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实用5篇

2022-04-20 13:45:40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参阅。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实用5篇

第1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

(3)一条路,已修了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

(5)甲数比乙数少 。

2、口头列式:

(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 ,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画出线段图,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小组间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3、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

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

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4、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二)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当堂测评

练习五第2、3、4、5题。

1、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

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差生。

2、小组间解决疑难,全班汇报,教师讲评。

四、谈收获、找疑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第2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教具

  ◆教学过程预设↓(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旧知铺垫

  1.计算下列长方体的体积。

  15cm 20cm

  8cm

  30cm 5cm 5cm

  2.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先让学生回忆,同桌的相互说说。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大家仔细想想看,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体的体积)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例5)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课件演示)

  (2)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课件演示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长方体)

  (3)通过观察,归纳公式。

  ①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与高与圆柱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圆柱呢?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出计算公式,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④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该怎样表示?(板书:V=Sh)

  2.练习: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3.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计算圆柱体积需要哪几个条件?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三第1题。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V = S h

  ◆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解决有关的问题。

第3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泪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晋祠的山和树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板书晋祠

  1、师述:是啊!晋祠座落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的悬瓮山麓中,是一大片古建筑群。有近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美景如画,在苍都的树林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古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丽,常常地吸引作家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篇《美丽的晋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晋祠的美丽。

  2、齐读课题

  ①同学们晋祠的“祠”是平翘音,来大家再读一遍,而且祠是“示字旁”,这儿只有一点,大家用手写一写。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练。

  2、分词出示生字词,大家刚才把课文很认真地读了一遍,读准读顺吗?现存老师来检查一下。

  草木萧疏拾级登山周柏唐槐虬枝弯曲老妪负水偃卧草蔓荫护

  3、师述:现在,请你们再一次读读课文,找到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指名回答

  ②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齐读这一自然段

  ④老师板书:在山、在树、在水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晋祠的美在山,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晋祠的山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①生:巍巍的长长的

  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晋祠的山这两个特点?

  生:从这个拥字体会到:这个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问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谁来读读,传递出这脉脉温情。

  再指名读这一句

  ②师过渡:刚才你们读的这一句话写出了山的形美,晋祠的山不仅形美,而且色彩也很美,出示课件,看这两句多工整啊!作者用对偶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晋祠山西幅绚丽的画面。

  谁来读读这两句,男女生配合读

  师评价:真美,真让人感

  师述:同学们,通读你们读,让我感到晋祠的春、秋天太美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晋祠山春、秋的景色展开想象,描绘一下夏、冬之景呢?

  夏季:

  冬天:

  师述:因此作者说“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谁还能通过自己的读表达这种情感。

  ③师述:是啊!作者在这一段抓住了晋祠山巍巍的、高高的,四时景色皆宜的特点,写出了晋祠山的美,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晋祠的美不仅在山,而且在树。

  2、指各读第4自然段。

  思考:晋祠的树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3、学生概括:古老苍劲、还有什么特点(造型奇特)

  你们能用不仅……而且……来说说晋祠树的特点呢?

  (1)说到古老苍劲,我们不得找到作者写到的两棵树,它们就是:周柏唐槐。

  (2)我们反从他们的名字上,周柏,唐槐就见它们的古老。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描写他们的句子吧!(指名学生读)(出示课件)

  (3)大家自由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晋祠树的古老苍劲。

  学生抓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等体会

  指导朗读,读出苍劲有力

  (4)体会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先看看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姿态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唐槐的古老苍劲)这是这两棵树的相同点

  B作者在描写周柏、唐槐同样古老苍劲时,还写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读句子,这两棵树还有着怎样的不同

  师小结:周柏还有稀疏的特点,而唐槐则是茂密的美

  教师小结:课文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出了周柏、唐槐古老苍劲,又各具疏朗,浓密的特点,可谓是匠心独运。男生、女生合作读,体会一下作者这独具的匠心。

  晋祠的树,不仅周柏、唐槐具有古老苍的特点,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树,元不显出苍动的风骨。

  (5)前面我们说晋祠树不仅美在古老苍劲,还以造型奇特见长,现在我们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造型奇特这个特点的呢?

  默写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晋祠的树造型奇特的句子。

  谁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名读。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有的偃如老妪负水,低下去的树像一位老婆之背着很重的水,被压弯了腰,有的挺拔的树,像一位壮士屹立在天地之间托起了天,你们看这树的形状奇特,说说晋祠的树有哪吸哪些奇特的造型吗?有的弯如虹桥,有的大如巨伞,像这样形状其特的还不止一棵、两棵呢?

  你能发挥一下你的想像,仿照这两句说说,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生答(不一而足)

  师述:这其中造型最为奇特,当数晋祠圣母殿前的左扭柏,这就是左扭柏,来我们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比较一下把红颜色的句子换成括号里的字好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与学生一起作者的用词准确细致)

  师评价:作者就是这样细致而准确、生动,多角度的观察地写出左扭柏高大,左扭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五)总结:

  漫步在晋祠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满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配乐齐读课文,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在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古树荫护下晋祠的美丽。

  板书:

  美丽的晋祠

  在山巍巍的高高的拥

  在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在水

第4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一、朗读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二、猜读

  1、对照课文后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2、 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 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悟读

  1、学生默读,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交流的重点: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一些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学习本领要刻苦,要尊敬老师;学习本领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弄清楚原因与道理;学习、做事要掌握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教师教学生要善于点拨,要启发学生思考与实践,等等。

  3、 小结延伸:

  (1)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列子·说符》这本书的知识。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课文结尾的理解。课

  文原文结尾处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出示这句话)意思是说:不但是射箭,而且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样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规律,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五、诵读

  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与感悟。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诵课文或背诵老师提供的古代格言名句。

第5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