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教学文档 > 正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配套教案3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教案

2022-10-29 10:57:47教学文档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配套教案3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教案,以供借鉴。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配套教案3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配套教案1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

  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配套教案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实验教材与原义务教材相比。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欲望;改变了编排顺序。将分、角、元的认识变为元、角、分的认识。顺应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增加了购物活动等。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人民币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此之前,学生见过、认过、用过一些人民币。己经有了一些关于人民币的初步认识。因此我设计本课时注意了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一年级学生平时用钱不多。经验少。使用的钱币面值比较小。因此教学难点是初步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会用人民币买东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识别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知道I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元、角、分间的换算。

  2.通过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通过模拟使用人民币,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兑换钱币、购物等过程。从中探索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知道爱护人民币。学会计划、节约用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学具:人民币。

  3.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货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电脑出示“O",问学生:这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是:星星、太阳、豆子、葡萄、橘子、纽扣、眼珠二‘’“2.纽扣、葡萄、橘子……买这些东西就要用钱。钱也叫货币。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了解有关货币的知识。现在你愿意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知识。

  3.你们了解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国的货币—人民币。

  板书:认识人民币4.你还想知道人民币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课始以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课前搜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I.投影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教师随机板书。

  2.小结。然后说明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二)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老师这儿有1元钱(教师出示),我想和同学们换成角币·谁愿意和我换?

(1)师生兑换钱币。并让学生说明兑换的理由。

(2)小结并板书:1元=10角角钱换成分币。怎样换?

(1)小组活动:生生兑换钱币。

(2)全班交流并说明理由。

(3)小结并板书:1角=10分

(三)创设生活情境。尝试兑换人民币1.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电脑出示):

①你要买一张8角钱的邮票。而你手中只有一张1元的钱·’‘”’

②坐无人售票车需要1元。你只有一张5元的钱……③要交书费45元。老师因找钱不便。希望你能正好交45元。而你只有一张50元的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说说你会怎么办。

  2.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评价。

(四)反馈练习。兑换人民币电脑出示:一张2元可以换()张1元。

  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可以换()张50元。

  你能回答哪些问题就回答哪些。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见过、认过一些人民币,所以教学例1时只作简单处理。教学难点时,用师生、生生兑换钱币的方法,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注重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V个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等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实践应用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手工作品,先互相欣赏一下。然后,用手中的学具人民币进行买卖。比一比。谁能用最便宜的价钱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谁能将自己的作品卖得价钱最高。

  1.学生自由买卖。

  2.全班交流。

  3.课堂总结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节约用钱的教育。

【设计意图】:设计购物活动,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用智慧和劳动可以换取人民币。并对学生进行合理计划、节约用钱的教育。

  四、课外实践

  1.课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几种物品的价格。选择几种自己感兴趣的记录下来。

  2.回家后自己试着帮妈妈买一次东西。

【设计意图】:

  下节课学生要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

  市场上商品的价格都是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出现的,学生亲自去调查并记录物品的价格,既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也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际购物,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能提高学生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课后反思】

  因为注意了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换算人民币时节省了不少时间。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不但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且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内化知识、运用知识。教学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配套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介绍,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形象的感知一些比较直观的特征,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相互学习、观察等诸多能力。

  2、通过储蓄罐,乘车付钱,买东西这三种方式来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3、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帮助主动探究1元=10角。

  4、适时渗透思品教育,从而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学具(真币、模拟人民币)、小黑板、储蓄罐。

  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谈话,说话。

  2、认识活动:介绍、整体认识。

  3、探究元角:1元=10角→进一步认识元与角的关系→运用。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教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金元宝的储蓄罐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师出示金元宝)

  学生:金元宝、储蓄罐

  教师:看到金元宝你会想到什么?

  你们有储蓄罐吗?他有什么作用呢?当你把自己的零花钱慢慢变多的时候,你打算怎样用他们呢?

  教师:那你知道买这个要多少钱呢?

  学生猜价钱,教师引导,加深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你猜得贵了,便宜了……”

  学生猜到后,让他们看储蓄罐上的标签:18元

  2、学生说话

  教师:刚才小朋友说到的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课件出示:人民币)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见过或者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说。

  二、认识人民币

  1、介绍

  教师:在这个信封里有一套人民币,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说一说他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师参与)

  2、整体认识

  课件展示,认识所有的人民币:(分两个层次)

  l 两个1元有什么不同?(区别纸币和硬币)

  先展示旧的人民币,在出现新的人民币(区别新旧版)

  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人民币,那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呢?

  让学生自由说

  三、探索1元=10角

  1、小朋友们乘过城市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

  2、可是如果身边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那个同桌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学生自己上前,把自己的拿的钱粘贴在小黑板上:

  1元 10角

  2个5角

  5个2角

  1个5角2个2角1个1角

  1个2角8个1角

  3个2角4个1角

  多付找回(展示学生付钱的一个过程)

  师:1元钱原来可以付10张1角,也可以2张5角,……那么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

  师:那10角等于几元?

(课件展示:1元=10角,10角=1元)

  4、进一步认识元、角的关系。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同时也知道了1元=10角,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换钱的题目:

  课件展示:图片形式: 2角能换()个1角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换”,如何是等价。

  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其他各题:

  1元能换()张5角

  1元能换()张2角

  5角能换()张1角和()张2角

  师生共同校验结果。

  重点对5角能换几张2角和几张1角3种方法进行分析。

  四、买东西

  教师:人民币的知识是很丰富的,人民币的作用也很大的,我们经常要用钱去购买一些东西,这是一些商品(课件展示),每个商品都有价格,如果你有一元钱,你会买些什么?你是怎么买的?

  铅笔(1角)

  橡皮(2角)

  剪刀(3角)

  尺(5角)

  棒冰(1元)

  你可以悄悄的把你想买的东西告诉你的的同桌。

  再汇报。

  五、小结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觉得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呢?