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工作总结 > 正文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作总结

2022-04-21 12:01:58工作总结
  • 相关推荐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作总结

2020年是国家决胜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工务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深圳“双区”建设作出了应有的积极贡献。2020年,我署获评“广东省先进集体”,是深圳市仅有的8家单位之一。

一、2020年工作回顾

在2020这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项目建设,坚持以服务“双区”为主题,以“改革创新,创造一流,打造精品,实现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5年)》为指导,有力推动了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一批重大民生项目顺利进行,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质量安全全面加强,项目建设展现了新时代的深圳标准、深圳速度,完成投资和支付创历史新高,用一个个沉甸甸的数据和一个个迎难而上的生动事例,展现了新时代下的工务担当、工务智慧与工务力量。

——项目建设有新成效。受疫情和自然灾害天气影响,在全年有效建设时间不到9个月、单位时间建设任务增长倍的情况下,科学部署,统筹各方力量,安全高效高质量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全年共负责政府投资工程259项,在建项目113项(含全年新开工项目49个、竣工项目32个),前期项目146项;全年完成投资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同比增长%;支付工程项目款亿元,完成支付计划的%,同比增长%,完成投资和支付均创历史新高。30个市重大项目调整后的年度计划为亿元,实际完成投资亿元,年度计划完成率为%;10个重点工作项目、4个民生实事项目均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高标准推进“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项目,由工务署负责的8个项目进展顺利,其中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已开工建设;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项目,由工务署负责的6个项目平稳推进,其中莲塘口岸工程已正式开通,并获得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

——建设速度有新高度。20天完成1000张床位的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项目建设,伟中书记称赞项目建设“展现了新时代的深圳速度”;4个月完成正常需要3到4年建设时间的香港临时医院,圆满完成支援香港医疗设施建设任务,受到香港特首林郑月娥高度肯定;10个月完成占地面积6万平米、建筑面积万平米的皇岗口岸临时旅检场地建设工程,“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市口岸办特意发来感谢信;13个月完成建筑面积20万平米的深圳技术大学一标段先行交付工程,满足了万个学位的办学需求;5个月建设完成总建筑面积6000平米的“鹏城云脑扩展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基建工程。

——改革创新有新成果。全面落实《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5年)》,建立改革创新领导小组专题会研究论证、集思广益、形成意见、指明方向的议事协调机制,召开22场专题会议,研究63个议题;分三级任务纵深推进工程建设各领域改革创新,形成165项工作成果,推动政府工程管理手段、模式、理念创新。

——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有新跨越。全年共获得工程类各级奖项77项,包括国家部委、国家级奖项49项。开展重大项目设计方案国际竞赛,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项目获得“第二届中国十佳医院室内设计方案”,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工程(一期)获得“第五届中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方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建设工程(二期)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工程幕墙工程等4个项目获“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裕璟幸福家园项目获“广东省建设工程金匠奖”,前海景观工程2个标段项目获“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奖”,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改扩建项目获“广东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奖”,莲塘口岸智能化工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筑智能化工程2个项目获“广东省智能建筑优质工程奖”,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运营中心项目等3个项目获“广东省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政府工程建设质量稳步上升,第三方检查质量平均得分同比提高%。

——风险管控体系有新提升。坚守疫情防控底线,所有在建项目均实现了新冠肺炎“零感染”的防控目标。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全年安全文明施工亮剑行动红榜上榜28次,占全市的35%。坚守维稳底线,持续发力根治欠薪,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坚守廉政底线,不断夯实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的廉政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党建引领工作焕发新活力。加强政治学习,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打造“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特色党建品牌,基本实现在建项目党建全覆盖。深入开展“党建+疫情防控”“党建+质量安全”“党建+服务”及“攻坚克难”等活动;大力加强支(总支)部党组织建设,完善支部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力。2020年我署先后获深圳十佳关爱家庭示范单位、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创新大赛深圳选拔赛一等奖等荣誉。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聚焦主责主业,攻坚克难推动政府工程建设提速增效。

1.投入使用一批。深圳中学(泥岗校区)、皇岗口岸临时旅检场地、人才研修院(院士楼)、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建设工程(二期)二三标段、中山大学·深圳项目首批工程、深圳市医疗器械检测和生物医药安全评价中心、光侨雅苑等32个项目按时完成,顺利竣工。第一批“厕所革命”项目顺利完成,开启深圳市属公园“文明新窗”;高标准完成深圳大剧院维修提升工程项目,为顺利举行特区成立四十周年文艺晚会提供场地保障,市委宣传部为此给我署发来感谢信。

2.开工建设一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改扩建工程(二期)、深圳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工程、第十三高级中学、第十四高级中学、第十五高级中学、皇岗口岸新建工程、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49个项目有序开工建设。

3.稳步推进一批。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市第二儿童医院、市新华医院、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建设工程(二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一期)工程、深圳技术大学、深圳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T4航站区(含卫星厅及站坪设施)软基处理工程等32个续建项目按计划正常推进。

4.高效开展一批。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建筑群、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市文化馆新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二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创新创业无障碍服务中心等146个前期项目正加快推进。

(二)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进政府工程管理先行示范。

1.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政府工程管理体制机制革新。一是构建精品政府工程指数指标。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探索建立适用于工务署教育建筑、医疗建筑等公共建筑及保障性住房的精品工程指数指标体系,统筹考虑安全耐久、适用完善、生态共生、人文美学、科技创新、社会示范等方面的因素,建立科学客观衡量精品工程的指标体系。二是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围绕“建设单位管控,监理咨询服务,总承包(EPC)组织实施,第三方巡查单位实测实量、评价考核,专家抽查”的建设管理格局,组织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目前已有34个项目运用了EPC建管模式。大力推广“项目群+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模式,试点探索项目组群管理模式,不断提升项目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水平。不断完善招标投标管理机制,健全协议管控机制,建立引导服务机制,制定《关于支持企业共战疫情共促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在合同履约评价体系中新增激励措施的相关规定》《支持企业共克时艰在质量安全方面信用修复实施内部指引(试行)》等制度。三是以战略合作扩展优势。与深投控合作成立“工程管理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拟定工程建设六大课题板块形成80个子课题的课题库,确立13个子课题。成立“建设科技推广中心”,积极推动建设科技新产品应用落地,成功将卫生空间产品应用在工务署“羊台山森林公园”项目上。成立“建设管理培训与职业训练学院”,全年先后分六批次对655名在建项目的重要管理人员开展分层分类集中培训,强力推动工人实训基地的建设。四是积极开展微设计微改造微创新。编制《项目6S管理工作指引》,有效改善项目现场形象及施工过程中的工作环境,提升建设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依托皇岗口岸临时旅检楼项目,试点基于BIM的项目级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利用IOT+BIM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基于全寿命的数据资产管理,探索实现实体建筑和数字化建筑双移交。五是试点允许港澳建设工程建筑业企业(或注册人士)承接政府工程相关业务。在工务署项目中试点允许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认可的建筑丙组承建商作为联合体牵头单位,参与工程总承包投标,促进两地交流与合作。

2.加强科学统筹策划,高效推动项目开展。一是主动靠前统筹项目接收。全面理顺项目接收机制,加大统筹力度,靠前服务。2020年,共接收深圳创新创意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等重点项目45个;为深圳第三代半导体开放研发平台建设项目、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等71个项目提供提前介入服务,积极为使用单位排忧解难。二是推动建设工程领域审批流程优化。积极参与深圳市政府工程有关制度的编制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完善政府工程的审批流程,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言献策,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将“概算超可研10%必须可研修编”改为“概算超可研10%,市发改委可以要求项目单位进行可研修编”;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的应急工程参照抢险救灾工程办理,为今后应急项目参照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建设打下了政策基础。三是规范新型建管模式应用推广。对EPC模式、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在工务署项目的试点推广情况展开调研分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府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进一步规范新型建管模式在工务署的应用,为全面推广提供指引。四是升级项目进度管理。以“工期倒排、节点管控、模板管理、分级预警、动态调整”为总体思路,建立健全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施工进度巡查、进度计划编制、工期研判报告编制等办法及指引。上线项目进度计划管理系统,对重要节点进行提醒与跟踪预警,升级项目进度管理效能。

3.高标准改进设计管理体系,提升项目设计品质。一是创新设计招标模式。结合项目特点,采取“邀请+公开”、资格预审、投标报名等多种设计招标(竞赛)模式,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设计单位(团队)参与竞标,促进产生更多优秀、更具特色的设计方案。2020年,开展方案设计招标项目34个,其中完成设计招标项目22个。二是优化评审方式。强化对投标申请人概念提案及企业、设计团队实力的综合评审,扩大资格预审入围单位的数量,保障更多优秀方案优中择优。汇聚权威专家参与文化地标项目评审,2020年,共邀请120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参与设计招标评审工作。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向市住建局争取政策支持,采用“境外及省外专家线上评审+深圳及省内本地专家现场评审”视频会议评标形式,保障国内外专家顺利参与评标。三是加强需求精细化管理。坚持工艺先行,引进高水平专项工艺咨询团队配合使用单位梳理需求,开展技术论证,实现需求落地。四是拓展设计资源。坚持国际视野,积极拓展与全球顶尖设计事务所的联系,取得联络的建筑设计团队较2019年新增47家,邀请全球顶尖设计团队参与设计竞赛。五是持续打造品牌交流活动。策划举办“世界建筑师作品鉴赏系列讲座”、“高中建设如何体现深圳特色校园文化”等14场高水平讲座及沙龙。策划创立“A+Talk”品牌活动,共组织开展3场主题活动,邀请14位知名专家担任演讲嘉宾,线上线下总计参加人数约1000人次。

4.持续完善招投标制度,提高精准择优水平。一是深化招投标制度建设。编制工务署《招投标管理办法》《抢险救灾工程队伍委托工作指引》《全过程工程咨询、监理招标工作指引》《评定分离项目定标组织工作规则》等,构建科学完备、机制灵活、运作规范、廉洁高效,与市场充分接轨的招投标制度体系。二是完善分类分级管理。结合分级管理体系推广应用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体系,广泛征集意见,组织完成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建筑装修装饰、电子与智能化专业三类承包商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修订,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和企业诚信建设。三是开展工程造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编制《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提出6个方面10项主要工作任务,在深汕高级中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等部分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项目上开展多元化多层级清单计价模式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化、国际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四是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政府工程奖惩体系。编制《政府工程建设奖罚管理办法》《关于不良行为记录处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的实施细则》等,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客观、精准、动态的奖惩体系,进一步强化履约监管,提高合同履约质量和执行效率。编制《履约风险名录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择优体系、提高定标质量以及规范分包行为。

5.加强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严格材料设备管控。一是强化品牌库动态管理。规范并优化新建参考品牌库材料设备品种或新增品牌入库的标准化流程,健全品牌库入库机制;联手优秀地产企业探索创新品牌库入库模式,缩短入库周期。开展品牌库专项治理工作,将停产停售、自愿出库的10个品牌不再列入品牌库,不签订协议的54个品牌被列入不推荐使用品牌,补充完善了743个品牌供应商的在库信息。二是创新预选供应商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在关键材料设备领域的采购新模式,与行业优秀企业签署材料设备联合集采协议,针对特定材料开展预选供应商联合招标。市区联动,构建“三位一体”的政府设备采购联盟,积极组织各区工务部门、相关企业等单位,联合进行材料设备联合集采的各项筹划工作,现已与各区工务署达成电梯联合集采意向。三是加快推进材料设备信息化建设。编制曙光材料设备管理平台工作方案,打造全链条、全方位管理的材料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深入推进材料设备信息化建设,目前已上线运行材料设备预选供应商分级评估、品牌库动态评价、材料设备第三方巡查功能模块,基本完成淘宝式材料设备线上采购功能模块的开发工作。四是加大材料设备巡查力度。协同第三方抽检单位,加强对材料的抽检,提高抽检频率,全年共对69个在建项目(合计78个标段)进行材料设备抽检,共抽取519组材料样品进行检测,不合格27组,不合格率由9%降低至5%。引入智慧监管手段,利用手机抽检APP模块和远程监控模块,结合日常抽检需求,探索材料设备源头长效管理模式。

6.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全面引领建筑行业发展。一是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完成《装配式建筑实施管理指引(试行)》及相关《应用指引》编制工作,目前工务署有坪山竹坑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山大学•深圳(I标)工程等24个在建装配式建筑项目,装配式总建筑面积约224万平方米。二是开展地下管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配合市住建局、行业协会实施地下空间管廊政策,以中山大学项目为基础,总结研究该项目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应用经验,并会同中山大学管廊建设咨询团队开展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紧凑型管廊探索与实践研究。三是开展建筑废弃物管理利用试点工作。按生态文明考核要求,积极推进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留学生公寓建设工程与皇岗口岸重建等四个项目的再生建筑材料、建筑废弃物产品的应用试点工作。四是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典范。制定《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计划》,形成《深圳建筑工务署2020年海绵城市建设入库项目名单》,目前工务署在库项目包括深圳市公安局第三代指挥中心等59个项目。组织开展2020年度海绵城市建设典范项目申报工作,目前深圳中学(泥岗校区)、深圳博物馆老馆维修改造工程项目顺利成为典范项目。五是深化BIM体系化应用。编制政府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体系化应用行动方案,以全周期理论来指导BIM体系化应用;率先发布地方标准《政府投资公共建筑工程BIM实施指引》,实现了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创新;升级BIM平台,将施工进度计划、质量和安全问题定位等业务与BIM模型结合,实现工程业务办理和进度管控的可视化。全年共斩获62项国内权威BIM奖项,连续三年获得中建协“荣誉白金级”示范项目认证。

7.强化信息科技支撑,推动工程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一是建设政府工程建设指挥调度系统。建立了署机关、直属单位、项目现场三级智能指挥体系,初步实现值班值守“云操作”和应急指挥“云调度”。做好“无接触”视频会议保障和远程办公保障,实现远程互联、实时调度,形成前方主战、后方保障的一体化联动指挥格局。二是优化智慧工地联网监测系统。实时接入建筑工地视频监控、参建单位实名管理等七类数据,建立施工现场全方位感知、施工环境全天候监控、施工管理全过程覆盖的智慧工地监控系统。新增工务云图模块,通过对项目全景模型的可视化编辑和集中管理,实现项目形象进度互动式体验、施工现场真实性展示、施工要素全方位管控、全景云图多方式共享。三是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从业务全覆盖的角度,按照需求新增业务功能,实现流程再造,打造流程更优、效率更高的工程建设管控平台。上线“e工务”APP,实现政府工程管理从 “网上办”向“指尖办”延伸,获张勇副市长肯定。上线督查督办管理系统、工期动态管理系统,升级承包商分级分类管理系统等,多管齐下支持各项业务高效开展。四是全面助力疫情防控。开发疫情防控小程序,及时关注全署在建项目工友身体状况,为实现“外防输入、内防输出”提供技术支撑。

(三)坚持筑牢“四条底线”,狠抓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1.坚守疫情防控底线。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工作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化各项常态化防疫措施,科学、精准、从严抓好全署及所有在建项目的疫情防控工作。成立署疫情防控联防联控领导小组,统筹全署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全署疫情防控形势稳定;统筹协调防疫物资,满足全署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针对所有在建项目,制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1234战法”十大措施,实行施工现场封闭式管理“六化要求”和“三区两控一专”措施,加强风险分区分级管理,落实个人防护、应急响应、封闭管理、场所管理“四个三”常态化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务署经验。2020年3月初,全署在建项目绝大部分顺利复工复产,4月初,全署所有在建项目/标段全面复工复产。

2.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建立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监督引导参建单位加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推行“6S”现场管理、“6西格玛”精益战略成本管理、“6微”质量安全管控落实机制,推动政府工程建设质量稳步上升。坚持协议监管,用好合约手段,完善合同要求,发挥建设方合同约束、监督引导作用,促进参建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今年以来没有发生政府工程重大安全事故。

3.坚守维稳底线。制定了《工务署2020年重大风险防控总体工作方案》,明确了防范化解宣传与舆情、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款支付拖欠、劳资纠纷、安全生产、廉政等各种风险的措施。坚持“关口前移、预防先行”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应对,初步形成了全流程、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工程建设管理风险防控新格局。

4.坚守廉政底线。建立覆盖工程管理全业务流程和工作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对关键环节廉政风险评定等级,建立风险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定防控措施,相关做法被市委《决策参考》采用,被市委组织部选为改革创新实践和教学案例。围绕清标定标、设计变更、材料设备采购等十个易发多发风险开展专项调研和督查检查,推动完善制度建设,堵塞风险漏洞。推进智慧监督,工程管理全业务网上办理,审批全流程可追溯,业务异常实时智能预警,推动工程建管与廉政监督“双驱动、双融合”。

(四)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合力树立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典范。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在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上作模范。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党员干部不断夯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引导党员干部把中央、省委、市委工作部署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措施和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展现党员担当,把为人民服务“体现在老百姓对政府工程的满意上、体现在为用户服务上、体现在对建设者的关爱上、体现在与周边居民和谐关系的构建上。”

2.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大力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上作模范。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工务署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培训手册》,全面抓实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健全组织设置,完成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换届选举以及全署17个党(总)支部和30个项目组临时党支部的组织设置、委员增补等工作。开展达标创优,对56名在应急院区建设、春节值守、疫情防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志予以表彰。

3.打造机关党建特色品牌,在全面推动服务中心工作上作模范。加强党群活动阵地建设,建立机关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活动室、党群书吧等,组织参建单位在项目一线建立党群活动中心、文化长廊、党建主题公园、爱心驿站等党群活动设施。推进“党建+”活动,围绕安全、质量、工期进度、投资造价、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方面,采取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青年突击队等方式,与参建各方构建共享共治平台,安全高效有序推进项目工作进展。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党建引领攻坚项目”行动,印发《关于开展“党建引领攻坚项目”行动的通知》,将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皇岗口岸重建等8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党建引领攻坚项目”,把党旗插在攻坚克难工作一线。

(五)坚持以服务项目为导向,稳中求进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1.完善对外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政府工程高效建设。

一是加强与市发改部门的协同。通过建立常态化机制促进政府投资审批改革创新,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和质量,组织编制《关于与市发改部门加强协同促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案》,通过建立和完善协调会商机制及专题研究机制等方式,与市发改、住建、规自等部门建立联系紧密、协同有序、共促改革的常态化机制,支撑政府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效率决策、高强度投资、高品质建设。二是完善市区工务联席机制。召开市区工务联席会议,进一步推动市区工务部门在招标择优、履约评价、奖惩共享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共享、机制联创。开展市区工务部门协同发展的需求研究,为建立市区工务部门协同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制定《深圳市区工务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制度》《市区工务部门联合招标工作方案》《深圳市区工务系统履约评价共享机制方案》等联合方案,成立履约评价共享机制工作组,开设“深圳市区工务系统履约评价数据共享专栏”,促进市、区工务部门共享工程建设改革成果和管理经验。

2.打造立体宣传矩阵,全面提升工务署品牌形象。一是集中打造宣传主阵地。以微信公众号为新媒体宣传主阵地,集中发力,紧跟项目建设进展,充分挖掘项目亮点及工作创新点,推出“建筑·设计”“BIM专栏”“警钟长鸣”等特色系列栏目,品牌影响力提升明显。全年共编发微信公众号文章592篇,其中原创404篇,总阅读量约148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公众号粉丝达万,同比增长172%,在市网信办主办的2020年深圳优秀政务新媒体和自媒体评选中荣获“年度最受欢迎政务新媒体”“年度最佳互动新媒体”。二是构建全媒体宣传网络。加强与广电集团、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联合,开展全媒体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力。2020年我署累计被深圳新闻网、凤凰网、晶报等媒体报道605次,被学习强国采用稿件25篇。三是加大公众开放力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及热心市民参与g我署莲塘口岸、深圳中学(泥岗校区)等项目现场调研,近距离了解公众意见;召开皇岗口岸新建工程公众需求调查工作坊座谈会等,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工程建设社会监督员、行业专家参与,将公众需求调研成果融入概念方案。四是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负责办理人大建议共8件,政协提案4件,主办、分办件办理结果均为满意。

3.加强投资支付管控,为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做好经费保障。一是创新审计管理机制。制定了我署第一个内部审计管理方面的制度——《内部审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我署第一个内审管理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增加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审计,为我市各兄弟单位内部审计制度中首创。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荣获“2017-2019年深圳市内部审计先进集体”。二是完善预算执行的督导落实机制。将年度预算层层分解,实行“单位-部门-个人”三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预算月度通报制度,对执行进度滞后项目开展调研约谈,提出改进措施建议。三是加强数据分析与决策服务。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体系,充实《政府投资工程综合统计报告》报表,每月定期编制综合报表,涉及统计数据万项,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信息支持。

4.优化组织人事体系建设,为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做好智力保障。一是推动成立政府工程集中运维机构。加强运维管理调研,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按照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推动申请成立深圳市政府工程集中运维机构。二是高标准选准人。制定《社会招聘工作指引》,从制度上规范招聘工作。今年累计招聘应届毕业生10名,从市内外选调专业技术人员7人,社会招聘26人。三是负责任培养人。完成“80-90”年轻干部测评盘点,完善梯队干部人才库,现有“新星计划”26人,“明星计划”109人,“匠星计划”12人;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开设建筑素养、专业技能、项目主任、人文素养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四是科学用好人。选拔任用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2人,专业技术岗位晋升6人,正在开展专业技术岗位晋升26人;特色设立“突出贡献奖”“业务能手”“优秀项目主任”“长期奉献奖”等特色荣誉奖项,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5.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为机关高效运转做好行政保障。一是提升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制定收发文、保密文件办理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紧急收发文的办理流程和规范。二是提高档案治理水平。加强档案监督指导,盘点历年档案数据信息,完善档案综合系统、EIM平台功能,实时对接业务系统数据归档。2020年,我署工程档案管控模式创新案例作为广东省创新案例代表推荐至国家档案局,荣获2020年度经济科技档案工作创新一类案例(重大创新案例)。三是做好后勤保障。加强外部协调,做好保障房申请与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满足员工的住宿需求。对二办部分会议室、洗手间进行修缮改造,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办公条件。成立工务署艺术合唱团,组织开展“幸福在哪里”演讲比赛等,丰富团队文化生活,提高员工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的成果,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成果,是全署干部职工坚定信念、忘我工作、奋力拼搏的成果,在这里,我谨代表署领导班子,为同志们点赞,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持续提升集中建设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政府工程的建设质量、设计品质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及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还不显著。建筑行业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产业工人队伍缺乏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研究应用推广机制还不健全。政府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度还不完善,项目建设标准滞后于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要求,现行的定额造价制度市场化程度不足;设计没有很好地适应、引领和满足用户需求。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

二、2021年工作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全署上下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认真落实市委六届十五次、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会精神和“1+10+10”工作安排,不断改革创新,创造一流、打造精品,加快实现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全年力争完成投资220亿元,完成支付211亿元。

为实现以上目标,今年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项目高效率建设,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1.确保一批在建项目投入使用。全力保障中山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一期、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建设工程(二期)、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建设工程(二期)、市十五高、深职院西丽湖校区学生公寓AB栋、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一期工程、深圳湾配套设施二期、莲塘口岸检验检疫熏蒸处理场、郁南环境园景观提升工程、深圳广电金融中心、深圳市公安局第三代指挥中心等29个项目投入使用。

2.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面推动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南头直升机场迁建项目场平及进出场道路工程、深圳湾综合服务楼、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哈工大(深圳)重点实验室集群、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二期、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深圳歌剧院、深圳自然博物馆、改革开放展览馆建筑群、国际演艺中心、深圳金融文化中心、市文化馆新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海洋博物馆、创新创业无障碍服务中心等38个项目开工建设。

3.推进一批在建项目稳步开展。推进深圳机场三跑道、深圳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T4航站区、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深圳美术馆新馆 深圳第二图书馆、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文学艺术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二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一期)、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深职院北校区一期、深职院华侨城校区整体改造工程、市十三高、市十四高、深汕高级中学、市吉华医院、市新华医院、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一期、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一期)、市第二儿童医院、市第三儿童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二期)、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孙逸仙心血管医院二期、市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测试基地等51个项目高效率稳步开展。

4.加快一批前期项目高效推进。加快推进深圳音乐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三期、市华大医院、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市第二殡仪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等百余个前期项目,计划申报可研及概算项目约50个。

(二)强化创新驱动,持续促进建设管理能力标准化、法治化、现代化。

1.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改革创新。一是制定政府工程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围绕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对标对表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要求,结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相关内容,制定工务署“十四五规划”、政府工程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分领域制定落实方案,完善改革创新制度建设。二是加大高质量行动方案落地力度。推动行动方案的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按照“察实情、得真知、出实招”的思路,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拿出更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的工作举措。

2.运用法治思维推进改革创新。一是持续推进政府工程集中立法工作。积极推动在深圳政府投资条例中加入集中管理有关内容,逐步研究突破政府工程范围界定问题、与既有法规制度的衔接问题以及与各审批部门对接问题,巩固和深化深圳市政府工程集中管理改革,形成全生命周期政府工程集中管理制度。二是建立法律事务管理工作制度。健全法制工作队伍,围绕工务署主体定位、贯彻落实《民法典》方案、加强政府工程合同管理措施与战略合作风险防范等内容,编制《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关于加强法治工作的若干措施》,不断健全法治管理。三是完善公平竞争内部审查机制。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落地,贯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暂行)》《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3.实施标准化战略巩固改革创新。一是构建建设工程领域标准体系。搭建工务署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国家、行业、省市标准库和工务署标准库;对标国际一流,建立健全先进标准体系,完善项目接收与策划标准、招标合约标准、材料设备管理标准、产品类标准、工艺措施类标准等,推进工务署标准化建设。二是优化政府工程建设运作体系。全面梳理各管理部门管理体系文件,理顺项目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制度流程接口,识别冗余、缺失、矛盾的环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建立高效运作机制,实现轻量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

4.加大“四新”技术应用研究助推改革创新。研究将“四新”技术应用要求编入设计方案招标任务书。一是推行高等级绿色建筑。试点打造低碳、低耗建筑,发展应用节能、利废、安全、环保的绿色建材,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能效提升;积极推动应用建筑废弃物等再生建筑材料产品,配合市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相应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建筑废弃物利用管理能力,做好建筑废弃物利用试点项目的示范工作,力争建筑渣土再利用,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土方平衡,助力“无废”城市建设。二是持续推广装配式建筑。考察借鉴先进技术与经验,对适宜项目推行装配式建筑技术、钢结构装配式应用,进一步规范装配式建筑应用管理,成为全国、全行业示范;按市有关装配式建筑评分规则,加强培训,鼓励、支持各相关单位按省市有关文件申报装配式示范工程及组织创优观摩等活动。三是加快推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全覆盖。在工务署政府公共工程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做好统筹计划与过程管控,打造工务署海绵城市先行示范标杆。

(三)强化设计先行,持续打造更多的城市精品、时代杰作、湾区地标。

1.进一步丰富精品设计内涵。深植精品设计理念,制定符合深圳地域特征的政府工程建筑设计导则,规范和引导建筑设计,突出“四个观念”,即历史观、文化观、艺术观和城市整体观,体现“四个文化”,即深圳改革文化、特区文化、岭南文化、红色文化,打造兼具“功能美、艺术美、技术美、生态美、哲学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彰显城市文明的地标性建筑和民生工程标杆。

2.进一步完善高质量设计招标机制。一是扩充全球性优秀设计资源库。持续扩充全球优秀设计资源库,吸引更多国际一流设计团队、设计大师参与设计招标、评标。二是加强设计招标择优力度。加强设计招标的总结和数据统计分析,积极探索国际招标、邀请招标、国际竞赛等招标择优方式,优化优秀团队和设计方案择优机制,实现高效、高质量招标。

3.进一步提升设计落地能力。一是健全设计全过程精细化管控体系。完善方案设计优化、方案比选论证等关键节点评审事项和管控流程等,梳理工程设计变更、评审意见和审图意见,形成设计负面清单,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动态核查。二是加强设计审查。进一步发挥好建筑文化艺术审查委员会的设计审查作用,严格执行分级、分节点、分建管模式审查,按照《设计效果落地指引》的相关内容加以落实,进一步推进设计效果落地。三是发挥设计主导作用。强化以项目管理为龙头、设计为主导、各方分工负责,进一步明晰项目主任与设计副主任的职责分工和协同配合机制,统筹设计与施工环节,确保设计施工一体化推进、实现无缝对接,做到“快转化、快落地、快建设”。四是深化设计牵头的全过程咨询模式创新实践。加强包括设计、造价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咨询统筹能力,有效发挥全过程咨询对设计提升的协同支撑作用。

4.全面提升“工务署设计”的国际影响力。一是加强对外学习、交流。积极开展与优秀设计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强内部培训,拓宽设计视野,提高设计水平,努力推出更多一流设计作品。二是持续扩大“A+talk”品牌影响力。联动策划品牌活动,开展专访、项目故事纪录、项目参观等活动,丰富活动体验感,扩大参与度及传播面,树立“工务署设计”高质量品牌。三是加大设计宣传。积极在国外专业网络平台等媒体上推介工务署作品,扩大国际影响,塑造有世界影响力的深圳政府工程设计品牌。

(四)强化全链条管控,持续提升政府工程建设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1.加强项目统筹策划。一是完善前期项目服务。加强与使用方沟通,完善项目提前介入服务阶段的项目沟通协调机制,开展专项调研,编制使用需求菜单,引入顾问服务,发挥专业优势,引导使用单位完善需求,落实我署项目接收标准。二是加强项目策划。及时对策划方案编制大纲进行更新和修正,确保在项目策划阶段将我署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贯彻落实到项目中。完善项目前期策划生成机制,发挥项目策划案的审核把关作用,根据项目类型,针对性地进行项目策划指导,突出项目策划的重点。三是加强建管模式指导。持续完善、修编、落实各项制度标准,推进工程总承包(EPC)、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市场化项目管理机构等建管模式应用,开展试点工作,促进创新成果落地,形成机制。四是实施全生命周期建设管理。对新接收项目推行全生命周期BIM运用、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提高建设全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实时性、闭环性和有效性,实现管理升级。五是有效管控项目变更。规范工程变更行为,加强工程变更线上审批管理,完善变更信息系统。加强对一、二类工程变更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变更产生原因的研究分析,统筹署内各专业组的资源和力量为工程变更中涉及的技术问题提供支持及建议。

2.完善全方位的招标择优机制。一是创新招投标管理机制。继续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创新,充分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竞争。提升招标标准化水平,调整完善标准化招标方案,增强其普遍使用性和标准性,最大程度限制自由裁量权。开展招标后评估专项工作,及时反馈招标活动动态,评估现行招标工作择优效果,排查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廉政风险点。做好预选招标暂停相关衔接工作,有序推进批量招标工作。二是加强合同风险防控。完成合同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动态更新优化我署现有的工程总承包、施工、勘察、设计、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合同范本,开发和完善系统中不良行为记录和履约风险名录模块功能,系统梳理全署合同表单数据、签批流程,优化审批程序、规范信息表单、完善台账数据,确保合同呈批、签订等关键环节的完整性、科学性。三是推进工程造价改革。全力推进落实《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对已开展试点的项目及时进行总结,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继续开发造价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与工程管理平台的联通,以及与工务署大数据的对接,探索建立工务署工程造价指标指数体系。

3.强化优质优价的材料设备管控。一是提高材料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看的见、管的着、查的清”的材料设备品牌入库管理、采购管理、动态评价、预选供应商分级评估等系统,实现全方位监管。坚决落实线上线下报审并轨,全面推动材料设备线上报审工作,切实做到“不上线不使用、不上线不进场、不上线不上墙”。二是加强材料设备预选供应商管理。以材料设备产品技术要求和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为主要内容,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品牌供应商评价体系。探索采用批量招标模式、“甲指乙供”模式、品牌库模式预选供应商招标管理机制,满足项目建管需求。加强履约过程评价,将供应商履约信息纳入管理范围,对失信失约的供应商实行惩戒和退出机制。三是提高材料设备管理效率。推动建立以技术性能为基础的工务署材料设备标准,总结推广冷却塔“战采工作模式”入库经验,联合行业优秀企业,借助企业数据规模,探索在供应商评价数据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四是改革材料设备抽检巡查机制。推进建立我署材料设备巡查数据体系,加强对数据的采集、储存、公开、共享、分析及利用,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动态调整抽检重点和频率,提高现场抽测的精准度。加强对“e工务”APP的使用,打通工程各阶段的材料设备数据壁垒,推进政府工程材料设备现场使用的闭环管理。

4.加强项目质量管控。一是建立工务署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优秀工艺工法库,建立质量评价管控分级制度,研究制定《工务署政府工程质量缺陷分级判定导则》,挂钩现场评价打分和奖惩机制。二是强化强制性技术要求。守住质量、功能、健康、节能的底线要求,提高建筑产品耐久性、舒适性等质量特性,同时把设计效果实现度、削坡建房生态恢复、绿色施工纳入评价考核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公共建筑需求。三是鼓励创优争先。优化细化招标文件中的创优奖励条款,探索加大奖励措施。编制《项目创优策划实施细则》,形成技术指引,努力实现申报创优资料系统一键生成。对全署近年来完工项目、在建项目创优目标建档跟踪,组织专家团队定期到项目一线检查指导服务。与省市建筑业协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主动作为,确保工务署政府工程每年都有国家级优质工程奖项获奖。

5.加强项目进度管控。一是强化制度建设。编制《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进度管理工作方案》和《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进度管控办法》,制定落实优化工期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真正形成管理制度化、运行流程化、操作标准化、考核量化的日常工作机制。二是创新进度管控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上线运行包括前期阶段、在建阶段、结决算阶段的进度管理系统,在全署推广使用,定期通报应用情况,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度的管控。三是提高资金管理能力。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加强与市发改部门、财务部门的协调,保障资金下达、支付和调配。固化预算执行督导机制,建立署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坚持预算执行通报制度、约谈制度,探索加强预算管理、加快预算执行的其他可行制度机制。提高对统计数据的应用分析能力,完善结(决)算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投资规模的项目制定不同的结(决)算编报时限。四是加大问题协调解决力度。对内健全完善项目组、直属单位、分管署领导、政府工程联席会议四级问题协调机制,建立存在突出问题的项目清单,界定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责任分解到位、工作落实到位、督查考核到位;对外充分利用与市发改、住建等部门的重大问题协调机制,探索构建更多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保障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6.增强履约评价执行刚性。一是强化履约评价责任制。强化建设单位的统筹管理责任、参建单位的主体责任、全过程咨询和第三方巡查的监督责任,加强内审,提高履约评价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二是完善履约评价标准。完善工务署第三方评价体系,落实质量安全检查和奖惩措施,做到检查必覆盖所有项目,检查必对照有关规定落实奖惩方案,检查结果必宣传通报到位。持续完善合同履约评价管理办法,探索基于质量安全、形象进度完成情况、设计效果完成度的合同履约评价指标。编制《全过程咨询合同履约评价实施细则》,全面明确全过程咨询单位的考核标准,适度加大全咨单位绩效系数,同时加强惩戒力度。三是加强履约评价预警。设置推广“履约评价工作计划填报超时预警”“季度/阶段履约评价工作滞后预警”“年度履约评价工作会议开展滞后预警”“申诉事项处理工作滞后预警”等预警指标,在履约评价各工作环节设定相应的预警触发条件及风险值,确定预警级别并明确对应的责任人。

7.打造多功能集成的“智慧建管体系”。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应用的示范高地。构建试点应用清单化管理机制和成熟化应用标准化推广机制,积极运用区块链、无人机、5G等先进技术应用,推进工程建设管理现代化。二是实施工程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运用数据思维和信息方式推进改革,结合信息技术打通工程各阶段的数据壁垒,打造数据底座及数据中台,提高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传递和共享效率。三是前瞻布局集中运维智慧化管理。以试点项目智慧运维专项策划和配建标准为先导,不断加强运维平台前期设计研究,前瞻布局集中运维智慧化管理。四是构建协同高效的集成应用。建设统一门户、知识中心、数据应用中心,搭建协同高效的集成应用,实现政务、业务一页通办、全程办理,为全署树立数字化思维提供技术支撑。五是优化提升网络信息安全防控体系。重点谋划建设以专业技术队伍为支撑,先进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为重点,自主可控、快速高效、各方联动的安全信息防护体系。

(五)强化底线管理,持续拓展风险防控预见性、全局性、精准性。

1.坚决做好疫情防控。一是持续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学习领会国家、省、市的疫情防控最新要求,细化工作内容,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巩固防疫成果。二是按照市有关要求,引导全署人员和建设工地人员在深过节,做好留深安排与慰问。控制举办大规模聚集性活动和会议,鼓励采用线上视频沟通等形式,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2.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规范。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工程质量安全全过程管控,落实好项目现场“6S”管理、“6微”机制,严格落实质量安全85分制度。二是加大处罚震慑力度。严管重罚,将重大安全隐患与履约评价、分级分类挂钩,以有力的惩处措施倒逼参建单位守好安全生产底线。三是健全奖励标准。以奖促优,进一步将年度质量安全奖项细化、固定化,明确设置标准,形成工务署年度质量安全大会奖项设置细则,树立质量安全“指挥棒”“风向标”,激励参建单位不仅要守好底线,更要追求模范线、榜样线。

3.严守廉政底线。一是不断夯实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毫不放松加强对关键业务环节廉政风险的持续查找,加强工作统筹,分步分段推进风险整改措施落实。二是持续推动完善廉政信息化的智慧监管体系。加快落实预警指标全面覆盖,推进工程建管与廉政监督“双驱动、双融合”。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完善工程管理制度建设。持续开展重点项目廉政回访,试行清标等风险易发多发环节的“飞行检查”,持续推动堵塞风险漏洞。

4.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做好工程款支付;进一步发挥承包商分级管理的精准择优和引导承包商诚信履约的作用,强化总包单位对分包单位的主体责任,探索建立分包队伍信息库、分包备案和负面清单,加强实名制管理,坚决杜绝层层分包现象;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要求开展“两制”工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将欠薪问题纳入参建单位的履约评价,防范因欠薪产生信访问题或群体性事件,维护安全稳定的大局。

(六)强化服务支撑,持续提高项目综合服务契合度、认可度、满意度。

1.完善机制,加强对外协调。一是加强与审批部门的沟通。建立与相关审批部门的沟通机制、专人协调机制、领导间的交流机制等,做到问题不过夜、事情不延滞,项目按期推进。二是加强与使用单位的沟通。建立项目不同阶段、不同节点与使用单位的沟通机制,提升主动服务意识,不断适应、引领、满足使用需求,共同推进项目。三是推进市区协同发展。不断强化招标择优、履约评价、奖惩共享机制的作用,共建共治共享政府工程标准化制度、政府工程承包商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履约评价机制、招标定标规则、“红黑灰名单”管理机制等制度机制,营造“大工务”格局,切实推动政府工程精品倍出、高质量遍地开花。

2.严肃问效,提高督查督办效力。搞好调查研究,拓宽督察督办工作思路,提高督查督办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连续性,做到目标明确、任务量化、责任硬化,杜绝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建立健全跟踪问效问责机制,严格落实“月通报”“季报告”“年总结”通报制度,以严肃有力的真督实查提高对决策的贯彻执行力度,扎实督促各项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3.创新思路,提升宣传水平。一是提高前瞻性。精心谋划2021年宣传工作,围绕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主题策划专题活动,围绕“党声传递”“先进人物典型”“重大项目介绍”“项目优秀做法”等方面做好系列规划,讲好工务署建筑故事、建管故事、建造故事。二是提升创造性。优化和规范“策、采、编、发”等流程,完善信息发布内容审核机制与考核机制,组建多部门联动创意交流组群,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创新形式为突破,集思广益,激发创新宣传活力。三是加强互动性。站位公众视角,针对公众关心的建设内容,以公众熟悉的语言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政府工程建设,提升工务署公众形象与公众口碑。

4.释放组织活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一是优化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二级架构、三级管理的运作模式,明确组织定位,优化各处室、各直属单位职责划分,理顺设计中心与工程管理单位之间权责关系,形成垂直畅通、分工协作、有机协调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引才聚才举措。加大法律、管理、规划、建筑、结构等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与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院士团队建立战略合作,抓好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开展高质量建造研究与应用。三是完善育才用才机制。加强后备梯队干部培养,为年轻干部配备导师,定制专项培训课程,做好人才动态追踪测评;建立项目主任全周期管理体系,加强项目主任任免管理,初步实现项目主任分类分级管理,探索建立项目主任和项目组成员矩阵式考核评价机制。

(七)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持续促进机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当作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而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2.全面深化“党建+”活动。加强工作统筹,分类分级指导各党支部一体推进全署党建工作。坚持“第一议题”,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深入研究党建与业务融合机制,大力开展“党建+”活动,拓展深化“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党建品牌内涵,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3.驰而不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把深化思想认识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持之以恒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抓好经常性的廉政提醒,完善责任体系,强化监督检查,使大家在思想上时刻紧绷廉政这根弦;认真查找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让项目组和一线团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心思铺到项目建设上来,切实为基层减负、为一线减负。

同志们,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21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继续披荆斩棘,继续奋勇前行,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永远在路上的执着,谱写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用优异的成绩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深圳市龙岗区 党建工作总结

深圳市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党建工作总结 深圳

深圳市社区工作站工作总结

深圳市社区治理工作汇报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