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跷跷板》教学设计(跷跷板教学目标)

2022-04-15 18:25:45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跷跷板》教学设计(跷跷板教学目标),供大家赏析。

《跷跷板》教学设计(跷跷板教学目标)

第一篇:《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

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

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 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 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 怎样帮它改正呢?

5、 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 师生互动探究

1、 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 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 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

衡?

4、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 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 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 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 你找到规律了吗?

11、 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 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

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

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篇二:《跷跷板》教学设计

轻重

导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 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导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导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导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 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 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

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 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 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

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 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 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 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

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 1 2.出示图片:练一练 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

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篇三:跷跷板教学设计教案

3、跷跷板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

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跷跷板教学设计 篇五: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 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第二篇: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 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跷跷板教学设计

3、跷跷板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四篇:跷跷板教学设计教案

《跷跷板》教学设计

一、    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二、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4)左右对称就平衡;(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灯泡亮了》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3、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过程与方法):

通过灯泡亮了这一电路的设计,经历提出问题、研究、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设计、组装简单的电路。乐于了解或研究

生活中的电路、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电路知识告诉他人。

教学重点:探究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知道完整电路的组成。

教学难点:探究多个灯泡会亮电路的设计

教具准备:手电筒、电池两个、导线若干、小灯泡两个、开关一个、灯座两个、透明胶纸一卷,若干曲别针、纸、金属夹子。(以上材料每小组一套)

活动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手电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教师出示手电筒)这个小小的手电筒中还蕴藏着很多的科学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看,它可以根据我的需要亮或者灭。

3、提示:对于此,你想到什么问题了?学生提出问题。(借机引入并板示课题)

4、要求:大家可以把你的手电筒拆开看一看。观察手电筒中的各个重要部分(电池、开关、灯泡、外壳)。

5、学生动手拆手电筒,观察、研究。

6、小结:手电筒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电池、开关、灯泡、外壳四部分)开关有什么作用?(可以控制灯泡的亮灭)。

如今,我们使用手电筒的机会少了,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已有的材料组装出更新颖的装置来使小灯泡发光,行吗?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请小组代表介绍准备的材料。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材料试着连一连,看能不能使一个小灯泡发光,好吗?

2、学生分组讨论制作方法。小组代表交流组装电路的方案。(提示注意事项: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正、负极连接起来!连接过程中别忘了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3、分组连接

(学生制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连接情况。相机板示几种电路元件的图形符号。提示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探究结果。)

4、提问:哪一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5、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让他们边讲解边演示,并让各小组把本组的方法用电路图的形式画到黑板上。在学生讲述完成后,让下面的同学把自己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小组的同学给以补充介绍,或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介绍。学生的探究结果会各不相同,教师不要求统一,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6、小结:同学们利用这些简单的材料,发现了使小灯泡

发光的秘密。要使小灯泡发光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个完整的回路包括哪几部分?(一个完整的回路包括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我们这个完整的回路叫什么名?(板书电路定义)

7、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在电路中,让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的亮灭,有哪些方法?

选择时机,组织谈话:每组的同学都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看看黑板上的电路图,哪些是相似的,找出来分分类。教师执手电引导:手电是不是一个电路?它的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分别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东西属于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

三、评价。1、引导:下面请大家根据你们在实验、发现灯泡发光的秘密、小组里跟同学的合作等各项表现进行评价,给每一位同学做一个合适的星级评价,并讲一讲为什么。2、学生分组评价,公开小组里同学的成绩。

4、小结:通过大家的评议,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让我们都一起进步。

四、拓展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设计电路的知识。我们又增长了一项本领。课后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路口用的红、黄、绿灯交替发亮的电路?

提示:遇到困难时,可查阅《学习单》中的资料--“学习资源”的相关内容,对电路的设计会有帮助。

一、教学内容;摆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三、活动准备:

1、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铁环、铜线、玩具人、沙包等。

2、搜集有关摆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㈠导入:

〈师〉播放一段有关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音像资料:大约在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一位科学家,名叫伽利略。有一天,他在一个大厅里看见一盏吊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的摆动。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用右手按住自己左手的脉搏,计算吊灯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观察吊灯的摆动有什么规律。结果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而且是一个与当时书上写的结论不同的秘密。

〈师〉那么吊灯摆动有什么规律?伽利略发现了什么秘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师〉揭示课题:摆的秘密。

㈡   活动一: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见过摆吗?在哪见过?

〈生〉把自己见过的摆说给大家听。

〈师〉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摆的图片,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与展示。

〈生〉分组展示,交流自己的图片。

〈师〉生活中这么多地方都用到了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摆的实验吧!

㈢活动二:

〈师〉想一想:做一个摆需要那些材料?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小铁锁。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螺丝。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沙包。

〈生〉要有一个支架、线和铜线……

〈师〉既然大家都准备好了材料,我们就来做摆。

〈生〉同桌为单位做一个摆。

〈师〉瞧,同学们做得多好啊1现在请你们同桌来协作做一个小实验,看一看摆,摆动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生〉一名同学做摆动,一名同学用秒表或电子表记下时间。

〈师〉同学们合作的真好啊!现在请你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1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生〉我们的摆摆动一次需秒。

〈师〉大家记录的真认真。同学们想为什么你们做的摆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会不相同呢?现在请你们把做的摆互相比一比。

〈生〉互相对比做的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重物不同。

〈生〉我发现了我们做的摆的绳长短不同……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解决,要逐个解决,那么我们怎样解决重物不同,对摆的快慢是否有影响呢?

〈生〉我认为可以在螺丝帽的中间加上橡皮泥,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在铜钱的孔中插上一个圆柱形的铁棒,这样重量也就不同了。

〈生〉我认为可以找一个沙包,把沙包钻上许多孔,这样重量就不同了。……

〈师〉同学们想得真巧啊!现在就让我们做做试试吧!要求把重物变化前后的时间分别记录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有的摆动摆,有的记时间,有的写记录。

〈师〉你们分工协作多合理啊!现在请分组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但摆动一次的时间没变。

〈生〉我发现重物的重量变了,摆动的角度也变了,但摆动的时间不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么你们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生〉我的结论是:当摆的长度不变时,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无关。

〈生〉我的结论是:摆的重量与摆动的角度有关,与摆动的快慢无关。

〈师〉你们的结论真对,那么摆的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想一想,我们前面做的摆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摆绳的长度也不一样。如何做摆绳长度不同的实验呢?

〈生〉我们把两把相同的小铁锁分别挂在不同长度的绳子上就可以了。

〈生〉我们把玩具人分别挂在长短不同的线上就可以了。……

〈师〉你们可真是小神仙啊。那么现在我们就再来做一下实验吧。要求把每次摆动的时间记下来。

〈生〉分组做实验。先做摆绳长实验,记录时间,在做摆绳短实验,记录时间。

〈师〉你们个个都是探究家。现在请分组交流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摆绳长短不同,摆动的快慢也不同,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快。

〈生〉我发现:摆绳的长度不同,但摆动的角度相同,所以摆绳短,摆的就快;摆绳长,摆的就慢。

〈师〉你们简直成了小发现专家了。根据你们的发现,总结实验结果吧。

〈生〉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长,摆动的慢;摆绳短,摆动的就快。

〈师〉现在我们终于清楚了,摆的快慢的原因了。这也就是我们要探究的摆的秘密,也就是伽利略的发现。

㈣活动三:

〈师〉当一个人发现了一件以前所不曾知道的事情时,是非常兴奋的。老师现在的心情与大家一样。平静一下心态,你们再观察摆的摆动,你们还会提出什么疑问?

〈师〉拿出一个学生制作的摆,把摆摆动一下。

〈生〉仔细观察。

〈师〉等到摆停了后,教师问学生,谁来提问题?

〈生〉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的摆动?

〈生〉摆为什么摆动一段时间会慢慢停下来?

〈师〉同学们想:静止的摆想动,必须怎么办?要想让摆停止,你又有什么办法?

〈生〉分组讨论:可以拿出一个摆,边想边做。要想让静止的摆动,你必须给它一个作用力,这个力也是摆自身外的力,要想让摆停止,也必须用手或木棒等挡住摆。

〈生〉根据以上的边动手操作,边思考,找到答案,然后交流。

〈生〉摆在外力的作用下,从最高点降到最低点,然后又从最低点升到最高点,这样往返摆动,由于摆在摆动过程中不断受到空气的阻碍,慢慢就会停下来。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我真为大家高兴,请同学们写出你对摆的认识。

㈤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㈥课后作业:

请大家动手做一个一分钟摆动50次的听话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