爱国之心。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

  教学情境可以分为很多种形式,比如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问题情境、比赛情境、故事情境等。不管教师采用哪种形式,都要从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设定具体的情境。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创设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的教学情境,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创设一些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通过数学本身的学科魅力来感染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来。

  二、深入研究教材,传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输入有效的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有效的数学知识指的是他们还不知道和了解的数学新知识和新材料,需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内容。教学内容的设定是否有效与数学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一,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需要有效的数学知识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学到了应有的数学知识才能说是教学的成功。第二,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有效的数学知识量。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数学知识不是智慧,学生会运用这些知识才是真正做到了智力的发展。第三,数学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的数学知识量。学生只有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索数学知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愉悦感,才能真正驱动自己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有效的数学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探究学习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虽然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但是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不够成熟的学习主体,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经验有限,所以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做好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学习。特别是学生在遇到分歧或者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施以援手,加以指导和点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个小学数学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论课程如何改革,这一目标是我们永恒不变的追求。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0

  一、引言

  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需要在方法上进行优化和组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教学的方法,并且要进行灵活的运用,保证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自身只是作为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知识的来源主要就是靠教师的讲解。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数学的思维分析能力都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的观念、与时俱进,合理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现代教学观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要求,转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还影响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所用的方法和思路,是决定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主要因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细分教学大纲,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要求进行细分,将教学大纲从框架变为具体。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比如,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思路。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使教学的步骤有序的进行,控制课堂的节奏。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协调课堂教学的结构,减轻学生的课堂训练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以及达到教学目的的表现方式,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的。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这种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科学、合理。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要求来进行选择,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需要满足启发性、自主性等原则要求。要求趣味性是因为需要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要求启发性是因为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需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活动向教学的目标靠拢;要求自主性是因为应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出时代教育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

  五、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具体落实和实现的。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通常就是教师先在黑板上列出板书,讲解相关概念,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题目进行概念定理和公式的运用练习,这种反复单调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长久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热情,并且也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继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全面普及和运用,推动了各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和优势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多媒体教学继承了以往教学形式的所有特点,并且实现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创新。利用计算机来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图片和文字展示等多种功能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对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切实提升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应将以往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及时转变成为以学生为核心积极主动学习的全新数学课堂。在美国很多学校中,教师仅在课堂中讲解十分钟,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沟通、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教师则在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鉴于此,我们国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也在实践教学中大胆尝试,采用该种形式对课堂时间进行大胆分配,依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只讲解十到二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课堂时间结构进行规划和分配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规划和分配课堂时间。优化高效的数学课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快节奏和高标准。而应具备下述特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由浅入深、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并且,教师在处理和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时,应保证和学生以往知识结构相匹配;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新知在课堂上理解和内化;保证课堂训练的“精”和“简”;保证课堂信息反馈速度和科学评价;保证课堂时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易立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24):9.

[2]薛晓斌.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版,2012(12).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1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作文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学习方法。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看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的还看了:

  1.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论文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3.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

  4.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论文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重要手段;是燃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助燃剂;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是促进师生思想交流的渠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探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 精心设计,彰显提问的目的性

  对提问的精心设计,能够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教学内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等设计问题。具体应做到:首先,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问题。设计的提问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要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问要做到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其次,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再次,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来设计问题。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听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

  二、 创设情境,彰显提问的趣味性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提高提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

  问题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彰显提问的趣味性。具体做到:一是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把数学的学习当做自我需要。二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从学生较为熟悉的

  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借助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愉悦地思考、大胆地猜想,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控制难易度,彰显提问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具体做到:一是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认识水平有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的提问不能问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否则就显得问题太容易或者太难。而是要问在最近发展区,提问要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是很难。有挑战的问题才能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而问题难度过大,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以度,保证问题的有效性。二是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问题过多让学生感动反感,无从答起,滋生学生的懒惰性,过少又影响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在设计问题时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三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清晰的层次感和条理性。

  四、 尊重差异,彰显提问的开放性

  有效教学的课堂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地表达不同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和权力。加之,学生的内在需求、思想实际、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做到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一是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不一样的问题。对于学困生,要重点照顾,提问简单的问题,重点在于鼓励他们的参与;对于中等生,提问稍微难的问题,激励他们不断的进步;对于高材生,就要提问有挑战性的问题了,鼓励发散思维,积极思考,用于创新。总之,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培养更层面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回答。数学是一门严谨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时候一个数学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解法能反映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后,要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回答,对给予不同解法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回答,应该给予赞扬;对于没完全答对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向斌. 数学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 林崇德. 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钱小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教育研究,(10).

[4] 何裙裙.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3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师们很费力地在上课,学生们也很配合地在听讲,但最终成绩总是离大家要求的.有一段距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答案是多方面的,但课常教学效率差应该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作 者:陈晓曦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小学?刊 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010?“”(7)?分类号:?关键词:?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4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为了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被社会所淘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我国目前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也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所取得的进步,也能感受到基础教育已经逐步深入民心,成为全民重视的教育项目。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它与课程改革不相协调的地方,二者之间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课堂教学所收到的效率依然很低,有的课堂甚至出现了无效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现象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了的较坏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它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产生了的很大的制约,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教学上去,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合理

  当我们需要对教师的教学结果进行检验时,主要就是要看他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不是随意得来,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目前,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设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要么过深,超出学生的能力之外;要么过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结果。有些教师为了省事、方便,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程度,全都采取“一刀切”,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他们所面临的学习要求都是一样的,这就势必会导致优等生失去了上升的空间,难以得到更大的提升,也使差生觉得自己和学习目标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距离,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长此以往,他们的自信心就会丧失,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变淡。

(二)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

  很多教师的课堂上都容易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多是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可能教师采取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抵挡数学的枯燥性,再加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很幽默、风趣,无法激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到课堂上来。再者,小学生的年龄是6-12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注意力无法维持太长的时间,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大概是20分钟,这只是一堂课的一半时间。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较好的自制能力,当外界有干扰产生时,或许是一只小鸟飞进教室,或许是风吹动纸片,都会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数学的理论性很强,对于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性,长时间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符,也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和教学的发展,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思想尚未得到完整的转变,他们仍然采取以往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教学效果和授课方式上,忽略了学生学习体会与感受,对于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吸收多少也没有太多的关注。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我们只有进行彻底的转变,才能使教学迎来新的生机。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入手,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要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松懈,以免学生产生懈怠心理。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和走向就是运用,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成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宝,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的知识都较为简单,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所学内容融合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有可以用数学的方式进行表达,也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学生觉得知识的学习很亲切,也能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如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时,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了三个小组,让学生数一数本组有多少人,有多少个女生,多少个男生。话音刚落,学生就抓紧时间点数自己组内的人数,你点我,我点你,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每个学生都被调动了起来,很快就融入了课堂的快乐气氛之中。在学生数清后,我就点名让学生说说本组人数是多少,男生和女生人数分别是多少,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男生的人数加上女生的人数等于小组的总人数。利用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此类数量关系,有的学生说:桌子的数量加上椅子的数量等于教室里桌椅的总数。也有学生说:我的铅笔的数量加上圆珠笔的数量等于铅笔盒内所有笔的总数。这样,学生就准确地认识了加、减关系。本次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入手,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和应用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

  要想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如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时,我将一些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如电脑、飞机、书、奖杯等画下来,让学生将其按照图形剪下来,然后进行对折,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性,激发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还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诸如对话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法等。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使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的学习方法。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改进教学手段,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反思,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共15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