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3篇(大江保卫战评课稿)

2022-11-02 01:02:18综合范文
  • 相关推荐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大江保卫战》说课稿3篇(大江保卫战评课稿),供大家品鉴。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3篇(大江保卫战评课稿)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3课。文章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悟遭遇洪水侵袭时,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主要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难点是让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形象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教学课时:二课时。我今天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通过朗读重点语句,感受人民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二、说教法

  1、以情激情,进入文本

  要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因此,在上课开始,放了《为了谁》这首视频歌曲。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课堂氛围。

  2、以读激情,品味课文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明读的重要,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在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情感,又使其不感到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情景,升华情感。

  三、说学法

  本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播放歌曲《为了谁》,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迅速走向文本,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学生默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心灵受到震撼的句子,并做好简要批注。按: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三个版块进行师生交流,找出令人感动的语句。用课件展示重点语句,通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使学生增强对语句思想情感的感悟。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几幅真实的照片,对课文进一步拓展,强化学生对人民解放军抗洪抢险、英勇无畏的具体深刻认识。

  3、最后齐读课文,升华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崇敬之情。

(三)安排课后作业

  1、给在抗洪中牺牲的解放军叔叔写一段你最想说的话.(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呈现了文章的教学主线,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我在板书设计上突出了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抢险中的英雄壮举“大堤抢险”和“勇救灾民”。在惊心动魄的战斗,人民解放军显示出“铮铮铁汉”的本色。板书内容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精神风貌,简洁明了,醒目直观。

  五、说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大堤抢险铮铮铁汉

  勇救灾民英勇无畏 心系人民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2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作为教师或许对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还可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我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怦然心动,以情激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

  接着,录像停止,我便深情并茂的引导他们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由于先前的实况录像已经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激昂的叙述,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情动辞发,以读激情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2、4小节的处理上,我将第4小节作为第2小节,官兵们奋不顾身运沙包的一个补充,这是因为,我细细品读了文章,翻阅了大量当年抗洪的资料后,感觉第2小节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还远远不能表现战士们遇到的艰辛与困难,而黄晓文连长的典型事迹正好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内容的补充,也是情感的补充。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所有的积累都被激活,这样就对文本继续进行补充,产生出新的信息,在交流了一些搜集的事例后,原有的认识更加“有血有肉”,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官兵们运沙包的不易与艰难。这时学生是用自己的创造进一步感动自己。于是,学生在交流中使感动升级,并通过“言”与“声”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此时此刻我再让学生观看录像。通过播放解放军抗洪录像,以声和形再现当年气壮山河的长江保卫战。学生亲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甚至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和教育,形象地体验到了人民子弟兵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学生的感情本已在心中激荡,此时情感的闸门一开,感动便倾泻而出。

  在教学保护群众一段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再现官兵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的艰难与危险。然后,通过激情引读使感动升华。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此刻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读书是投入的,是声情并茂的。

  同时第5自然段也是课后要求背诵的一段。课上我便让学生尝试着背诵三个飞向组成的排比句,情动词发,学生很容易便有感情地背诵了出来。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注意了通过体验锻炼学生读的能力、背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等多种能力,并且注意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学生朗读,加深学生感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相关文章:

  1.《大江保卫战》的说课稿

  2.《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精选

  3.大江保卫战的教案

  4.《大江保卫战》说课稿推荐

  5.《大江保卫战》说课稿参考

  6.大江保卫战优秀说课稿

  7.《大江保卫战》优秀教案

  8.关于《大江保卫战》的教案设计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3

  23、《大江保卫战》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苏教版的教材安排特点是以单元为主题,《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第10册的课文,本单元主题为“八一壮歌”,安排了《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三篇课文。《大江保卫战》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热情赞扬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本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主题的升华。

  作为教师或许对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还可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打破时空限制,让课文中所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近大江,从而达到突破课文重难点的目的,因此我选择的教学环境是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

  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和 借鉴“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3、让学生感悟遭遇洪水浸袭时,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 身的大无畏精神。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尽量读得有感情。

  2、认识本课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语。

  3、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白进行保卫 战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初步体会解放军战士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 1.歌曲《为了谁》 2.原文朗读《大江保卫战》 3.收集1998抗洪抢险图片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十一二岁,都没有经历过1998年的那场洪水,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所以,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学法方面我是这样想的:

  1、再现动人情景,以情激情;

  2、用心灵去体会,以读激情;

  3、以练促学,感悟内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抗洪抢险,学生没有情感体会,对他们来说十分陌生、遥远。因此,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中图片、音乐等贯穿课堂始终。播放战士们在抗洪抢险中英勇无畏的场面的图片,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唤起内心的传感,为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奠定了基础。在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厌烦。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比如:范读、指名读、自由读等。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因此,教学中运用的朗读较多。让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保大堤的情景。(教法)

  在读、思、议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读促悟法完成学习任务。(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自学展问。1.谈话引入

  2.播放歌曲《为了谁》 3.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为了谁》,将学生带 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初步感受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激发学习文本的兴趣。)

  环节

  二、互动探究。

(一)、自主探究(出示)自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读通顺课文中的句子。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新词。

  3、边读边思: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

(二)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开火车等(幕布、探照灯)

  2、积累词语。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在读音方面的错并及时纠正。)

(三)理清脉络 感知内容。

  1、(听音频《大江保卫战》朗读)边听边思考:围绕课题你提出了哪三个问题?(为什么战?怎么战的?战的结果怎样?)课文哪一部分是写“为什么战”的(第1自然段);哪一部分是写“怎么战的?”(第2—5自然段);哪一部分是写战的结果怎样?”(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个音频中音乐的渲染,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再加上朗读者激情的朗诵,很容易就使学 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 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排比)。

(2)请看长江流域图。

[课件]赏析交流。自由读、师范读、练读、指名读。(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批注重读词语,图文并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看、想象、感情朗读去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环节三:拓展延伸 1.多音字组词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设计意图:检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课内课外知识的牢固掌握。)

  四.说板书设计

  为什么战?

(1)告急

  怎么战的?(2——5)战的结果怎样?(6)

(设计意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精当巧妙地揭示文旨,文脉和重点段浓缩课文内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根据课文内容

  1、<<大江保卫战>>是一篇,课文围绕“战”字,按照 顺序组织材料,再现了、三个感人的英勇事迹。

  2、“风声雨声涛声,;雨水汗水血水。”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

  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这里的诗句是仿照 代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一、怦然心动,以情激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

  接着,录像停止,我便深情并茂的引导他们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由于先前的实况录像已经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激昂的叙述,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情动辞发,以读激情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2、4小节的处理上,我将第4小节作为第2小节,官兵们奋不顾身运沙包的一个补充,这是因为,我细细品读了文章,翻阅了大量当年抗洪的资料后,感觉第2小节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还远远不能表现战士们遇到的艰辛与困难,而黄晓文连长的典型事迹正好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内容的补充,也是情感的补充。这是一个“点面结合”的手法。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所有的积累都被激活,这样就对文本继续进行补充,产生出新的信息,在交流了一些搜集的事例后,原有的认识更加“有血有肉”,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官兵们运沙包的不易与艰难。这时学生是用自己的创造进一步感动自己。于是,学生在交流中使感动升级,并通过“言”与“声”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此时此刻我再让学生观看录像。通过播放解放军抗洪录像,以声和形再现当年气壮山河的长江保卫战。学生亲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甚至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和教育,形象地体验到了人民子弟兵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学生的感情本已在心中激荡,此时情感的闸门一开,感动便倾泻而出。此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子弟兵,想说些什么?面对肆虐的洪水,又想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高大无畏的形象再现出来,大家谈出了内心的真情实感。

  在教学保护群众一段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再现官兵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的艰难与危险。然后,通过激情引读使感动升华。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此刻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读书是投入的,是声情并茂的。

  同时第5自然段也是课后要求背诵的一段。课上我便让学生尝试着背诵三个飞向组成的排比句,情动词发,学生很容易便有感情地背诵了出来。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适当的拓展文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呢?”在课前,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上网查询资料,拓展文本,感受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使学生有机会交流自己查阅到的资料,让学生能在资源共用,智慧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信息传递,思维碰撞,心灵交融。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了解抗洪抢险中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才能获得“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的最终体验,在心中掀起情感波澜,升腾起对解放军由衷的钦佩之情。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注意了通过体验锻炼学生读的能力、背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等多种能力,并且注意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学生朗读,加深学生感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