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综合范文 > 正文

地理会考练习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3篇(可持续发展地理题)

2022-10-31 20:20:20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地理会考练习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3篇(可持续发展地理题),供大家阅读。

地理会考练习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3篇(可持续发展地理题)

地理会考练习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1

  初中世界地理主要知识点

  世界地理

  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陆地(29%)

(1)大陆、大洲、半岛、岛屿(2)七大洲:名称与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地形特征 亚洲:地形复杂,起伏很大,中高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非洲:以高原为主 欧洲:以平原、山地为主,是世界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极洲:冰岛大陆,世界海拔最高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二)海洋(占71%)

  1.洋、海、海峡 2.四大洋名称分布:太平洋(面积最大)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三)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陆地地形:山地—海拔较高,地表起伏大,坡度陡;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丘陵:海拔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盆地:周高中低

  2.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 大陆坡、海沟、海岭、洋盆3.地形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结果(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表现形式:风、流水、冰川、海浪等,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二、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一)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世界人种(1)白色人种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2)黄种人主要分布亚洲东部(3)黑种人:主要分布非洲、大洋洲、美国

  2.世界语言和宗教(1)世界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2)世界的宗教 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二)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布

  1.世界的国家(1)世界18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地区(2)面积不等,前6位: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3)人口不等 最多中国,其次是印度(4)政治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

  2.国界和领土 领土: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

  3.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按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13个地区

  4.重要国际组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分区

  一、东亚

(一)概述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

  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海陆热力差异 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 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 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 民族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

(二)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及领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围小岛组成(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3/4,平原狭小。(3)气候: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4)资源: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贫乏

  2.发达的经济(1)条件:有利→丰富劳力资源,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国外进口(2)经济特征:外向型经济(3)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4)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美国,其次为亚洲和西欧 最大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3.太平洋沿岸的工业 四大工业区: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层、北九州

  4.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

  二、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和范围: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主要国家:内陆国—老挝,面积最大国—印度尼西亚

  3.重要地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通道,东方“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4.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5.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绝大部分属黄色人种 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2)宗教:佛教、伊斯兰教(3)华人、华侨最集中地区

  2.经济:(1)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产品: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矿产资源:锡、石油最为著名(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快

(三)新加坡

  1.城市岛国 马来半岛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上 华人占34 2.新兴工业国:(1)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2)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3)利用本国优势发展旅游业3.花园城市 注意:环保和美化城市

  三、南亚

(一)概述

  1.历史和宗教 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2.位置和范围(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家,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3.工业:矿产: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工业:电力、钢铁、机械较发达,核能、电子航空、航天发展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尔各答,最大港口:孟买

  四、中亚

(一)位置:范围

  1.位置:地处内陆,距海较远,“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

  2.范围:包括五个国家,与我国相邻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二)自然环境

  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平原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2.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湖泊河流多内流河,内流河有阿姆河、锡尔河、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湖泊多为内流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

  作用:这些河流为中亚的工、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水源

(三)经济

  1.农业:分布:西部、北部灌溉农业为主,中部、南部畜牧业为主

  主要农产品:棉花仅次于中国、美国、畜牧业→细毛羊、羔皮羊为主

  2.工业:采矿业、加工工业、冶金、军事工业较发达

  五、西亚和北非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重要的交通位置:两洋(大西洋、印度洋)

  三洲(亚、欧、非)五海(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地

  2.地形: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资源丰富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白色人种为主 民族、语言:阿拉伯人为主,通用阿拉伯语

  宗教: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发祥地

  2.世界石油库和磷矿库: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产石油及磷矿石,摩洛哥磷矿石产量占世界3/4

  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1)畜牧业较发达,以游牧为主(2)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绿洲农业代表植物:枣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产区

(三)埃及

  1.位置:非洲东北部,及亚洲境内西奈半岛

  2.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

  3.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4.经济: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 主要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自然环境

  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非大裂谷,最高山峰:气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及成因

  2.河流、湖泊:水力资源最丰富河流—刚果河 最深湖—坦噶尼喀湖

  3.气候特点:炎热多雨,以热带草原、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4.矿产:南非黄金产量第一,几内亚铝土,赞比亚铜矿、尼日利亚石油

(二)居民和经济

  1.黑种人的故乡 黑色人种为主 2.政治版图变化 3.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4.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粮食增长率,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不合理开发导致环境恶化。(2)解决问题途径: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民族团结

  七、欧洲西部

(一)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欧州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范围:北欧、中欧、西欧、南欧 2.轮廓: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多内海、海湾和边缘海 3.地形:平原、山地为主,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4.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冰川作用明显。5.气候特征: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温带大陆、地中海气候 6.江湖(1)河流特征: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无长河(2)主要河流:多瑙河(欧洲流经国家最多河流)、莱茵河(3)湖泊 湖泊较多,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冰川作用为主。

(二)国家和居民

  1.国家30多个,面积不大。2.居民:以白人为主,人口呈“十”字形分布,人口自然增长最低 3.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发达的族游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旅游城市: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雅典

(三)英国:“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部门:纺织、造船、钢铁、汽车、飞机、电子、石油加工工业区:伦敦周围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

  2.首都伦敦 英国政治、金融、工业、贸易、交通中心,英最大港口

(四)法国

  1.自然地理环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以丘陵、平原为主,东部、南部为山地、高原。主要河流:塞纳河

  2.工农业都发达的经济(1)农业:有利条件:农业类型:混合农业、牧业、园艺业;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高;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2)工业: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工业区。

  3.首都巴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最大城市

(五)德国

  1.位置:欧洲陆上“十”字路口

  2.地形与农业: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北部北德平原,中部山地、谷地、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森林草地广布

  3.发达的工业:(1)特征: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2)部门: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3)发展条件:有利:煤炭丰富,水陆运输便利,科技力量雄厚。不利:资源(石油、铁等)主要靠进口,工业产品约一半依赖国际市场(4)分布:莱茵-鲁尔区、南部慕尼黑周围.4.城市:柏林—首都 最大城市 汉堡:最大港口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

  八、欧洲的东部的北亚

(一)范围和国家

  1.范围: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欧洲部分。北亚: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2.国家分布:3.独联体 总部设在明斯克

(二)俄罗斯

  1.自然概况(1)地形:较平坦,以高原、平原为主,组成: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气候特征: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 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3)河湖:河流:伏尔加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湖泊: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4)资源:石油、天然气、煤、森林、水能、铁矿、有色金属等。

  2.经济概况(1)工业:以重工业为主,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新发展的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2)农业:不稳定,谷物需进口,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为主要农业带

  3.城市与交通(1)交通以铁路为主: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2)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 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

  九、北美

(一)概述

  1.位置范围:位于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包括加拿大、美国及格陵兰岛 2.地形:西部高山区、东部高原山地区、中部平原区 3.河湖(1)河流: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2)湖泊:五大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 4.气候(1)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3)地形对在天气的影响,冬季形成风雪、寒潮天气,夏季普遍暖热 5.居民:外来移民大汇集

(二)美国

  1.国土组成:本土48个州,1个特区,两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1)本土都在温带,阿拉斯加属寒带亚寒带,夏威夷州在热带(2)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海运便利(3)平原广阔:平原占全国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耕地10%(4)河湖纵横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便(5)资源丰富:矿产、森林、草原丰富。3.农业特点: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地区生产专门化4.工业分布与城市(1)工业概况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现代化程度高、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 出口多—工农业发达,进口多—消费极大。进口大于出口(2)工业分布①东北部地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工业中心:纽约、芝加哥、匹兹堡、底特律。②南部地区“阳光地带”,工业中心:休斯敦,工业部门:石油、宇航、飞机、电子③西部地区 矿产丰富、环境优美、知识密集,工业中心:旧金山,洛杉矶 工业部门:宇航、电子、飞机

  十、拉丁美洲

(一)政区和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33个国家

  2.地形(1)岛屿:北部:西印度群岛,南部最大岛屿—火地岛(2)大陆地形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世界最长山脉),东北平原、高原相间分布。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

  3.气候:湿热为主 热带雨林气候面积最广

  4.河流:亚马孙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河流 巴拿马运河

  5.自然资源:矿产—石油、银、铁、铜,水力:巴西高原上的河流 植物:热带雨林区树种丰富。动物:大食蚁兽,巨嘴鸟。水产:秘鲁渔场

(二)居民和经济

  1.人种:种族复杂、混血人种为主 2.语言之多通用西班牙语,巴亚通用葡萄牙语 3.人口:分布不均: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人品稠密增长率仅次于非洲 4.民族经济:(1)矿业:智利的铜、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油(2)工业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巴西钢铁、汽车工业,阿根廷牛肉加工工业(3)农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香蕉等。粮食作物:玉米为主,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

(三)巴西

  1.位置与面积(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2)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3)面积:拉美面积最大国2.居民:人口分布不均,白种人占一半多通用葡萄牙语,多信仰天主教

  2.自然条件:(1)地形: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2)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3)河流:亚马孙河(4)资源:热带雨林丰富、矿产、水能丰富。

  3.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计划》

  4.经济:发展快(1)农业:咖啡、甘蔗、香蕉、柑橘、剑麻产量居首位(2)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 分布:东南沿海—圣保罗、里约热内卢5.首都—巴西利亚

  十一、大洋洲

(一)概述

  1.位置:介于亚洲和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组成: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新几内亚角及太平洋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2.面积:陆地总面积900多万平方千米,世界最小一洲3.居民:大部分欧洲白人后裔。3.成因不同的三类岛屿: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

(二)澳大利亚

  1.大洋洲最大国家(1)大洋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口密度很小国家(2)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及一些小岛(33)位置:印度洋、大西洋之间(4)居民:英国人后裔为主,通用英语。

  2.三大地形:东部大分水岭,西部:低矮高原,约占全国面积一半,中部:平原3.特有动物:种类:有古老而独特的袋鼠、鸸鹋、鸭嘴兽。成因:与大陆长期分离进化慢。4.人口分布: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4.经济发达 特点: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服务业迅速发展,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经济支柱。出口产品:煤、铁、羊毛、小麦等。

  5.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 最大港口、工业中心—悉尼 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十二、南极洲

  1.位置:地球上位置最南的大洲,几乎全在南极圈内,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重要性: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

  2.地形: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350米,是七大洲中海拔最高的一洲冰层最厚“冰雪高原” 3.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成因:纬度高,海拔高,冰层反射

  4.资源:淡水资源:冰体占世界90%以上矿产资源:煤、铁储量最丰富

  生物资源:企鹅、磷虾、海豹、鲸等

  5.考察:价值: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时间:每年11月—次年3月,暖季考察站:中国长城站、中山站

地理会考练习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2

  对于地理的学习,我们要懂得运用正确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一)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二)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三)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③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④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地理会考练习之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3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690个)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

  亿千米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千米;0-30、30-60、60-90。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